01.10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15世紀到18世紀,伴隨著世界地理大發現和文藝復興等運動的開啟,資本主義制度逐漸在歐洲各國起興並最終得到確立。這些國家在全新政經制度的加持和全球貿易的刺激下,很快就擺脫了原先老舊滯後的發展方式,換上了新的“發動機”,從此綜合國力以驚人的速度快速上升。

在短短兩三百年間,他們就從落後封閉的封建領主國家一躍成為走在世界前列的海洋帝國。從此,這些國家不僅擁有了鉅額的財富資源和先進的軍隊武器,同時還擁有著地緣遼闊、遍及五大洲的殖民地區和輻射全球的影響力。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圈地運動

但是,縱觀這些國家轟轟烈烈的海外擴張和此起彼伏的發展競爭歷史,有一點常常被我們疏忽——那就是在“土地財權”觀念意識的變化之下,一系列對國家發展具有正向推動作用的“圈地運動”。

可以說,正是由於圈地運動,引發了歐洲農業生產的進步和變革。

實質上,圈地運動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具有市場為導向的土地確權運動。它打破並推翻了歐洲自中世紀以來傳統大莊園土地所有制的藩籬,將具有共有性質的土地經過人為方式界定為排他性的私人財產,從而使散亂的條田整合為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最終使得佃農從封建領主旁剝離,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注入到土地制度當中,從而引發了歐洲社會的農業革命。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圈地運動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圈地運動”實則為歐洲各國的快速擴張和加速變革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和產權意識基礎。

而在這場浩浩湯湯的“土地確權”運動中,英格蘭圈地運動始終是我們解讀歐洲近代史繞不開的、必須詳細考察的、具有深遠歷史影響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英格蘭圈地運動出發,全面系統地立體瞭解圈地運動的來龍去脈。不過在這之前,我們需要知道,圈地運動之前的土地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它又是如何失效、被圈地取而代之的?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圈地運動

一、敞田制的衰敝和圈地制的萌發

在圈地運動之前,英格蘭等歐洲國家實行的是以傳統莊園為依託的土地制度——“敞田制”。

這種土地制度簡單來說,就是在休耕時向全體村民開放,作為可供使用的公共牧場;在耕作時用草壟簡單分割,農民共同勞作。它具有以下特徵:

  • 第一,耕作的耕地不是集中在一起的,而是分散在不同地塊的條田上。
  • 第二,採用輪耕制,所耕土地每年都會變動,人隨“地”動,土地不確屬於一個人。
  • 第三,村民在土地上可以共同放牧,耕地具有共有性質。
  • 第四,制度由莊園法庭負責執行實施,不對莊園以外的人開放。

由此可以看出,敞田制的核心是“佃戶輪耕勞作、公共使用,不對外開放”。在中世紀封建社會的歐洲,這種基於自給自足農業制度,滿足了相對穩定的社會需求,能極大程度地為封建領主留住人口,從而發展自然經濟,同時更能有效維護封建莊園制,對鞏固封建領主權力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但是,隨著16世紀資本主義的興起“產權意識”的萌發,市場經濟發展快速,一些農民迫切希望擺脫土地的束縛,自由支配自己的勞動力。加上封建時期形成的“習慣地租”在國家通貨膨脹的影響下使得佃農不堪重負,他們漸漸地也不滿足於原有的土地生產效率和生產方式,需要一種新的耕作模式。

在此背景下,土地交換與整合成為了農民提升生產效率,發展經濟的直接手段。圈地運動就這樣開始了。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敞田制下的莊園場景圖

什麼是圈地?簡單來說,就是農民將分散的條田集中起來,宣示圈地者對這塊土地的權力。圈地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耕作“區域固定,收益私有”。

剛開始,圈地運動大多數是個人行為,土地只是簡單交換、劃分清楚就可以了。但隨著人們對圈地行為接受度和整合農田帶來的收益增加,

圈地便從“個例”走向了“集體”

漸漸地,佃農也不再是完全依附於領主而存在的個體了,他們與領主成為了租賃關係而不再是從屬關係,他們成為了“公簿農”,也就是持有土地權利證書的佃農——他們能夠自由遷徙,能夠到有就業機會的地方選擇職業,甚至有權選擇自己喜歡的領主。甚至很多領主也會自發整合佃農的土地,藉此來擴大收益。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如在1548年,沃頓莊園法庭檔案中就記載了一項領主與若干佃農通過達成協議的方式交換土地的案件。農場主亨利·朗圈佔了若干佃農所持有的條田一共14英畝,作為交換,領主亨利給了這些佃農分別位於兩處、總面積同樣為14英畝的土地。

隨著這場運動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佃農開始聯合起來,所用的圈地手段也從簡單的草壟界定變成了籬笆分隔,圈地方式也從簡單交換演變成集體協商,從而照顧到所有佃戶。不僅如此,甚至在一些莊園內,只要程序合理費用適當,莊園法庭也會默許這種圈地行為。如在1590年索爾福德莊園地圖上,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出農民整合條田的情景。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敞田制下的條形田地

可以說,圈地運動改變了農業生產的組織形式,從共同佔有的耕作方式,轉變成為個體農民大規模佔有並私有化土地的方式,從而使得集約化、社會化的、占主導地位的農牧業生產方式成為了可能。

但是,此時的圈地運動還處於萌發狀態,村民佃農圈地行為大多數是自發組織,英格蘭各地的圈地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圈地運動要想蓬勃發展,就不得不依靠強大的階層力量予以支撐。

那到底是哪種階層力量使得圈地運動成為一場遍及英格蘭全國甚至歐洲的運動呢?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英國農民

二、大農-鄉紳階層使得圈地運動更加普遍深入

正如前文所講,在租賃關係成為佃農與領主之間的主導關係後,佃農也有了離開封建領主、自主選擇耕作田地的機會。而通過世代累積、有著較大片土地的大農-鄉紳階層,更是市場的激勵下,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將這些自由農戶收入麾下,從而增加農場勞動力。

同時,由於這些“大農-鄉紳”階層經營的農場不再是滿足自身生存及消費的需要,而是要為市場提供消費的農牧產品,因此追求高產量、高質量、廣渠道就他們最為熱衷的事情。於是,對於農場主來說,大量圈地和租賃人口就是最大化利潤率的最好方式。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而土地的單位價值在圈佔前後的高差距,更加劇了圈地運動的爆發。

例如,1636年在沃裡克郡有一塊30單位的土地,其中有22單位土地被圈佔,其餘8單位土地還在敞田中。土地在被圈佔前,兩部分土地的單位價格相同,為10英鎊(因為都是敞田土地),但在土地被圈佔後,被圈佔的土地價格上升到20英鎊,而敞田土地還是為10英鎊。

在《萊斯特郡圈地:1485-1607》這本書內,作者記錄了該郡各社會階層圈地的比例,從中我們能看到,在1485年至1550年,鄉紳階層圈佔土地的比例最高,達到驚人的58.4%,而世俗領主和教會領主加起來才有29.7%的圈佔比例。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1485-1550年萊斯特郡各社會階層圈地比例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在1551年至1607年,鄉紳圈地面積則高達72.5%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1551年-1607年萊斯特郡各社會階層圈地比例

由此可以看出,大農-鄉紳階層會為了追求利潤而圈地,又因為圈地變得更加富有,他們成為了這場運動最堅定的支持者。

由於大農-鄉紳階層在整個的社會地位中較高,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因此圈地運動成為了不可逆性的大趨勢。

如在英國議會圈地期間,國內大量的荒地、沼澤地和山區牧地被圈佔起來,充分開發利用。如在1801-1815年期間,至少200000英畝的荒地被圈佔了出去。在《英國圈地編年史:1500-1914年》一書中,作者沃迪向我們展示了英國每段時期的圈地比例。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英國每年的圈地比例

從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到1914年時,仍存在的英國公地只剩下4.6%,大量的土地被圈佔出去了。由此可見,圈地運動已經成為遍及英格蘭全國的土地產權變革運動。

在大農-鄉紳階層的主導推動下,這場運動深刻改變了農業生產的關係,從而使得大農場經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具有資本主義大農業經營體制也被建立了起來。

這種經營方式,更加有利於利用已有的土地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在市場經濟的充分湧動下,使得擴大生產能力、抵禦市場風險成為了可能,農業各類資源也得到了更加充分合理的配置。

那麼為何後來,圈地運動又被誤解成為了“羊吃人”的代名詞呢?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三、被人誤解的“羊吃人”運動,背後的意義遠不止於農業革命

一提起圈地運動,人們總會將其與“羊吃人”聯繫在一起。這是由於,在進行圈地的大背景下,以大農-鄉紳階層為主的英格蘭農民通過合法或非法手段,圈佔了大量敞田土地,甚至部分農民的土地,從而建立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大農場,用來養羊放牧,以攫取鉅額利潤。

而那些少田甚至無田的小農則在此衝擊下,成為最大的受害者,成為反圈地的基本人群

從這個角度來看,那些小農、貧農不得不被迫背井離鄉或寄居在大農場主謀生,生活常常難以為繼。但是,從整體發展角度來看,圈地運動對支撐整個英國的人口、農業發展、農民的生活質量改善、推動工業化進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圈地運動開創了農業革命的先河。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 首先,來看英國的人口發展方面。
  • 據統計,在1751年,英國人口只有580萬,但到1831年已經增長到1330萬,增長了130%。如此多的人口,靠什麼來養活呢?過去的土地制度已然無法支撐這麼多的人口,也很難產出更高質量的農產品,更難以解決英國工業化進程中遇到的問題。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英國農業

    而圈地運動的爆發則恰好滿足了以上種種要求。在1750年至1850年這100年間,英國農產品的產量也幾乎翻一番。在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之下,圈地運動不僅養活了大量的人口,還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場。在1870年,英國農業的糧食產量比1700年高出300%,而農業人口只增長了14%。

  • 再來看農業發展方面和農村生活質量改善方面。
  • 圈地運動突破了土地公共使用權的束縛與限制,使得農民能夠自由使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調整農牧業生產結構。同時,由於原先的粗放型牧場、荒原、荒野、沼澤地等土地也被大量的農民圈佔,英國農業用地大量增加大多數荒地被轉變成為高質量的農場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農場主為了追逐高額的利潤,建立了先進的農業牧場,引進了新品種、新技術,藉此提高勞動生產率

    。而禽畜養殖的種類以及數目也得到快速增加,這樣做不但有很多的肉蛋奶食物進入市場,還能為農業提供更多的肥料,更能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質量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英國農場

    有數據表明,1700年英國的一英畝土地能養活0.18個人,一個農業生產者能養活1.7個人

    但一百年後,到1800年,一英畝土地能夠養活0.26個人,一個農業生產者能養活2.5個人。在農業人口大幅流向城市、增加緩慢的情況下,農民的生活質量更高了。

  • 最後,我們再來看推動英國工業化進程方面。
  • 英國的圈地運動深層次地改變了農業的土地產權和生產關係、結構、效率,解放了大量農村生產力。這些農村人口流入到城市,滿足了迅速發展的工業化和海外擴張需求,從而促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同時,農業也為工業提供了大量的國內需求,地租和利潤也支持了工業的發展更將“產權”的意識注入到國家發展的各個環節。可以說在英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農業發揮著動力性的作用

    引發歐洲農業革命的“圈地運動”,它的意義遠大於“羊吃人”本身

    四、總結

    圈地運動開始於15世紀的後期,結束於19世紀上半葉。縱觀圈地運動的整個過程,我們會發現它不是一次偶然的土地改革運動,而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發生的符合歷史潮流發展規律的一次土地產權制度變革,進而帶動了整個農業、工業甚至資本主義在歐洲國家的發展。

    需要承認的是,圈地運動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大量的小農人口不得不背井離鄉、到他處謀生,而且這樣的問題帶有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深層次原因,但是我們不能將圈地運動等同於“羊吃人”本身,它的意義要比單純的現象問題大得多,甚至直到現在,我們還能感受到圈地運動對國家發展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仍成為我們研究歐洲歷史、解讀發展崛起奧秘的一把關鍵鑰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