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说这很矛盾,如果是床前,屋内地上怎么可能会有霜?

蒋新国


没有人会怀疑,李白的《静夜思》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至于李白故乡属于哪里,却历来说法众多。也许诗人在想他祖先所居的中亚碎叶城?也许在想他祖上从碎叶潜逃回来后所居住的陇西甘肃?也许还是自己常年客居过的川蜀?\r

那么,诗人是在哪里写成这首诗的呢?有人说,北方人历来睡炕,既然睡床,那自然是在南方了。南方秋天的夜晚远没有北方寒凉,诗人躺在床上,辗转难眠,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到床前,月光清冷如水,白如秋霜,更添思乡愁绪。\r

★ 有人说过去的窗户都是木制的,而且封上了一层纸,月光不可能透进屋子。且不说有些窗户可是活动的哦,既然诗人睡不着,自然可以想象,诗人也许会用木根把窗户支起来,从而让月光进入屋子。即使不可活动的细密窗棂,其实也是可以开窗的。我记得我家以前的土墙老屋就是木窗棂,过年换新封窗纸的时候,会在窗户正中留预出一个书本大小的格子作为窗洞或曰猫眼,做上两个纸门帘,房间散烟的时候,或查看院子动静的时候,就可以把纸门帘卷上去。\r

说到月光如霜,现在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已经很难体会得到了。过去的农村,天空澄净,尤其到了秋天,秋高气爽,空气中没有半点纤尘,月光真是如凉水一般倾斜而下,如果恰逢月圆之夜,皓月当空,肉眼可以清晰地看清月亮上的山脉。记得小时候夜晚出行多是结伙去邻村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般九点十点左右,大人前面小孩后面,一大群人走在明亮的月光之下,根本不需要打开手电照明。村头的路两侧,遍布着大大小小的地瓜井子,从来没听说有哪个走夜路掉进去过。那时候,村里子没有电,看书只能凑在浓烟滚滚的煤油灯下。曾经尝试过在月光下看书,虽然小的字看不清楚,较大的字还是可以看得明白的。\r

★ 李白诗中的“床”到底指什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日文字典里,“床”(ゆかーyuka)还有床板、地面的意思,李白所在的唐朝,“床”自然应该有这一含义。从窗户里透进来的月光,照射到地面上(或地板上),凉如白霜,不禁让诗人心生思乡之情,不是也挺合理的吗?\r

★ 有人坚持认为,“床”不过是“胡床”,即可折叠的躺椅或曰马扎之类,也未为不可。诗人思乡心切,不能入睡,遂走出房门,来到院子里,半躺半坐在折叠小床上,看眼前如水的月光洒满院子,抬头看一轮明月挂在天上,不知故乡的亲人是否也和我一样在看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远方的自己呢?诗人喜欢望月抒怀,喜欢月下喝酒,一个人也能喝成烂泥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酒精上头,已目眩神迷,只觉眼前茫茫一片月光,如白霜铺地。以至于诗人最终在酒精的作用下,以酒酹月,还是欲江中捞月,失足跌落进长江中,成为一个永远的传说。\r

★ 好像更多的人引《辞海》《词源》力证诗中的“床”当作井栏(井台周围的围栏)解,认为诗人夜不成寐,沿着水井边踱来踱去,低头看“霜”,抬头望月,由水井想到家乡,俯仰之间,更显诗境阔大,更符合诗人之本意。\r

可是为什么要让诗人在井边徘徊,方显其思乡之切?况且,“晚上的水井边”这一意象,无论如何让我感受不到丝毫的诗意,我反而有一种不祥之兆。后人揣摩前人的作品,往往喜欢按照自己想要的结果,对前人的诗意进行人为的曲解或拔高,也许诗人其实并没有想那么多,写诗前也未必进行过一番权衡推敲以求达到诗意的完美,也许只不过一时兴起而已。\r

※ 《静夜思》语言通俗易懂,意境契合我们一般人的思乡感受,所以作为经典就流传了下来。如果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首很普通的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至于“床”作何解,并不影响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若有好事者愿意引经据典、寻根究底,对之作一番考据,随他便吧。而除非李白在世,否则任何对“床”的研究,终究不过一家之言而已。\r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