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心理學對於一個人有什麼幫助?

珍視映畫


我是餘柳,國家二級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


心理學是一門關於人的學科,而最近發展出來心理諮詢、人際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分支,這些學科又通過實驗心理學及神經心理學得到驗證。從名字可以大概看出他們所研究的範圍,而他們能給人的幫助也可見一斑。


發展心理學可以告訴我們每個階段可能的發展任務,而人際心理學可以告訴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從各個學科所給出的發展歷史及意義中,可以看出他們對於人的幫助。

這些從理論上的說法,都是心理學給人的幫助,具體到給一個人的幫助,那麼心理諮詢或者心理治療更有可能。所以不妨說說心理諮詢具體是怎麼回事,它又是怎麼給人幫助的。心理諮詢一般是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面對面諮詢。雖然不同流派所使用的方法不同,但目標都一樣,那就是讓人能更好的生活。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生存的需要而去適應環境,現在的我們就是這種適應的結果,而且這些適應性的經歷和行為方式會一直影響我們,除非我們重新去認識並體驗它們。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愛、尊重、理解、同情以及被情感回應的需要,但是在適應性行為中,我們經常不得不壓抑這些需要。


壓抑的後果就是我們不能有意識的體驗到我們的某些情感如無助、憤怒、嫉妒、孤獨。例如當我們表現出對幼小的弟弟妹妹的妒嫉,父母就不再搭理我們,那麼很可能我們就將不再去體驗它們,而是壓抑這種妒忌。但是這些被壓抑的情感將被保留再他的身體和細胞裡,被作為信息儲存下來,等待有一天被另外的事件激發出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又經常會發生一些事情使得早期情感復活,而我們又很難看到其中的聯繫,被激活的情感也會讓我們難以忍受。而這就是心理諮詢能工作的地方,在諮詢中我們能體驗到這些被壓抑的強烈情感,並能讓這些情感與他們發生的原始情境聯繫起來,從而對我們自身產生更多理解。

心理諮詢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實,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體驗,包括對矛盾情感的瞭解,能夠幫助他回到自己的情感世界來,這個世界充滿愛恨交織,沒有和諧的完美,可這樣的真實體驗能讓他獲得感受悲哀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讓他找回曾經失去的生命活力。

因為當那些被壓抑的無助、憤怒等被有意識的體驗之後,我們就能根據現有情境做出合適的反應,而不再因被激發而陷入舊有模式中,這時候我們就能自如的表達各種情緒,過去的各種偽裝和幻覺也就被打破了。


餘 柳 女 國家二級諮詢師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諮詢師

精神動力取向,以開放包容的心態陪伴你直面生命中的痛楚,給予一個安全的成長空間,希望與你的相遇。


如果您有任何問題,歡迎關注我們的頭條號,私信留下聯繫方式,向作者提問諮詢。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我在初中時喜歡看《男生女生》,上面有一些關於心理學的小文章,我認為心理學是很有意思的知識,到了高中,因為青春期的過度並不平穩,所以心理矛盾也逐漸加深,我開始在網上求助心理學的幫助,到了大學我進入了心理學專業,我開始進入了自我修煉的時間,畢業之後,我走上了幫助別人的道路。

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學習心理學首先是助己,然後是助人。心理學到底都要學習一些什麼呢?沒有學習過的人會認為這是一門神秘的科學,實際上心理學的學習過程較為枯燥,如普通心理學、統計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等,稍有意思的是變態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因為這是在學校時期唯一能夠讓我感覺到我在學習心理學的少數科目。但是在大三逐漸接觸到心理諮詢之後,我對心理學的理解也逐漸加深、變化。

我認為心理學在前期階段是一種自我挖掘、理解社會與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一種規律和聯繫,也就是說,一旦你理解了這種本質上的聯繫,以往那些讓你情緒受到影響的事情突然變得清晰和明朗了,你開始思考其背後的心理過程而非過多關注自身的情緒感受。並且,你開始學會換位思考,以較少自我的狀態來對待每一個人,這就會增加很多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也讓我在人際關係上更加上了一個臺階。

同時,學習心理學的人難免會犯一些以主觀感受評價他人的問題,這並不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學會更加敏銳的去觀察、感受周圍人的情緒狀態、心理過程和感受,也讓我們除了增加感知的敏感性以外,學會體察他人的心理狀態,學會了共情,一旦你開始學會真正的共情,你便會更好地理解人際關係的意義,這使得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減少了很多人際關係帶來的負面影響。

最後,我認為學習心理學對我的幫助是,內向看自我、向深看本質。


心理博學社


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對自己認知,有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可以從他們之間的聯繫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的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昇華等等。
人們或許可以把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關係與騎手與馬之間的關係作個比較。馬提供牽引能量,而騎手有決定目標的權利,並引導這匹有力的馬向著目標移動。但是在自我與本我的關係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不太理想的情況,騎手被迫帶著馬朝著他想去的地方去。 (騎手:自我;馬匹:本我;行進的實際方向:超我)
總而言之,弗洛依德的自我是有邏輯性的,有理性的,能夠忍受緊張的,是人格的執行者,但它也是騎在本我這匹迅速的馬匹上可憐的騎手,並且還被三個主人所控制。

欲之言


如果把心理學對人的幫助集中於一個詞上面,那就是“提升意識”。本來很多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原本不太瞭解自己的方面,現在擴展了;起初瞭解自己、他人或人性不夠深刻,現在也深一些了。這些都是心理學給人帶來的幫助。但是,幫助大小,甚至有沒有真正的幫助,還是因人而異,因學習程度而異。

只看了一本《微表情心理學》或是《冷讀術》,真的能使一個木訥的人變得擅長和人交往嗎?讀過一本《人格心理學》,就可以給自己和別人分析人格嗎?讀了一本《社會心理學》,就可以對人際或團體心理現象進行透徹的分析嗎?只能說,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能。有些人,能夠活學活用,學了東西,就注重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試驗或應用;但有些人,看書是看書,做人是做人,兩碼事,這樣的話,談不上有多大幫助。所以,學習心理學,首要的還是用心,畢竟,再好的心理學書籍也不是武功秘籍,並非讀完就能打通經脈,而是需要長期的應用和印證。

我們就來說真正能產生的幫助好了。當你學了變態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等臨床類的科目,那麼就容易形成一種思維,就是習慣用審視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更容易識別人們身上所存在的心理上的問題,雖然有時會過於敏感,疑心自己已經中了某種心理障礙的招。。。當你學了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科目,可能會更加註重維護人際關係,也更擅長與人打交道,簡言之就是情商可能會變高。當你學了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你可能對自己、自己的孩子的所處年齡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能夠從實際情況出發解決問題、培養下一代,同理心也會更強。

雖然各科有各科的具體好處,但總的來說,學習心理學,能夠使人更理性、更冷靜地分析問題、進行人際交往以及學會怎樣正確地看待一些“奇葩”。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促進心理健康意識的提升,更加註重維護身心健康。


鵜鶘心理陳小康


首先要理解“心理學”的概念: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

人的心理現象,主要包括:認知;情緒、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動機;能力和人格等四個方面。

熟悉和掌握了人的各種心理現象,能夠認識自己、瞭解他人,改善和調整自身狀態,適應環境,獲取進步;並在瞭解他人的基礎上,搞好人際交往,處理好同事、朋友、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獲取工作上、事業上的更佳成績。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不可能向上述那樣理性的去將“心理學”理論運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當中去的,基本上是本著“習慣”、“養成”、“適應”等等最簡單和本能的“心理意識”來處理好交往和工作上的關係,這樣不至於生搬硬套“心理學”的理論條框,給自己造成心理上的負擔!

“心理學”理論的實際運用,在實踐上,主要體現在一些專業領域和理論研究領域:

專業領域主要有:醫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廣告心理學;司法心理學;行為心理學;文藝心理學;環境心理學,等等。

上述各種專業的心理學理論,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解決問題,比如醫學心理學,可以瞭解患者的心理活動,進行對患者的心理治療,或引導患者配合醫生診察病情和及時治療,儘快康復;廣告心理學,可以掌握公眾對各種廣告媒介的喜好、接納程度,幫助廣告設計者作出有效的設計方案……

研究領域主要是指各種心理學理論的繼承、豐富、發展等理論知識和學術研究。


今古雜誌


心理學對於一個人有什麼幫助?



學心理學專業,會餓死嗎?

還記得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我填的是杭州大學心理學系(後來併入浙江大學,要知道一直到90年代初,全國只有北大、北師大、華東師大、杭大四個心理學系)。有同學嘲笑我:

“心理學是幹什麼的?你想當算命先生嗎?”
說實話,那時我也不知道心理學是幹什麼的。
“你考慮過沒有,等你大學畢業了,靠什麼養活你自己?”
“也許可以當心理醫生吧,總能找到飯吃的。”
“心理醫生?你以為人家會拿錢給你,讓你給他看心理問題?恐怕你還沒有成為心理醫生,早就餓死了!”那位同學善意地提醒我。


那是80年代中期,國內還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幸運的是,我順利地考入了杭州大學心理學系,不過學的是教育心理學專業。本科畢業後,又考取北京大學心理學系碩士研究生,師從王甦教授學習認知心理學,那時除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理論、流派、研究方法等等之外,我還比較拿手編計算機程序,熟練掌握了統計分析方法。畢業後留校任教,在做些認知實驗的同時,也從事一些人事測量方面的工作。

那時的我,還基本上沒有涉足心理諮詢方面的訓練。真正與心理諮詢結緣,是我到日本留學後的事情了。經過層層選拔後,從未學過日語的我有機會以國費留學生的身份去日本留學。在東北師範大學留日預校經過八個月的日語強化訓練後,終於成為新世紀首批赴日留學中的一員,並最終考取日本九州大學人間環境學府攻讀博士學位。在這期間,我開始接觸到依戀理論,並把它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而Bowlby的依戀理論是一個涉及面非常廣泛的理論,Bowlby本人也受過嚴格的精神分析的訓練,由此,我才有機會涉獵到了許多心理諮詢方面的理論,查閱了大量的有關文獻。而且九州大學有很好的心理諮詢傳統,我得以接觸到很多誕生於日本的心理諮詢方法。這也為我日後的心理諮詢方面的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總之,拜時代所賜,我從本科一直到博士都是讀心理學專業,儘管活的並不富有,但也沒有餓死。三十年來,還是一根筋地在做些心理學的工作。


學習心理學的目的


學習心理學大抵是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提高生活質量;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前者主要是側重個體的心理調適;後者主要涉及到組織管理中的一些心理學問題,


心理學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歷來受到研究者們的重視,從“科學管理之父”泰勒算起,到現在也已經接近有百年的歷史了。從最初的以個體層面上的感知覺、能力、氣質、性格、價值觀、態度等方面的研究在企業管理中的運用,到後來的有關群體氣氛,群體行為,群體決策的研究,直至80年代的組織文化建設的興起和發展,心理學家們把心理學的應用從個體,到群體,直到組織層面進行了拓展,而且,隨著理論的發展,應用技術也大大加強,看一看那些發人深省的激勵理論,你就會明白心理學原理是如何在企業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併為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提供有效的依據的。


我比較感興趣的就是這一類的人才測評在企事業單位的招聘、選拔、培訓、晉升等方面的運用研究。也花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開發一下實用的心理測評系統。


人才素質測評系統的研發與應用


因此,我自己首先感興趣的就是心理測評在企業中的運用。早在1995年的春天,我和已留校任教的陳紹建博士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陳仲庚教授和朱瀅教授的指導下,帶著幾個學生,開始了摸索編制一套適用於企業的《人才素質測評及綜合管理系統》(Thinker1.0)的艱難歷程。而且在那段時間裡,我還主持了北京當代集團人力資源評估與重組的研究項目,以及北京賽特集團人事測評與配置項目。從那時起,有關人事測量的技術就已經逐漸被有識之士所認識,並開始投入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工作中去了。正是這一段經歷,也讓我學會了怎樣把心理學教材中的理論結合到企業的具體情況中去,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同時,對於人事測量的理論和技術,也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和實戰的經驗。


只是後來,因為我先去美國密西根大學做訪問學者,後去日本九州大學留學,《人才素質測評及綜合管理系統》也就悄無聲息地退出了市場。然而,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理念卻越來越深入人心。明顯的變化是,當我回國的時候,北京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關村一帶早已不是上世紀90年代的電子一條街了,北大東門附近也新增了不少新建築,原先心理學系所在的小院子也拆掉了,變成了一片草坪。更為重大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事管理體制也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人才成為各個企業競相追逐的對象,人力資源的概念也逐漸深入人心,“人是最寶貴的財富”不再僅僅是一句口頭上的宣傳語,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有關人事測量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我曾擔任北京四達人才服務中心高級顧問,指導他們進行人才測評等相關業務,同時,也參與過許多企業的人事測量工作。我曾參與過為中國建設銀行中青年管理人員培訓班進行的有關領導力測試與培訓工作,也有幸作為主要負責人為惠普公司(HP)大連服務中心進行團隊建設和跨文化差異等課程的測試和培訓工作。


除了企業之外,一些國家部委也開始注重使用人事測量的方法和技術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和配置,目前,我還同時承擔著交通運輸部、外交部和商務部有關人事測量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工作,並努力把人事測量的技術更加完善,更具有針對性。正是這些研究項目的進行讓我更加意識到人事測量的重要性,以及心理學在為企事業單位服務方面能夠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還專門編寫了一本《人事測量》教材。


提出人才測評的PKU-PRISM模型

我的這些工作為企事業單位提供服務的同時,也能為個體瞭解自我,規劃自我的發展有極大的幫助。考慮到許多針對部委的項目,涉及到保密性問題,不能公開報道,因此,在對外交部、商務部和文化部等多個國家部委長年進行公務員選拔心理測試的基礎上,我總結提煉出了該稜鏡模型提出,與工作績效密切相關的因素,可以包含五個重要的維度(Fiv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1)人格(Personality)

(2)角色認知與自我效能(Roles & self-efficient)

(3)創新能力(Innovation ability)

(4)社會技能(Social skills)

(5)動機和心理健康水平(Motivation & Mental Health)

這五個維度首字母結合起來正好是PRISM(該單詞的直譯為“稜鏡”),因此,我們簡稱為個體心理素質測試的稜鏡模型,即PKU-PRISM模型,見下圖。

我對這個模型也進行了作品登記(國作登字-2015-A-00206948)


基於PKU-PRISM模型開發的相應測評工具

在我提出的PKU-PRISM模型基礎上,我們也開發了三個測評系統。針對不容的人群,我們編制了不同的心理測評系統,但核心的理論模型就是我的這個PKU-PRISM模型。

(1)“心伯樂”Sinbono員工測試系統

該套測試系統是我們在一項“基於PKU-PRISM理論的金融服務業勝任力素質測試系統”的研究基礎上,轉化而來的產品。仍然是由我和陳紹建博士主持研發。主要面向企業員工,尤其是有關金融服務行業,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個體從測試中,能夠探測自己在人格等五個維度上的得分情況,可以根據測試結果,對你的適用崗位進行推薦。有效地解決了企業選人、用人的盲目性。提高了企業的招聘人才的效率,並且能夠有效地降低流失率。


(2)“心伯樂”Sinbono中學生專業興趣和職業規劃測試系統

該測試系統是針對中學生在選擇專業,以及在高考報志願時出現的迷茫以及困惑而設計的一套測試系統。該套測試系統主要包括:

  • 學生的核心心理素質測試

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心理素質
測評學生的主要人格特質
全面評價學生在各學科方面的潛力
  • 全面系統的專業選擇建議

學生的專業選擇,是以一定的心理素質為基礎的,包括人格特質、各種能力、以及職業興趣等等。根據測試結果,可以全面地評價學生在這幾個重要的個體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個體適合學習的專業,並對專業培養目標、所需要的途徑等,給出相應的培養建議。

  • 科學的職業發展規劃建議

根據我們提出的PKU-PRISM理論模型的基礎上,在對學生進行客觀、科學、有效的測評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職業發展提出科學合理的規劃,並對未來的職業選擇進行科學的建議。

(3)“心伯樂”Sinbono“平安留學適應力測試”系統

從2013年起,我作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出國人員心理支持”項目組秘書長,在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的指導下,積極配合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從事“平安留學伴你行”活動,協調北大、清華以及國內十幾所高校的心理專家,進行出國留學人員行前培訓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並主持研製了“平安留學適應力測試”,初步形成了留學測評、行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諮詢、追蹤服務的活動模式。在2018年國際教育巡迴展背景站上,我們正式推出了留學測試系統,並與學生及家長密切互動,同時接受網易教育的現場直播和專題採訪,取得了非常良好的宣傳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得到多方面的認可。


“朝陽群眾”、“西城大媽”的心理需求


除了上述一些我主持或者負責的人才測評系統的開發之外,我還參加過其他一些應用性的研究項目。比如,2015年起,我承擔了一項民政部培訓中心的合作項目,對養老助殘的現狀進行調研,並負責養老護理員技能培訓中的心理護理部分進行規範,參與拍攝養老心理護理的教學片。在民政部的安排和協調下,我實地探訪了近二十家養老機構,並對全國一百多家養老機構進行問卷調查,在此基礎上,撰寫了有關民政部門基層救助人員的心理需求、養老護理員的現狀以及培養模式等方面的調研報告,受到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在2016年獲得了民政政策理論研究三等獎。還有一些零散的有關北京城市網格化管理員(你可能更熟悉的是朝陽群眾,西城大媽這類的稱呼)的心理需求調查等等。這些都比較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總之,心理學為個體瞭解自我的現狀、人格特質、興趣愛好、職業選擇等等,提供了非常客觀、科學的工具,為企事業單位的選人、用人、激勵個體也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上面所提到這這些研究,也基本上是我負責的部分應用性的研究,談不上什麼於國於民有什麼偉大貢獻,只是出於我自身的興趣所在,以及專業優勢而進行的一些研究而已。我自己另外的一大塊研究主要集中在親密關係、以及心理諮詢等方面,因此,不要狹隘地理解心理學對個體的幫助僅僅只是這些測評工具,而是有更多的心理學的理論突破,為將來的科技的發展,定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李同歸


心理學是一個對人影響並不突出的學科,學習心理學有的人會發生由內而外的改變,也會有些人,完全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所以心理學不是萬能的,也不是所有學習了心理學就能得到改變,這是一個需要得到共識的事情。

心理學改變的是一個人的認知,比如在我們傳統文化背景的教育下長大的許多人對於泛性戀人的立場是不理解的,在更早的時候性取向不同甚至被當做是某種病症,會被送去強制治療。但學習了心理學之後,你會發現,許多事情,存在即合理,泛性戀也好,tong性戀也好,都是正常的,並非病態。人的可能性是多種多樣的,這種多樣性在不影響、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應該被尊重。

心理學也會向你揭示許多事物背後的規律,這些規律,對於人認知這個世界打開了另一種視角。比如利用記憶的遺忘規律去記憶要背的知識,用人們的心理錨定效應去和他人博弈。更多的是對人的心理規律的重新認識,也會讓人學會自省,而自省是許多人的認知中所缺乏的東西。

心理學對於一個人最大的影響,莫不是對環境的包容心,人是相當自我的生物,從生命開始就是為了獨立個體更好生存的目的而活著,但心理學揭示的人性規律會讓人對於外界環境有更多包容之心,對於偏執、強迫等行為有更客觀的視角,在思考問題時,更多的是考慮事物的本質。




心理諮詢師四四


接觸心理學是因為自己在從事殘疾人社會工作中發現智障人士及其家庭成員需要大量的心理輔導。於是組織了社會上一批心理諮詢師志願者前來幫助他們,從反饋上看,這次活動還是深得這些家庭的歡迎的。加之以前自己在學習社會工作師資格培訓時,裡面的一些心理學知識就給人帶來好奇心,就這樣,我也專門去參加心理學的培訓,並取得相關資質證書。

一晃已經有七年了,我總結和反思了一下心理學給自己帶來什麼?不說是社會的應用,就但是從自己的家庭上來看,我想首先是幫助我順利陪伴孩子度過青春叛逆期。在孩子最叛逆的十五歲到十八歲的時期,幾乎天天是和孩子在“鬥智鬥勇”,怎樣瞭解和把握他的心理狀態,使他的情緒能夠基本保證平和,於是調動自己所有的心理基因。同時還在矯治孩子因學習成績不好產生的比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在孩子十七歲的那一年突然對我說:爸爸,雖然我們家並不富裕,可是我感到很幸福。我想這無疑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話語了。其次是對婚姻家庭關係的經營和調整。在之前也是在家裡經常會發生夫妻衝突,由此引發冷戰。通過心理學的學習,增強了自我洞察力,和對夫妻關係的認識。同時,也懂得如何在衝突中去引導和調整彼此的關係。現在再也沒有之前的三天兩頭就要吵和掐現象了,基本上算是琴瑟相諧吧,當然適當的衝突還是難免的。

古詩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想這就是心理學帶來的良好感受了。同時,在自己這些年的瞭解過程中,我還是看到一些心理學對人的誤導作用,由此我想,學習心理學也是需要一定天賦的吧。


鵜鶘心理


心理學對個體的幫助,並非是一種非常實質性的,外顯的,而更是一種內在的,隱性的幫助。它會讓自己更瞭解什麼是HUMAN。

你可能會通過學習心理學獲得這兩個比較核心的能力。第一個是同理心,更容易站到別人的立場上,放下自己的價值評價,去感同身受。從個體層面而言,它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你會更願意去。當然,具有這種人際覺察能力的前提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覺察,瞭解自己的能力和缺陷,瞭解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自己擁有安全、舒適的狀態,才能最合理,最恰當地去理解別人,幫助別人。

如果是同理心是賦予了人感性的一面,那麼心理學中另一個強大的技能則是理性更多:批判性思維。心理學研究人類的日常行為和背後的心理機制,許多看似想當然的事情,需要心理學進一步的思考。比如,心理學研究會告訴我們:人類的記憶是不可靠的,充滿錯誤和建構的;我們的抉擇絕非完全理性的,而充斥著偶然和非理性的因素;情緒有時候會干擾我們的判斷,但沒有情緒的話,人將無法做出合適的決策。我們為什麼會喜歡占星和星座?某些奇怪的方法為什麼會“治癒”?人存在所謂的自由意志嗎?從日常的現象,到更為深層的心智哲學問題,心理學會對我們看似為“常識”的問題進行探索,從而給出有些不同於常識和常理的思考和回答。

所以總結而言,兼具感性和理性,心理學會不斷迫使你使用一種獨特的思考方式來看待自己,看待他們,看待這個世界,不一定說這種心理學思維是高級或者比其他學科更好的,但肯定有其獨特的智慧。


夯七婚戀指導


希臘阿波羅神殿上刻有的七句名言,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人啊,認識你自己”。我認為,心理學對一個人最大的幫助也是如此——瞭解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及別人眼中的我們是怎樣的。

“認識自己”是21世紀生存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對自己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的人能夠作出更明智的決策,建立更高質的、滿意的親密關係和職業關係,有更好的職業發展,並且更加自信。

為什麼說學習心理學能夠幫助一個人認識自己?

1. 心理學幫你瞭解當下的自己

心理學中一種幫助你認識自己的方法,叫做“正念”。正念的核心在於“對當下的覺察”,放棄過度的思考,而是專注於當下,去感受現在這個時刻我在經歷什麼。有時我們過多地受困去過去和未來的事,比如擔心“我剛才是不是說錯話了”或是“萬一明天的演講搞砸了怎麼辦”,而忽略了當下的經歷和周遭的世界。

並且,心理學中關於的“情緒”知識也能幫助你更好地識別你當下的情緒以及可能由情緒引發的行為。比如,一件事惹你生氣了,那麼你可以意識到自己正處於“憤怒”的情緒中,並警惕由憤怒引發的衝動行為。

2. 心理學幫你理解過去的自己

我們如何理解我們過去的經歷、我們關注什麼、如何解讀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這我們人生的態度,決定了我們如何理解過去的自己。

學習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從多種角度看待我們曾經的經歷,不單單是看到過去“發生了什麼”,還包括在更深層的心理層面上發生了什麼,或者從其他人的視角來看發生了什麼。比如,學習了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一個人或許就能解釋是過去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導致他現在成為了怎樣的人。

同時,這種對過去事件多角度的理解能讓人學會接受事件的複雜性(這可能更接近事件的原貌),比如,認識到過去一段失敗的感情經歷既讓人感到痛苦和遺憾,同時也讓人成長。

3. 認識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

對自己的認識除了瞭解自己外,還包括知道“我們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並在他人心中留下我們的形象。有些人對自己所擁有的這種影響力是沒有覺察的,比如我們生活中可能會遇見,有的人明明招人討厭卻不自知。

學習心理學雖然不能猜透別人的心思,卻能對他人的情緒、行為更加敏銳。因而可以有意識地去留意他人的反饋,這種反饋包括語言的(比如,“你真善良”)以及非語言的(表情、動作), 同時,有區別地對待這些反饋,比如一個老好人的讚美可能並不那麼可信。這樣一來,就能獲得更準確、更全面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

心理學對一個人的幫助並不僅限於此,它還能幫助人更好地調節情緒、應對壓力、改善人際關係……想了解更多心理學知識嗎?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Eurich, T. (2017).Insight: Why we are not as self-aware as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 work and in life.New York: Crown Busines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