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校長的聽課“進化論”

幾年前的一天,我剛進入辦公室,就看到在地板上躺著一封疊得整整齊齊的信。寫信的是一位初三學生劉雙鳳,起因是我的一次聽課。而這封信也令我的聽課方式產生了“進化”。

當時,小劉同學的數學老師田老師是第一年教畢業班。那一次我聽他的課時,正好坐在了小劉同學的學習小組裡。課堂練習時,我發現她撇開幾個中檔題不做,而是專心研究一個難題。當到了學生答題展示環節時,我碰巧和她四目相對。她眼裡滿是驚愕。因為她平時學習很不錯,我也沒在意這件事情。下課後,我和田老師邊走邊討論,也說到了小劉同學沒做那些中檔題的事。我並沒有責怪之意,反而認為她的這種學習方法值得表揚。小劉同學卻誤以為我批評了田老師,於是她鼓起勇氣寫信向我解釋,在信中也對我的聽課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後來,我又重讀了幾遍那封信,還把信給田老師看了。他說想把這封信發在學校群裡,又感覺信中關於校長聽課的評價不太正面,怕一石擊起千層浪。我想,這不正是我想要的效果嗎?他又覺得學生對他的褒獎太多,不好意思發。我說當然是由我來發最合適,於是我隨即把信發在了群裡。

群裡討論聲不斷:“劉雙鳳太棒了,為了不讓校長對老師有成見,敢給校長寫信!”“沒想到咱農村的學生也能根據自己實際去選題做,看來我真是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應該注意分層佈置作業了。”我也受到這件事情的啟發,想要改變原先的推門聽課方式,在聽課前先與教師預約。

田老師又給我轉發了小劉同學給他的信。信中說我對那封信的處理方式令她如釋重負,但是她又對我改變聽課方式的想法表示擔心。“如果預約的話,我就永遠不可能出現上次‘錯誤’了,那樣校長的聽課不就流於形式了嗎?”

看著信上的話,我陷入了沉思。校長聽課的目的是瞭解學校教學實況,但是真正操作起來難度確實很大:不打招呼,每位教師每天進課堂的時候都提心吊膽;打了招呼,課堂容易被教師包裝,聽不到常態的教學。經過幾番思考後,我在學校群裡寫道:“為了減小推門聽課給老師們帶來的壓力與不便,我決定聽課實行‘預約+跟蹤式’。具體方法是先進行預約,然後組織學校專家組對課堂教學中存在虛假活躍或者課堂效率低下的教師進行跟蹤聽課,跟蹤時間持續至課堂教學達標為止。”

日本學者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課堂建設就是所有教師都進行公開教學、相互交流、相互評價學習經驗的創造性的、合作的活動過程。”我的預約聽課不正好給每位教師創造了一個公開教學的機會嗎?幾年的實踐中,我預約了不少課,效果非常好,真正被跟蹤聽課教師很少。教師接到預約後會主動召集本學科組的其他教師幫助備課,甚至主動去請教外校名師。進化後的聽課方式,讓教師從被動變主動,收穫了一個個課堂驚喜。

(作者孫峰,文章原載於2016年5月4日中國教育報“校長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