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里,雍正为何要杀坎儿?

chef101


由于电视剧和小说不一样,所以这个问题我分开说。

先说电视剧

电视剧的明线非常简单,太子因为想要《百官行述》,便亲笔写了一封信给任伯安。后来这封信被年羹尧搞到手,交给了雍正。然后雍正又通过李卫搞到了《百官行述》,并当着众人的面给一把火烧了。

这个事情让太子很不满意,也让老八一党十分警惕,暗示手下收买坎儿获悉了来龙去脉,并且从高福手上拿到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实际上是邬思道将计就计),指示老十四把信交给康熙,直接导致了太子谋反被废。

也就是说,从明线上看,是坎儿被收买,背叛了雍正,所以被雍正派人赐死,算是清理门户了。


但是如果只从电视剧的明线上分析雍正为什么杀坎儿,那后面的很多剧情就说不通了。比如邬思道为什么要跑?以及雍正为什么想要杀邬思道?

要知道,雍正在未登基前,他的人物刻画都是正面的。譬如专心办事、一心为国、尊敬康熙和太子、无欲无争,连太子第一次被废时,雍正都是一心一意保太子。

前期形象如此正面的人,后面突然变得阴险狡诈,这说不通啊!难道是电视剧BUG吗?当然不是了!

实际上导演在营造雍正的正面形象时,也埋藏了许多暗线,刻画了雍正虚伪的一面。杀坎儿就是这些暗线之一。




早在群臣拥戴老八当储君时,十三阿哥就问雍正,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

雍正先是一副惶恐的表情,接着又是各种假模假样的推诿,用喝酒来掩饰表情,其实虚伪全写在脸上。(唐国强演的真牛B)

雍正的这套把戏也就骗骗十三阿哥这种直肠子的人罢了,岂能瞒过邬思道?雍正有争储的心思,导演已经用暗示挑明了。



后来老十三让雍正烧掉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雍正以保护老十三为借口拒绝了。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

实际上隐藏的理由是,雍正深知这封信是扳倒太子的重器,这是自己重要的机会,一旦烧掉了,就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只不过雍正没有下定决心,还在犹豫中。

我这么说,是有理由的。因为这部剧的情节非常紧凑,却在坎儿偷信之后,拍了一段雍正找潜邸的大和尚“心理治疗”的戏。

雍正对大和尚说自己“近日来,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大山大河扑面而来,无穷烦恼”。这里,雍正脑海中的大山大河就代表了江山,把江山藏在心中,即寓意雍正早就在心中有了扳倒太子,争储的念头。而他居然能隐藏的如此深,心机怎能不深?

这段戏表面上和前后剧情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本剧的剧情如此紧凑,导演也不可能拍一段没有意义的片段吧?



只不过就在雍正犹豫的时候,旁边的邬思道已然窥探到了他的心思,便将计就计,指示坎儿将信交给老八,并通过老八一党扳倒了太子。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坎儿被赐死的时间点也很值得玩味,可谓极其有深意。

坎儿把信偷给八阿哥之后,雍正一直都没有处理他。也就是说坎儿的死,并不是完全是因为他背叛了雍正。(否则发现之后应该直接就杀了)

雍正是等到太子被逼谋反后,受康熙的皇命去监视和捉拿太子之前,抢先除掉了坎儿。试想一下,在形势如此危及的情况下,雍正竟然还有闲心去除掉高福,为什么?

因为太子已经铁定要被彻底废黜了,高福留着也没有价值了。反倒是高福知道了这封信的秘密,如果一旦传到康熙的耳朵里,自己不仅无望争储,性命都难保。

所以,雍正杀高福,实际上是在利用完高福的价值之后,必然的结果罢了。而高福死后,邬思道也看透了雍正,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讲究情义的人,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障碍,就算是自己一手带大调教的奴才,也是除之而后快。从而有了退隐之心。

————————分割线————————

再说小说

小说就非常简单了,文字描写也很露骨。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高福和坎儿是两个人。

戴铎便问:“四爷,这次回来见那院里少了四五个熟人,高福儿也没见,四爷差他出去了么?”胤禛阴狠地一笑,看了看周用诚,说道:“我差他们到鬼门关去了。没天理的混帐王八,我是何等样人,为了一个臭婊子加上八千两银子,他就敢卖主!”——《雍正皇帝·九王夺嫡》第四十九回雍正即位两天后的一个夜里,他们也都遭到了“粘竿处”的毒手,死于非命。可怜那个叫坎儿的孩子,因为他的差使是在书房里给四爷管文墨,也替四爷照顾邬思道和文觉、性音两位和尚,他知道的又大多是雍正和阿哥党争夺皇位的事。他就成了第一个不能留下的人,与性音和尚一起走向了天国。——《雍正皇帝·雕弓天狼》第十五回

在杀坎儿(高福)这件事上,电视剧和原著的区别在于:

小说是重点强调了雍正的狠毒,并且这种狠是贯穿始终的;

电视剧则重点强调的是雍正的虚伪,这种虚伪也是贯穿始终的。


Mer86


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之中,坎儿和狗儿其实是两个可以对比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人的一生,颇有喜感,同时也颇具悲情。


要说喜感,他们两个人总是能够在那么一瞬间引的人哈哈大笑,似乎成为了影视剧中的调味剂。可是对比他们两个人的结果,其实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


我们曾经和无数的人一样,有着相同的起点,有着相同的经历,可以让很多人感觉不公的是,即便如此,我们在很多人时候和身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还是不一样。


这便是生活,他注定了要让所有的人要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即便你们曾经有着相同的出身,相同的起点。


而坎儿和狗儿也一样。


要说悲情,那便是这两个同样出身的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李卫和高福同样的出身,竟然做到了封疆大吏的高位,而高福呢?


因为做错了一件事,死于政治斗争的倾轧之下。


其实说可悲也可悲,说活该也活该。



坎儿和狗儿之所以被雍正和十三爷收下,是因为当时觉得他们机灵,聪明,才看上了他们。


一时间,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变了。


坎儿,变成了高福。

狗儿,变成了李卫。


雍正皇帝用人在于一个忠字。当时还没有登上帝位的四爷胤禛给他们提供平台可不仅仅是为了收留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在将来能够替自己办事。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高福之死的起因。


高福、李卫、翠儿这三个人是一起被收留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高福和李卫对于翠儿这个小姑娘一一互生情愫,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人同时爱上了翠儿。可是当翠儿和李卫一起被年羹尧带去历练的时候,高福便出事了!


那个时候的我们彻底明白了,这高福也在一直偷偷的喜欢这翠儿,翠儿和李卫的一同离开毫无疑问给了高福一记棒喝。伤心欲绝的高福便去了酒馆喝酒,可是这一喝就喝出了问题。



人在情感爆发的时候,是极为容易暴露缺点的。


而正是这个时候,八爷党趁机收买高福,高福将关于一封信的事情告诉了八爷的管家,这封信是关于太子和任伯安的通信,这也是四爷制衡太子胤礽的最大法宝。


可是这件事情被高福传了出去,虽然邬先生知道这件事情替高福打圆场,借此机会利用高福坑了八爷党一次。


可是,一次不忠,终生不用。


对于四爷胤禛而言,高福出卖过自己一次,保不定那一次还会出卖自己一次。当时的满朝上下对于争夺太子之位进行的如火如荼,如果在这种关键时刻再出事端,那么对于四爷胤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局面。


所以,高福的死也就成为了四爷上位的政治牺牲品。封建王朝中的高层权利斗争其实是相当可怕的,他对于底层民众的波及也是最为残酷和无情的,而像高福这样的底层民众,其实他的生死在那个时代中,没有多少人会关注,也没有多少人会同情。


纳兰婉儿


雍正杀坎儿的原因一点也『不简单』!它是全剧最复杂,又最精彩的一段剧情之一

这段剧情里有忠、有奸、有黑、有白、有情、有理、有傻、有精!先介绍雍正杀坎儿的背景剧情:

1,李卫和翠儿离去后,昔日形影不离的三个人如今只剩下坎儿。他孤独地到酒楼喝闷酒。八阿哥胤祀府中的胡管家认出了坎儿是雍王府中的人,遂将他灌醉,更串通小红鞋,令高福在迷糊间,和盘托出《百宫行述》一事的真相。而后,坎儿又把雍正秘密留藏太子书信一事也一并交待给了八阿哥。

2,十三阿哥胤祥得到消息,坎儿最近和八阿哥走的很近,提醒雍正小心提防。雍正让邬思道去试探坎儿,问明事情真相后,邬思道决心拯救坎儿,选择让他将功赎罪。

3,坎儿将太子书信交予八阿哥,不料雍正早已秘密监视并监听了他与邬思道的对话,并命令下人秘密处决了坎儿,邬思道赶到时为时已晚!不禁老泪纵横,自责是自己害死了这个单纯的少年。

坎儿其实是雍正,邬思道以及八阿哥三个人的政治牺牲品

一、邬思道救坎儿的目的:

邬思道误以为雍正不会干飞鸟尽,良弓藏这种卸磨杀驴的事情,亦或是当时自己也不太肯定,因此才会决定挽救坎儿,并让坎儿遵从雍正的意思,把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封送到八王那里,且关键的重点是办完事情后不可汇报雍正,这其实就是邬思道有意试探雍正,亦给了坎儿逃跑的时间。熟料雍正早就秘密跟踪坎儿,并在第一时间灭口,这就提醒了邬思道,雍正早就连他也一块监视了(这就是邬思道哭着说是自己害死坎儿的原因)

二、八爷收买坎儿的目的:

1,由于上书房留守大臣递交给康熙的奏折中说明《百官行述》是在江夏镇缴获的,自己肯定逃脱不了干系,但是又没有人证,物证证明此事与自己无关,因为人都被年羹尧灭口了。

2,坎儿的出现给了八阿哥『一箭三雕』的机会,拿到太子书信可以扳倒太子;再加上坎儿这个人证,又可以扳倒雍正;有了人证,物证,亦能证明《百官行述》案与自己没有关系。

三、雍正杀坎儿的目的:

1,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又复立太子,雍正其实是有点心灰意冷的。但是,太子的一封写给任伯安的信,又让他看到了希望。

2,在烧掉《百官行述》撇清自己的干系后,又让年羹尧剿灭整个江夏镇,让八王党死无对证,并承担《百官行述》案的罪名(雍正对马齐说这本书是在江夏镇缴获的,其实是在京城当铺缴获的,而江夏镇的主人就是八王党的门生)

3,利用《百官行述》甩锅八王后,又秘密留下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书信,美其名曰保护十三弟,防止太子将江夏镇一事全推到十三爷身上。其实暗地里是自己想留着太子的把柄,一旦太子登基即可昭告天下

4,本来八王和太子,两个最能威胁到雍正的人,全都被踩在自己脚下。可此时,坎儿却将书信之事透露给八阿哥,自己反被八爷党抓住窥视太子的把柄,无奈只好交出太子书信。同时,又害怕八阿哥直接将人证,物证一并交给康熙,因此只好杀掉坎儿灭口,以致八阿哥最后只能选择通过十四阿哥递交太子书信。

所以,雍正杀坎儿是出愤怒,更是出于自保。自己的秘密被发现后,人证物证都不能留。


满天的星星在闪烁


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坎儿因为犯错被杀,这个剧情是必须有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说明帝王之家最无情,才能阐述一个道理,一将功成万骨枯!

坎儿出身低微,能够得到四阿哥胤禛的青睐,已经很不易了,否则以他的性格,很可能在饥荒中丧生!所以,他这条命是胤禛给的,那么他作为回报,就算自己粉身碎骨,也要为胤禛肝脑涂地!他所犯的错误,表面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顺着邬思道的计策,将计就计,扳倒太子,让八阿哥在康熙眼中所不容,一石二鸟!应该能够得到雍正的谅解和宽恕!实际上,邬思道把胤禛想的过于简单,以为自己能够看透一切。其实,他的做法不是在救坎儿,而是彻彻底底的把他害了!所以,邬思道才会感到落寞,自言自语说自己害死了坎儿!那么坎必须死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四阿哥胤禛在这场跟太子,八阿哥的较量中,处于一个优势面,他俩在明,四阿哥在暗处,所以能够处处都比他俩要快!坎儿在这个局中扮演着一个去当铺取“百官行述”的角色!说白了就是,他露脸了,而四阿哥和十三阿哥是坐镇大后方,若无其事!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能够做到不留活口,就说明他能够自保!而坎儿的出场无疑就是一个很大的定时炸弹!他若在四阿哥府中本本分分,不出去过于招摇,那么他肯定会安安稳稳像李卫一样,最终功成名就!偏偏他的性格决定他过于懦弱,换句话说就是不闯实,把四阿哥胤禛夺取百官行述一事透露给八阿哥,还收受八阿哥的豪宅和美女!作为一个下人,背叛主子,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死!

2,坎儿在犯错之后,并没有主动到四阿哥面前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给胤禛,而是去找邬思道商量如何解决,找到一个方法!这就是不把主子放在眼中,没有第一时间把错误首先告诉给四阿哥,这样胤禛会认为,坎儿跟邬思道私底下有事,一起狼狈为奸!故此,坎儿必须死!

3,邬思道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能够救下坎儿一命,结果反倒是害了他。四阿哥的另一目的就是要警示邬思道,别动歪脑筋,有啥事有啥话,咱放到明面上来,你邬思道别自以为在王府中当做幕僚,就能够任意妄为,这不可能,这次死的是坎儿,再有下次,你邬思道也绝不姑息!因此坎儿必须死,以此来警示邬思道,也告诉府中所有的奴才,不听话就没有好下场!

4,胤禛选择杀掉坎儿的最大目的还是为以后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百官行述,太子下野,八阿哥被康熙诅咒,所有的事都没有牵扯到四阿哥胤禛,但是,坎儿把这件事泄露给了八阿哥,那么八阿哥必定会把坎儿给收买过去,认证,物证都在,胤禛在康熙眼中也就没有什么机会了!所以,为了永绝后患,坎儿必须死!

以上就是坎儿必须死的原因!


可乐男孩


《雍正王朝》作为历史正剧的集大成之作,其优点并不仅仅在于它将帝王家事刻画的入木三分,更在于其将人性描画的栩栩如生。坎儿与狗儿本是一样的小叫花子,因缘际会得以结识当朝四皇子,被收为家奴,但二人的人生轨迹在进入四王府以后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狗儿(李卫)从从军一步步做起,后官至两江总督,成为雍正最信赖的封疆大吏;而坎儿(高福)却被一杯毒酒夺取了性命,成了一堆白骨。

更奇特的是,在《雍正王朝》中算无遗策的邬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却好像失去了掌控,对高福之死竟好似完全不知情。更令人震惊的是,一向“慈悲”的胤禛却对这个打小跟他长大的奴才下手。而要解开这个谜,一切都要从年羹尧说起。

话说彼时的年羹尧已经贵为四川巡抚,封疆大吏,大权在握,胤禛已然不能很好的控制这个昔日的包衣奴才了。而此时的朝堂,百官行述一案刚刚过去,太子又在废立的关口,胤禛需得步步谨慎。那怎么样才能控制住这个封疆大吏,让他乖乖的听话呢?邬先生的办法是“派个人,盯住他”。可是年羹尧毕竟是封疆大吏,又是多年来带兵打仗的主,这眼线又哪里有那么容易插进去呢。于是,邬先生和胤禛布了一个局,棋子便是李卫和翠儿,而眼线便是李卫。

说巧不巧,李卫与翠儿偷情被抓,可四爷府偏偏不处理,只是把他们绑在院子里,直到年羹尧来府上。年羹尧一介武将,虽也是进士出身,可哪里能识破得了这些机关,果不其然便上了当。自己乖乖的把两个眼线带走,还以为是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李卫与翠儿一走,便只剩下坎儿(高福)一个人,他也喜欢着翠儿。

坎儿只得借酒消愁,却没想到被八爷府上的人盯住了。八爷府上的胡管家偏又是个搞统战的好手,三两黄汤下肚,便把百官行述的事情掏了个差不多。事情掏出来以后,为了接下来继续利用高福,胡管家找了个妓女服侍坎儿。纯情少年哪里经得起这个,加之一套北京四合院的馈赠,坎儿就这样被收买了,把万永当铺和那封信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倒了出去。

可哪个阿哥都不是吃素的主,高福叛变的事很快就被胤祥告诉了胤禛。当时的胤禛正在和胤祥及邬先生下棋,可接下来却没演,因为接下来三个人做的是见不得人的事情。那就是利用坎儿,实施计中计。邬思道循循善诱,将坎儿与四爷的情缘点的透透的,一番话更将坎儿说的涕泗横流,懊悔不已。坎儿毕竟还是少年,内心悔恨,便将自己叛变的事情告诉了邬先生。邬先生哄其戴罪立功,让他把那封信交给了八爷的人。

后边的事情顺理成章,八爷党将那封信交给了皇帝,而太子也二次被废,没有翻身的可能性了。太子真的是八爷党搞下去的吗?是,因为信是他们交给皇帝的,但信却又是四爷故意透给八爷的,所以太子再次被废实际上是四爷一手操作,却又把事情和自己撇的远远地。

这就是胤禛的心术,他明面上是太子的人,可第一次刑部办案时却故意托病,让八爷办了太子。这次太子在存亡之秋,他又故意把信给八爷,让他们出头搞臭太子,自己坐享其成还不沾腥。百官行述案,胤禛是最大赢家。

坎儿为什么要死也就清楚了,只有坎儿死了,别人才不会知道是自己搞掉了太子,才能保全自己的名声;只有坎儿死了,万永当铺的事情才查无可查,一切才能归于平静。所以,胤禛之所以杀坎儿,绝非是他反叛了自己,而是他太关键了,必须除掉。

坎儿死了以后,邬思道大叫“杀高福者,邬思道也”,我们也可以说“二次废太子者,非八阿哥也,胤禛也”。

以上。


逆流时代


同是患难之交的“坎与狗儿”的命运截然不同,主要问题不是命运,是来自于“灵气、忠心、杂念”,一失足成千古恨,不是帝王家生养的料,然短命!

《雍正王朝》中的“坎儿与狗儿”同是天涯沦落人,在扬州的讨饭的集市上遇到不是一般的贵人,是皇四阿哥胤禛与皇十三阿哥胤祥,由于慧眼识珠,看着他们有灵气,可以为雍亲王,皇四阿哥胤禛所用,收了这两个奴才外加小翠。

人走时气马走膘,皇四阿哥胤禛收了这两个小子立马见效,在回京的路上要不是这两个小家伙,住了黑店,四爷、十三爷早就被做了!所以回到京城,“翠”就跟着福晋,这两个“缠死鬼、鬼难缠”就做了长随。


四个奴才一桌牌,看如何打

本人的看法与分析、评论:

年羹尧是发现奴才的奴才,也是奴才在奴才之上的奴才!可是过于心狠手辣,不知收敛,荣华富贵让年羹尧享受尽了,却忘了自己是一个奴才!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不是人的命,天注定,是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无时无刻要有自知之明,该享得福是有定数的,把握好自己才是硬道理。

年羹尧这人就是不做就不会死!


坎儿高福的缺心眼

同时与狗儿李卫出身于市井,一步跨入天堂,坎儿高福的灵气够,但是还不广阔,就拿他们的“翠儿”来说话吧:坎儿高福与狗儿李卫都对“翠儿”有意。坎儿高福不但错失了良机,竟然让一个妓院的婊子给拿下了!不但丢了卿卿性命,还落了一个不忠、不孝、不廉、不耻,猪狗不如的下场。

占小便宜吃大亏就是说砍高福这样的人,“大公与小私”排位错误,靠邬思道的承诺救你?邬思道不知是如何脱身的,还得“去傻气留灵气”。


不是李卫鬼道,是一颗心

狗儿李卫可了不得!有记载;雍正帝的宠臣: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静、李卫,四人,就是这李卫得以善终。举几个列子看看:

坎儿高福,狗儿李卫与翠儿是一起因祸得福。前两位哥俩同时对翠儿有情,翠儿对他们都有意,就看谁先下手快。狗儿李卫下手了!违反了雍亲王府的家规该死,可偏偏四爷用人之际,就此开始当官,还脱离了“雍亲王府”那是非之地。

全凭一片忠心,一根肠子走到底,不但升官,还富贵一生留美名!


要问为什么要杀坎儿?

要问为什么要杀坎儿,邬思道最清楚了!邬思道也有“大意失荆州”。

在冷面王爷的雍亲王府当差,那不是一般的差事!水里、火里、阎王爷那里或者是天堂,都有可能是你的家,就看你的造化如何。

坎,高福的死不是偶然的,就坎高福的干法,早死早超生。与雍亲王爷的敌人合作,还是为了一个最下贱的婊子就出卖了雍亲王的情报,那是有八个脑袋也保不住。

最后“邬思道”说他对不起坎高福,实际上没什么对不起的,他做了该死的勾当,必须付出代价。雍亲王爷胤禛,不:邬思道当天晚上就改口了,叫皇上、皇上好像被感动了,放了邬思道,他一蹦八个高跑了,哪有力量管侃,高福的性命如何。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日尧居


在《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无疑,雍正帝是一个正面人物,是为民做主的好皇帝。

他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也离不开他身边人的努力。这里面就包括邬思道、年羹尧、田文镜、老十三胤祥、李卫(狗儿)以及高福(坎儿)!

这些人里面第一个被自己的主子干掉的却是高福(坎儿),那么坎儿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被雍亲王胤禛除掉呢?

这个问题写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因为电视剧中坎儿被杀是在老四胤禛当上皇帝之前,但是在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中,坎儿被杀已经是老四胤禛当上了皇帝了。

为了统一口吻,我们还是称呼老四胤禛吧!

在解释坎儿被杀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坎儿被杀的背景:

坎儿高福和狗儿李卫跟小翠是好朋友,坎儿和狗儿都喜欢小翠,但是狗儿先行一步拿下了小翠。因此,老四胤禛把李卫派了出去,跟着年羹尧学习本事去了……

留下坎儿在酒楼孤独的喝闷酒,于是后面中了美人计,外加金钱诱惑,导致他无意中透露给了老八胤禩《百官行述》的事,还有太子跟任伯安的书信来往。

然后就是老十三告诉了老四,坎儿最近跟老八的人走的近,要老四提防!

再然后就是邬思道发现了坎儿的问题,并且给他出了一个将功赎罪的主意。当坎儿顺利完成邬思道的任务以后,结果没等见到邬思道,就惨被老四胤禛的人灭口了。

这段剧情非常精彩,这里面充斥着阴谋、金钱、美色、杀戮、忠诚和背叛,如果能看透这里面的东西,那么《雍正王朝》基本也就明白了一半了。

表面上来看,坎儿的死是因为自己背叛了主子,被老八胤禩的人套路了,背叛主子的人只有死!

再深一层看,则是邬思道利用了坎儿,故意让他把太子跟任伯安的信给老八,达到一箭三雕的作用!

当然,除去这两层意思,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阴谋,可谓是计中计啊!

请听我杨角风慢慢道来:

我们明面上看,邬思道跟坎儿的计谋,好像老四胤禛一直被蒙在鼓里,他本意不想把太子的事捅给康熙帝,因为他不想落下坑害太子的骂名。

再看整部电视剧的剧情发展,自始自终好像老四胤禛都没有争夺皇位的表现,他一直是尽心尽力的办好差事,一心一意的为了江山社稷。甚至在太子第一次被废以后,他仍然保太子复位,本来是一个正面形象的人,无欲无争的。可是为什么到了争夺皇位的关键时刻,他突然蹦出来,展现出了残忍的一面呢?

其实这就是老四胤禛争夺皇位的暗线了,那些表现都是电视剧导演故意让我们观众看到的!

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老四胤禛的虚伪了:

比如审理刑部冤案一事,本来老四胤禛已经答应康熙帝了,但是晚上回去他就玩了一把又烤火又挨冻的把戏,硬是把自己折腾病了。如果他真心为了江山社稷,他应该出来接下这个差事,但是他选择了明哲保身。

比如康熙帝带着皇子皇孙去狩猎,象征着储君意义的金如意,最后落得了老四胤禛儿子弘历手中,要知道胤禛在当时的表现是不许要,不能要,不敢要。可是镜头一转,就到了雍亲王府上了,老四胤禛高兴的给秋月抬了旗,原因就是她伺候的邬先生好,邬先生又教育弘历好,弘历又给自己争了光!

比如这之后太子被废,众人在商议推举太子的事,老十三曾经问过老四,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

结果老四胤禛一脸惶恐的表现,各种说辞推诿,最后通过喝酒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波澜。当然,也成功的骗过了老十三,只是骗不过邬思道!

坎儿被杀这件事之前,老十三胤祥曾经劝老四胤禛烧掉太子跟任伯安的信,如果当时烧掉了,那么坎儿也不至于死了。

可是老四胤禛并没有采纳老十三的意见,因为他知道,这是扳倒太子的最有利武器,错过这次机会,不知道后面还有没有机会了。

所以,后来的邬思道让坎儿送给老八书信,与其说是邬思道的主意,不如说就是胤禛的最真实的体现。这可不是我杨角风胡说,电视剧上有体现的:

在坎儿偷信之前,老四胤禛在府邸的大和尚面前诉苦:

“近日,只要一合上眼,便见万座大山矗立,千条大河奔涌,请问大和尚,这大山是真山还是假山?那大河是真河还是假河?”

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所谓的山河,代表的正是大清江山。现在我老四有一个机会,大清的江山就摆在我面前,那么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大和尚告诉了他一句话:

“有江山便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这下老四胤禛算是下定决心了,为了江山连自己和家都可以舍弃,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坎儿呢?

所以,邬思道给坎儿出主意,虽然电视剧上没有体现到底是邬思道自己想的主意,还是老四胤禛让邬思道这样做的,但是我猜,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只有这种情况下,邬思道才会半夜惊醒,突然意识到,老四胤禛可能会对坎儿下手,于是急忙赶过去,但是为时已晚……

而老四胤禛杀害坎儿并不是在他一偷信时就杀了他,也就是说,杀他的理由并不是背叛。而是选择在康熙帝命令老四去捉拿太子的时候除掉的坎儿。

这只能说明一个道理:

那就是,坎儿对于老四胤禛来说,已经毫无利用价值了,因为太子胤礽是彻底保不住了,留着坎儿(高福)就是留着祸害,万一把这里面的事抖搂出来,对自己争夺皇位不利!

而邬思道嘱咐坎儿的时候,专门提到了一句话,那就是这事办好以后,不要告诉老四胤禛。其实这是保护坎儿的一个方法,给他留下了跑路的时间,只是他没有想到太子被废竟然如此之快!

等他看到坎儿被杀以后,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命运。雍正帝刚刚即位的第一天就匆匆赶回府邸,其实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杀掉曾经替他做过很多秘密事的人,还好,邬思道特别聪明,马上提出了半隐,既离开皇帝,又可以让皇帝监视他,让雍正帝放心自己。

邬思道才仰面长叹,自己没有想到,老四胤禛暴露了真面目,原来他真的会“飞鸟尽良弓藏”啊,所以他才自责:

“杀坎儿者,邬思道也!”

而其他的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在电视剧中邬思道也提醒过老十三看看府邸其他的人有没有遭毒手?用二月河《雍正皇帝》原著中的说法:

“雍正即位两天后的一个夜里,他们也都遭到了“粘竿处”的毒手,死于非命。可怜那个叫坎儿的孩子,因为他的差使是在书房里给四爷管文墨,也替四爷照顾邬思道和文觉、性音两位和尚,他知道的又大多是雍正和阿哥党争夺皇位的事。他就成了第一个不能留下的人,与性音和尚一起走向了天国。”

所以,坎儿是一定会死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更多精彩内容你要关注哦!


杨角风发作


说到坎儿,就不得不提到李卫,因为两个人曾经在一起相依为命,又同时被四爷收留,可两个人的结局却天差地别,李卫做了高官,但坎儿却丢了性命。

事实上,两个人刚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呈现了差距,李卫假装卖身筹钱的时候,李卫可以用自己的口才去忽悠大众,但坎儿却只能躺在地上假装尸体,在江夏镇李卫及时发现了强盗要抢劫四爷,同样在身边的坎儿却一脸呆萌,去八爷的钱庄骗出百官行述,坎儿碰了钉子惊慌失措地回来,李卫却能在钱庄里神态自若的将百官行述拿走,光从两个人的办事特点,就意味着李卫将来必有大用,但坎儿却只能做些脏活累活,例如坎儿被安排做一些见不得光的事,事后再被灭口。



当坎儿因感情问题背叛了四爷又被十三爷发现后,当天晚上雍正就安排邬思道找到了坎儿谈心,劝说坎儿去当双重间谍,并把在江夏镇缴获的太子与任柏安商量索要百官行述的密信交给了他,让坎儿以从四爷处偷到为理由,献给八爷,八爷又将信呈给康熙,让康熙认定太子想继续结党营私,成功的第二次打掉太子,为自己冲击皇位清除了一个重要障碍。

但这个时候也意味着坎儿不可能再留下了,因为雍正的目的是需要借八爷的手打掉太子,而不是自己,康熙没有正式宣布皇位之前,雍正需要继续潜伏以避免自己陷入皇位争斗的局面,因此他绝对不能让康熙知道那封信曾经是在自己手里,又转给了八爷,雍正是要让康熙知道八爷是一个为了皇位而不择手段的人,而自己在这过程中不参与任何争斗,所以作为中间人的坎儿,就只能惨遭灭口,因此邬思道在发现坎儿被灭口后,才说了那句害死高福(坎儿)者邬思道也!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帮凶的角色,这一过程中邬思道也第一次意识到了雍正的凶狠。

但是退一步讲就算是雍正不选择将坎儿灭口,坎儿暗地里投靠八爷并帮助做了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就算雍正放过他八爷也不会饶了他,再利用过后也很有可能会杀他灭口,所以坎儿的转折点还是背叛雍正,介入到雍正与八爷的暗斗之中,这一刻就已经注定了坎儿的结局。


辽宁资深球迷


雍正王朝里面每个角色的设计都很有意思,对情节都很有帮助,我们可以发现,里面的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电视剧的坎儿。

为什么会有坎儿(高福)的这个人物呢?这个其实是狗儿(李卫)的另外一面,李卫在里面经常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要知道,如果不是四爷带我们,说不定我们就哪里饿死了。

李卫做到了,而坎儿没有做到,李卫对四爷是很忠心的,而坎儿对四爷是不够忠心的,所以说坎儿是李卫的对照物。

那为什么会有小翠的角色呢?这个可不是仅仅给李卫搭个媳妇那么简单,之所以给邬思道搭个秋月,那是因为秋月的角色很重要,因为她是年羹尧的妹妹,他们家之前是雍正的包衣,后来被抬了旗,而秋月成了年妃。

小翠的作用在于解释,为什么坎儿会那样,李卫与坎儿都是喜欢小翠的,但是小翠更喜欢李卫,所以坎儿在伤心之下,就去酒馆喝酒,就遇上了八爷的人,然后中了美人计,就讲出了百官行述,万永当铺那封信的事情。

而邬思道当然也瞧出了端倪,几句话下去,坎儿就和盘托出了,邬思道就告诉他一个将功赎罪的办法,那就是将那封信偷走,给八爷的人,而八爷的人拿到之后,就扳倒了太子。

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明白坎儿的作用了,那就是将太子扳倒的最重要的那个人,其实那封信已经在雍正手里,而雍正把这封拿出去,太子就会被扳倒,那为什么雍正没有拿出来呢?

电视剧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猜测一下,雍正以前是太子的人,他可能于心不忍,也可能在权衡这一手的利益,即使邬思道建议他拿出去,他也是一直犹豫不决。

但是太子不倒,雍正也没戏,邬思道决定瞒着雍正,让坎儿把这封信以这种方式落入八爷的人的手里,最终扳倒了太子。

所以,坎儿的最大作用,那就是计中计,借八爷的手,扳倒了太子,而雍正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个就是设计坎儿这个人物的最大用处。

另外,坎儿还有另外一个用处,那就是这次是邬思道唯一的一次瞒着雍正帝做事,而雍正帝对邬思道的行为也十分的不满,再加上坎儿确实有背叛行为,所以就将坎儿给杀了,另外后面雍正有打算也杀掉邬思道,也跟这个事情有关。


历史简单说


文/炒米视角


狗儿接到的差事是去当铺踩点下套,全程无破绽,分寸拿捏得当。所以狗儿知道机会只有一次,错过了,那就是生死的命运! 而坎儿因为心里只有那一亩三分地,所以翠儿和狗儿走了,他就失魂落魄了。而偏偏原本属于狗儿的更脏更累的活儿,也落到了坎儿的头上。其实这也是一种挑战,另一种命运也不是不可能。


但这里面偏偏坎儿被老八府里人设局下了套,坎儿不明白,送上门的好处和送上门的女人,那都是要你命的。但是坎儿一时欢愉,便是苦楚人世最大幸事。 有一个神一般的阴谋家,他一眼便看出坎儿的心思,利用坎儿做一件事(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送给老八),这本是一个可以当做教案的反间计。因为他赌这是雍正欲为而不敢为之事。

但是就连这高人也只猜对了一点,此事的确是雍正欲为而不敢为之事,但是雍正眼里却揉不得半点沙子,所有替他办事的人都不能有半点隐私,任何超出他控制的事情,他是不会讲任何情面的。


其实到了这份上,坎儿可杀可不杀。但是为了不节外生枝(毕竟在雍正眼里已经不可靠),为了给邬思道一点提醒。雍正悄无声息地就秘密处理了坎儿。留下的是五月天里背后冷汗浃背的邬思道。坎儿的死,雍正连个字都没提,但是信息量之大,令人心惊动魄。邬思道自以为密不透风的谋划,其实连自己放个屁都在雍正的严密监视之下,这也是大功告成之后,邬思道想破脑袋,也要离开雍正身边的缘故。



狗儿和坎儿,名字即命运。李卫一生操劳谨慎如”狗”;坎儿眼见要飞黄腾达,却始终未迈过生命中的那道“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