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85%以上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上过“死亡教育”课

85%以上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上过“死亡教育”课

有一天,我的四岁小女儿天真的说:妈妈,等我老了,我就有时间陪你和爸爸去旅行。

我说:等你老了,爸爸妈妈已经死了。

一听到“死”这个字,小女儿哇哇哇的哭起来,然后边哭边搂着我说:妈妈,我不要你死,我要你一直陪着我。尽管她已经明白了“死”的含义,但对于一个小小的幼儿,她还没有与最亲爱的妈妈永久分离的心理准备。当大女儿小女儿看到别的孩子由外婆亲热的抱着或牵着时,她们会无比羡慕无比渴望自己有外婆爱着;当大女儿小女儿看到小伙伴们很骄傲的说回外婆家时,她们也非常向往有个外婆的家。每每此时,我总会毫不避讳的告诉她们:外婆已经死了,去了很远很远的天堂,我们看不见她,但她永远在妈妈的心里,妈妈爱着她她也爱着妈妈。和孩子谈论死亡,让她直面自己亲人的故去,让她面对“每个人都会死去”的事实。在孩子的意识里,她已经清楚明白,死就意味着永远消失,一去不复回,但亲人的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亲人的爱永不消失。

85%以上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上过“死亡教育”课

“死”,在中国是一个极度忌讳的字。平日里,大家一般不会和孩子讨论死亡这个话题;在欢天喜庆的节日时,大人回避死亡字眼,但凡孩子口不择言童言无忌的说出不吉利的话,都会被大人呵斥。记得小时候,每逢过节过年,孩子很开心的说诸如此类的话语:今天高兴死了,你穿这件新衣服漂亮死了。大人一听到就会黑着脸说,好好说话,大过年过节的,高兴就是高兴,漂亮就是漂亮。从小就接受这样的风俗与教育,我的脑海里也根深蒂固了这个理念:大家不喜欢更不愿意听到与死亡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当年6、7岁的大女儿提醒小伙伴过马路时:你要小心看着车,不要跑来跑去,万一有车开过来会被撞死的。小伙伴的奶奶脸瞬间变黑,气急败坏道:你这孩子不说话不会把你当哑巴!女儿的这句话,听起来没毛病,说的也是一种实话,但是太不符合中国国情民风民俗。因为,我们说话都跟“死”绕道,能避开多远就多远。就如现流行的说法“丧偶式家庭教育”,我非常抗拒这个名称,因为我觉得这是在诅咒婚姻的另一半,我认为用“单亲式家庭教育”会来得更合适些更人情化些。

85%以上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上过“死亡教育”课

自从我曾经一次小手术发生意外,到鬼门关走了一趟被抢救回来后,我彻底明白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不再斤斤计较于一些生活琐碎得与失。对孩子的教育,我不再回避死亡教育,我要孩子们正确认知活着的意义,死亡的不可回避。

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我们社会太缺少了死亡教育。近年来,自杀低龄化的现象屡见不显:有高考后不敢面对落榜的豆蔻年华青少年自杀的、有被父母管教不让看手机的小少年自杀的、有感觉父母不爱自己的儿童自杀的.....我们的孩子缺少对死亡的认知,不懂得对生命的敬畏,更不懂得珍视生命。每当遇到挫折时,对抗不公时,孩子们只看到死亡可以逃避,但没有意识到活着的美好。他们以为死亡就是在跟父母赌气,他们以为死亡就是在逃避责任与压力。孰不知,生命诚可贵,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会再拥有。

85%以上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上过“死亡教育”课

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呢?除了生活中引导孩子认知死亡,珍爱生命外,我们也可以陪着孩子养一些小动物小宠物,让孩子自己负责小宠物的日常,孩子投入感情与精力后,与小动物小宠物的感情自然而然非常深厚。当小动物小宠物死亡的那一天,孩子就会深感不舍与悲痛,就会真正体验到死亡的含义。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我们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生命有开始有结束,这是生命的定数。

乔布斯说: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生的可贵。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死亡,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观,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好好善待人生和生活,好好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85%以上的父母都没有给孩子上过“死亡教育”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