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地處江南的南京、鎮江地區的人被蘇錫常、杭嘉湖地區的有些人稱之為“江北人”?

Jimmie836


自身的自我優越感唄!

以史來看,江南首府是南京,鎮江做過江蘇省會,這不是江南誰是江南。

以戰爭狀態來看,蘇北,江北是抵抗滿清侵略時的前沿,抵抗激烈,死傷無數,為江南一帶續命留存做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時期,淞滬會戰國軍精英死傷大部,實在打不過才退會南京,在撤退途中得不到江南地區的有效支持,江南大部都是軟骨頭,投降的很快,還美其名曰是聯合自治維持會。南京會戰,抵抗激烈,死傷很多日軍主力,致使遭遇南京大屠殺。直接導致南京和鎮江一帶人才斷代,整整50年沒緩過氣來,後來的人口組成確實也以蘇北安徽一帶人為主。

開放之後,沿上海周邊最先發展起來,南京鎮江一帶經商人才少,經濟發展緩慢故而被蘇錫常和杭嘉一帶嫌棄。

然而我想說,骨氣和尊嚴是一個城市的根本。區域不是以人群劃分,而是以城市氣質來定位。南京城市的風水和氣質能改變這裡的人群,三代之後就是新的老南京人,他們的祖宗和先輩中就會有南京史上的英烈和人傑,這些先人祖宗們會保佑這個城市的建設者們重新發達,再樹輝煌。當未來再遇危難,南京還是會庇佑中華文明,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樑,哪怕再遇屠城又何妨!南京自古多次被徹底摧毀過,不又多次涅槃重生過,至今還是大城市(哪怕是地盤最小的省會)。經濟打壓和不合理區劃又何曾讓南京這個城市頹廢過,落後過呢?套句俗話,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死了也是!


眼看過去未來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定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個因素是確實存在的,並且可能是決定因素,那就是語言。

本人江蘇海門人,對此比較有發言權。

記得十多年前,我的一個啟東(九隆)哥們娶了一位來自常州的妻子。那哥們老婆在啟東生活了兩個月後發現,當地人都叫她江北人,她覺得相當訝異,因為就她而言,她不把當地人喊江北人就不錯了,倒是身處江北的當地人把她當江北人看,簡直莫名其妙。

當然,作為一個對地理概念掌握得還比較好的我來說,我及其理解哥們妻子的那種訝異,並且認為她才是真正的江南人這一結論是非常基礎的常識。只是當地人才不管什麼地理概念,你說的更接近北方口音(常州為毗陵口音),就會被堅持認定是江北人。

況且即便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說沙地話的也同樣會譏笑說通東話的為江北人,因為事實上沙地話確實比較接近上海話和蘇州話(與崇明話相同,與常熟張家界話相近)。不過久而久之,說通東話的也就自稱自己是江北人了,或許是自嘲,當然更有對語言類別的承認(通東話為常州毗陵口音的一支)。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比如揚州,通常海門或啟東那些沙地話語系的聽見揚州這個地方,會斷然認為揚州屬於江南;而當他們聽到真正的揚州話,會堅定認為這是江北人。

搞笑的是對於杭州人,在海啟人眼裡,與揚州的情況非常類似,就因為杭州話裡少不了當年餘宋南渡帶來的中原官話腔。

所以,語言,是生活在江浙地方的普通老百姓辨別所謂江南江北的最直接因素,也因此,蘇錫常或杭嘉湖的老百姓覺得南京鎮江是江北人。

當然,作為學術研究的話題,就不能簡單的一言蔽之,江南江北除了語言,其地理,文化,歷史沿革,風俗風物,民風信仰甚至人的性格和自然氣候都是其中因素。南京鎮江是江南還是江北,要看你用什麼角度去看,或許她們承擔了從粗獷的中原文化到溫婉的江南文化的過渡,成為獨到的江東文化,或者是江南文化的西北橋頭堡,亦未嘗不可。


舞文弄墨的驢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1、南京、鎮江是江淮官話區,不是吳語區,因此被自認為是方言貴族的地域意識較保守的這些吳語區尤其是該地區農村、小城鎮地區人認為不是本家人。

2、南京、鎮江地區雖不屬吳語區,但又歷來政治地位高過於這一地區的吳語區地區,南京要麼首都要麼留都要麼江南省首府要麼兩江總督,南京如果是首都,江蘇省會一般由鎮江接掌。這一點,又讓自認方言貴族的這一地區吳語區人嫉恨不已!

3、近代以來上海的崛起使這一地區的吳語區一些人認為有了光榮的可靠的大腿可抱……

4、改革以來,蘇州、無錫等吳語區城市GDP總量長期高於南京,使得這一地區一些人興奮不已,自持是中國猶太人,是中國最聰明人,而大搞地域歧視。

但是,他們的地域歧視卻總也達不到他們想要的那種目標,南京始終都是那些自認高貴的總要搞地域歧視的吳語區一些人的惡夢:

一,南京的貴氣始終不變!南京政治地位始終高於蘇南浙北吳語區,南京只要在江蘇就是省會,只要不在江蘇就是高過於省會的設置!即使有了上海,南京還是被付予了制衡的角色,戰區中心、最高法巡回法庭等重要大區機構仍然設在南京。

二,南京的大氣始終不改!任憑外人如何去說,南京人依然不改大氣、包容的心態。南京人不僅不搞地域歧視那一套,而且對外地人很包容,對每個地區來到南京的人都一視同仁相待,更不會因外人的所謂歧視就自亂陣腳!

三,南京的豪氣始終不散!你說南京非江南就非江南唄,江南佳麗地是指哪裡啊?歷史上江南貢院、江南省首府在哪裡啊?你誰啊?你說南京方言難聽就難聽唄,歷史上曾兩次成為國語的方言還怕你一個越來越萎縮的方言區人瞎議論麼?你們是誰啊?!

四,南京的未來未可限量!這是孫中山老人家說的!不服氣的去問他老人家好了!


王茅


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都說吳方言,杭州說中原官話,南京、鎮江說江淮官話。語言不是江南的劃分依據,雖然官話代表著正統、權威,但是語言也不能分高下優劣。

至於提問者所言的南京和鎮江不是江南,僅僅是網絡上小撮某語區的蠢貨造勢罷了。江南,顧名思義,中國南方長江文化,寧鎮揚都有別稱:南京——江寧,揚州——江都,潤州——鎮江,這裡的江全是長江的意思。

上海交通大學劉士林教授首先提出了“江南四大名城”的概念,明確指出揚州、南京、蘇州、杭州。浙江省發行量、影響力最大、唯一的省級報紙《錢江晚報》,亦步亦趨,完全認同江南四大名城為揚州、南京、蘇州、杭州。

江南這塊蛋糕足夠大,排除某些妄圖不勞而獲的強盜,所有參與制作的貢獻者都能吃飽,犯不著獨吞。


揚州夢


感謝悟空小秘書/頭條教育聯盟的邀請。

筆者是江蘇鹽城人,在長沙求學定居。當人問我老家在哪裡的時候,我的回答基本是蘇北鹽城。很習慣性的回答,記得從我懂事的事情起,周邊的人都會強調我們是蘇北,也許是覺得和蘇南的差距有點大。

題主提到的江南的南京、鎮江被認為是"江北人",這個事情得說開講。在2014年10月1日,上海知名解說員周亮歧視"蘇北"被開除。當時,他歧視的主要對象不是隊員的籍貫,而是舜天的主場-南京。其實,這些都是老黃曆,之前上海地區也有用"江北"歧視南京、鎮江、揚州等區域的,在年輕人眼中已不存在這樣的看法。

江蘇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蘇南、蘇中、蘇北三大經濟區域,長江以南的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劃歸蘇南,揚州、南通、泰州三市劃歸蘇中,剩餘的就是蘇北。其實,2000年之前的江蘇省年鑑中,蘇南僅限於蘇錫常三市,是全國農村經濟的改革樣板-"蘇南模式"。

上圖1999年的江蘇省經濟主要指標表中,南京、鎮江並劃歸在蘇中,蘇南僅有蘇錫常。

其實,蘇南、蘇北的劃分在歷史上很混亂,有以長江為界的,有以語言"吳語"區分(見上圖,有專門人研究的),都是中國人,非得細分的那麼清楚,分出三六九沒必要。

籍貫不是個人選的,對生養自己的土地要有感恩的心。至於這些地域的劃分或歧視,沒必要太放在心上,過上好日子才會關鍵。

蘇北、江北聽聽就好,在外的面子不是靠城市,是靠自己。

希望對您有幫助,方便時給個關注,謝謝您~


帥小西De


地域歸屬感的話題,南北劃分除了以黃河、長江或者山脈之外,還有行政區分,整體而言是有相對的流動性。

譬如秦漢時期是以黃河劃分南北,黃河北岸為北,黃河南岸,呵呵,似乎並不是什麼北方,純粹的以封國屬地定區域,楚國領域為南。

秦漢之後,開始有了正式的南北區分,一般仍然是把黃河作為劃分界限,但此時已經加入長江,江北和江南,就此而生。

我想建業,金陵,石頭城當初都是屬於江南,為何不被攬括了呢?

唉,這又涉及到行政和語言方面,眾所周知嘛,楚國後邊有什麼?

吳越二雄。

呵呵,這就歷史原因咯,牽扯不清但非得捋個明白也只能如此作答。

吳越之後有什麼,閩粵桂湘等,都是風俗言語惹的禍。

還是按照黃河與長江劃分比較明白。


鴻哥iouyh福小鋪


所謂江南的地域劃分和語言類分的歷史糾纏

很簡單,所謂江南,是以長江的下游地區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長江衝擊平原形成的三角地區,傳統習慣意義上是指南京上海杭州三點連線形成的三角形地方,稱為江南。

為什麼這樣認為呢?

歷史上的地區疆域一般都是按大江山川為界區分管理的,這是共識。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交通不發達,人民遠行不宜,一般都是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地方,所以一個地區大多是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除非大規模的戰爭遷徙,當地人就形成了一類的語言體系,以太湖為中心就形成了現今滬蘇錫常地區的吳語地區,彼此之間,語言互通,相互交流很方便,可是為什麼南京和杭州語言,與上海話為代表的吳語有較大的區別呢?

這要追溯到三國時期的吳國,首先吳語就是以吳國當時的首都蘇州為官方語言,不可否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就一直有語言發音的優越感,吳國稱帝的是孫權,他是富陽人,今杭州富陽區。富陽話和原來的蘇州話一結合,變成了當下的吳語,期間也許有很多變化,但不可否認,到目前的吳語體系裡,蘇州話最軟最嗲,蘇州的評彈十分好聽的地方戲。

按吳國的行政劃分,當時的糧倉是水系發達的太湖流域,是吳國的經濟中心,形成了"三吳"既以東吳的蘇州,中吳的常州,西吳的湖州組成的發達經濟圈,當時的上海是蘇州的鄉下,無錫是常州的鄉下,杭州則是湖州的鄉下(沒有貶義,請不要自動對號,歷史是滾滾而來的),當然孫權大帝沒有那麼狹隘,三國基本上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中下游以北是曹操的魏國,以南是吳國,長江上游的四川一帶就是劉備的蜀國。相信當時的三國人說道"江南",想必就是吳國吧!不管如何評說,以太湖為中心的長江下游三吳地區,必定是一個"江南"的代號,我想這是普通百姓的心中定位。而偉大領袖的毛澤東的宏偉詩作,七律登廬山中,揮就了"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的宏偉詩句,來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毛主席以高瞻遠矚的遠大目光,足蹬廬山,左望武漢黃鶴樓,右眺蘇常湖州的魚米之鄉,在偉人心中,江南又是何等的寬闊,又豈是區區的太湖流域呢!

從三國到二晉南北朝,隨著國都遷徙到建康現在的南京以後,朝代的中心便從蘇州西移到了長江天塹的南京和鎮江,南京鐘山到鎮江焦山,是十分重要的軍事要塞。當時軍隊的中心在哪,首腦機關就在哪,而軍隊中北方民族比較彪悍,到了二晉時期,蘇北地區大量的戰爭移民到了江南,被大量徵召參軍,駐守京師,形成了以揚州話為主體的淮楊北方人群體。當時新南京人的語言體系與三吳的吳語體系差異巨大,據史料記載,吳語體系的人群在軍隊的話語權逐漸受到淮楊語系的排擠,在政府官僚體系中慢慢淡化了,南方人多有些被鳩佔鵲巢的感覺,有從而也形成了兩種語系的長期恩怨對立。這個我以後再展開說。

而到了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的語言又發生了鉅變,由於北宋的首都汴京在河南開封,隨著北宋皇帝的戰敗被俘,在金兵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倉皇敗逃,一路狂奔到了杭州,當時的臨安不過是湖州府下的小縣城,北宋文武百官能工巧匠浩浩蕩蕩可都是中原的北方人,入鄉隨俗不得不學講當地話,於是這個北方話和臨安話一結合,就形成了既不像吳語又不是當年河南話的杭州話,最典型的發音,是杭州的"爾"音,帶著捲舌的特種吳語。這是杭州話跟三吳語系最大的差別。

到了晚清,由於八國聯軍入侵中華,大清屈辱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腥臭條約"(辛丑),上海被八國聯軍瓜分為多個租界,於是這個蘇州鄉下的浦西地區的上海話開始洋境棒起來,大量的外語單詞加入到以寧波人為主的上海浦西人序列,上海話開始摩登起來,落後了兩千年的上海從此以後揚眉吐氣,竟把上海以外的人類統統變成了他們口中的"鄉下人"(當然上海人還是沒有把自己的列祖列宗的寧波人忘記和貶低)。歷史竟然從三吳的太湖圓圈外沿 切劃了一個正三角,從南京話到杭州到上海話,合圍了三吳的內圓,儘管杭州和上海被北方話同化的不多,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吳語地區,南京話與吳語格格不入,但是以這個正三角型組成的地區,即長江以南錢塘江以北的蘇浙滬地區,毫無疑問的是世界上公認的"江南".至今如此!

不管以後歷史如何演變,這個正三角就是地球人的江南,對於語言差別和地區差別,本人從來都是平等對待,從來都不會用上海話來嘲弄別人,也不會因是別人的"高貴語音"而高攀.


天佑大中華2025


南京剛波寧,主要有二點:其一靠近安徽,對安徽輻射大,對江蘇本省輻射小,江北以徐州為老大自成一派,江南蘇錫常比南京發達。故常被稱為“徽京”。其二在江南又分二派,一派蘇錫常吳語區,另一派南京、鎮江江淮文化區。在江蘇只有鎮江跟著南京玩。南京又被蘇南人稱為“蘇小三”!

蘇錫常、杭嘉湖、上海,雖被分為二省一市,分屬江浙滬三個省級行政區,但這裡的老百姓,都是吳語區內太湖流域,屬澤國之民!三者一家親,除了行政壁壘外,其它基本一體化!


經天緯地安邦定國


有文物和遺址證明: 鎮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沒有之一);江南人的老祖宗(周人)從鎮江登岸,江南人老祖宗的墓都在鎮江(沒有其他地方);鎮江人開始用古漢字講吳語的時候,江南其他地區的人還沒有文字,還在講古越語(侗臺語)。是從鎮江走出去的人創造常州人、蘇州人、無錫人……


Boyee2


傳統意義上,蘇南,是蘇錫常鎮加南京。這個概念,首先杭州圈子怎麼會插一腳來評價,,,題目設計有問題。

其次,我是常州的,蘇錫常鎮歷來都是蘇南,這個毋庸置疑。

至於南京,可以說,因為以前和安徽的歷史糾葛,它也是蘇南群體特殊的一員,但是現在,的確是蘇南城市群的。至於海門啟東包括靖江等特別近的縣級市,本身和蘇南淵源不小,不過我們評定的是地級市,所以也就不算了。如果啥時候出個蘇南縣區,估計他們可以塞進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