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祁陽古韻小鎮潘家埠 文化名村側樹坪

祁陽古韻小鎮潘家埠 文化名村側樹坪

側樹坪村位於永州市祁陽縣潘市鎮,是中國傳統村落、全省歷史文化名村。據村支書介紹,側樹坪村歷史上不叫這個名,曾叫下七渡楊家村,後因村裡的楊氏宗祠側面有一大片古樹,1958年大鍊鋼,樹砍光變成了坪,才有側樹坪這個村名。

側樹坪自古以來就遠近聞名,歷史上潘家埠三大名門望族之一下七渡楊家即聚居於此,經過近百年的經營和建設,逐步形成了楊氏宗祠、老屋院、新屋院、四房院、螯魚頭院、大塘角院等6個院落,其中保護最好、名氣最大的當屬楊氏宗祠,其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時代宗祠建築風格和歷史文化信息,是集建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於一體的歷史文化遺產,現系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祁陽古韻小鎮潘家埠 文化名村側樹坪

祁陽古韻小鎮潘家埠 文化名村側樹坪

據介紹,楊氏宗祠總佔地面積2875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81平方米,磚木結構,“四進二橫”即呈“目”字形佈局,總面闊44米,總進深52.5米。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由開基祖樹德,號六十八郎,由江西洪州吉安府吉水縣遷入湖廣永州府祁陽縣下七都(今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下七渡)所建。由於樹德公勤儉持家、精明能幹、重德立業,家道一度興旺,傳至後代,家風衰變,不務正業,出現了家道中落的慘境,清康熙年間,後代易登公想扭轉家境,無奈之下舉家東遷至現今祁東縣鳥江鎮舊莊房蝸居,並建成楊家屋,經多年苦心經營,節儉向善,家資漸豐,曾擁有良田萬畝,房屋百間,兒孫成群,人丁興旺。世事難料,因偶降天災,家道逐漸衰敗。後再次搬遷至楊河衝,鑼鼓塘,仍難逃厄運,一蹶難振。易登公所生三福、三祿公也因家庭窘境,只能分家別住,三福公後裔定居在虞茅塘一帶,三祿公子孫在屢經背井離鄉、奔波遷徙之苦後,反覆思襯,也悟出了興家立業之道,決定仍遷返原址楊家屋,歷數年,子孫協力,克勤克儉,同興家業,興佛事,祈神佑,建石佛,勸人向善,重學崇文,家道逐漸巨復,子孫從此繁盛,易登公之子三祿公是為現楊家屋之始祖。


解放前,該祠由族人管理,建成後便開始用於本宗私塾,俗稱楊氏塾學,後改為永靖小學,清末民初時,其辦學聲譽遠近聞名,業績被記入了《祁陽縣地方誌》。解放後,產權劃歸政府,並易名為下七渡完小,1969年小學遷出,開辦下七渡中學,直至2001年另遷新址。宗祠自建成至今,200多年來,一直是教書育人、傳播文化和傳承文明的場所。

祁陽古韻小鎮潘家埠 文化名村側樹坪

祁陽古韻小鎮潘家埠 文化名村側樹坪

走出宗祠,走進古院,側樹坪不僅有“古色”更有“紅色”,隨處可見古老的牆壁上殘留著用白色石灰水塗刷的《毛主席語錄》。“我們的黨是一個偉大的黨,光榮的黨,正確的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新的工作作風,這主要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裡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一條條語錄引人深思、一句句口號催人奮進。


聊起村裡的名人名事,村民們自豪地告訴我們,受學校學習氛圍和紅色革命文化影響,側樹坪人從小就愛讀書、能吃苦、肯奮鬥,光大塘角院就走出了2名國家技術發明獎獲得者。楊知行,現為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北京數字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通信與廣播領域傳輸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已申請發明專利46項,發表論文243篇,其中被SCI收錄27篇、EI收錄45篇,出版著作2部,以第一發明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在我國數字電視、遙感衛星、光纖和數字微波通信等重大工程中做出了突出貢獻。楊中強,現任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電子電路基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四川大學、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和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究項目“新型三嗪阻燃劑清潔製備及阻燃塑料加工關鍵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楊中強作為項目主要完成人代表團隊出席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受獎。

“現在從我們村裡走出去的名人越來越多,但是對村裡文物的保護力量卻越來越弱。”村支書楊玉懷提起村裡古建築不禁黯然傷神。由於自然災害影響、村民對古建築保護意識薄弱、修繕資金短缺等多方面原因,全村90%以上的古建築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而無力修繕。他告訴我們,下一步村裡打算多方籌集資金,廣泛開展“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要集全村之力,保護好古建築、傳承好古文化、發展好古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