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他咋不打別人?"孩子被欺負後,父母說錯話影響竟會這麼大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陳女士就去工作了,把孩子交給婆婆帶,陳女士從來沒想過,孩子會在幼兒園受到欺負!

事情是這樣的:陳女士前幾天下班回來,抱起兒子就發現兒子額頭上一個"大紅包",細細向婆婆瞭解了經過,才知道,兒子在幼稚園被同班同學給推到了,好在老師及時帶孩子去了醫務室,做了處理。

之後,陳女士在老師那得知對方家長的名字,並通過幼兒園家長群添加了對方,開啟"護娃"模式。

"您是小剛(化名)媽媽對嗎?您好!我是XX的媽媽,相信您有從老師那瞭解到情況。我今天下班回來看到孩子頭上的腫包確實嚇了一跳,您也是做母親的,相信您一定懂我的心疼。"

"我也不是來怪罪孩子的,沒有必要讓這麼小的孩子揹負罪惡感,他可能還不動安全意識,教室空間小,小傢伙們玩耍起來肯定不太方便,還希望您能在平時囑咐孩子一些必要的安全意識。"

"我也會教育XX不要在教室裡小跑,更不能欺負同學,謝謝您了!"


這些是陳女士給對方家長髮的信息,比起那些不問清緣由,直接將責任歸結於自己孩子,訓斥"他怎麼不打別人,專打你!"的那部分家長來說,堪稱模板!字裡行間用了這些技巧:

1、 梳理事情的緣由,確保對方家長是瞭解情況的;

2、 站在對方角度,利用共情心理,讓對方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受傷情況;

3、 表明不是來找茬的,會教育自己孩子不欺負別人,同時建議對方教育相關安全知識給孩子。

實際上,孩子被欺負後,家長的處理態度十分關鍵,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發展方向以及心理健康情況


可能很多家長還不敢相信,在中國,"校園欺凌"現象並不少見,但很多家長往往卻把這一方面疏忽了。

2015年,中國青少年研究所對10個省市5864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32.5%的孩子表示自己在校時"被欺負"過,另有6.1%的孩子表示,在校"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在校的安全情況,那孩子被欺負後,父母錯誤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怎麼樣的影響呢?

1、 安全感缺失

父母原本該是孩子最堅實的依靠,可當孩子在校受到欺負以後,向爸爸媽媽訴苦,結果家長一句"人家怎麼不打別人?你是不是招惹別人了!",就把孩子推向了深淵。

孩子的安全感依靠父母的愛而建立,事情發生以後,切不可責備孩子。就像去年發生的"家長在車上責備孩子,孩子衝出車門跳下橋"事件,起因也是孩子在校與同學打鬧,在校被批評,車上又被媽媽訓斥,刺激之下釀成悲劇。

部分家長在搞清事情原由後,會責備孩子的反抗無能或是調皮搗蛋,而沒有把真正的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這一點就已經發生了實際性錯誤。

先試著接納孩子,如果孩子有大哭或是入睡困難等情況,可以拉著孩子的手,或者抱著孩子,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更要保持孩子平時正常的生活狀態,不可讓孩子覺得,受欺負了,生活就變了,否則安全感更容易降低。


2、 強化孩子"受害者"心理

部分家長孩子受欺負以後,直接在孩子面前表示"太過分了"、"太可恨了"等等,原本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站在他這一邊的,讓孩子從中獲得力量。

但實際上,如果父母過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會不斷地強化孩子對自身"受害者"的認知,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的重建。

當孩子被欺負以後,在家表現出警覺、逃避等狀態時,家長不可強制孩子去學校,可以適當給孩子幾天時間休息,如果還是沒有變化,那應當求助專業心理機構。

3、 暴力繁衍暴力

有些家長性子急,孩子受欺負了,直白地教孩子,"誰要是欺負你,你就欺負回去!",然而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絕對不是好方法,並不能從根源杜絕,還可能造成更多的傷害。

家長應當從孩子性格本身出發,性格軟弱的孩子,如果不抗議將可能留下心理創傷,那就嘗試以抗議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建立自信。

孩子受欺負,如果你也正在氣頭上,別讓你情緒打擊到孩子,更不可不問緣由隨意錯怪孩子,或是責備對方孩子。作為家長,我們都不願意孩子受欺負,但我們不得不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而你的處理方法與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