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十三陵為何十二陵都無碑文?

秉燭讀春秋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境內的天壽山旁,自永樂七年(1409)開始,兩百三十餘年的時光中,這裡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寢。此外,還二十三位皇后,兩位太子,三十餘名後宮妃嬪都長眠於此,明十三陵是世界上目前規模最大的一處皇家陵寢建築群。

但是在明十三陵,除了思陵之外,其他的每座陵寢都有一座隻字未刻的空白的石碑,這些石碑被稱作無字碑。這是為什麼呢?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注意到了這件事,並且曾經提出了疑問:"明諸陵,唯長陵有聖德神功碑文,餘俱有碑無字。檢查諸書,唯徐乾學《讀禮通考》載,唐乾陵有大碑,無一字,不知何謂?而明諸陵效之,竟以為例,實不可解也。"

我們知道,在古代不論皇帝的實際政績的好壞,他的陵寢前都要留下一座石碑來讚美他的功績。但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沒有什麼文化,還很討厭文人的那套虛偽做作的說辭,認為這些刻在石碑上的溢美之辭不過是多此一舉,是在沒有必要。朱元璋曾說道:"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所以在洪武二年(1542),皇陵的碑文剛剛被翰林學士撰寫完成時,他就廢掉了這篇碑記。"親制文,命江陰侯吳良督工刻之。"以這件事為開端,皇帝陵寢的碑文由繼承的皇帝撰寫就成了定製。

但為什麼後來的陵寢都沒有碑文了呢?

這是因為在仁宗之後的皇帝們,陵寢前都沒有立碑,直到世宗時才開始著手修建。於是新建的長、獻、景、裕、茂、泰、康七陵碑文的撰寫重任都落在了世宗一個人身上。而碑文的撰寫可沒有那麼容易,首先是因為太難寫了。仁宗為明成祖寫的碑文洋洋灑灑三千餘字,可謂是極盡讚美之詞。而新立的碑文需要有新的創意,並與之前的碑文有所不同。而世宗要寫七個風格不同的碑文,還得在文字、文意上與仁宗所寫的碑文有所不同,這實在是太難了。

其次,碑文的撰寫需要對墓主的情況有詳細而生動的瞭解,但是世宗和之前的皇帝相隔太久。要了解他們的生平事蹟只能通過各位皇帝的《實錄》,但是作為一國之君,世宗又怎麼可能有時間每日伏案翻閱資料呢?更何況,每位皇帝的政績差異很大,仁宗與宣宗在位時都做出了貢獻,大可以抒發讚美之詞,但是像英宗這種在政治上沒有作為的皇帝的碑文可就難寫了。

這些困難讓世宗直接放棄了撰寫碑文。既然這七陵的石碑都是沒有字的,那麼後來的永、昭、定、慶、德五陵也沿用了這一制度,均建造了沒有字的碑亭。這樣十三陵中的十二陵立下的都是無字碑。但是歷來還流傳著另一種說法,那就是認為皇帝的功德太大,以至於語言都無法表達,所以就乾脆一個字也不寫,任由後人評斷。


煮酒君


如今在遊覽明十三陵時,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的石碑刻有“大明長陵神功神德碑”字樣,以及下面刻有朱棣兒子為其題寫的3000餘字的碑文,其餘的十二陵的石碑上都沒有碑文,屬於無字碑。

關於明十三陵的無字碑文,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皇帝功德太大,根本無法用言辭來表達,所以就乾脆不寫了;還有一種說法,明太祖朱元璋曾親下聖諭,說所謂的皇陵碑記,都是一些虛華的言辭,根本沒有必要在石碑上書寫。所以,明朝的史官都不再為皇帝撰寫碑文,而這個責任卻落到了皇帝的身上。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明十三陵從第二座陵墓到第六座陵墓,起初連石碑都沒有樹立,直到嘉靖年間,明世宗朱厚熜重補這些石碑,但按照慣例明世宗應該在這些石碑上撰寫碑文,但因世宗沉迷於酒色之中,根本沒有時間理會這些事,所以直到他駕崩那天他所立的石碑上也沒有一篇碑文被寫成,之後的皇帝看到先祖的石碑上都沒有書寫碑文,在立碑的時候也就都不再刻寫碑文了。

這樣就形成了明十三陵出了朱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其他十二座陵的石碑上都沒有碑文的現象。


京蜜


糾正一下,是神功聖德碑,不是墓碑。

墓碑肯定有字啊,每一個明陵都有。在方城上面,寫著“大明神宗顯皇帝之陵”“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哪有人不立墓碑或者不寫字的?不寫字人家知道你這是誰的墓啊?

你說的那個沒有字的叫“神功聖德碑”,它其實並不在墓裡面,是在墓前面的神道那邊。

以前帝王陵墓不一定會有這東西,個別的有。想當年修明皇陵的時候,朱元璋想起從前的貧困生活九死一生,大發感慨,親自撰寫了一篇回憶錄,立於陵前,這就是著名的國寶級明史材料皇陵碑。

朱元璋死後,葬孝陵,並沒有立類似的記事碑。朱棣繼位以後,為了洗脫“篡位”的壞名聲,永樂11年,在孝陵前修建了一個精美的碑亭,立了一塊巨大無比的石碑,親自撰寫了2746字的碑文,對他老爹的一生進行了無以復加的吹捧。這就構成了第一個先例。

朱棣死後,葬長陵。他兒子朱高熾親筆撰寫了碑文,對靖難之役的全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說到底還是想為他爹洗白。這應該是朱棣生前的願望。

以後明陵就不再搞這玩意了。

到嘉靖時代,這又是一個特殊的皇帝,他要給他爹修明顯陵。為了表示他不被祖宗,給明朝六位皇帝都修了神功聖德碑。依例碑文應由皇帝親自撰寫,這個都過了很多年了,撰寫碑文需要查史料,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最後也沒弄出來。只好空著了。

以後的皇帝照方抓藥,都給修了沒有字的神功聖德碑。此碑成了皇陵的標配。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明朝十三陵只是十一各陵無碑文,並非十二個。

一、首末陵有碑文

十三陵的首陵長陵,在神功聖德碑首正面有篆額天宮,刻有“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身刻有長達3000餘字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成祖朱棣所寫,碑的後面刻有清高宗的御製詩《哀明陵三十韻》,左側刻有乾隆御製詩,右側刻有清仁宗御製文。

十三陵最末的思陵,清朝皇帝為他立了神道碑,篆額有“敕建”二字,下面刻有清順治年間大學士金之俊奉敕撰寫的碑文。

二、明仁宗開了不立碑的頭

明仁宗朱高熾在位時間不足一年就去世了,臨終前遺詔說:“朕臨御日淺,恩澤未浹於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他認為自己當皇帝時間太短,沒有恩澤於民,所以不必勞民傷財,陵墓修建要儉省。

繼位的宣宗也聽話,三個月就把玄宮修好了,地面建築是陸續營建的,獻陵比較簡樸,神道上沒設置石象生、碑亭等建築,無重門,沒有立神功聖德碑,自然也就沒有碑文了,卻有了“獻陵最樸”的名聲。

仁宗沒有立神功聖德碑,後代的皇帝也不好意思再立了,所以,之後的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都沒有修建神聖功德碑和碑亭。

三,嘉靖皇帝為先帝立碑但未寫碑文

嘉靖為什麼要為前六帝立碑呢?因武宗無子,由武宗堂弟朱厚熄繼承帝位,即位後改年號嘉靖。嘉靖登上皇位,便追封他的父親為皇考,神主供在於太廟,定廟號“睿宗”,高於武宗之上。

這一作法違背了祖制,不同意的大臣有的被廷杖,有的被打死。嘉靖為了彌補過錯,緩和皇族及朝官的矛盾,便為先帝立了神功聖德碑。

這六位皇帝的碑文,按理應由翰林學士來寫,但太祖朱元璋之前曾說過,皇陵碑記由儒臣來寫,會成為粉飾之文,不足以為後世子孫所借鑑,所以必須由嗣皇帝撰寫。

按照這一祖訓,太祖碑文是成祖寫的,成祖陵碑文是仁宗寫的。嘉靖要為前六帝寫出各自的碑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就拖著不寫。

四、錯失了一次寫碑文機會

新的功德碑立起來了,嘉靖拖著不寫碑文,嚴嵩就奏請嘉靖皇帝為先帝撰寫碑文。實際上,嚴嵩的奏請也有請纓的意思,因為立幾塊空碑並不是嘉靖的本意,嘉靖帝的心思既然沒在政事上,有人對此事比較上心,嘉靖帝會順勢把球踢出去,讓嚴嵩牽頭負責撰寫碑文之事,嚴嵩自然會組織人手把這事幹好,最會由嘉靖皇帝審閱定稿。

但嘉靖對嚴嵩的奏請置之不理,所以,寫碑文的事就擱下了。前有車後有轍,自然後面的陵也就沒有碑文了。清朝大學士金之俊奉敕為崇禎皇帝的思陵寫的碑文,並不是說的是崇禎功德,而是明朝滅亡的原因,總結的是經驗教訓。

至於認為十三陵中無字碑文更能顯示先帝功德或明朝皇帝無功可寫的看法,是站不住腳的。起因是仁宗帶了個不立碑的頭,後面跟著效法;嘉靖為先帝補了碑,但留了尾巴,後面又跟著效法。(配圖來源於網絡)


鄭國柱


此問題不盡準確,明十三陵中應該是11座無字碑!

咱們都知道武則天的墓前有塊“無字碑”,可今天小君想說的是坐落在北京的明十三陵裡也有無字碑,而且不止一個,有11個之多!

那麼,這是為什麼呢?這11座無字碑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明十三陵的無字碑都在哪裡?”

明十三陵,埋葬著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他們分別是:

長陵(明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因為朱元璋死在南京,故陵也在南京;繼位的朱允炆是被叔叔給造反造下去的,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並沒有立陵;而景泰皇帝朱祁鈺在哥哥英宗朱祁鎮復位後被剝奪了帝位,故也沒有能葬在皇陵中;所以造成:

明朝有16位皇帝,而葬在北京皇陵只有13位的結果。

在這十三陵中,朱棣的長陵是老大哥,首陵,而在它的陵園內樹了一座碑——神功聖德碑,顧名思義,就是歌頌朱棣的豐功偉績(如下圖)

碑上刻滿了讚歌,共3000多字,內容大致就是朱棣如何如何NB,宇宙無敵,天下第一的意思。

而自朱棣之後所有皇帝的陵園內也樹立了神功聖德碑,可全都沒有寫字!為“無字碑”。(如下圖)

“‘無字碑’是誰立的?”

神功聖德碑,是歌頌皇帝功績的,在皇陵裡樹立合情合理,可十三陵裡的這些神功聖德碑有6座都不是皇帝死後“立馬”弄的,而是過了好幾百年由其他皇帝給立的:

這六座都是由明代的第十一位皇帝嘉靖給弄的,在這之前他們的陵都沒有碑。

原因就在於仁宗朱高熾的獻陵!當年他死後特意吩咐自己的兒子宣宗說:“為父我當皇帝還不到一年就要死了,也沒做啥造福百姓的事,我死後的陵寢你怎麼簡單怎麼來,一定要樸素!別鋪張浪費!”

而宣宗也謹記父親的遺言,修建獻陵時極盡節儉,故也沒有立神功聖德碑。而這之後的皇帝也遵循不立碑的傳統,沒搞這塊碑!

一直到了嘉靖皇帝,當時他哥哥明武宗死了沒孩子,他就被扶上皇位,以弟弟的身份當上了皇帝,他好折騰,剛登基就搞出個“大禮儀”事件,非要給已經死掉的父親(當時是王的身份)追封成皇帝,結果一眾大臣反對,最後這些反對的大臣被處以廷仗,打屁股,傷的傷,死的死,鬧的挺大。

而嘉靖事後也有點後悔,因此為了彌補自己的過錯,緩和皇族矛盾,表示對先祖的尊重,同時也在夏言和嚴嵩的攛掇之下,嘉靖決定給他之前的皇帝都立塊神功聖德碑。

“‘無字碑’為什麼無字?皇帝智商令人捉急”

立碑容易,可要寫碑文就難了,因為朱元璋規定過,老朱家的聖德碑碑文必須由兒子來給寫,即朱棣的得有兒子朱高熾寫,這麼傳下去,不準讓文臣摻和!

而要寫好這碑文可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你得對皇帝的生平有所瞭解,而嘉靖都是第11代皇帝了,他之前的6位,雖然有歷史典籍,《實錄》一類的書可供參考生平事蹟,可你要他仔細查閱資料再構思再寫,實在是太難了,況且他當時正迷戀修仙練道呢,哪有時間給你想這些,所以就造成碑是立起來了,但文字卻由於很多原因遲遲未能書寫。

同時還由於朱高熾給老爹朱棣寫的碑文太贊,水平太高,而嘉靖要寫一篇超過他的實在太難,雖然有文臣幫助,但估計總寫他也不滿意,所以索性就撂下,拖延了。

而嘉靖之後的皇帝也遵循了這個傳統,隻立碑不寫文,崇禎的思陵碑文是由滿清皇帝給書寫的。


宮殿君


十三陵中永樂皇帝的長陵和崇禎皇帝的思陵碑上是有字的,此外還有12個無字碑,於是有人想破頭也想不出來這是怎麼回事,2個有字碑加上12個無字碑共14塊碑,而十三陵只有13個陵墓。

圖為長陵碑亭

原因很簡單:永樂皇帝的陵寢比較特殊,有兩塊碑。

原來,十三陵裡面只有永樂皇帝的長陵有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後來的獻、景、裕、茂、泰、康六陵沒有神功聖德碑及碑亭。到了嘉靖朝,嘉靖皇帝想搞點事情,他想給獻、景、裕、茂、泰、康六陵各建一個神聖功德碑及碑亭,長陵已經有了神聖功德碑及碑亭,於是在長陵陵宮內修建了聖績碑亭及石碑。



也就是說,嘉靖一口氣給祖宗立了七塊碑。立碑了就該寫碑文吶,於是問題來了,長陵神聖功德碑有3000字,還是文言文,轉換成現代漢語信息量更大,再乘以七,嘉靖皇帝有點受不了……



原來,朱元璋說過,文官給皇帝寫的碑文盡是溜鬚拍馬的東西(“皇陵碑記,皆儒臣粉飾之文,恐不足為後世子孫戒” ;“親制文,命江陰侯吳良督工刻之。”)。於是成祖朱棣撰寫了孝陵神功聖德碑文,仁宗朱高熾撰寫了長陵神功聖德碑文,此後老子的碑文兒子撰寫成了規矩。



不知何故,從永樂皇帝的兒子洪熙皇帝開始,帝陵不設神聖功德碑,到了嘉靖朝一下子補上了,祖宗的規矩誰也不敢改,又不能讓死人寫,所以7塊碑的碑文,只能嘉靖自己寫。

圖為長陵神聖功德碑


嘉靖表示呵呵,老子煉丹都沒時間,哪裡有空寫碑文,還是7塊……於是只給自己的親生父親顯陵睿功聖德碑撰寫碑文(顯陵不在十三陵內),十三陵裡面的7個就不管了。

後面的皇帝跟風偷懶,於是出現了12塊無字碑。崇禎皇帝的碑是清朝皇帝立的並刻有文字。


理工科直男


想必大家都知道乾陵“無字碑”的故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用她的智慧折服了無數後人。

不過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c長陵石碑上有碑文。

這塊長陵石碑,正面上刻有“大明長陵神功儒碑”字樣,下面刻有朱棣兒子明仁宗,親自題寫的為其父親歌功頌德的三千餘字的碑文。

但是其餘12塊碑都是無字的碑,這又是為何呢?難道是永樂大帝這一生豐功偉績太多,所以才能樹碑立傳,其他皇帝都自愧不如,所以空著嗎?

顯然不是這樣的,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其餘的十二位皇帝只有碑而無字呢?這個問題有書君來為大家解答。

一、無字碑與朱元璋下達的命令有關

其實在明朝以前,皇帝的功德碑上面的碑文都是由本朝的大臣們寫的,他們用最華麗的辭藻來歌功頌德,並把這提前編寫好碑文讓皇帝過目,如果可以就讓人雕刻到碑上。

但到了朱元璋這裡卻變了,他下旨,皇帝功德碑的碑文不能讓當朝的大臣們寫,而是在皇帝死後由他的繼任皇帝來寫。

朱元璋認為當朝大臣寫的皇陵碑文,全都是一些花哨的酸腐之詞。這些文字無非都是用華麗的辭藻來渲染本朝的皇帝的豐功偉績的。

這些對皇室的後代是一點教育意義都沒有,反而會讓他們圖省事,而不去好好地借鑑前代皇帝的功績。因為他們都知道那是前朝大臣粉墨出來的,全是揀好聽的寫。

所以朱元璋為了給後代做警戒,就下答了不讓翰林院的學士給皇帝寫碑文了。而寫碑文的任務,便落在了下一代皇帝的肩膀上,他們必須親自撰寫,其他人都不能代勞。

要說這可真是給明朝的後代皇帝們出了一個難題,因為撰寫碑文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而朱元璋後代的皇帝在上任後,不知道是因為太懶,還是因為政務繁忙,還是根本就沒有惦記著。反正到最後,也只有朱棣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做到了。

朱元璋的孝陵碑文,是成祖朱棣親自撰寫的,但它在南京並不在明十三陵。長陵朱棣的碑文,是朱棣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撰寫的。而明十三陵也只有長陵有功德碑文。

這到了明仁宗朱高熾繼位,他本想大展宏圖好好地治理天下的,可惜的是他偏偏在位時間非常短,也就僅僅十個月而已。

至於明仁宗為什麼在位時間這麼短,他到底是怎麼死的,這到現在也還是個謎。

朱高熾之後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後,給朱高熾立碑寫碑文的任務就落在了朱瞻基的身上。但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就壓根沒有給朱高熾立碑,所以也更不用說寫碑文了。

而從宣宗以後,各代皇帝也都效仿朱瞻基開始不立功德碑。直到明世宗嘉靖皇帝意識到先祖們沒有功德碑,讓後世無法知道他們的功德,所以才替之前皇帝補立了六塊碑。但是也只是立了碑,沒有文字。

二、明世宗嘉靖皇帝為什麼只給他前六代皇帝立了碑,而不寫碑文呢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確也是出於好意,為在前面的六代皇帝立了功德碑,但至於為什麼沒有在功德碑上寫碑文,也是有原因的。

因為當時明孝宗並沒有孩子,所以就立了他的侄子為皇帝,而這個人就是嘉靖皇帝。可以說嘉靖皇帝並不是皇室的直系血脈。所以他對先祖還是缺乏瞭解的,還是不敢貿然動筆去寫。

怕寫的有違歷史,遭到後人們的恥笑。

而且當時明仁宗朱高熾為他的父親朱棣撰寫的碑文長達3000餘字,要說可真是不短了。而嘉靖皇帝撰寫碑文肯定也不能少了這些字,要不然就顯得這些先祖不如明成祖朱棣了。

可是明成祖朱棣的碑文上,可以說將所有歌功頌德的詞語都用的差不多了。而自己一下子要寫六個碑的碑文也實在是感覺寫不出什麼了。

要寫肯定會有大量重複的詞語和內容,而且六個碑文如果出現重複內容太多的話,也是讓人感覺自己撰寫的有點假,沒有真實性。

所以想來想去,最後明世宗還是沒有為先祖們寫下碑文,只是留下了空碑在那裡。

也就是出於這個原因,明世宗最後也沒有給這六塊功德碑撰寫碑文。而明世宗後面的皇帝,因為見明世宗立了空碑在那,所以也跟隨明世宗立了空碑。之所以不寫碑文,也是因為怕明世宗之後的皇帝如果有了碑文,是不是就會顯得他們的功德會高出前面那幾個沒有寫碑文的皇帝。

也許基於這個原因,最後明朝的後代皇帝都是隻立了碑,誰也沒有去為前代皇帝寫碑文。

當年朱元璋一片苦心,為了告誡後世之君遠離奸臣、戒驕戒躁,卻不料沒過多少年,後世的子孫們忙著修道的修道,做木工的做木工,不上朝的不上朝,朝政是越來越腐敗,貪官汙吏更是層出不窮。

至於這個碑文,是怕有誤解沒有寫,還是懶得寫,還是真得不好意思寫,這個就不得可知了。

當然明十三陵的功德碑沒有寫,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明後期那些不作為的皇帝,如果也在功德碑上大力歌頌著他的功德。

那作為知曉歷史的我們去參觀看到,那不是啪啪地打那些皇帝的臉嗎?所以,皇帝的是非功德,沒有必要去粉飾。

而無字碑也正是讓後人們自己去評判吧。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明十三陵,是明代遷都北京後的皇家陵苑,埋葬了除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代宗朱祁鈺,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作為皇帝的陵寢,都是按照但是最高規格建造的,但是明十三陵中,卻有12塊無字碑,甚至有多個皇帝的在下葬後,甚至沒有樹立墓碑,後來才補立的。說到無字碑,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儘管現在這塊石碑,已經被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刻滿了文字),這是武則天有意而為之,希望後人評述她的一生。明十三陵中有十二塊無字碑,主要是因為前任皇帝無公德,繼任皇帝真的懶。

能出現十二塊無字碑,不得不提明太祖朱元璋,這位草根出生的皇帝,好保留著很多以前的喜好,比如不喜歡文人的酸腐。他覺得那些“窮酸文人”給帝王寫的碑文都是一些粉飾之詞,不僅沒有警示教育意義,也不能真實的描述皇帝的功德。所以就下令,前任皇帝的碑文只能有繼任皇帝來撰寫,不得由官員代筆。

朱元璋的這條規定,難為了很多後世子孫,除了明仁宗朱高熾為其父親明成祖朱棣撰寫了碑文之外,其餘歷任皇帝都沒有為前任留下隻言片語。明十三陵中第二陵到第六陵,在建造時甚至連墓碑都沒有樹立,還是嘉靖皇帝給補立的。按理說,嘉靖皇帝應該為他們撰寫碑文的,但是這個工作量太大了,嘉靖皇帝不主動提,臣子們也不去觸皇帝的眉頭。在嘉靖皇帝的帶領下,隨後的皇帝們,也都草草的立一塊石碑,也就了事了。這才出現了,明十三陵的十二塊無字碑。


公子想


我們去過北京明十三陵的人都知道,明十三陵中有十二陵沒有碑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或許會有你想象不到的結果……

我們通過查閱史書知道,自明朝中期以後,皇帝非常鍾愛嬉戲,懶於為之費神動筆。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假如不加以粉飾,他們所謂的功德就已經不能直言了。所以這些皇帝因此就玩起了流氓的那一套直接耍賴了,願咋咋地我就乾脆不寫了。


生前我最大,死後;你又能奈我何……仰天長嘯,哈哈哈。我們通過閱讀史書瞭解到,這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石碑上刻有碑文,而這塊長陵石碑,正面上刻有大明長陵神功神儒碑字樣,下刻有朱棣兒子明仁宗親自題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三千餘字的碑文。


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個陵有碑文,那麼其餘十二陵為什麼不刻上碑文呢?

各位!先彆著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記得顧炎武曾在訪問十三陵之後,寫出了昌平山水記。他說,傳說嗣皇帝謁陵時,問隨從大臣,皇考聖德碑為什麼無字?大臣們回答說,皇考功高德厚,文字無法形容。而帝陵圖 說又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帝陵圖裡說明太祖朱元障曾說;皇陵碑記,都是大臣們的粉飾之文,不能教育後世子孫。他這一批評,使翰林院的學土們再不敢寫皇帝的碑文了。

於是在後來,寫碑文的任務,便落在嗣皇帝的肩上。所以孝陵太祖碑文是成祖朱棣親自撰寫的,而長陵成祖的碑文,是明仁宗朱高熾御撰的。但明仁宗以後各碑,我們不禁要問,嗣皇帝為什麼不寫了呢?我們依照這種說法,長、獻、景、裕、茂、泰、康七陵門前,並沒有碑亭和碑。


史書上說到了嘉靖時才建,嘉靖十五年即1536建成,當時的禮部尚書嚴嵩曾奏請世宗撰寫七碑文,地球人都知道這個嘉靖帝即迷戀酒色又一心想成仙,他哪有什麼心思攥寫那麼多的碑文,他才不會管那種閒事呢,所以這件事情就一直擱置了下來。嚴嵩奏請撰寫碑文的事因此就空了下來。

我們查閱史書還了解到,在世宗以外的歷任皇帝,在看到祖碑上無字,自己也就不便只為上一代皇帝攥寫碑文了,但如果都寫的話,皇帝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因此,一代一代的皇帝傳下來,就出現了這些無字碑。

我們現代人是否還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這些皇帝的做法是在效仿唐朝的武則天。因為武則天是一個聰明絕頂之人,武則天的無字碑立得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種非常聰明的作法。武則天立的無字碑,其寓意深長,她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任由後世人去品論。或許這也是一種最好的辦法。我是這樣揣測的。你們覺得呢?



所以明朝的這些皇帝們也知道自己既有可以讓後人肯定的政績,但同時也深知肯定也會有被後世人所否定的一面。這些皇帝們知道自己的一生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得好壞都是難事,因此才決定立無字碑,功過是非也由後世去自行評說。

每天和你分享有價值的歷史觀點!請你留步給予關注,點贊,點評,轉發,您的支持就是我的原始動力!愛你們……😘😘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明十三陵,位於天壽山麓,是自明朝遷都到北京以後的十三代帝王的皇陵總稱。分別是:明成祖的長陵、明仁宗的獻陵、明宣宗的景陵、明英宗的裕陵、明憲宗的茂陵、明孝宗的泰陵、明武宗的康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穆宗的昭陵、明神宗的定陵、明光宗的慶陵、明熹宗的德陵、明思宗的思陵。不過非常奇怪的是,這是三座陵墓中居然有12座陵墓是沒有碑文的。這讓我們不禁想到了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武則天之所以立無字碑是讓後人評價的,那麼明十三陵的無字碑又是何意呢?不只是我們就連清朝的乾隆皇帝也非常好奇,他在《哀名陵三十韻》中問道:“明諸陵,唯長陵有聖德神功碑文,餘俱有碑無字。檢查諸書,唯徐乾學《讀禮通考》載,康乾隆有大碑,無一字,不知何謂?而明諸陵效之,竟以為例,實不可解也。”

碑文是想讓後世之君寫的

長陵石碑正面刻有“大明長陵神功神德碑”字樣,下面刻有朱棣兒子明仁宗親自題寫的為其父歌功頌德的3000餘字的碑文。既然十三陵中第一陵有碑文,為何接下來的卻又無字碑文呢?一種說法認為,皇帝作為一國之君,他的功勞之大不是一座小小的碑文能夠覆蓋的,所以明朝的歷代皇帝后來也就不刻碑文了。而且相傳明成祖曾說過“皇陵碑記,都是一些儒臣粉飾之詞,不足以為後世之孫敬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臣子撰寫出來的碑文都是好話說盡,是不是能夠得到後人的認可也不能斷定。所以後來的官吏都不再寫本文,而樹碑文的權力也只有後代的皇帝才擁有。

嘉靖皇帝立碑

據史料記載,明十三陵從第二陵開始後的六陵,開始都沒立碑,補立的六塊碑是嘉靖年間用6年時間做成的。之後嘉靖皇帝為了彰顯明成祖的功績,又特別為他增立石碑和聖績碑亭。在工程完工以後,嚴嵩就上奏嘉靖,要求撰寫碑文。這符合明代碑文撰寫要求,但是嘉靖皇帝卻始終沒有完成這項任務。有人認為嘉靖皇帝沉迷於聲色,對此根本不感興趣,直到他去世也沒寫出一篇來,所以這六塊碑一直沒有碑文。以後的皇帝看到祖宗碑上沒有碑文,再立碑時也就空下來不寫了。

十三陵中只有明成祖的長陵有碑文,而其餘的十二陵無字碑沒有碑文,我們只能根據當時的情況推斷其中的原因,至於到底為何沒碑文,仍舊是個不解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