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泉州

枕山臨江面海

四季溫暖常青

文化積澱深厚

實體經濟蓬勃發展

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活力之城

魅力之城

……

印象泉州,分享給您


01

一句話:愛拼才會贏

自從這首由陳百潭詞曲、葉啟田首唱的《愛拼才會贏》唱響海峽兩岸後,改革開放初期“個個猛”的泉州人,找到了抒發自己情懷和激勵創業鬥志的時代聲音,漸漸把“愛拼敢贏”視為自我群體的精神氣質。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代,泉州人都有著開拓進取的觀念和團結拼搏的美德,那種“敢為天下先”、“愛拼敢贏”的精神,已是泉州人的品格,也成為泉州人的驕傲。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主辦,央視網、愛上傳媒、各地IPTV分平臺共同承辦的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在全國各地徵集城市音樂故事作品,響應者眾。其中,海峽衛視與福建IPTV分平臺聯合制作的《愛拼才會贏》(泉州篇)成為17首入選CCTV9《9視頻》播出的音樂作品之一,也是收官之作。


02

一朵花:刺桐花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刺桐花是歷史名城泉州市的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古代泉州城區遍植刺桐樹,生長得花繁葉茂、花紅似火,成為古城的一大特徵,故泉州有“刺桐城”、“桐城”之稱。中世紀,泉州就以“刺桐城”馳名世界,歷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吟詠刺桐花的佳句。宋代泉州郡守王十朋曾賦詩云:“初見枝頭萬綠濃,忽驚火傘欲燒空。花先花後年俱熟,莫道時人不愛紅”,可見刺桐開花時的壯麗景象。如今泉州人更愛刺桐花,把刺桐作為“瑞木”栽種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讓泉州城掩映在美麗的刺桐綠葉紅花之中。


03

一條街:西街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陳英傑/攝)

作為泉州最早開發的街道和區域,西街從唐朝已經“列屋成街”,至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有人說,西街的味道是聽香入石的文化,即使牆沿上的雕花也流淌著時間的印記。除了開元寺、東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現代洋樓外,這裡還有大量風姿獨特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樓群,儼然是一個活態的建築博物館,那高高揚起的燕尾脊,是泉州人的驕傲,也是泉州古城的象徵。漫步西街,可隨時隨處與充滿自然活力的閩南古早味撞個滿懷。一千多年來,這條古街區猶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鏈,將泉州唐宋以來眾多絢麗多彩的文物勝蹟和古街、古民居以及依附其間的名賢逸事、民間傳說一一貫穿起來,既蘊含著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又訴說著古城革故鼎新的千年滄桑鉅變。


04

一座城標:東西塔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對石塔,我國古代石構建築之瑰寶,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坐落在泉州市區西街的開元寺內。東塔為“鎮國塔”高48.27米,西塔為“仁壽塔”高45.06米,歷經風雨侵襲,地震搖撼,仍屹然挺立,守護著海峽西岸泉州這座聞名古城。東西塔顯示了宋代泉州石構建築和石雕藝術的高度成就,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石塔建築,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成為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標誌。東西塔是泉州人民的驕傲,這裡的前輩們常教誨做人的道理,喻為人正直“站如東西塔,躺像洛陽橋”,令一代代泉州人記憶猶新,受益終身。


05

一尊石雕:老君造像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老君即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尊他為教主,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在泉州清源山國家風景名勝區主景區內,矗立著一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造像。石像寬厚宏偉,席地端坐,銀鬚飄飄,慈眉善目,神態安祥,線條柔和;雕於唐代,歷經千年風雨滄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一副智者聖人風采,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如今,老君造像已是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名城泉州一筆無法估量的歷史財富,泉州城市的一張名片。


06

一座橋:洛陽橋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陳英傑/攝)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為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和橋基“種蠣固基法”之開端。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成。古橋長731.29米,有船形橋墩44座、扶欄645個、石獅104只、石塔7座、石亭1座,武士造像分立兩旁;中亭附近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等歷代碑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立有令人叫絕的《萬安橋記》石碑。千年古橋、優美感人的傳說故事,與千百年不變的陣陣濤聲和車水人流,彷彿在訴說著她往昔的繁華歲月……


07

一部電影:《一輪明月》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弘一法師(1880-1942年),俗名李叔同,中國近代藝術大師、一代佛學高僧。一生博學多才,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38歲出家後潛心研究佛法,與泉州淵源甚深。1928年起,常駐泉州研佛弘法;1942年在泉州圓寂,其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都在泉州度過,在泉州有著諸多可供後人追思的遺蹟……2005年,泉州廣電集團參與拍攝了第一部影片《一輪明月》,以弘一法師的出家生涯為軌跡,衍射出一代高僧倡導佛學的偉大精神和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懷,表現了一代高僧的人生晚晴。影片的成功攝製被視為中國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對泉州歷史文化的傳播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08

一首歌:《藍藍泉州灣》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一首由泉州籍作家陳日升作詞、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譜寫的歌曲。其旋律優雅舒緩宛如泉州“鐵觀音”之香韻,字句間勾勒了一幅秀美的泉州山水,讚頌了泉州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深情抒發了泉州人民對故鄉的摯愛,表達了泉州人建設大泉州的豪情壯志。2004年被選定為泉州市代市歌,曾獲全國城市歌曲創作銀獎、中央電視臺評選的MTV全國比賽銅獎,併入選建國50週年福建優秀歌曲選。這首歌曲是泉州人團結凝聚的精神紐帶,是同聲共鳴、鼓舞激勵的力量。


09

一顆星:天上“泉州星”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1966年1月1日,中國紫金山天文臺發現一顆小行星;1985年12月,被國際小行星中心編為3335號小行星;1996年3月,被正式命名為“泉州星”;2004年8月,在泉州舉行了“泉州星”運行軌道交接儀式。從此,天上有了一顆“泉州星”,泉州的名字鑲上太空星辰,永載於天文史冊。“泉州星”因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內涵贏得了命名,它可能蘊藏著無數豐富寶貴的資源,期待著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登上太空中的“泉州星”,去探求它的奧秘並使之造福於人類!


10

一種武術文化:南少林武術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泉州少林寺,亦稱南少林寺,原名鎮國東禪少林寺,是中國南禪宗名剎、南派少林武術的發祥地。千年古寺歷盡滄桑,歷經三興三廢,禪拳宗風依然綿延不絕。少林寺1992年復建,自常定法師任復建後的首任方丈以來,少林寺大力弘揚禪武精神,致力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禪武文化品牌,吸引了眾多禪武愛好者來泉開展中華武術文化交流活動,為海內外南少林武術愛好者搭建了一座重要的溝通橋樑。泉州少林寺作為南少林武術發源地,尤以拳術著稱,以五祖拳傳播地域最廣,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的優秀拳術,秉承了南拳的主要特點,勁透過身,剛勁有力,步穩勢烈,硬打直上,拳勢威猛,集形、意、氣、力、聲為一體。


11

一幅畫:《榕樹》(蔡國強)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說到火藥爆破,許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可是說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一連串藝術焰火表演,大家就會印象深刻,那就是國際知名的當代藝術大師蔡國強特別策劃的大型景觀藝術作品。蔡國強是福建泉州人,近幾年在國際藝壇上最受矚目的中國人之一,是國際藝術界最高榮譽——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獲得者。其作品涉及火藥爆炸、景觀焰火、裝置藝術等領域,遍及30多個國家100多個國際大展,西方媒體稱之為“蔡國強旋風”。2006年5月的一天,懷著對海峽兩岸同胞的深厚情感,蔡國強創作了世界上最大型的火藥爆破壁畫《榕樹》,畫作高18米、寬9米,以榕樹為題材充分體現了泉州和臺灣的歷史淵源和獨特優勢。畫作被收藏於泉州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大廳,永久向世人展示它非凡的藝術魅力。


12

一首詩:《鄉愁》 余光中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鄉愁》是泉州籍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於1972年創作的一首懷鄉詩,是詩人在大陸經歷的傾訴,寄寓了詩人以及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體現了詩人的悲歡與對祖國之愛、民族之戀的巨大交融,更是一首臺灣同胞以及全體中國人共有的思鄉曲。余光中是泉州永春縣人,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幾十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首。2011年4月,已是83歲老人的余光中再次返回故鄉泉州,特別為39年前創作的《鄉愁》續寫了新篇章,在“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四個篇章之後,以“未來啊”段落續寫新的第五章。


13

一支曲:《梅花操》(南音)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自古詠梅詩詞多,獨有南音梅花操”。南音名曲《梅花操》是首膾炙人口的南音古曲,堪稱南音“四大名譜”之精英,一部寶貴的華夏音樂遺產。曲以梅花為題,是詠吟“梅為花魁、奇葩異放”之雅樂。全曲由“釀雪爭春”、“臨風妍笑”、“點水流香”、“聯珠破萼”、“萬花競放”五段組成,借物詠懷,通過對梅花臨寒怒放的描繪,讚頌了剛正不阿、高尚純潔的情操。樂曲由洞簫、二絃、琵琶、三絃等奏出古樸雅緻的徐緩旋律,在描繪梅花鬥雪爭春中寄託了樂人高潔的情懷,到最後音樂歡騰活躍、充滿激情的快板,描繪了一派萬花競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緻。2003年11月,泉州南音名師在巴黎國家大劇院為法國觀眾帶來了《梅花操》等南音經典名曲,獲得了巴黎觀眾空前的轟動和驚喜。


14

一齣戲:《陳三五娘》

(梨園戲)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陳三五娘》是梨園戲的招牌傳統劇目,其曲調優美、文辭典雅、表演精緻,美不勝收,是泉州民間一段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南宋年間,泉州才子陳三,途經潮州邂逅佳人黃五娘,兩人一見傾心,幾經周折,終於互表情意、訂下荔枝姻盟,歷經艱難險阻,夜奔泉州終成眷屬。《陳三五娘》深受泉州及閩南、潮汕地區民眾的喜愛,在東南亞僑親中也富有影響。1954年參加上海華東戲曲會演,一舉轟動海內外,被譽為“救活一個劇種”的經典劇目。1957年被拍攝為同名彩色電影,如今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還經常滾動放映《陳三五娘》,其藝術魅力可與“梁祝”媲美,已成為泉州古城一張永恆的文化名片。


15

一場活動:古城徒步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海絲泉州古城徒步穿越活動系響應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動泉州海絲文化的發展,提升泉州的知名度、美譽度與影響力,從2016年開始致力打造的泉州城市名片品牌賽事和古城人文體驗嘉年華,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屆屆精彩。在徒步路線的設計上,充分融合泉州的古城建築特色與歷史人文等,參賽者用腳步丈量古城,感受古城的氣息與味道。同時,古城徒步活動也進一步點燃古城業態,打響泉州海絲文化城市名片。


16

一張名片:

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

印象古城 · 大美泉州

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以下簡稱海藝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的重要舉措,是經批准的國家級對外文化交流平臺,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藝術交流合作的一項重大文化活動。2015年11月,經上級批准,海藝節由文化部(現為文旅部)和福建省政府聯合主辦,每兩年一屆,永久落戶泉州市。2014年、2015年、2017年、2019年,泉州先後成功舉辦了四屆海藝節。海藝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關於“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等重要論述,以“多彩海絲,文明互鑑”為主題,突出體現海絲和國際元素,體現“閩臺融合”“多方合力”,體現“泉州特色”“文化惠民”特色。

《絲路揚帆》音樂風格悠揚大氣,詞意人文底蘊深厚,是一首情感飽滿、朗朗上口的歌曲作品。由中國著名的詞作家鄧永祥,曲作家戚建波,歷經半年時間創作而成。從2019年7月開始,兩位作者多次前往泉州採風,其間他們走訪了泉州文化、民俗方面的專家,實地探訪了開元寺、老君巖、姑嫂塔等名勝古蹟,參觀了泉州博物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等地,蒐集素材,聽取建議。經過多方研討及深入溝通,最終形成這版凸顯閩南特色、獨具海絲韻味的《絲路揚帆》。


來源:泉州市政府辦、市文旅局、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