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又到一年新春佳节至,自小生活在南方的我,对老家关于年的记忆十分鲜明。

小的时候,巴不得每一天都是新年。因为新年到,可以穿新衣、点爆竹,跟欢蹦乱跳的小伙伴一起到处窜,父母亲总是很忙碌,他们的身影朦胧又温暖,可以把红红火火的新年变得更加香浓。

贴福字、写对联,领压岁钱,是每一年都玩不腻的游戏……

只是,年味渐淡,父母变老,风霜雪雨之中,传说中遥远的2020年已经来到眼前,再次想起童年关于年的记忆,那些熟悉的唠叨声,像门口贴的大大的福字,像街面挂着的红红的灯笼,总是能够温暖心田。

那些年,南方娃的年,总是难以忘记,总是会放在心底,也需要慢慢咀嚼。过一年,长一岁,因此,过年的许多风俗并不是凭空而设,它们存在着一定的教育理念,对现今的父母有一些启示。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从过小年,请“灶神”中,学会了感恩。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也许南北稍有不同,在距离春节没几的时间,有些讲究的人家,要做好吃的,打扫干净屋子,是要过小年的。

在老家,小年又称“祭灶节”、“灶王节”等。小舅是一个很讲究的人,成家以后,他总是要在小年的前一天“除旧”,即打扫卫生;然后用纸糊满墙,说这是“迎新”。小年的这一天,要请“灶神”。因此,要过小年的小舅,每年过年都忙着。除了要敬“灶神”,还要熬糖稀、炸年货。不过,每一家,也都是炊烟不断,笑声不断,渐渐新年的气息充满了角角落落。

那时候,小舅见我好奇,眼睛里写满了问题,就给我讲了灶王的故事,他说自己在书上看到灶王是一个了不起的神仙,他能够做到“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所以是一个还挺厉害的神仙。所以,他每年都要敬“灶神”。从小舅的话中,我听出了两层意思:➀书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➁人要学会感恩,灶王保佑了我们家一年,所以我们过年要感谢他。

启示现今父母,如果想要孩子真正过一个有意义的年,就要多带孩子去体验真正的年味儿,让孩子听古老的故事,感知传统文化。这样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己体悟出阅读的好,从内心学会感恩。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在“新年到,穿新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父母的关爱。

由家人亲手缝制的新衣,实在、厚实、暖和、崭新。

新年一到,起床就可以穿上新衣,意为新年新衣新期盼。而且在过年这一天,父母往往都变得特别宽容和温柔,我如果说错了话,他们会说“童言无忌”;我如果打碎了碗,他们会说“碎碎平安”……父母这么说,并没有宠坏我,只会让我感觉到温暖,下次更加小心一些,尽量不说错话,也不打碎东西。我也因此常常认为:穿上新衣,就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期盼。

以至于长大以后,我常常也有这种感觉,每个新年,我都会放下从前,轻装上阵,而且只要想到自己在新的一年,有可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就无比兴奋和快乐!我从此一生都相信:每一年,我都有重新出发的力量,然后成为新的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这个风俗中,给父母的启示是:如果想要孩子以后成为更好的自己,就要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抚慰。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从“吃年饭,庆团圆”中,学会基本的餐桌礼仪。

一般到吃年饭的这天,外出打工的家人也回到时了老家,大家欢聚一堂,桌上摆满了可口的饭菜,热气腾腾,香味诱人。小孩子再馋嘴,也要等到长辈入座,动了筷子以后,自己才吃,更不可在饭桌上把爱吃的菜放自己面前,也不可到处跑,吃完以后要说:“我吃饱了,你们慢慢吃”。然后再离开饭桌等等,这是家中大人早日教好的礼数。

说起礼数,老家的礼数也真不少。比如座次都有讲究,要长辈座上席,晚辈分别次序坐左右两边,团圆饭要有12道菜,而鱼是不能动的,要留下,到隔天才吃,意为“年年有鱼”。

这个习俗,启示父母:中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素来是“礼仪之邦”的称呼。想要让孩子以后待人接物有礼有节,成长为一个有气质、有修养的人,就要让孩子接触中国年的“团圆饭”,学会中国人在餐桌上的礼仪。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从“守年夜,也守岁”中,体验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智慧。

“劝君今夕不须眠,大家沉醉对芒筵。”小时不懂为什么要守年夜那么辛苦,一定要灯火通明,困到眼睛眯成一条缝也不去睡,现在想来,这其实是守岁,是一种长大,类似“吃一堑,长一智”,守一年夜,长一岁啊!

后来看书,发现古人更会玩,他们会在四更天,即今天的凌晨1-3点,看飘飞的雪,写出桃符,这,也是一种守岁。

因此,守年夜,守岁是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灯火通宵,最好一家人熬夜迎春。这个习俗,最早记载在西晋的《风土记》一书中。

我国宋代著名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写的就是这一传统习俗。在守岁的这个风俗中,启示父母:一年中,起码要让孩子体验一次“吃苦”教育,让孩子悟出成长的不易,以后遇见挫折和困难,才不至于退缩。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从“送祝福,收红包”,训练出落落大方的态度。

守岁过后,零点到,可以去向长辈送祝福,祝福他们长命百岁,身体健康,恭喜发财。说这些的时候越响亮,长辈就笑得越开怀,为了红包,我们都会立正、抱拳,用自己最大的声音说这些吉祥话。

长辈们一般还躺在被窝里,但早早就准备好了红包,当我们前去,他们不会乐呵呵地从枕头底下摸出红包或者是“毛爷爷”,一边说:“娃好乖,明天考100分啊。”一边把压岁钱能我们。我们可以笑得很开心,但要说谢谢,放进口袋,不当面打开或数数,然后才跑开。

周围的左邻右舍也要跑个遍,不管有没有零食奖励,一定要把嘴皮子练利索了,要表示得落落大方,要把好听的话讲了又讲,回家再安心看电视、吃饭,这个年才过得圆满了。

在“送祝福,收红包”的这个风俗中,启示父母:除了要让孩子尊严别人,懂一些礼仪,还要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

中国传统年俗年文化: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教育意义,值得借鉴

结语:

传统的年俗,绵延千年,是有一定道理的,每一个都有不同的育儿启示。鼠年想和娃度过一个充满年味的春节,同时还要让新年更有意义,有条件的可以带娃去体验,现在非常时期,不妨把这些传统的年俗讲给孩子听,或者通过看电视、绘本的方式,让娃充分感受过年的意义,感知中国的传统文化。





今日话题:各位老师,您所在的地方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今日一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我是 ,育儿问题达人,健康领域创作者,多平台育儿领域原创作者,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图片来自网络,侵则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