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前阵子,有一条新闻让网友们怒了。

广西一对情侣,在民政局登记时,因女方开玩笑说了一句“要考虑一下”,结果,就遭到男方一顿暴打。

令人惊讶的是,这对情侣过后竟又高高兴兴地领证了。

知乎上,一些脱离了家暴关系的女性,在分享时说:

家暴这件事,如果你忍了一次,以后只会越来越严重。

事实的确如此。

一个人会变成家暴关系中的“施虐者”,其背后一定有很多心理因素,而这些因素,绝不是靠忍或者反抗就能解决的。

很多家暴关系中的“施虐者”,往往成长于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

并且,他们通常是受虐的一方。

为什么“受虐者”长大后,反而成了“施虐者”呢?

我想谈谈这背后的心理因素。

网上有个和家暴有关的视频,视频中记录了“被家暴”后的孩子成年时的状态。

其中一个帅气的小伙儿说,他上初一时,他爸爸在大年三十那天,一刀砍在他手臂上,然后把他赶出了家门。

他到了网吧才发现,毛衣和血液凝在了一起。

因为视频中,会用红颜料来标记他们当初受伤的地方,所以整个视频看下来,简直是触目惊心。

小伙说,他后来学会了反抗,发生矛盾时,他和爸爸相互对打。

他也谈到了这件事对他情绪上的影响,他说他容易暴躁,心里会有施虐倾向。血淋淋的爆头场景,会给他一种打击的畅快感。

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施暴倾向,是从父亲身上学会的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针对儿童习得暴力行为的原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做过一个实验。

研究者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各挑选了36名男孩和女孩,并分成三个组。

其中,有一组儿童会观察成人对波比娃娃施暴的场面。

那个人会坐在波比娃娃身上,然后反复击打它的鼻子,又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

一边踢,一边谩骂,暴力场面持续10分钟后,实验者会把孩子带走。

最后,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会被带进一个放置了攻击性玩具的活动室。

研究人员等着孩子们对此作出反应。

实验发现,那些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其攻击性,远高于别的孩子

在这些孩子中,男孩平均表现出104次暴力行为,而女孩只有48.4次。

同时,男孩的身体攻击倾向明显,而女孩的语言攻击倾向明显。

班杜拉相信,当成人在儿童面前施暴时,就等于在给儿童传达这样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许的。

因此,儿童自身对攻击倾向的抑制,就会减少。

当一个孩子成长于家暴环境中时,他每次挨打,都会加深一个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这个想法在他今后的成长中,没有得到修正,他就会从“受虐者”逐渐变成“施虐者”。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把这个叫做认同

  • 在家暴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向施暴者认同。

他们认同了施暴者的力量感,并相信,这种力量可以帮他们改变“受虐”的命运。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前不久,我帮两个打架的孩子做情绪疏导。

这两个孩子都在家暴环境中长大,不同的是,他们一个有“校园霸凌”倾向,一个相对顺从。

那个使用暴力的孩子跟我说:

我看到他那个怂样子,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这句话,忽然点醒了我。

在这个孩子的经历里,父亲是强大的,他是弱小的。

弱小的他,仅仅因为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被爸爸一只手提起来吊着打。

他甚至连逃跑和躲避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任由皮鞭,一下一下地抽到他身上。

那一刻,他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

因为我没有能力反抗,所以我只能被爸爸打死。

于是,弱小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

而为了“不死”,他只能让自己变强。

可人是复杂的,一个人不可能只有强大,而没有脆弱。

所以,这里就涉及了另一个问题,也就是精神分析中所说的“投射”。

“投射”的意思是,把自己不能承受的特征,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是别人所具有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我遭遇挫折时,我看到谁,都觉得对方心情不好。

而这时,其实心情不好的是我自己。

“强大”的父亲不能接受自己有脆弱的一面,于是把脆弱投射到儿子身上,进而对儿子施暴。

儿子也不能接纳弱小的自己,所以,他又把弱小的一面,投射给更弱小的同学,再对同学进行施暴。

当他们使用暴力时,他们就屏蔽了自身的无助感和焦虑感,这让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把脆弱的一面铲除了。

所以,他们会无法自控地喜欢上暴力行为。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豆瓣上,一个从小生活在家暴环境中的女孩,倾诉了这样一段经历。

她生长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而她母亲又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对于家暴,她母亲在外人面前只字不提。

小时候,她看到父亲打母亲,会冲上去阻拦,所以她也会因此被打。

她憎恨自己的软弱,更憎恨母亲的不反抗。

每次被打后,母亲总说:“忍忍吧,好好过日子。”

母亲的忍耐,让她看不到希望,于是,她计划杀掉父亲。

同时,她又担心谋杀不成功,反倒把自己搭了进去。

所以,她跟母亲商量说,她们联合起来,一起杀掉父亲。

可母亲马上制止了她,并强制要求她以后不许说这种话。

无奈之下,她只能游说他们离婚。

她花了三年的时间,成功地让父母离婚了。

而这时,她才14岁。

她说:

小时候我被人欺负,长大后,我就想欺负别人。因为这样会显得我很厉害,同时,别人也不敢欺负我了。

这句话,恰恰符合“施虐者”的想法。

因为他们心里会有一个扭曲的价值观,也就是“如果别人怕我,就不敢伤害我。”

可怎样让别人怕自己呢?

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越暴力,他们越怕我。

所以,当他们施暴时,他们能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一个人的底层需求,所以,在缺少心理干预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克服自己的施暴行为。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暴力的发生率是29.7%-35.7%,其中,有1/4是人格障碍患者,甚至还有些是反社会型人格。

当这些遭遇家暴的孩子,逐渐成年后,幼时埋下的“施暴种子”,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除,反而会因为力量上的优势,逐渐让这个种子发芽。

上面那个女孩说,有一回,她差点因为情绪失控,而虐待了一只狗,但好在她的理智及时把她拉了回来。

她学了很多知识,也接受了心理辅导,她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修正扭曲的价值观。她说:

弱者虽然需要保护,但我不希望弱者永远是弱者。我希望他们通过努力,战胜自己,勇于面对生活。

对“施虐者”来说,最大的敌人不在外界,而在自己心里。

当他们一次次对别人施暴,想让自己变强,想除掉内心深处,那个脆弱的自己时,他们注定要失败。

因为他们真正恐惧的,其实是那个无能为力的自己。

那个弱小的自己曾被人攻击过,打压过,甚至差点死掉。

而现在,他缩在角落里,遍体鳞伤。

他等着被人理解、接纳和疗愈,然而使用暴力,却不可能做到这些。

施暴不会让一个人变强,那些习惯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正是因为不够强大,所以才要用力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

  • 真正的强者,绝不是没有恐惧和脆弱,而是即便心怀恐惧,他们也能背负着这份感觉,奋力向前。
家暴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可怕?

作者简介:顾之痕,富书签约作者,久病成医的心理学爱好者,长年处于自我斗争中,兴趣广泛,部分小说收录于《无需讨好他人,只做最好的自己》,简书@顾之痕2008。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