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莲花渐开时的声音——禅武医心

莲花渐开时的声音——禅武医心

出门看到了写有“禅宗祖庭——少林寺”的正大山门,不过到现在我也没弄清少林寺的朝向,出来之后门票也就作废了,再想进去便不容易了。回想一百年前,我的老外公在他的师父离开寨堡之后,一心要到少林寺内习武,家人拦都不拦不住,要不是遇到了刀客过寨把他牵制在了家乡故地,之后的许多武艺我也都就继承不着了。

也是自老外公与他的兄弟、师兄弟的形象与行事中,我才感受到了京城之外的武林气象,以及绿林人士的气质与技艺。他与我的太师爷同样继承有少林一系的武学传承,但是他们身上显现出来的气质却各自成风:一位是壮硕的金刚体态,一位却是枯瘦硬朗的罗汉之形;一位周身气布,太阳隆起,攥拳似钵,力毙牯牛;一位目似寒井,鹤龄百岁,筋韧骨硬,笸箩行拳。但是于内三合的真髓,二老却是完全相同的。太师爷的养女初出手时,是在集市遇到恶汉纠缠,风摆柳叶的一掌,断掉了那人一条肋骨;而老外公与师兄一次争执,无心的一杵,封住了太师伯的穴道,百日之期厌食归西。

那时少林禅院也已经面目全非,苦于后知后觉,又不能对应解穴之法,老外公自此不传真功,言练武就是挨揍的,人家打你中,你打人家可不中。不过最后还是不带名目的传下了易筋经与铁布衫。如果不是后人看到了他的一些练功方式,没有原始的参照,写过数百万字武技小说的说,至今也不会往那些方面去做猜想。还有一位传下少林青龙刀的太师爷,他的资料我手上就不多了。

铁布衫与文字、影视作用中的渲染完全不同,后来我经过史料搜集,发觉这与易筋经不同,并非少林寺内嫡传功法,当是民间一些组织打着少林的旗号而来。只是名目如此,但实质却又是一脉相承。这许多的细节与对应,为我后来能够写就史实为基础、技法极考究的武行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对我少林武学的继承而言,比之嵩山正脉,确实有许多的缺失与无奈拼接。少林寺,是南传心意六合拳初祖姬龙峰夫子隐修之地,但亲身站在寺门之外,我却并没有想象中的激动与向往,不知道我那老外公听来这话会是一种什么感想。我也揣测不透,在他当年以少林之实艺与那些借少林之虚名行事的,同拜“达摩老祖威武”的刀客生死较量与参与共事的时候,那个复杂的年代与复杂的人情里,他们到底对达摩敬畏多少?

而我游走期间,似乎忽略了达摩,忽略了罗汉,忽略了少林武术,让我不敢近前的,是因为我未曾跪拜的不动如山的殿内造像。儿时的教育根深蒂固,我总认为他们真是与什么未知力量想沟通的。因为我自身的许多或大或小的罪行,让我不敢去以五体投地的姿态面对他们。我匆匆逃离。

少林与少林寺,始终是声威显赫而又神秘莫测的,特别对于身处远方的人而言,隐藏于高山密林之中的森严庙宇,自身就透着超越凡俗能力的气势。所以在那俄罗斯禅武高士问我练的是什么的时候,我本能走了一个极其庄重且显功力的劈拳三体的时候,这位学长朋友面带微笑地道:哦!形意拳!然后又提及了他认识的许多我知名而没交往的同门前辈,他得知之后,告诉我说,他可以引荐我去认识。想他们的感情定不一般,这位二十年前就在中国游历的高手,把能拜访到的中国高手都拜访过了。

这位俄罗斯高手很直白地告诉我,他并不喜欢形意、八卦,因为他知道这许多的武术都出自少林。在这位外精通武术且见识极广的国朋友身上,我没有感到一丝“当代武林”中人的那种江湖气息与行业伎俩,我的喜好被激发起来,又打了一个少林味道十足的,在我继承的易筋经里叫做“奇势鹰爪力”的生猛动作,高手朋友客气地道:厉害!

后来我有点后悔,我的行业伎俩在事后提醒我,应该抓住难得的机会,展示一把少林味道的“鹰捉”。这是若干天后,我再次翻阅笔记时才想到的,因为在之前的日子里,当我不自觉想到这一段,不知道为什么,我脑海里出现的却总是《蝙蝠侠》某一部里,开篇的那座训练忍者的雪山寺院。

太极拳与太极思想的影响力自一百年前就开始向四地传播,而且太极图这一象征符号与阴柔克刚的理念与形态早就已经影响到了海外千万里的地域。但是在太极拳与张三丰、武当山、道教庙宇未能达成一统的时候,这一份的飘渺含糊,似乎不足以与原本被宣传为刚猛外家、渐及伤身而实际刚柔并济、内外兼修的少林拳平分秋色。归结起来,似乎还真是名山古刹与实战能力的作用。当随着《易筋经》的公开,《心意把》再显露于世的时候,就少林系的影响力,还会在所谓内家拳那一团逐渐平淡下来的雾样感受里再次兴盛起来。

任何事物走向极端都是让人不舒服的,当借力打力、以柔可刚这种原本以厚积薄发的雄厚内劲为支撑的表现形态,变成一种不柔弱不足以彰显强硬的极端风格化之后,这一切的大智慧,也就变成了投机取巧、痴心妄想的小心思。那些玄之又玄的累赘偏解,也就跟云山雾绕里的一座布满苔痕的草庐一般,让人望而却步了。

时尚运动与真正的投入学业是不同的,但是真正能把学术做精的,又必须是这些有追究钻研之心的痴迷者。马云、李连杰是极聪明的,在他们推广的太极之后,锥了一个“禅”字,这意味就大不同了。

这许多的事情,不琢磨也就不会烦恼了,可一旦钻营进去就不好解脱了。所以“禅”确实是要修的,自佛祖在菩提树下静思那一天起,禅师都是在经历过或者见识过大烦恼之后才开化的。而跟一个好老师,便会少走一些弯路,许多的烦恼好似风景,都可以一掠而过了。能够在一掠而过之中感同身受,这就是所谓的天赋慧根。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赋,而有所天赋又不一定就是好事,就好比拳拳连环的打法,第二拳的时机与第一拳的感应是极为重要的,并非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势头打过去就是最好。所以真是爱上了一门学问,探究的过程再是充满感受,潜在意识里还是渴望自身所学是嫡传正脉的。

所以当我站在少林寺外,沐浴在阳光的铺泄之中,我看着晴朗硬气而干燥厚重的寺院,我反而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清新与透亮,我这才想到,寺里的树木栽植的也恰恰地好,不多不少,不偏不倚,生长了百年,也没有遮蔽得荫下浑身湿寒、透不过气。

日本是一个追求精细、极致的国家,他们自古以来的书法、绘画、围棋、茶道、插花、服饰、兵刃、武术、建筑、音乐、枯山水、包括语言等等,都是清晰分明却又意境高远的,滋润那干枯生硬本相的,恰恰是一份精神上的浓淡相宜的禅味。

想达摩祖师所传之法,可以归结为“以心印心,大乘壁观”八个字,这八个字,因为其中的精神内涵,用什么样的字体写起来,都会气韵横生。这是内与外的秘密。“心意把”应对的正是“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工夫”。

师父在中间对我说:你的武术方面已经足够可以了,缺少的主要是医理,之后我重点给你说些医理。

这话让我加倍欣喜,一来是可以直接学到医理纲要,二来是师父的认可让我略感虚荣。这一次出行非常奇怪,原本我以为自己会忍不住地展示武艺,但我却被一种什么力量影响着,不急不躁,了却了许多的俗念。后来我才想明白,是一种无形的交流与信任。师父的行走坐卧,我均能看出他的筋骨、气血内外三合的功力,以及与之相辅相成的生活习惯。往明了里说,便是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师父的功力、见识高我数倍,察言观色即能看透内在,我用不用蹦跶那几下,也就无所谓了。许多的求证,也就不必追究个明确的证据了。

在我继承的动作里,有一个十字手的过渡动作,是带着极其微妙也极具禅意的“意”的,那动作自下而起,两手抱撑,要做出一种由“莲花渐开”为内劲引导而“外收内放”的外在形势,而在师父传授的加强内养功里,也有这样的一个完全相同的动作,而且用气更为明显,是带着发声的。余外开合起伏、波浪抖擞种种,虽然不知名目,却也各有对应。在这种交流之中,我似乎明白我为什么能够忍住那么多的浮躁与委屈,因为自我继承之处的祖辈们,他们就没有去灌输对虚名与正宗的追求。

传下真功真艺却不立名目,不知道是不是禅的一种。但无论是与不是,却是传拳得艺的一个良好方法与教导后人求实印真的大智法门。

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之前三十年,少林寺才创建起来,那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时,天竺僧人跋陀由西域来到中原传法,得到了虔信佛学的孝文帝的礼敬,跋陀见嵩山很象一朵莲花,便有意“花中立寺”,孝文帝遂在少室山建造寺院供养跋陀。

少林寺并非立于嵩山巅峰,而是莲花芯中一处平坦之地,随着往山顶攀登,寺院也渐渐缩小,待等到某一处高度再俯瞰时,整个少林寺也像极了一朵盛开的莲花。

功分内外,有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之说,行功时要做到外示安逸,内实精神,这也是功夫上身后应该有的气质。真传功法之所以有强效,是因为它们的特别与细腻,即便在教学中没有要求如何去做,但一脉相承的真功,其自身已经是严谨而周全的,这才能够在重复之中就能改善体质,培养意识,同时养成本能,转为技击能力,如此才能够做到在危机面前当机立断,自然触发。因为险情存在着不可预料性,所以模拟实战与擂台对战也很难罗列出各种情形而练就应对变法,所以一切凭借的还是本能,也只有训练之初是周全的,应对之时才有可能是周全的。这就是哪怕同样外观的动作,是大略的屈伸还是精心的大方,内涵与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带着禅定的意味行拳,静静地动作之时,似乎可以听到莲花盛开时的声音。只是这念想又不能强加,一旦执着便是入魔。无论修行练心还是习武养身,都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的事情,只是这花开的过程,并非轻巧一说那般简单。所以有时是授人以渔,有时也只能授人以鱼,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平常对待,而恰当把握的。

师父把这称为“法”与“度”,他传给了我法,但如何把握其中尺度,则凭乎我的心意了,而尺度出现了差异,效用也必然随之改变,善果恶果也就不由得初心把握了。“心意把”三个字,真不是泛泛武功那般简单。世间喧闹嘈杂,我并没有听到莲花盛开的声音,听不到也就听不到了。

——铁萼奇兰国技武术散文《禅武正宗》摘要

已出版国术实体小说三部曲:第一部《六合拳宗》;第二部《帝国镖路》;第三部《真武百年》(即将出版)

铁萼奇兰(孙龙庆),自幼习武,项城张府武师传人,得心意、形意、太极、八卦诸拳真义,祖上为镖行世家,幼时耳濡目染,过往武林和拳师记忆深入骨髓。成年后遂追随祖辈踪迹游历,精诚求真,拳艺有成。有诸内而行诸外,乃援笔著作,以国术武技、商帮武行、民间武备体系为本,述拳真实深刻,鞭辟入里;写人风骨凛然,如在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