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亦武亦文談金庸

金庸先生應當為中國通俗小說當之無愧的第一人。昔日宋人有言:“凡有井水處,必有歌柳詞者。”時至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話怕得改一改了,應當是:“凡有華人處,必有讀金庸小說者。”當時以金庸為代表的一系列武俠小說作家颳起了一股武俠熱,讓武俠小說這種被批判的小說形式徹底的走進了大眾視野。

亦武亦文談金庸

今日,重讀金庸的作品,覺得仍舊有很強的可讀性。首先,初讀者會被他的情節所吸引,都說“文似看山不喜平”,金庸的小說,沒有一部是平淡無奇的,這可能是金庸小說能留住大量讀者的關鍵所在。但是,光有情節是不夠的,金庸小說的語言描寫也很具有特點,採用一種半文半白的文體,語言表達精煉,毫無拖泥帶水之感,動詞、形容詞等用運恰當到位;還有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用運,更是爐火純青。如傳統詩詞,陰陽八卦,茶道文化,飲食文化,詩詞歌賦等等在金庸的小說中都有提現,這充分提現了金庸先生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深厚的國學功底。

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為武俠小說,其實比更多的所謂文人作品更具有文化價值。這可能是金庸武俠小說雅俗共賞的原因之一吧。

亦武亦文談金庸

金庸小說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金庸先生在他的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中就塑造了一幫反清復明的英雄形象。在這部小說中,金庸表現了民族主義思想,為了民族利益,主人公可以放棄愛情,眾英雄拋頭顱,撒熱血也是在所不惜。但是當我們把這部作品與金庸成熟時期的《天龍八部》、《鹿鼎記》等作品相比較的話,就會發現其中也是存在著諸多的不足,如狹隘的民族主義思想、大漢族主義、女性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低下等等。但是我想,這也與金庸前期的生活有關吧!金庸出生於中國傳統的書香門第,在金庸的青少年階段正是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傳統與民族屈辱共同造就了金庸這部小說的主題。

金庸終究不是一個普通的人,他能看的到自己的不足,在後期的寫作中不斷的改進。因此,金庸成熟時期的那麼多部作品,講的都是民族平等,民族融合;主人公的武功再高,如郭靖、喬峰,都不是以武服人。在他們的身上都提現出了武的真諦“止戈為武”。甚至到了韋小寶,他不知道自己的民族,也不會任何的武功,卻能在江湖上混的風生水起。這即是金庸寫作技術的進步,更是金庸武俠思想日臻完善的表現。

金庸的武俠,因此而寫的越來越不像武俠了。那些個一代大俠,練就的是絕世武學,心懷的是百姓疾苦。這哪裡是一個闖蕩江湖的草莽英雄,分明就是心憂天下的仁人志士。

的確,金庸寫的是武俠,但多了一絲文人氣質。

亦文亦武,化文為武;這都是金庸武俠小說的首創。一代大師,心懷的不是江湖,是天下!

亦武亦文談金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