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原因何在?

用户69361648305


咸丰的顾命八大臣是: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看似人多势众,其实坏就坏在顾命大臣人数太多,而且这几个人成份复杂很难做到八人一心。

顾命八大臣的核心人物是肃顺,这是咸丰皇帝最信任的头号重臣。

肃顺得了顾命的委托后最不该的就是顺风旗扯得太满,一心揽权。按咸丰皇帝临终的遗愿,虽然有顾命八大臣,但也分别赐给皇后“御赏”印玺、以及赐懿贵妃“同道堂”印玺。皇后和懿贵妃即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咸丰皇帝的本意应该是让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互相制约。肃顺一朝权在手对于两宫太后压制得比较厉害。当然更不可能让慈禧太后满足垂帘听政的想法。这也就是慈禧太后必须要扳倒顾命八大臣的根本原因。

八个顾命大臣里郑亲王端华是肃顺的亲哥哥,怡亲王载垣仰肃顺鼻息,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是肃顺拉拢来充数的军机,景寿是额驸也是肃顺拿来应名的亲贵。等于顾命之权都集中在肃顺一个人手里。所以没有形成顾命八大臣同仇敌忾的局面,让慈禧从六额驸景寿下手,有了攻破口,瓦解顾命八大臣。

另外就是慈禧这一方也并不是一个人。慈禧代表的是两宫太后和同治小皇帝。小皇帝年幼、太后年轻,肃顺又一向跋扈,舆论就会认为是顾命大臣欺负孤儿寡母。从身份上说又是臣子欺主。人言可畏,肃顺从舆论上说就先败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慈禧找了一个重要的外援,即恭亲王奕訢。恭亲王奕訢与咸丰皇帝不是同母兄弟又如同同母兄弟,本身就身份特殊。恭亲王的生母因为养育咸丰皇帝有功而被咸丰皇帝在其死尊为太后。兄长死而恭亲王作为弟弟不得顾命之托已经让人觉得委屈,连到热河奔丧都要受到肃顺压制更让人觉得委屈。于是都很委屈的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达成共识,在利益面前结成坚固的联盟,联手扳倒肃顺,一个得到垂帘听政的权力,一个得到了议政的权力。


沅汰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不对称斗争。

咸丰帝任命的顾命八大臣,实际上是咸丰一朝的近臣集团在新君继位后的保存和延续。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集团,恰恰是与道光皇帝临终遗诏开启的近支宗室,也就是所谓帝胤集团参政的抬头相对抗。

正是由于道光传位咸丰的同时确立了恭亲王奕䜣的特殊地位,使得咸丰朝的君主独裁发生了削弱,为了与帝胤集团(即有参政欲望的道光诸子)对抗,咸丰皇帝以远支宗室和老师、近臣构建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机班子。

但是,太平天国战争和二次鸦片战争的长期进行,造成了整个统治集团内部的怨气横生,比如对于肃顺亲近汉人督抚而抑制满人的政见,八旗颇有微词,与其说是对肃顺本人的,不如说是对咸丰这个带头大哥的,只是不能明说。

而肃顺等人得以压制整个旗人团体的权力来源就是咸丰的正统地位,可在授予他们这部分代皇权正统治国的权力的同时,又分别授予了同治皇帝嫡母慈安、生母慈禧两枚印章,作为牵制之用。

也就是说,咸丰对于自己身后的安排,是在同治皇帝成年前,将皇权一分为二,一半内,一半外。

顾命八大臣的权力,其实就是在执行、传达皇帝决策的军机处职权基础上,增加了更详细的“代皇帝决策”(在慈安和慈禧没有个人意志表达的情况下)的功能。

但是,清朝的制度体系就是这么奇葩,在清末新政要设置新官制的时候,曾经讨论过军机处的“权力”,当时的军机大臣说得很直接,就是“军机处没有权力”,实际上,在整个清朝官僚系统中并不存在军机处的位置,他们只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和国事顾问,根本没有任何法定的权力。

所以,当慈安和慈禧不愿意与军机处分享皇权时,如果她们不是半文盲的深宫妇人,而是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鸟,只需要在回銮之后,通过正常程序即可架空八大臣。

然而,她们就是这样的不谙世事,所以采取了“辛酉政变”这样的武力解决,并在愚蠢之下,援引了帝胤集团参与了这次政变,甚至可以说主导了政变,可以说是极大的失策,而这也埋下了日后恭亲王作为辅政王把持中枢的伏笔,更断送了自己丈夫最忠心的团队的性命或政治生命。

当然,清朝的气数已尽也可以从恭亲王的政治品格和胆量中看得出来,这样的好时机竟然没有抓住更进一步,只能说本身就是个言过其实的贵族公子哥。

事实上,当慈禧真正了解了权力运作的规律之后,在“废黜”恭亲王时就老辣得多,甚至在执掌军机,把持圣旨一切途径的情况下,被慈禧召集大学士,也就是明朝的内阁,真正具有法定草诏权力的团队,在恭亲王不知情的情况下,历数他的罪状,逼得他只能低头认输。

这就是清朝皇权独裁的制度力量,哪怕是一个半文盲的妇人在基本熟悉运作之后,一样能够把任何“权倾朝野”的臣子玩弄于鼓掌之间。

说到底,不是慈禧的权术有多牛B,有多出神入化,不过是清朝登峰造极的皇权独裁制度给了她底气和光环加持罢了。


刘三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复杂,基本是以下几点:

第一,傻鸟咸丰留下的恶果

咸丰明明让8大臣负责朝政,又怕大臣会篡权,加上一条必须有两宫皇太后确认后命令才能生效。

这样一来,等于让慈安和慈禧太后成为政委的决策,具有最高的决断权。

而满清向来是君臣有别,慈安太后归为正宫皇太后,理论上就是全国最大的,比皇帝都大。8大臣就法理上,无法和慈安太后对抗。

而慈安太后没什么能力,是被慈禧太后操纵,实际上就是慈禧太后位于很有利的位置,基本上稳赢不输。

第二,8大臣没想到慈禧会这么快下手

8大臣认为皇上刚死,太后从来没有参政过,怎么可能自毁长城,将他们掀翻。

况且,慈安太后无用,慈禧太后才26岁,只有私塾文化,属于半文盲。

发动辛酉政变前,慈禧亲自起草将肃顺等人抓捕的密谕。这种机密大事,肯定不会让别人去写,是慈禧亲笔。这个密谕让人瞠目结舌,首先字迹狗爬一样,另外密谕共237个字,有错别字16处之多,而且语句多不通顺。如“进成(城)后,在(再)传旨著恭亲王总理赞襄正(政)务,是(当)否,求兄弟著议”,23个字中就有4个明显的错别字。

这种女人,怎么可能敢于篡夺国家大权。就算慈禧篡了权,又如何统治得了国家呢?

所以,8大臣根本就没想到慈禧会下手,只有肃顺有点戒备,感觉慈禧为人狠毒。

但8大臣还没来得及考虑怎么防备,就被慈禧派人连窝抄了。

太轻敌了。

第三,慈禧善于联络同盟力量。

慈禧联络小叔子奕譞、奕訢。

其中在咸丰跑路以后,奕訢留在北京主持大局,和洋人交涉,实际上控制了北京的具体事务。

而奕譞则被慈禧任命为做步军统领就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

由此,慈禧实际大体控制了北京附近的军政大权,8大臣茫然不知,自投罗网。

但搞定8大臣后没有多久,慈禧就搞定了奕訢,卸磨杀驴。

第四,8大臣树敌太多

以肃顺为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比如任命汉臣。

当年满汉有别,汉人根本不能成为带兵的重要大将。

但肃顺就打破这个规律,任命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人。而李鸿章等人又处于曾国藩门下。

事实上,所谓湘军、淮军撑起满清的江山20多年,就是肃顺的功劳。

肃顺还说:什么满人汉人,谁有本事谁上。

这就大大惹恼了满清权贵势力,后者觉得动了他们的奶酪,恨不得将肃顺满门抄斩。


萨沙最后说一句,根据抄了肃顺家的满清侍卫介绍:肃顺家让人不敢相信,一点油水都没有。和普通官员相比,肃顺家就多了几张桌子凳子,真是清廉。


萨沙


自古以来,皇帝殡天后,皇太子幼弱,很容易导致母党势大,引发后戚干政。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方法,咸丰帝临终前设立顾命八大臣来牵制两宫皇后,最后这八大臣却为何轻易的就被慈禧绊倒,原因何在?




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奕詝病死于热河行宫,当时皇太子载淳才六岁。载淳的嫡母是咸丰的皇后钮钴禄氏(后来的慈安太后),生母是皇贵妃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禧太后),两人当时都非常年轻。咸丰帝临终前似有预感皇太子年幼,而叶赫那拉氏又充满政治野心,将来会导致母党坐大,幼帝皇权旁落,为此他精心做了权利分配。

任命顾命八大臣

咸丰帝临终前,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及原军机处五个军机大臣中的四个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共八人为“襄赞政务大臣”(也叫顾命八大臣)来辅佐年仅六岁的新君载淳。



顾命八大臣与慈安、慈禧的主要矛盾,就是皇太后是否可以垂帘听政。清朝历史上,只有孝庄皇太后一人垂帘听政辅佐时年八岁的康熙皇帝,此后便无此类事。顾命八大臣以咸丰帝遗诏和祖制无皇太后垂帘听政故事,与两宫太后激辩于朝堂之上,八大臣仗着顾命之权,“哓哓置辩,已无人臣礼”,当时的场面可谓是激烈又紧张。据晚清史籍《越缦堂国事日记》记载:大学士肃顺等人在朝堂上恣意咆哮,其“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涕泣,遗溺后衣”,把年幼的同治帝都吓到涕泣尿裤子,而双方依然互不想让,如此僵持,拖延日久必生问题,肃顺等人想先答应两宫太后,回到北京后再联合其他大臣阻止垂帘听政之事。



(咸丰帝亲弟恭亲王奕诉)

顾命八大臣不仅与两宫太后关系紧张,与咸丰帝的亲弟弟恭亲王奕诉同样势同水火,奕诉能力远在咸丰之上,道光帝舍奕诉而立咸丰,咸丰帝在位期间是极力打压排斥这个能干的弟弟。因此在他临终前,奕诉没有进入顾命大臣之列。奕诉虽贵为亲王,却没有什么实权,因此处处受到肃顺、穆荫等人的排挤,咸丰帝逃亡热河期间,奕诉与军机大臣文祥留在北京与英法联军谈判。后来咸丰帝遗命八大臣辅政,五大军机大臣中只有文祥被排除在外,因此文祥与奕诉惺惺相惜,对八大臣恨之入骨,不除不快。在两宫太后发出求救信号后,两人很快便选择站队两宫太后这边,合力绊倒八大臣。

顾命八大臣与两宫太后及恭亲王奕诉、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这种剑拔弩张的关系,导致了后面辛酉政变的发生。

咸丰帝赋予慈安、慈禧的特殊权利

慈禧与慈安之所以可以硬扛顾命八大臣,乃是因为她们手上也有护身法宝。



咸丰帝临终前,除了钦命“襄赞政务大臣”八人,还授予皇后钮钴禄氏“御赏”御印,皇贵妃叶赫那拉氏“同道堂”御印,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如此安排,堪称是咸丰帝生前做的最后一件昏庸之事,将两宫太后的大权置于和顾命八大臣同等的地位,不仅不能起到互相掣肘的作用,反而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猜疑不信任,使得党争越来越激烈,最终引发严重的后果,咸丰帝防止两宫干政的目的也落空,导致慈禧这个野心家专权擅政长达四十多年。

顾命八大臣失败的原因:麻痹大意

对于两宫太后的实力,顾命八大臣显然是低估了她们。而恭亲王奕诉与军机大臣文祥和她们的勾结合作,更使得“后党”实力大增,再加上两宫太后手里还有“御赏”和“同道堂”这两枚至关重要的御印,顾命八大臣虽可以拟旨但没有加盖这两枚御印是不能生效的,相反的,两宫太后和恭亲王却能通过这两枚御印发出对自己有利的御旨。



在从热河行宫到北京的这一段路程,顾命八大臣表现的同样过于麻痹,两宫太后及恭亲王摆脱了八大臣的监视和控制,没有随大行皇帝的灵柩回京,而是带着小皇帝抄小路星夜兼程提前抵京,最终比预计时间提早三天抵达,而这宝贵的三天时间,使得她们可以顺利的为发动政变做足准备。

慈禧与慈安在与顾命八大臣为争取垂帘听政权利所表现出的鱼死网破的信念,和生死存亡的危机感,也是她们能取得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慈禧与慈安靠着“同道堂”,“御赏”这两枚御印,在与顾命八大臣的生死博弈中占据了先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咸丰十一年(1861年)11月12日一大早,护着大行皇帝灵柩刚抵达北京的顾命八大臣,就接到了恭亲王奕訢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两人;又命令将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撤职查办,严加看管。政变的结果是:大学士肃顺被斩首,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赐自尽,其他五人俱革职或充军。


大国布衣


1861年11月,北京菜市口一位大臣被处斩立决,行刑前宁死不跪,刽子手只得打断他的膝盖。谁能料到他就是咸丰帝临终前特立的顾命大臣肃顺呢?至此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全盘覆灭。

若说这段历史,我们还是先从咸丰临终前说起。1860年,英法联军进北京,吓得咸丰帝跑到热河避难。转年咸丰帝就重病卧床,他临终前抓紧处理身后事宜。

他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懿贵妃所生的载淳,当时只有6岁。

他明白当时朝廷有三股势力之争,首先就是以懿贵妃为核心的帝后派,他知道懿贵妃有政治才能有野心,他亦怕子少母壮,懿贵妃擅权。

其次是为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近支亲王派,他忌讳奕䜣才能出众,怕其夺儿子之位。再次就以肃顺为核心的热河派,他们皆是咸丰心腹大臣,对其忠心耿耿。

因而,咸丰为平衡制约各方权利,就将以肃顺、载垣、端华为首的热河派八大臣,封为赞襄政务大臣,有处理国事拟旨的权利。但是他又赐给慈安与懿贵妃,每人一个章,也就是说两人拥有一票否决权,只有两人一起在奏折上盖章才算生效。

咸丰自以为这样安排,既能让热河派与懿贵妃互相牵制,又能把恭亲王排出在权利之外。可他却未料到,他精心留下的托孤大臣,很快就输的一踏糊涂。

那么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为何斗不过26岁慈禧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一,肃顺在朝中树敌太多。

肃顺应是清朝晚期少有的思维清晰,眼光独到之人。他为人性情耿直,经常直言自己对朝政的看法,他经常发出满洲大臣只知享乐,在政务管理上颇为低能低效,建议重用办事能力更高效的汉臣的言论。

他不但如此说亦是如此做的,大力举荐重用汉臣,从而就得罪了那些舒服惯了的满洲亲贵们。

肃顺得罪满洲亲贵还不算什么,他还得罪了懿贵妃就是日后的慈禧太后。他在咸丰临终前,曾以子少母壮为由,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先例,杀母留子杀了懿贵妃。只可惜咸丰未采纳肃顺建议,却在懿贵妃心中埋下了对肃顺等人仇恨种子。

二,肃顺等人只想专权排除异己,未给慈禧与奕䜣留有余地。

人从不怕自己权利大,而且只想更大。

顾命八大臣在咸丰逝后,并未把慈安、慈禧放在眼中,而是向她们直言,他们有权管理政务亲拟圣旨,她们身为女人只需盖章即可。从而他们讨论政务,从不征求两太后建议,只把她们当成盖章的傀儡。

慈安本不爱权还无所谓,可是权欲野心极大的慈禧怎能忍受靠边站?更何况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她是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开始谋划怎样扫除障碍除掉这八人。

肃顺等人不但想让两宫太后靠边站,他们亦未给恭亲王奕䜣任何重要职位的恩旨,只让其处理些与洋人打交道受累挨骂的苦差,甚至办理咸丰后事都不让这个亲弟弟沾边,完全将其边缘化。

这也成了日后奕䜣响应慈禧召唤的诱因。

三,肃顺等人手无军权。

肃顺等人掌控了政权,可是他们并没有及时把军权攥在手中,甚至他们还把手中掌管皇帝身边卫戍部队的权利拱手让人。

其实,当时他们只是想做做样子,假意向两太后提议,因政务缠身想分减一下所管事务。

谁成想慈禧就坡下驴夺走了他们管理御林军的权利。我们试想顾命八大臣手中无有一丝兵权,遇事拿什么与慈禧等人抗衡,这是其最大的软肋。

四,肃顺等人大意失荆州,未料到慈禧的稳准狠。

肃顺等人只知慈禧权欲心盛,却未料到慈禧心机权谋之深,因而他们只控制了慈禧表面盖章权利,未提防慈禧背后小动作,才让其一环扣一环完成逆袭之路。

慈禧首先通过哭诉孤儿寡母可怜之处,肃顺等人可恨之处,博得慈安支持。然后又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偷偷跑到北京去求助奕䜣,本来奕䜣正为被边缘化恼恨肃顺等人呢,闻听慈禧召唤一拍即合。奕䜣即刻以祭拜咸丰为借口来到热河,他实为面见慈禧商讨倒肃顺等人的阴谋。

当奕䜣在咸丰灵前痛哭流涕表演完后,想要安慰寡嫂孤侄时,肃顺等人未加阻拦就是最大失误。

他们先前未拉拢慈安,让两太后联手算是小失误,毕竟慈安懦弱起不太大作用。而他们竟然让慈禧与奕䜣叔嫂单独会面,真的是脑子进水了。

叔嫂二人经过一番密谋后,奕䜣即刻返京筹备政变前的相关准备。

他首先把大将僧林格沁,兵部侍郎胜保拢到手中,握有兵权就是行事取胜的底气根本。他又拉拢反对肃顺的满臣开始密谋拟罪弹劾肃顺。

奕䜣在京城做足一切准备,慈禧在热河也开始要求扶咸丰灵柩回京。顾命八大臣本不想回京,眼见阻拦不住只得应允一起扶柩回京。

快到京城时,慈禧又言孤儿体弱,想让载垣端华二人与她们先行穿小道回京,肃顺等人扶柩后行,肃顺竟然又同意了慈禧提议,这又是他一步臭棋。

慈禧一到北京见到迎接大臣,就开始哭诉肃顺等人欺凌孤儿寡母罪状,早已做足准备的满臣们纷纷拿出早就拟好的奏折,弹劾顾命八大臣,要求将其治罪。

慈禧顺势迅速拟旨逮捕肃顺等人,再说端华两人本就头脑反应慢,连给肃顺报信都未来的及就被抓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也是慈禧选端华二人同行的理由。

据说肃顺被抓时还在与小妾的温柔乡中。

我们再看慈禧尽施雷霆手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她根本不给肃顺等人辩驳机会,很快将其八人或赐自尽,或流放只将肃顺处以斩立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慈禧得以垂帘听政 成了最大赢家。

顾命八大臣之所以失败,除了树敌太多、专权、无军权等因素外,主要还是小看慈禧,如果他们减少失误,断开慈禧的任何一环,历史就可能被改写。

只是他们终未斗过慈禧的稳准狠。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还是各由人说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慈禧太后在中国清代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为什么说很有争议呢?从国家层面来说,一方面,我们对慈禧玩弄权术,罔顾社稷深恶痛绝。其奢靡之风使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导致军费不足,国力衰落。

另一方面,近代史本身就是屈辱的历史,西方列强侵略导致的落后挨打,不能仅仅怪在慈禧头上。慈禧发动义和团运动,保存了中国绝大部分领土。

自古以来,有争议的人物也常有其过人之处。无论是命运的选择,还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夺权斗争中反映了这两种机缘的交织。


咸丰驾崩,留下权力空洞

咸丰有两位皇后,一位是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称东太后;一位是叶赫那拉氏,也就是慈禧,称西太后。东西二宫个性不同,作为东太后的慈安性格较柔弱,虽是正宫,由于没有儿子,在地位上对有儿子的慈禧形成不了太大威胁。

慈禧的权力野心是在咸丰去世后滋长的。咸丰在位其间,本就身体羸弱,无法料理国事。打那时起常让叶赫那拉氏执笔批阅奏折,长期参与国事,与诸位大臣都有联系。


咸丰驾崩后,叶赫那拉氏上徽号“慈禧”,称“圣母皇太后”,由其子载淳继位,给慈禧造就夺权会。此时慈禧希望以“垂帘听政”方式掌握朝廷大权,但是遭到手握权力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反对,联合反对慈禧干涉朝政,被慈禧所怀恨在心。说来也怪咸丰疑心重,死后虽然任命了八大臣以挟制慈禧专政,却又担心这些外臣政变夺权,于是制作两枚印章,一枚交给正宫皇后,一枚交给了慈禧,以节制八大臣。八大臣为稳住慈禧,不得不常假意妥协,以谋后路。

(咸丰皇帝画像)


联合奕䜣,执掌命运之笔

慈禧深知凭借个人力量,是很难扳倒八大臣的,这时候,她将眼光瞄向了同样被八大臣排挤的恭亲王奕䜣。奕䜣有胆有识,但在咸丰一朝却受尽委屈。

他早先就对前朝咸丰皇帝的继位感到不满,又因琐事被免去军机大臣职位。当英法联军攻击北京城,大家都四处逃散,咸丰与大臣逃亡避暑山庄之际,是奕䜣挡在最前线。然而咸丰驾崩,由于八大臣阻止,奕䜣连奔丧机会都没有。

此时慈禧选中了有勇有谋的奕䜣作为自己的联盟,是非常机智的。她给奕䜣去信,告知咸丰情况,让他快回承德奔丧。密信自然也暗示奕䜣,要联合除掉八大臣。奕䜣感到夺权的机会到来了,于是快马加鞭、不顾阻拦到达承德。


利用军权,采取分解之策

奕䜣来到承德,对八大臣假意麻痹,让他们放松了警惕。回到京城后,买通了手握兵权的胜保,又获取留京大臣桂良、文祥等人的支持,这样一个大圈套就在八大臣回京之前埋伏好了。

为分解八大臣联合的力量,慈禧提出让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从大路回京,而两宫太后与七大臣则从小路回京,这样可以早点到达,在宫内布置以迎接皇帝灵柩。肃顺不知是计,欣然同意了。

这样慈禧早早到达京城,和奕䜣一起联合诸大臣准备政变,设计诸大臣呼吁两宫皇后“垂帘听政”,其他文武大臣皆不敢反对。七大臣也早已被军队控制,根本无法通知肃顺。慈禧乘机控制了朝廷大局,发布圣旨解除八大臣一切职务,最后派遣侍卫捉拿尚在途中的肃顺,就这样慈禧的夺权之路一气呵成。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辛酉年,所以称为“辛酉政变”。

政变成功后,奕䜣迅速升职为议政王,而肃顺则被处死,其他七位大臣也都或死或革。



自古以来,有争议的人物也常有其过人之处。无论是命运的选择,还是本身原因造就,慈禧在最初的夺权斗争中反映了这两种机缘的交织。


莫山主说青史


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之所以斗不过一个26岁的女人慈禧,是因为慈禧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因为她是6岁同治帝的生母,是皇太后,是处于金字塔尖的TOP2女人;放在历史上看,她的存在感之强,也仅次于一代女皇武则天,因为后者是明码标价的皇帝,不是她一个太后和老佛爷所能的。



更重要的是,慈禧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组织了一个帝胤集团,成员有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大学士文祥,以及掌握兵权的胜保和满蒙最后的名将僧格林沁;况且最重要的是,八大臣在明,慈禧和奕訢在暗,肃顺身在承德,而京城布局都在奕訢的掌控之中,等肃顺在密云被抓时,大局已定。


慈禧和奕訢之所以叔嫂结合,互为奥援,本质上是为了夺取肃顺手中的权力,而这个权力又是咸丰遗诏给的。生性懦弱且才识不佳的咸丰在老师杜受田去世后,倍感无人可用,他六弟太强,很遭他的忌讳;此时,肃顺以侍卫之身,凭借过人的才华和韬略,成功的成为了咸丰的执政支柱。但是,也因为戊午科场案杀柏俊,宝钞案打压贵族利益,肃顺也得罪了一大批的人,而在北京和英法联军谈判的奕訢,就成为了他们的代表。

至于外国人方面,他们由于沙俄对于肃顺的负面宣传,对于奕訢的好感,也大大好于更有立场和责任感的肃顺,在这方面,他们的默认,就是无形的支持,而不像后来慈禧更换光绪那样,群起反对。

如果从肃顺的经历来看,他于大清是有功的,是他最早建议咸丰提拔扶持曾国藩、胡林翼、郭嵩涛,并从樊燮和官文手里救下必死的左宗棠,那句“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就出自肃顺的授意。

只是权力之争,不问对错是非,只问利益权谋,所以在咸丰死后,本来以为自己会成为下一个周公、霍光和张居正的肃顺,就像《权力的游戏》里的奈德一样,领了便当,一切都已灰飞烟灭,只留下曾国藩、左宗棠和后人们的叹息。

从此以后,大清帝国进入同光宣的晚清时代,而26岁的慈禧,在杀掉和她一样从劈柴胡同走出来的肃顺后,也不会想到,属于她慈禧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在长达48年的余生中,她进行类似的操作,也不会是最后一次,造成的影响也不止于她生前,还会延续到我们现在。


体育情深


咸丰帝临死前,为了不至于儿子同治皇帝的大权旁落,他就命令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来执掌朝政。

为了防止顾命八大臣独立专权,他还命令慈安和慈禧两个人,在顾命八大臣批奏的奏章上盖章。慈禧和慈安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宫皇太后。

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两宫皇太后盖章签字的东西,才能下发全国去执行。

这就是咸丰帝自以为很高明的地方,让顾命八大臣和两宫皇太后相互制约,相互牵制。这样他儿子的皇位,就牢不可动了。

但是,事情的发生远远超出了咸丰的想象。

因为没过多久,两宫皇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的矛盾,就激化的不可调和了。

总之,双方都想独揽大权。

因为矛盾的激化,顾命八大臣,觉得两宫皇太后,文化水平不高,他们是离不开自己的,只要自己罢工,他们肯定就害怕了。

你还别说,肃顺等人还真的罢工了一周,来威胁两宫皇太后。

两宫皇太后害怕了,这个国家毕竟是他们爱新觉罗家的,你说国家有那么多大事,在等着处理呢。

万一顾命八大臣真的罢工不干了,国家岂不是要出乱子了。

所以,为了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两宫皇太后,只能做出让步,让顾命八大臣重新上朝,执掌朝政。

但是,因为顾命八大臣威胁他们,两宫皇太后也是十分的不爽。从此,他们的矛盾就更深了。

所以,这时候慈禧就找到了咸丰皇帝的弟弟,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弈忻,想让他帮助自己,把顾命八大臣给干掉,只要弈忻能干掉他们八个,他们八个的工作就交给弈忻来做。

对于慈禧来说,弈忻上位,她对付一个弈忻,要比对付八个人要强的多。对于弈忻来说,他能再次走到权利的中心,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咸丰帝临死前,并没有给弈忻安排重要的职务,弈忻对咸丰帝十分的不满。这次嫂子慈禧找到他,他当然了要显示自己的一下能力了。

所以,弈忻答应了咸丰帝,要为他除去顾命八大臣。

那么弈忻和慈禧又是如何除去的顾命八大臣呢?

因为咸丰的葬礼,咸丰不是去世了吗,而且还是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

慈禧和弈忻一商量,就想在运送咸丰的遗体回北京的路上,把顾命八大臣给除去的。恰好在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犯了一个错。

在送咸丰的遗体等人回北京的时候,他们顾命八大臣分成了两拨人,一拨人跟着慈禧和同治皇帝先回到了紫禁城,到了紫禁城,这些人就被弈忻的人给控制住,抓进了大牢。

还有以肃顺为首的几个顾命大臣,他们压阵和咸丰的遗体一起,向紫禁城赶来的。

但是,肃顺他们并没有赶到京城,在路上就被弈忻派去的人给控制住了,弈忻更是被杀了头。

其他的几个顾命大臣,该杀头的杀头,该送进监狱的送进监狱。

就这样咸丰精心布局的顾命八大臣,一个一个的被慈禧和弈忻给收拾了,最后皇权就落到了慈禧和弈忻的手里。

这就是顾命八大臣斗不过慈禧的大致经过,说白了都是人家弈忻是皇叔身份在那里摆着呢,调集几千人马,就能把顾命八大臣给干掉了。


史学达人


不得不说,慈禧虽然年轻,但在政治上比肃顺等人成熟,她的盟友奕䜣更是搞政治的老手,肃顺八人被他们两人斗倒,也可以说不冤。

按照《清碑类钞》的记载,咸丰对懿贵妃由宠爱到厌恶,主要是因为她弄权,咸丰害怕懿贵妃会在他死后揽权;一次懿贵妃曾经想要笼络肃顺,遭到肃顺的拒绝;一次懿贵妃撑船不小心害得咸丰跌落水中,之后咸丰和肃顺商量仿效汉武帝和钩弋夫人故事,弄死懿贵妃,肃顺十分恐惧,不敢说话,但此事传到懿贵妃的耳中,她便十分仇恨肃顺。那么懿贵妃是怎么逃脱死亡的呢?据说是醇亲王(奕譞,慈禧妹夫)夫妇向咸丰力争,懿贵妃方得不死,这大概也是日后慈禧让奕譞把持海军衙门的原因吧。

热河行在的咸丰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享乐上,他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农历七月十六子初三刻咸丰口授了遗嘱,遗嘱的内容是立皇长子为太子,另外让八名大臣赞襄。这两道谕旨记载于《军机处上谕档》中,此外《随手登记档》的附注也与之一致,足见这两首谕旨就是咸丰皇帝的本意,并非八大臣的矫诏。

到了这月十七日卯时,咸丰去世,发下遗诏,其中也说明了立皇太子并且让大臣赞襄政务是出自本意,也就是说,八大臣的辅弼出自咸丰皇帝钦定,是合法的。但即便如此,懿贵妃也并没有甘心于自己的命运。

咸丰皇帝在临终前,给了皇后钮祜禄氏一方“御赏”的印,载淳一方“同道堂”的印,这个印则由懿贵妃掌管,皇帝的谕旨,必须要由两方印才有效。

咸丰皇帝此举,正是为了考虑不造成某一方大权独揽的局面。既让八位大臣赞襄,又给了皇太后和小皇帝某种程度的否决权,可以让权力分散,咸丰皇帝自以为这个方法天衣无缝,其实有很大的漏洞,因为咸丰皇帝没有考虑到两宫太后和八大臣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就为他们之间争夺最高权力埋下了深刻的隐患。

果不其然,两边的矛盾很快地展现出来,两宫皇太后召见顾命八大臣,商量有关谕旨、走账和官吏任免的问题,肃顺等人表示说两宫太后只需要盖印就好,其余的什么都不用做,这自然遭到两宫太后的反对,两方僵持不下,四天后肃顺等人终于让步,同意了两宫皇太后的要求,奏章和谕旨都由太后审看,重要职务的任免也需要太后的裁决,两宫太后因此得到了第一回合的胜利。

慈禧对肃顺充满了嫉恨,但是在热河,她和慈安都处于肃顺集团的包围之中,如果单打独斗,是不可能获得实权的,因此她们必须联合外朝有实权的朝臣,这当中最佳人选便是恭亲王奕䜣。

之前咸丰逃到热河,英法联军企图拥立恭亲王奕䜣,这话传到咸丰的耳中,加重了咸丰与奕䜣之间的嫌隙,奕䜣为了这些事对咸丰做了很多自我剖白,但咸丰却根本不愿意见他,在咸丰病重之际,人们都猜测咸丰会让奕䜣担任辅政王,因为咸丰是奕䜣的生母抚养长大的,道光帝也最器重他这两个儿子;此外奕䜣的从政经验非常丰富,是最合适的人选,谁知道顾命八大臣之中,没有奕䜣的名字,而肃顺更是借着载淳的名义,让奕䜣留在北京,北京的朝臣们对咸丰皇帝的遗诏大为不满。

因此人们纷纷怀疑遗诏的真假,奕䜣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密切注视着热河的情况,有野史记载,这时两宫太后派来了密使,让奕䜣立刻去热河行在——其实此时两宫太后在肃顺的严密监视之下,根本不可能派遣密使。不过之前肃顺的矫诏是在咸丰去世之前发下的,现在咸丰已死,奕䜣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请求去热河,此事得到两宫太后的批准,奕䜣来热河之前以及奕䜣离开热河之后,都是用密札(通过方略馆发公函的同时夹带私信或者用套格密写的方式)和两宫太后联系的。

奕䜣用了不到四天的时间就赶到了热河,两宫太后立刻召见他,谈论了两个多小时,谈论的内容自然是铲除顾命八大臣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奕䜣认为热河是肃顺的老窝,因此不宜在热河动手,必须要回到北京,北京则是奕䜣的势力范围。

其次,奕䜣向两宫保证,已经就这个问题和外国达成了默契,无需担心外国的干涉。

再次,确定了拟定拿问肃顺等人的谕旨的人选,此人选最终决定为慈禧太后的妹夫,醇亲王奕譞。

奕䜣走后,两宫太后便立刻发下谕旨——回銮京师。遭到肃顺等人的威胁和阻止,但两宫太后态度非常强硬,肃顺等人只得照办。慈禧与奕䜣等人外表装作平静,其实内心十分紧张,而肃顺呢却以为大权在握,认为两宫太后不过是女人,奕䜣也不足挂齿,因此热衷于权力游戏,反观奕䜣却正悄悄地联络朝臣、研究对策,为政变做准备,许多官员对肃顺假公济私非常不满,因此为奕䜣出谋划策,并保护奕䜣的安全,到了八月五日,肃顺集团才想要叫奕䜣回去,两宫太后因此再次召见奕䜣。

奕䜣便将他在热河的活动报告给两宫,第二天急速回京,路上因为害怕肃顺的加害,因此快马加鞭,不敢停留。

其实早在奕䜣还在热河的时候,北京方面也正打算让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当时在热河的汉领班军机章京曹毓英将载垣等八大臣的动向报告给奕䜣集团,奕䜣集团的主要人物之一,时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周祖培对此非常兴奋,因为他也和肃顺势同水火,他煽动说肃顺图谋不轨,他的门人御史董元醇则上了一道著名的奏章《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这个折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试探时机。

折子送上去之后,没有发下来,因为两宫太后正想对策,但肃顺等人索要折子,两宫才召见他们,让他们写旨,想看看他们的态度,八大臣早已决定要痛斥董元醇,写完之后,两宫没有照准,因此再次召见时,两宫与八大臣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八大臣完全没有把两宫放在眼里,还号称“不能奉命”,将两宫气得手颤,八大臣则拂袖而去,而且之后两宫发下的其他文件,八大臣以罢工的手段迫使两宫就范,两宫没有办法,只好将董元醇的折子和焦佑瀛的驳旨发下照抄,八大臣这才照常办事。

这一回合两宫暂时落败,但是西太后即慈禧太后看穿了八大臣对她们的真实面目,因

此下定了铲除他们的决心,两宫也同样看到了此刻时机还没有成熟,因此暂时让步。

在奕䜣回到北京之后,反倒不提垂帘听政的事了,并且也不太让别人提。目的是要肃顺集团放松戒备,果然肃顺自认为有咸丰的遗诏,名正言顺,所以他想要给董元醇定罪,但两宫不允许。他们故伎重演,威胁两宫说如果不把董元醇定罪,那么就把他们全部罢官,两宫鉴于已经和奕䜣做好了全部的准备,所以打算稳住肃顺,一切等到回京再说,因此向八位大臣表示,皇帝刚刚登基,不好加罪于御史,以免堵塞言路,肃顺等人见两宫如此恭顺,就没有追究了。

九月一日,大学士桂良等人奏请改母后皇太后钮祜禄氏徽号为慈安皇太后,圣母皇太后那拉氏徽号为慈禧皇太后,为垂帘听政做舆论准备;

九月四号两宫发上谕削去了八大臣中端华的兵权,端华对慈禧的这个手段颇有些惊讶,因此对形势的发展深有忧虑,但端华在八大臣中不起主要作用,起主要作用的肃顺却在奕䜣的安排下,以为自己大权在握,不会另生枝节,因此对政变一无所知,对局势的变化没有丝毫的敏感。

九月十八日,奕譞于热河拟定了解除八大臣职务以及两宫垂帘听政的谕旨。

九月二十八日,两宫到达京郊石槽,立刻召见恭亲王。二十九日中午,两宫到达德胜门外,留京大臣跪迎,两宫急速入城,还没有休息,又召见奕䜣,商议了政变的步骤和时间。三十日两宫召见奕䜣的亲信,痛哭流涕,矛头直指八大臣,并当场宣读了奕譞拟定的谕旨,刚刚读完,护送两宫太后先行回宫的载垣端华闯入宫内,见到奕䜣等人在场,便质问奕䜣,这两人竟说太后不应该召见奕䜣,两宫深感愤怒,再下一道事先已经准备好的谕旨,立刻将两人去爵职拿问,交给了宗人府,肃顺也在回北京的路上被抓起来,同样交给了宗人府。

根据吴组缃的说法,其实肃顺也早有除去慈禧的想法。但他并不是看穿了慈禧的手段,而是想祛除隐患,但无论如何,总被慈禧和奕䜣先下手为强了,这也是慈禧与奕䜣行动神速、计划周密是分不开的。


浔阳咸鱼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承德避暑山庄,咸丰皇帝因病去逝,享年31岁。在他去世前一天,咸丰皇帝特意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额驸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下令立让皇长子载淳继承皇位,并让这8人联合辅政,这也就是历史上“顾命八大臣”。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咸丰皇帝给小皇帝留的辅政班子,既没给太后,也没给满清皇室宗亲留下位置。但问题是,当肃顺等八大臣执政后,所采取的执政方针,严重侵犯了满清八旗子弟、皇室宗亲,甚至是西方列强的利益,让大家逐步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

当时,大清帝国的政局,主要有这样四大利益集团,一个就是以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二是以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为核心的满清贵族利益集团;三是以恭亲王奕䜣为核心的皇室宗亲;四是英法列强所代表的的西方列强势力。



最开始,肃顺等人在咸丰时期,就认为必须重用有能力的汉族官僚,才有可能挽救大清败局,所以他们一直以来的执政方针就是主张放权汉族官僚,并且为此他先后提拔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允许其组建团练,编练私人武装。

大家知道,汉族官僚崛起后,必然而然会损害到八旗军功子弟和满清贵族们的利益,因为这意味着要对他们手上的军政权力进行分割,所以对于大部分八旗子弟和满清贵族而言,他们并不希望肃顺掌握大权。

并且,肃顺曾经还以铁腕手段对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进行整顿,严厉打击贪污腐败和渎职失职,在处理“戊午科场案”时,甚至将一品大员柏葰处斩,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部分官僚集团的利益,对于满清皇室宗亲的利益,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同时,肃顺对于西方列强也是持非常强硬的态度,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他们也并不希望肃顺这种强硬派掌握大权。而此时,肃顺等人又因为由谁来当皇帝监护人的事情,和慈禧太后发生严重矛盾,并且皇室宗亲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䜣,也因为被排挤在最高权力之外,对肃顺等人非常不满,于是两人便趁机提出由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执政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后垂帘听政,是满清贵族、皇室宗亲,甚至是各军政大佬、以及西方列强,都非常喜欢的政治格局。因为,这意味着帝国从此进入了双头政治之中。这种情况下,如果太后不能让贵族代表、军政大佬和西方列强满意时,大家就可以打着尊崇皇帝的旗号压制太后;当然,如果小皇帝不能让大家满意,大家也可以通过支持太后去压制小皇帝。

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太后,还是围绕在小皇帝周围的利益集团,都会尽力讨好贵族代表、军政大佬和西方列强。因为,如果不能取得他们的支持,那太后的执政位置就可能会消失,到时人们会支持皇帝亲政的。相反,如果皇帝不能取得他们的支持,那皇帝即便到了亲政的年龄,大家也会把太后抬出来。

也正因为此,当慈禧太后把皇太后垂帘听政的方案提出来后,帝国的各方势力其实都是希望该方案能够实施的,因为这对他们最有利。但是,肃顺等人却强烈反对,因为这严重损害了顾命大臣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肃顺等人就相当于是以八人之力来挑战整个满清贵族、皇室宗亲、军政大佬和西方列强这一系列势力,这显然是不可能取胜的。所以,他们8人轻而易举都被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联手一网打尽。当然,垂帘听政的制度也由此拉开序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