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雍正王朝中:鄔思道把明哲保身的辦法教給了老十三胤祥,為何沒有勸告年羹堯?

靈魂的感觸


因為鄔思道知道,教了也白教,年羹堯的結局早已是註定的了。

在胤禛還是皇阿哥時,鄔思道曾經指點過當時已做了糧道的李衛。他對李衛說:“多少人十年寒窗,都求不到這個官帽,狗兒啊,你要好自為之。” 李衛果然很快領悟到人不能忘本,要永遠忠於四爺的道理。



鄔思道之所以提醒李衛,這是因為李衛心中本就有這樣的觀念,只需輕輕點透便可。

後來胤禛繼位成功,鄔思道在臨別前又指點了十三阿哥胤祥,告訴他與君王交不可同享樂的道理,並建議他必須辭掉鐵帽子王,方可保一世平安。之後胤祥果然謹小慎微事君王,成為雍正朝屹立不倒的親王,死後還被封為鐵帽子王。

鄔思道之所以提醒胤祥,也是因為胤祥曾遭十年圈禁,早已深諳政治鬥爭的殘酷,所以說了能管用。更何況,鄔思道敬佩胤祥的為人,希望他能平安,才仗義執言,忠言逆耳。



但對於年羹堯,鄔思道從一開始就明白,他不會永遠忠於胤禛,他有自己的野心和企圖,一切效忠和臣服對他來說都是暫時的。一旦條件成熟,他的野心必然會膨脹。所以,早在胤禛做皇子時,鄔思道就建議胤禛找人盯著他,牽制他,這才有了把李衛派到他身邊,乃至於給年秋月抬旗並娶她為側福晉的事。

後來年羹堯任撫遠大將軍,在西北遲遲不與叛軍主力決戰,擁兵自重。鄔思道前往西北勸說年羹堯出兵,並主動指出叛軍主力位置,逼年羹堯就範。

在這個過程中,鄔思道有無數次機會能指點指點年羹堯,但他都沒有去說。他只是在私下裡跟李衛說:“年羹堯遲早會捅出天大的禍。”其目的就是讓李衛把這話透露給雍正。



其實早在年羹堯任四川提督時,張廷玉就提醒年羹堯要“多一點仁心”,但年羹堯沒有聽。可見鄔思道即便是費心去提點年羹堯,他十有八九也會我行我素。

說白了,年羹堯就是一個有野心、無忠心又嗜殺無度的人,誰都勸不回他,說不準還會被反咬一口。


達摩說




首先,我們看一下鄔思道給老十三胤祥都講了什麼。在雍親王胤禛沒有成為雍正皇帝之前,老十三胤祥一直喊胤禛為四哥,而且什麼話敢說,根本沒有什麼可忌諱的。但胤禛成為雍正皇帝之後,鄔思道建議老十三胤祥千萬不要居功自傲,無論幹什麼事情,一定要謹小慎微。畢竟自己知道的內情太多,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殺身之禍。鄔思道講了一個例子,那些為雍正皇帝刺探情報的人員,估計都消失了。老十三胤祥確實聽了鄔思道的勸告,沒有再喊雍正皇帝“四哥”,而是開始稱呼為“皇上。”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只能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不敢再那麼直率。最後,連雍正皇帝自己都感覺不適應,問了一句“當年的拼命三郎哪去了?”



至於李衛,由於李衛和王府的婢女小翠發生了感情,直接觸犯了王府的規定。雍親王胤禛把李衛外放到了四川,經過幾年時間的摸爬滾打,李衛成為了知縣,而且地位還在繼續上升。在李衛第一次返回京城的時候,鄔思道就開始傳授李衛安身立命的辦法。第一,就是無條件執行雍親王的命令,而且辦事情要機靈。第二,不要和其他皇子有不清不楚的關係,這是大忌。李衛牢牢記住了鄔思道的勸告,沒有介入任何內鬥,因此成為了常青樹型的官員。雍親王上臺之後,對雍正越來越器重。 至於年羹堯,鄔思道並不看好年羹堯的前途。



首先,年羹堯這個人的忠誠度不夠,為了獲得陝甘總督的官位,年羹堯在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之間反覆遊走。為了提醒年羹堯,雍親王胤禛壓著年羹堯的任命書一直沒有下發。即便如此,雍親王對年羹堯還是不放心,因此才派遣李衛外放。年羹堯擔任四川提督的時候,李衛在四川。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的時候,李衛又到了陝西。第二,年羹堯執行雍親王的命令,屬於選擇性執行。在處理江夏鎮的問題時,年羹堯殺了江夏鎮幾千口人,給雍親王惹了很大的麻煩。鄔思道看透了年羹堯的性格,感覺這樣的人肯定會栽跟頭。



其實,不僅僅只有鄔思道看透了年羹堯,張廷玉也看透了這一點。早在年羹堯前來看望張廷玉的時候,張廷玉勸告年羹堯:“多一點慈心,少一分殺氣。”從後來的發展來說,年羹堯並沒有把張廷玉的話放在心上。在統帥西北大軍的時候,年羹堯動不動就會殺人,甚至連道臺這樣的中高級官員也不放在眼裡。從年羹堯屠殺江夏鎮的時候,鄔思道就明白了這一點,感覺年羹堯這個人狂傲自大,而且殺氣太重,這樣的人容易處於眾矢之的。因此,鄔思道離開雍正皇帝的時候,勸諫了老十三胤祥,但沒有和年羹堯說類似的內容。



鄔思道曾經押運糧草前往西北大營,當時,年羹堯自然熱情接待。鄔思道與年羹堯聊了西北地區的局勢和叛軍的情況,並且幫助年羹堯確定了叛軍的位置。但是關於功高震主、安身立命的話,鄔思道連一個字都沒有說。按照鄔思道的地位,如果自己開口,年羹堯或多或少能夠聽進去一些。由此可見,鄔思道已經預測到了年羹堯的結局,最多就是時間問題。年羹堯的後臺是雍正皇帝,由於自己的種種行為,年羹堯徹底激怒了雍正皇帝。在雍正皇帝不再庇護自己的情況下,要求斬殺年羹堯的奏摺堆積如山。當時,李衛為了自己的安全,也要求斬殺年羹堯,估計這也是鄔思道的建議。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鄔思道一個半仙一樣的人物,在影視劇中,總能一語道破天機,而後來事情的發展總能和他所說的那個方向所發展,我想問大家一句,這可能嗎?

呵呵,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正確判斷,是的不可能,再厲害的人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看透,事物的發展也在不斷的變化,這也是人的侷限性造成的。歷史上其實也沒有鄔思道這個人物,更多的是一個藝術加工的形象而已!

如果我們假設真的有這麼一位人物的存在,他為何不去提醒年羹堯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年羹堯本人的性格和老十三不同,十三爺本質上是一位性情中人,由於性格豪爽,生活沒有壓力,畢竟是皇子,可以他可以快意恩仇,可以說是個好人。年羹堯不同了,他是老四的包衣奴才,說的不好聽的他爸媽,他自己,他的後代命,都屬於老闆四的,這樣的人想變成人上人的那種心裡渴望是好多麼強烈,才能走到他那一步。而成功後又怕失去的那種擔心又是多麼的可怕,所以就不難理解他會一直遊走在老八和老四之間了。可以說年羹堯最起碼是一個小人,否則也走不到他那個地位。鄔思道對於這樣的人應該離的遠遠的才對,走的太近,就是引火上身。

二,年羹堯本質上是個很殘忍的人,比如江夏鎮,他為了把巨大的財富收為己有,把所有的人都殺了,不管男女老少。在西北的時候安他自己的話說,也是每天殺人。這樣的狠角色,鄔思道和他說了可能也是白說。

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羹堯碰到的主子不是一般人,是雍正。一位心思縝密,厚黑學大師級別的人物,年羹堯那點花花腸子,在他眼裡估計早就是一隻透明的玻璃杯。以鄔思道德能力應該不難看出年羹堯的死是必然的,不是誰的幾句話所能改變的。天下大局一定,年羹堯這些有可能危及到皇權統治的人,肯定是要從肉體上消滅的,這是無解的。

所以說鄔思道會給老十三這樣的人指點,而不會和年羹堯說點啥,是因為他知道,老十三會聽他的話,會讓事情變得很好。而和年羹堯這樣的人說了,也是於事無補,那幹嘛還要說呢?


土蜂蜜要嗎


雍正繼位回府當晚,鄔思道向其提出三不可用的託辭,表示要找一個既能吃得上飯,又能讓皇上找得到的地方“半隱”起來,得到了雍正的允准。臨行之際,老十三胤祥前來送別,鄔思道把明哲保身的辦法教給了他。老十三天真率性,行俠仗義,是康熙諸皇子中有名的“俠王”。當他得知鄔思道在輔佐四哥登上大位後不以從龍功臣自居,反而選擇悄然遠遁,替他感到萬分惋惜。於是在鄔思道臨行之際,老十三匆匆趕來踐行,對鄔思道說了一聲“我們對不起您吶!”。

鄔思道原本不想多事,但在聽到老十三這句發自肺腑的道歉後,決定把明哲保身的辦法教給他,以免他日後栽跟頭。鄔思道的辦法就兩招,一是拼死辭掉鐵帽子王,二是收斂鋒芒。老十三根本不相信一直愛戴和尊敬的四哥會做出鳥盡弓藏之事,鄔思道卻說明日他的話就能驗證,雍王府裡那些專門辦秘密差事的人即將消失得無影無蹤。老十三想起高福的失蹤,再結合鄔思道的話,內心不禁打起了寒顫……

那麼鄔思道為何會把明哲保身的辦法教給老十三,卻不規勸年羹堯呢?

首先,鄔思道十分欣賞老十三的為人。他天真率性,從不掩飾,俠肝義膽,忠貞不二,始終堅定的支持胤禛參與奪嫡之爭,從無覬覦之心。但他不黯人情世故,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今後難免會因為觸怒皇上而栽跟頭。鄔思道把明哲保身的辦法教給他,就是為了讓他今後少栽跟頭,疏遠了他和皇上之間的兄弟之情。其次,老十三是善納忠言之人。雖然有時候他辦事過於莽撞,說話時口無遮攔,但內心卻光明磊落,能夠虛心接受別人對他的規勸和批評,尤其對鄔思道的聰明才智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作為相交十多年的朋友,鄔思道認為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對他做一番規勸,好讓他心中有數,避免日後鋒芒畢露,招來大禍。

最後,年羹堯剛愎自用,桀驁不馴,即使有人好言規勸,他也不會聽從。鄔思道早就看穿了年羹堯的為人,因此不願自尋煩惱地去規勸他。事實上,年羹堯奉命到南京述職期間,接待他的上書房大臣張廷玉就曾規勸他:“多一點仁心,少一分殺氣!”可年羹堯充耳不聞,依然大肆殺戮,屠殺江夏鎮七百餘口。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即使沒有鄔思道臨行前的規勸,就憑老十三的為人,雍正也不可能加害於他,最多是給他敲敲邊鼓,警告一下。年羹堯被貶之前,雍正也多次對他敲邊鼓警示,奈何他自恃功高,裝聾作啞,這才迫使雍正不得不痛下殺手,對他一貶再貶,最終賜他自盡。


歷史茶坊


導讀:鄔思道是一個非常好的謀士,但是除了弘時、弘曆、弘晝三兄弟外也沒有好為人師的癖好。尤其是在高福被鴆殺後,鄔思道說出了那句“殺高福者鄔思道也”。因為高福是聽自己的話被殺的,從那兒以後鄔思道就更不可能在他人面前充什麼人生導師了。但是李衛(狗兒)和十三阿哥胤祥憑藉自己的真誠感化了老奸巨猾的鄔思道,這才真正的被鄔先生接受並在恰當的時機點化了二人明哲保身的手段。至於年羹堯為人以利益為先、缺乏真誠,這樣的人如果不是一個戰壕的佔有就是做朋友都有點不稱職。鄔思道對年羹堯只能維持表面的交往,私下不可能把保命的絕招交給他。否則必受牽連和反噬。


雍正創始團隊成員介紹

我們來看一下四阿哥胤禛的奪嫡的創始團隊:CEO四阿哥胤禛,團隊成員:朝堂幫手十三阿哥胤祥、參謀鄔思道、逐漸成長的李衛、大將年羹堯、編外人員田文靜。其中胤禛、胤祥、鄔思道、李衛是核心成員,年羹堯從作用來說是核心但是並不貼心。年羹堯向來是見利益就上,根本沒有忠誠的概念。順從四阿哥胤禛,也是因為胤禛掌握著他的前程不得不服。即使這樣,年羹堯還和老八胤禩眉來眼去的藕斷絲連。


鄔思道前半生命運多舛養成了謹言慎行的習慣,尤其是在高福事件後更不敢隨便交心

鄔先生雖然是大才,但是在之前科考的時候受過打擊。這就是雍正繼位當天鄔思道提出半隱的時候提到三不可用中的“是先帝朝的犯罪之人,先朝欽犯”的出處 。所以當鄔思道再次來到雍親王府的時候,非常的謹言慎行。雖然胤禛對他也不錯,但是依然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後來看到四阿哥胤禛確實一片至誠,才慢慢的放鬆下來。但是高福事件的發生,讓鄔思道謹慎的這根弦又繃了起來。高福因為李衛和小翠的離開去伯倫樓借酒消愁,結果被老八胤禩的管家拉下水。高福吐露了四爺和十三爺如何取得《百官行述》的過程,其實就是背叛了四王爺胤禛。

在十三阿哥的提醒下,鄔思道夜訪高福。在鄔先生的感情攻勢下,高福很快交代了自己被拉下水的事實並請鄔先生救他。鄔思道此時有些喪失了警惕,在高福面前大包大攬的出主意。當高福問是否告訴四爺時,鄔思道因為都是為四爺辦事就否決了。果然高福按照鄔先生的辦法把太子寫給任伯安的密信交給了八爺,結果這封信從八爺手裡到了康熙的御案上。這封信直接逼反了太子,導致康熙五十一年的太子胤礽徹底被廢。

鄔思道就這一次以半個主人的身份幫助高福化解危機,但是還失敗了。四阿哥胤禛因為不允許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生一些事情,所以高福被殺絕對有警告鄔先生的成分。鄔先生才會感嘆“殺高福者,鄔思道也”。這讓鄔先生剛剛剛剛打開的心胸又恢復了冷漠,從此謹言慎行依舊。


李衛和十三阿哥胤祥通過自己的真心和熱誠才獲得鄔先生的真心指點

李衛是個機靈鬼,知道自己出去跟年羹堯去四川的目的。所以對四爺吩咐的監視年羹堯的事情做的非常到位,後來年羹堯私自進京拜訪老八的消息就是李衛寫信告訴四王爺的。李衛是真的知道感恩的,他發自內心的對四王爺胤禛感激。所以四爺交代的事情非常的用心,回京的時候走到衚衕口為了表示尊敬都不做轎子走著回家;孩子的名字都叫李忠四爺。這樣知恩圖報的人是值得尊重的,所以當李衛回到高福的房間感慨的時候鄔思道與李衛交心。

李衛一點就透,知道自己的根就是四王爺胤禛。一旦失去了四爺的支持,自己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之所以鄔思道敢與李衛交心,一方面是李衛可交;另外一方面是李衛地位低不敏感。這是鄔思道唯二交心行為,另外一個是十三阿哥。

通過高福事件鄔思道就知道雍正的為人,所以當雍正登基後堅決的功成身退。在第二天臨行時,十三阿哥前來送行。要說十三阿哥的為人天真率性行俠仗義,做人沒得說。但是他跟雍正走的太近,所以鄔思道想到高福的事欲言又止。當老十三提起當年那壇酒,併為鄔思道踐行的時候鄔思道打算冒險提點一下老十三(老十三被圈禁十年的時候,鄔思道託胤禛給老十三帶去了一罈酒)。

其實鄔思道暗示老十三不要這個鐵帽子親王,但是老十三似乎沒往心裡去。鄔思道掃興打算上車離開,這是後老十三才唯唯諾諾的說:“鄔 鄔先生,我 我們 對比起您啊”。正是這句典型的老十三特色的掏心掏肺之言再加上彼此十五年的感情,才讓鄔思道決心給老十三交交心。

這個鐵帽子王,你要拼死辭掉才能保你一世平安。與普通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啊。


以利益為先的騎牆派年羹堯不不已讓鄔思道交心

最後我們來說雍正創始團隊中的重要成員年羹堯,他是一個極具野心且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人。江夏鎮屠戮事件是一個,未經主子四王爺允許私自勾結老八是另外一個。說白了年羹堯是以利益為導向,誰能帶給自己更大的利益就和誰合作的人。所以隨著年羹堯地位的上升,越來越不容易控制。這已經成為胤禛、胤祥、鄔思道甚至李衛核心成員的公識,所以當年羹堯升任巡撫的時候李衛就跟著去了四川。很明顯李衛就是個眼線,說白了還是不值得信任。


做人做到這個分上,就是做朋友就可能交心更別提政治上的信任了。所以如果不是胤禛確實無人可用,肯定不會有年羹堯的機會。所以鄔思道怎麼可能給年羹堯這樣的人交心呢,更別提什麼保命之策了況且依照鄔思道的閱歷自然看出將來年羹堯下場必然悽慘,如果自己把明哲保身的方法告訴年羹堯將來必然會受牽連。


小結:

鄔思道閱歷豐富,曾經飽受苦難。所以鄔思道基本上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絕對不多管閒事。無論是李衛還是十三阿哥胤祥都是通過自己的真誠感動了鄔思道,所以鄔先生才傳授了明哲保身之道。而年羹堯根本就不具備待人真誠的條件,所以有悲慘的結局也是咎由自取了。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可謂是“半仙”級別的存在,特別是他對於康熙想法和心思的揣摩上,可以說是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縱觀整部劇中,鄔思道通過自己對康熙內心意願的把握,向雍正獻計獻策,進而讓雍正獲益的場面並不在少數。包括他提前擬好奏摺讓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保舉已經被康熙廢黜的胤礽,幫助二人獲得了康熙的信任;後來他又讓雍正保舉十四阿哥胤禵為“大將軍王”,從而讓康熙看到了雍正的“人君氣度”;在“九子奪嫡”的最後時刻,又是他幫助雍正分析局勢,講解康熙的“帝王心術”,並且幫助雍正提前應對準備,這才有了雍正能夠力挽狂瀾,順利登基。

可以說正是因為對康熙的瞭解,讓鄔思道給予了雍正莫大的幫助,堪稱雍正成功奪位的重要謀臣。

然而,鄔思道對於康熙所思所想的把握,並不是靠著與康熙的深交,而是僅僅是通過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的轉述,以及遍讀的康熙著作便可得來,足可見鄔思道的才智卓越。而試想下,僅憑一個人的文章就能對一個的有著如此的瞭解,那麼換做另外一個人與鄔思道朝夕相處了十多年,那麼對於這個人鄔思道必然也是更加的通曉其內心的真實想法。沒錯,這裡說的就是雍正。

他知道雍正的性格,知道雍正的想法,更加直到雍正為人處世的手段,當他在幫助雍正順利奪下皇位的同時,也為自己想好了後路,這便是所謂的“半隱”。

而在鄔思道即將離開北京的時候,他見到了十三阿哥胤祥。鄔思道先是勸諫胤祥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隨後又一再的提醒胤祥“與君王交往,同患難易,共享樂難”,可以說這是給了十三阿哥胤祥一套安身立命、明哲保身的心法,而胤祥也是謹遵鄔思道的這番建議,擺正了自己的位置,最終為受到了雍正的極度尊崇。

相對應的是,鄔思道作為田文鏡的“押糧官”在西北的時候見到了年羹堯,但是他只是催促年羹堯快點出兵平叛,卻對功成名就之後如何與雍正相處是隻字不提,結果就是年羹堯以非常悲慘的結局,慘淡收場。

當然,鄔思道之所以這樣對待年羹堯,並不是他與年羹堯的關係交惡,相反,年羹堯是非常的敬重鄔思道,鄔思道也與年羹堯私交甚重。然而,鄔思道卻只能如此行事,畢竟這是他的自保之舉,而這也恰恰體現鄔思道的“腹黑”之處。


雍正迎娶年秋月,實際上就已經在提防著年羹堯與鄔思道了。

縱觀整部《雍正王朝》,年羹堯和鄔思道無疑就是劇中的文武擔當。

年羹堯有著多年的統兵經驗,並且又有著不亞於雍正的陰狠與決絕,而鄔思道又是足智多謀,運籌帷幄。如果這兩個人能夠為雍正所用,對於雍正無比的忠心與順從,進而為雍正所信任,那麼這是雍正之福,同時也是鄔思道與年羹堯的福氣,說不定他們之間也能繼續一段千古君臣佳話的傳奇故事。

然而,理想總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又讓雍正非常的焦慮,因為年羹堯開始“不聽話”了。

首先是在江夏鎮,年羹堯擅自下令將整個江夏鎮上下七百餘口全部屠戮,就連淮安營的官兵也盡數被處死,可以說這已經給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帶來了巨大的危險與麻煩。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羹堯還要將在江夏鎮查沒鉅額財產一事隱瞞,更加讓雍正心生不滿。於是,雍正派遣李衛跟隨在了年羹堯身邊作為監視,這就說明此時的雍正已經開始對年羹堯非常不信任了。

而此後“推舉大將軍王”的過程中,年羹堯又是在沒有向雍正做任何的請示和彙報的情況下,回到北京,並且是“上躥下跳”,非常活躍,卻把雍正完全晾在了一邊,給雍正的感覺必然是年羹堯想要改換門庭以謀求自立。最終雍正用他的方式狠狠教育了一通年羹堯,讓年羹堯重新的回心轉意。可是雍正還是不放心,於是又通過迎娶年羹堯妹妹年秋月的方式,對年羹堯形成牽制,這才使得年羹堯安穩了下來,而不再又其他的念頭。

然而,對於雍正來說,既然年羹堯已經有過了這樣的舉動,被雍正貼上了“不聽話”的標籤,那麼這就表示,年羹堯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為雍正徹徹底底的信任了。

可是,在這期間,年羹堯又與鄔思道關係非常的密切。

特別是劇中的這樣一個橋段上,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

“年羹堯這奴才,鑽山打洞在四川就弄了這麼一罈百年的老酒,帶來時竟指明說是給鄔先生的。看來我這正宗主子也不要當了。”

說罷,雍正還看了一眼年秋月。

這句話看似無心,但是雍正卻是有意而為,如果年羹堯沒有後來的所做所為,那麼這件事情不僅不會為雍正所忌憚,而是單純的一種試探甚至是玩笑而已。可是一旦連同年羹堯後續的那一系列“不聽話”的操作,瞬間引起了雍正警覺。

鄔思道就是雍正自己的身邊,他與年羹堯如此交好,會不會把自己的一些情況透漏給年羹堯?

年羹堯懂兵、帶兵,鄔思道又是足智多謀,他們兩個人在一起會不會有了什麼其他的想法?

年羹堯如此的做法,會不會與鄔思道有關係?

特別是有考慮到此時的鄔思道與年秋月還有著非常深的感情,兩情相悅,一旦這鄔思道真娶了年秋月,那就是讓其與年羹堯徹底的走到了一起,無疑對於雍正是一種巨大的威脅,而這種威脅在雍正如果有一天真的能夠登基之後,將會表現的愈發明顯。

鄔思道不會不明白這一點,他也非常清楚雍正的意思,他主動說媒讓雍正迎娶年秋月,就是為了打消雍正的疑慮,以迎合雍正的想法來保護自己。

而對於雍正來說,迎娶年秋月不僅僅是為了牽制年羹堯,實際上也是在考驗鄔思道,更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刻意的疏遠鄔思道與年羹堯之間的關係,進而避免有一天這兩個人擰在了一起,成為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當然,這也是鄔思道最終不選擇年羹堯,而是選擇李衛府上,作為自己的“半隱”之處,為的就是讓雍正放心。


如果年羹堯自己不“作死”,鄔思道是真的沒有辦法“全隱”的。

西北發生了叛亂,年羹堯平叛遲遲不見進展,雍正著急,同樣的,鄔思道也非常的著急。

一方面,畢竟他對於雍正,對於朝廷還是有著一定的責任心的,他也不想看到朝廷就這樣被年羹堯硬生生的給拖垮了;另一方面,他也需要年羹堯能夠建功立業,因為他知道,以年羹堯的性格,當他真正到達權勢頂峰的時候,也將正式開啟他的覆亡倒計時。

於是,鄔思道果斷以“押糧”為理由,來到了西北大營,見到了年羹堯,並且催促年羹堯迅速進兵,甚至還直接指出了叛軍主力的所在位置。

不管年羹堯此前是真的不知道叛軍主力的位置,還是確實沒有偵查出來,這一次,他都必須要有所行動。

一來,如果雍正真的因為西北的叛亂而帝位不穩,那麼年羹堯必然也將會深受其累,這樣一來不僅“坑”了雍正,同時也害死了自己。

二來,西北大營中,雍正的眼線密佈,鄔思道來到西北的事情必然會為雍正所知,而如果年羹堯不能迅速平定叛亂,那麼對於年羹堯和鄔思道兩人都會非常的不利,這一點年羹堯非常的清楚,也必然感到後怕。

三來,就是年羹堯處於對鄔思道本能的信任,他相信鄔思道的話,也相信鄔思道的安排,而他也願意給鄔思道這個“面子”。

於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羹堯帶兵平定了西北的叛亂,幫助雍正穩固了地位,進而成為了雍正的“恩人”。

但是正如前文中所說的,年羹堯在其權勢頂峰的時刻,也就是其覆亡的開始。果不其然,此時的年羹堯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居功自傲、結黨營私、目無綱紀、擅殺朝臣,最終引得了雍正的極大不滿,進而一步步的將其貶謫並且最終賜以自盡。


而面對如此的年羹堯,雍正必然對於鄔思道有了新的認識。

因為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鄔思道並沒有告誡年羹堯與帝王相處的“生存之道”,而是讓年羹堯任性妄為的發展,最終遷怒於雍正,可以說鄔思道並沒有同年羹堯“合作”的想法和意願,這便使得雍正非常的安心。

可即便是鄔思道向年羹堯提到了要低調謙遜,但年羹堯依然表現出的是我行我素,可見他對鄔思道的話置若罔聞,說明年羹堯沒有聽進去鄔思道的勸諫,更說明了鄔思道之於年羹堯的價值已經是大打折扣了。

而與之相對應是,只要沒有了年羹堯,這樣一位對鄔思道知根知底的人,鄔思道想要憑藉他一介刑輿之人的身份,以及身患的殘疾,能夠再有所作為是非常的困難的。況且其他人的實力與地位遠遠的不及年羹堯,也暫時不足以讓雍正所擔心。

最終的結果也是,當雍正得知鄔思道已經從田文鏡那裡出走的時候,並沒有下令去追,而鄔思道也就此實現了“全隱”。

由此可見,鄔思道向十三阿哥胤祥提醒與君王的相處之道,體現的是鄔思道的“義”,因為在自保的問題上,他與胤祥沒有直接的衝突,甚至胤祥還能為自己提供一定的保護,於是鄔思道一定要保證胤祥的存續。然而對於年羹堯,他卻展現出了“腹黑”一面,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因素還是他在為自己的安危所進行著考量。

此時的鄔思道並不想夾在雍正與年羹堯之間,他想要做的就是儘快擺脫其中,但是隻要年羹堯還在那個高位之上,雍正對於他的懷疑以及對於他們兩個的防備與戒備就會始終存在。所以鄔思道需要做的就是讓雍正感覺到他與年羹堯之間的關係並非雍正所想,同時他也需要年羹堯的死徹底打消雍正對他的懷疑。

於是,這便有了他對於年羹堯在於君王相處問題上的置之不理,可以說是他明知道年羹堯會如此,卻又放任其所為,而也正是因為只有如此,他才能真正的獲得“全隱”,才能達成自己想要的“自由”。


雍親王府


鄔先生得和年羹堯劃清界限。

年羹堯屠殺江夏鎮回來請罪,雍正問鄔先生,“這事你怎麼說?”鄔先生回答說:“年羹堯這筆財發的不小啊。”雍正一聽,當場大怒:“剛才他居然一個字也沒說!”鄔先生勸說雍正不要處分年羹堯,“此人殺伐決斷,以後還有大用。”雍正才作罷。

你說鄔先生對年羹堯是個什麼評價?他願意跟他走到一起嗎?

還有一層原因是年秋月。鄔先生和年秋月情投意合。盡人皆知。雍正為什麼自己娶了她?因為不信任年羹堯。一個家裡出去的奴才,需要主子這麼下功夫去籠絡,離死也就不遠了。

鄔先生必須和年羹堯劃清界限,否則就是吃醋,雍正也饒不了他!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鄔先生惠眼惠心,草不枯見蛇鼠,審視天下,囊中帝王,勸當勸之人,避不世之禍,"三不","半隱,"知所進退。

鄔先生帝王之師,范蠡之儔,天下大智之人。年某人糾糾武夫,義氣用事,居功自傲,殺孫家臣,殊伊心阿,都是自取滅亡,插標賣首之徒,陷帝王於不義,早就是死人了。

死人勸戒有用嗎?


周宗明217



這個問題有意思宋安之來回答!

神機妙算的鄔先生為什麼教老十三卻不教年羹堯呢?


其實仔細看看劇情,會發現鄔先生其實是誰也不想教的。因為鄔先生一直是小心翼翼以保全自身為主,而年羹堯和老十三都身居高位之人,他才不想因為這種事情,將自己處於不利位置,總不能對他們說來我教你們如何保全自己,潛臺詞是雍正這個人不靠譜吧,這樣太不合適。

但是老十三表現的很是義氣,所以鄔先生權衡了一番,在離開的時候,告誡了老十三一番,教給了老十三明哲保身的方法。

在雍正登基以後,鄔先生是什麼也沒得到,而是以半隱方式靜悄悄離開了北京。在鄔先生有些黯然離開之際,豪氣沖天的老十三過來送鄔先生。剛開始鄔先生是對老十三有所警惕的,所以鄔先生面對老十三的敬酒並沒有喝,而是看著老十三喝完以後自己再喝的。

老十三表現的可以說很愧疚,鄔先生當時也有所猶豫,問到雍正要封老十三鐵帽子王之事,老十三說了以後,鄔先生轉身就要上車走人,並沒有想著教老十三如何明哲保身。老十三這時候來了一句:“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吶”。意思是老四也對不起鄔先生。

鄔先生一聽老十三是真心愧疚,所以自然是感動,因此才下定決心要教老十三如何明哲保身。所以對老十三說道自己的肺腑之言,讓老十三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因為老十三至今尚未勘通世情,常言道與平常人交往,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天子交共患難易,共享受難啊。

鄔先生的潛臺詞是你不懂人情世故,雍正現在不只是你的四哥,更是皇帝。你不懂得與皇帝如何相處,所以早晚會出事,因此你現在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以這種低調方式來保全自己。

老十三不相信,說道雍正不是那種鳥盡弓藏之人。鄔先生又繼續說道怕是四爺府裡辦秘密差事的人,恐怕明天就要被殺人滅口了,老十三才沉默下來。

鄔先生繼續說道只要老十三收斂鋒芒,皇上就不會拿他怎麼樣的。意思是你只要低調點,收斂鋒芒就好了。

而老十三後來的確是這樣做的,從豪氣沖天變成小心翼翼,最後自然是得以善終了。

那麼鄔先生為什麼沒有教年羹堯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鄔先生要保全自己。年羹堯不只是身居高位,更是擁有兵權,自己都不能跟他走的近了,更不用說告誡他,教他如何明哲保身了。

而且年羹堯這個人桀驁不馴,說了也不會聽的。可以說鄔先生早看透了這一點,而且還對李衛說過年羹堯這個人早晚會闖出大禍,所以鄔先生對於年羹堯自然是更加敬而遠之了。

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根本原因其實是老十三值得教,年羹堯壓根不值得,光是說了也不聽這點,就不值得鄔先生教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