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壓制",其實引導對了反而會變成優點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盼望著他們說話,當孩子話說的非常6的時

候,我們反而希望他們閉嘴。

特別是遇到一個會犟嘴的孩子,父母們往往會鬱悶並反思,一定是哪裡不對,教育哪裡出了問題,孩子犟嘴可真討人厭,不是好事。

其實有一個會犟嘴的孩子正說明父母的教育沒有走入"專制"的誤區

曾經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知友的分享。

他的父母已經年過七十,都是中學老師,在那個年代可以算是農村裡的"知識分子"了,他們有非常傳統的觀念,認為大人就是大人,孩子就是孩子,不論大人說的對還是錯,孩子如果指出了問題,反駁了,犟嘴了,那就犯了大忌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比如他的媽媽做飯非常難吃,如果他們兄弟姐妹有人提出建議,比如:"隔壁大嬸家的菜很好吃,我上次吃了好幾碗飯,我們也做那個菜試試吧",他的媽媽就會不高興,然後找客觀理由"別人家的飯總是好吃的"。

如果孩子還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她就會拿出家長的"威風",你們想造反嗎?開始評論大人了,你們翅膀都硬了!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他的父母其實是非常善良溫和的人,對孩子疼愛有加,唯獨這一點,認為孩子反駁大人就是大逆不道,讓孩子們非常鬱悶。

慢慢長大後他們兄弟姐妹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因為只要談話中涉及到反駁家長的話,都被當成犟嘴,往往最後都是父母拿出"家長的威風"結束聊天。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他們兄弟姐妹幾個成年後都屬於"不愛講話"的人,因為小時候沒有暢所欲言的機會,形成了習慣,長大後也什麼事都放在心裡。

後來組成了小家庭,這個習慣也經常導致夫妻溝通不暢,關係出現問題。

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不犟嘴,或者沒有犟嘴機會的孩子,他們的天性受到了壓抑,最後演變成性格上的硬傷。


子為什麼會犟嘴呢?無非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或者父母不公平、斷言專制,不實事求是幾種。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有個網友分享他的經歷:

"小時候如果我在我媽走之前在看電視,她回來時我還在看電視,那就糟了,她會認為我一整天都在看電視,不接受反駁 "

"如果我媽走之前我沒看電視,回來時我在看電視,那也完蛋,她認為她一走我就開始看電視,不接受反駁"

"如果我媽出門前和回來時我都沒看電視,那一定是我在她不在的這段時間一直都在看電視,還裝模作樣給她看,不接受反駁"。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這個時候孩子是不是需要反駁呢?如果這個時候孩子都不會和家長犟幾句嘴的話,只能判斷這個家庭的教育出現了問題,高壓和專制讓孩子選擇了沉默。

孩子會犟嘴,說明他有自己的想法,並且敢於表達想法。

法國教育學家洛克曾經說過:在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只要給孩子大聲說話的機會,就會還他們以自尊與自信。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當孩子犟嘴時,家長首先要接受,這是孩子身心健康的表現,也要適時的引導,引導的過程中切忌"把天聊死"的情況。

比如當孩子說:"媽媽,你這句話不對",你回答:"什麼對不對的!"或者"管它對不對呢"或者"媽媽知道了",這幾句話都直接把天聊死了。

比較好的做法是留個口子,讓孩把他當想法和判斷表達出來,比如:"哪裡不對,你能不能和媽媽講講?"。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有孩子的犟嘴不是因為與家長意見不合,而是出於一種習慣,他們享受一句話把人噎死的快感。

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要從自己找原因,是否自己日常和孩子溝通時總喜歡噎孩子,自己先要有改變,然後再引導孩子

方法也是說話"留口子",給孩子機會表達她的真實想法。

引導孩子合理的說"不",就能把犟嘴變成孩子的優點。

孩子犟嘴時,很多父母喜歡

1、 通過討論提升孩子說"不"的說服力,當孩子的反駁意見有理有據,娓娓道來,他們會成長為一個善於溝通的人。

2、引導孩子在說"不"的時候態度溫和有力,反駁犟嘴不應是情緒的對抗,而是想法的出口,溫和有力的反駁是優雅的,這點上父母的示範作用尤其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