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当今盛行的网络游戏,参与主力是中小学生、青少年,你对此有什么好见意措施?

东门雷晰22


你好,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如下。


“游戏成瘾”不仅仅在我国是一个大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大问题,之前一段时间中,“游戏成瘾”已经被界定为一种“精神疾病”,可见其危害性,再加上如果是中小学生、青少年沾染了“游戏成瘾”,那么确实可能会耽误终身。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依然没有找到能够有效抑制“游戏成瘾”的措施呢?为什么一代又一代人中间总是会出现“游戏成瘾”者呢?并且他们的表现又都基本一样——丧失学习兴趣、撒谎、骗钱……


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本身出现了问题,虽然教育指的是三块——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我个人认为造成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对此,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出在家长们并不是很重视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或者说他们完全不知道如何去关注和引导孩子们的心理成长。例如三观塑造,很多家长一方面教育孩子要诚实,要谦让,要乐于助人和善良;但现实中他们的做法却与之相反——比如让孩子们不去帮助老人以防他们碰瓷,在孩子没有抢到座位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训斥,或者是经常叫孩子“别乱说话”。我个人认为应该提早告诉孩子“真相”,究竟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绝对”的东西,没有的话就应该直接告诉他们,凡事都要“审时度势”,如果他们年纪尚小不理解,那么就要耐心解释。否则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多次产生心里矛盾,这样好吗?显然是不好的。当产生心理矛盾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想知道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对的,相信我,没有人喜欢模棱两可的感觉,但游戏世界不同,游戏世界会用最真实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当你在格斗游戏里测试连段的时候,连不上的招式就是连不上,没有中间地带;当你在射击游戏里练习投弹的时候也会发现,有的轨迹就是投不出来,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说法;甚至你在和有钱人的孩子对战的时候也无需太多后顾之忧,因为全靠实力,赢了就是赢了,有再多钱也没法贿赂机器让它篡改结果,这种“确定”的感觉确实很有吸引力。


此外,我国家庭教育还有个问题就是——只给孩子“目标”但给不了孩子“理想”,虽然在很小的时候家中会问“以后想做什么”,但还是老问题,家庭不会持续跟进孩子们关于“理想”的变化和思考,仅仅是机械化地授予他们“目标”——好好中考,好好高考,或者是细化到“好好准备每一次的考试”,毕竟有“家长会”这一“秋后算账”的机制,有不少我的同龄人一想到这玩意儿现在都还有点头皮发麻。而且我还清楚地记得,之前读大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到了大四都还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而人脑有一个本能——给自己布置任务,可以理解为,人的大脑本身就有设置理想和追求理想的本能,在家庭教育无暇顾及这一点的时候,游戏“站了出来”,“今年要打到钻石段位”“今年要冲上XXXX分”“X月之前要过掉N个BOSS”,这一系列都是现成的形象的目标,再加上游戏本身对玩家的代入感(比如玩家会被代入成为“雇佣兵”“冒险者”“勇士”等等),孩子们为了满足大脑“设置理想”的本能很容易就会陷进去,但主因还是因为家庭教育并没有给他们设置合理的理想让他们为之奋斗。


除了上述2点以外,还有一点和家庭教育无关,而是游戏相对于当代教育模式确实有两个重大的优越性。


第一,游戏训练的是孩子们“探索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而作业和考试仅仅是测试孩子们“是否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举例来说,在《猫女》这样的潜入游戏中,玩家在潜入被发现导致任务失败之后就会开始寻找另外的路线再次尝试潜入,直到任务目标顺利达成,这就是游戏给了玩家们足够空间不断进行尝试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一面。

但反观学校里的家庭作业效果就比较差了,因为孩子们只有一次写作业的机会,在交上去之后老师就要进行批改,后续轻则看到几个红叉和很低的分数,重则请家长或者遭到责骂,也就是说学生在上交作业之前并没有机会不断对作业进行调整和修改,而是只有一次机会就要面对结果,这就像是“猫女”在游戏里任务失败一次就永久game over……

第二,游戏的反馈速度远比作业快,这个很简单,当玩家在游戏里做出一个操作的时候,他就可以知道这个操作是有正向收益的,还是有失误的,而作业和考试必须经过冗长的批改时间才能给予反馈。


综上来说,要想让孩子们摆脱“游戏成瘾”,关键还是要靠改良家庭教育,从父母一辈开始做,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3观,做到“知行合一”;不断跟进孩子们理想和目标的变化情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而在学校教育上也可以对家庭作业进行改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纠错而非面对很难看的家庭作业分数(这里并不涉及考试,仅仅是家庭作业)。


对游戏本身进行管制是非常无用的一种行为,因为问题的根源不在游戏,而是教育,就像孩子玩火柴烧到了自己,这并不是火柴的错误。


青花会游戏百科


是时代潮流,不是坏事。

五十年代后期没电灯,我们七八岁会捉迷藏,黑黑的夜不好捉住。六十年代初花二三分看会拉洋片。我只有一分钱让我看一眼,刚见到几个高房便被拉开又上来一位。我急问这是什么地方,那黑大叔:南京。

又玩推铁丝圈等全是不用花钱的,十来岁的一群穿的破衣。能看出息在哪,后来还都长大成人。有些人混的挺出息。

当然不可天天玩个没够,可我们大人还上网来精神。


李287275412李泽祥


当今盛行的网络游戏大部分是中小学生在玩,是的,我也经常看到一些评论,听到一些家长发着牢骚说孩子不好好学习爱玩游戏,成天对着手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对此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

1、现在是网络时代,4g5g遍布各地,家里不仅有电脑,还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们玩手机的本领甚至超过大人,怎会对网络游戏不感兴趣!

2、一些孩子从小就看着大人玩手机长大。很多抱在手上的小孩,只要他一哭一闹,大人就赶紧给他手机看;稍大一点的小孩,大人就干脆把手机给他玩,自己落得清闲,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致使他们沉醉在网络游戏中。

3、网络游戏五花八门、精彩纷呈,又有强悍的视觉效应。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弱,怎能抗拒网络游戏的诱惑。

4、现在的孩子很少外出,成天都关在家里。父母不是上班就是做家务,或者自己也在玩手机。小孩没人陪伴游戏,找不到乐趣。生活在这样的氛围,又怎能离得开网络游戏呢?

其实玩游戏对孩子来说也并不都是负面影响。你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一些网络应用技巧,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得到了乐趣。只要合理安排时问,不要沉醉其中。都是可以接受的。就像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我生活在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因为在他的小时候,中国还没有计算机。所以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灵灵九冰雪


等疫情过了,才适合实施一些措施。但我们的国情,这方面可能难有大的改善。

首先是应试教育的相对枯燥乏味,学习本来就缺乏趣味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积极性,我们的学生基本上是被学校和家庭压着学习,“学渣”基本上处在一种被岐视,和不被鼓励肯定的状态。

其次,是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探系的欲望。读书不是求知,而是为了将来不而预期的一碗饭,或一个未来模糊前途的跳板。

其三,我们的家长,也大都不给小孩做家务的机会,可能根源还是在应试教育。

我说这些,只是觉得我们的国情,比较容易使孩子成迷于游戏,因为成绩不好的孩子,游戏对他来说,可能是唯一使他能轻易获得产生自信,和自尊心的渠道,游戏可能使他产生一种自主掌控感和安全感,也许对于“学渣”来说,只有在游戏中,他才能找到不被歧视的感觉。换位思考,你想想看,如果一个人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找到一种自尊心、自由的掌控感,和不被歧视的感觉,那得多可怜多憋屈?

但是话说回来,我的儿子,小学初中时也是沉迷游戏,初中时给他报了辅导班,现在上了市重点高中,学习压力导致他自然的能自律,而不再沉迷游戏了。

如果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又沉迷游戏,我觉得家长从小就应该多陪伴他多做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或养成帮做些家务活的习惯,而不只是给钱了事,满足他的物质需求。

要知道,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他的精神需求才是他成长的最佳养分,而绝非物质需求。所谓精神需求,就是被信任、被认可肯定、被理解尊重、获得陪伴这些。包括他做为一个并不完美的人犯的错误,就如你年少时也会犯错误一样的被理解,还有他的精神压力和成长的烦恼,都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

此外,我觉得刚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没有什么能比家长多陪伴孩子,并从小就建立信任更重要的了。孩子信任家长,有很深的感情,才会听话。我说的听话,是指相信家长的话,而非不思考的听话。信任可能是来自于理解、爱护、包容、鼓励,就是说作为家长,也得把他当做朋友、兄弟或姐妹一样的人格尊重和信任,家长得学会讲民主,并适当的尊重孩子,而非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极少高高在上的对孩子训话,哪怕他犯了错。

也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比一个好成绩更有意义。只有从小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就算高考失败,按道理说,他通过自学也是能考上大学的。

对于家长来说,通常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重要。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比真心爱他的家长,而非把他当成一个学习机器的家长更重要的了,也许这才是孩子最大的精神需求。也许作为家长,我们也该问问自己:到底是成绩重要,还是亲情更重要?也许,只有真诚才能换来真诚,而非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