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今天,我們從一條車商同行的朋友圈扒起,聊一聊納智捷這個讓很多車商同行心驚膽戰的品牌!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1

納智捷的前生今世: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人”字型的中文書寫意象,代表著品牌以人為本。

品牌英文“LUXGEN”將“Luxury”與“Genius”這兩個字融合在一起,“Luxury”意指“豪華”,而“Genius”則為“智慧”。

2008年2月24日,浙江中譽集團總裁童江亮與臺灣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在蕭山開元名都正式舉行納智捷(杭州)汽車生產項目簽約儀式,時任市長蔡奇出席簽約儀式並致詞。

2008年12月18日,納智捷汽車全球製造基地揭碑儀式在蕭山臨江工業園區舉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夫人連方禹、國民黨副主席林豐正出席揭碑儀式。

2008年,臺灣裕隆與浙江中譽按照50∶50股比在杭州組建合資公司——納智捷(杭州)汽車有限公司。但由於當年的調控政策,該項目遲遲未能得到審批,之後隨著浙江中譽退出整車製造項目,東風和裕隆的合作再現曙光。

2009年1月6日,Luxgen品牌全球發佈會在臺灣舉行,裕隆集團旗下唯一的華系車品牌納智捷(Luxgen)正式面向全球發佈。

2010年9月,裕隆和東風在北京正式簽約,確定合資成立東風裕隆。臺灣裕隆、浙江中譽和東風集團將分別持股50%、30%和20%。

2011年7月28日,東風裕隆納智捷大7 SUV下線儀式在杭州舉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來信祝賀,時任市長邵佔維,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傑,臺灣裕隆董事長嚴凱泰,東風汽車總經理朱福壽,東風裕隆總經理吳新發出席並發表講話。

東風裕隆汽車有限公司並公佈了中期事業計劃:在五年內銷量達到20萬輛以上,銷售收入達到250億元,營業利潤率達到5%以上;十年內產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

2

吐槽下奇葩的備胎設置: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一般來說,車輛的備胎都是掛在身後或是放在車身尾部的備胎槽裡,但是納智捷的備胎是被“藏”在車子底盤下,而且位置還比較靠中。

如果發生車胎緊急問題,怎麼換胎呢?其實,車裡還是有一個備胎升降按鈕的,如果要用到的話按一下就可以了。

很多納智捷車主表示,如果沒有看到翻車事故的報道,自己都不知道原來車輛的備胎放在車底。

3

市場銷售急速進入冰河: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在今年的一季度,納智捷品牌的銷量僅僅3000多臺,對,你沒看錯,是整個品牌的全系車型!這樣的銷售數據,簡直可以用慘不忍睹、難以置信、細思恐極、無法無天來形容。

納智捷的第一款車型大7 SUV,幾乎是0銷售!不僅僅大7 SUV,還有納5轎車和大7 MPV幾乎都是零銷量。售價低廉的U5 SUV和銳3銷量,也只有幾十到幾百臺而已了。在SUV級別中最容易熱銷的緊湊級SUV,而納智捷品牌中力推的優6,月銷量也不過幾百臺。

與曾經名騷一時的雄心壯志相比,現在的納智捷只能用斷崖式失敗來定義,單月全國幾十臺的銷量甚至連一個普通品牌的4S店都不及,這裡面恐怕不僅僅是市場銷售問題,從嚴格意義上講,主機廠對納智捷這個品牌在更早的2017年已決定戰略放棄了。

這樣恐怖的銷量數據,顯然是有很多原因所導致的,核心問題是什麼呢?

1、保值率:

眾所周知,納智捷被消費者稱為“讓二手車商都顫抖的汽車品牌”,很明顯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納智捷的二手殘值率十分低。據有車主稱,當時20幾萬買回來的納智捷大7 SUV,三年後的二手價不到10萬元,車主表示虧損了差不多15萬元。而超低的殘值率,映射出的是納智捷質量問題。

2、質量問題: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通過汽車投訴網可以查詢到,納智捷的問題非常多,包括:電瓶沒電、行駛中多次熄火、車輛抖動、故障燈全亮等等,問題車型基本覆蓋了納智捷的所有車型。

有不少是反應廠商處理態度不好,有車主稱“車輛問題讓我精疲力盡,這車還能用?”

有的車主更是透露自己的納智捷開了才兩年左右,車上的很多電子配件都失靈了!這是什麼概念,當車子的大腦系統出問題,你知道自己處在如何危險的境地嗎?

納智捷,為什麼讓車商同行見了直搖頭?

有句話叫質量就是生命,從納智捷的質量問題來看,質量不但是主機廠的生命,還與納智捷車主的性命攸關!!

3、油耗驚人:

一個啼笑皆非的段子說,如果大7 SUV這款車不熄火加油的話,油價是加不滿的。雖然實際情況並沒有如此誇張,但也反映了納智捷大7SUV這款車油耗給車主們的印象。在全球都在講綠色環保、小排量車型越來成為主打車型、甚至純電動0排放的今天,納智捷如此口碑簡直無異於自殺!

就連請來周杰倫這樣重量級的代言人,估計也無法挽回傷透了的車主粉絲的心!

對於當前汽車行業來說,產品是一切的根本,納智捷的產品如果不能滿足現代用戶對出行工具的基本需求,去談什麼AI技術、談什麼未來科技、談什麼創意與革新,可能都是空中樓閣,即使推出來所謂的創新亮點,最終也都是曇花一現,捨本逐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