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將領都是什麼軍銜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軍銜”一詞,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才使用的。在中華民國時期稱作“階級”、“官階”或“軍階”;今天所說的“軍銜制”,當時稱作“官階制”、“官制”或“等級制”。為了敘述方便,在下面討論中一般都稱為軍銜。 那麼,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將領都是什麼軍銜呢?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將領都是什麼軍銜

朱德(八路軍總司令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上將軍銜。

彭德懷(八路軍副總司令)、葉劍英(參謀長)、林彪(第115師師長,一說1938年1月掛少將軍銜)、賀龍(120師師長)、劉伯承(129師師長)、宣俠父(總部總參議)等陸軍中將軍銜。

八路軍其他主要將領中,左權(副參謀長、前方指揮部參謀長)、聶榮臻(115師副師長)、徐向前(129師副師長)、周昆(115師參謀長,後攜款脫隊)、周士第(120師參謀長)、倪志亮(129師參謀長)、陳光(343旅旅長、後代理師長)、周建屏(115師343旅副旅長)、徐海東(115師344旅旅長)、黃克誠(344旅副旅長)、盧冬生(120師358旅旅長)、張宗遜(358旅副旅長,後旅長)、陳伯鈞(120師359旅旅長)、王震(120師359旅副旅長,後旅長)、王宏坤(129師385旅旅長)、王維舟(385旅副旅長)、陳賡(129師386旅旅長)、陳再道(129師386旅副旅長)等陸軍少將軍銜。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將領都是什麼軍銜

120師參謀處長彭紹輝、359旅參謀長郭鵬、385旅政治部主任謝扶民、715團團長王尚榮、716團團長賀炳炎、770團團長張才千、支隊長宋時輪等為上校軍銜。

八路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獲得過軍銜的高級將領只是少數人,此外還有部分人由於需要經常與國民黨打交道或搞統戰工作,也被中共自己臨時授予了相應的軍銜或相應軍銜的身份。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將領都是什麼軍銜

另外,從1935年起,國民政府軍的軍銜分為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情況,兩者區別很大,作用完全不同。

正式軍銜:此種軍銜類似於解放軍現在的軍銜,沒有和職務嚴格對等。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軍官的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相當於我軍現行的授予軍銜命令)。任官狀由國民政府主席(相當於國家元首)簽發,除了褫奪和晉升外,不隨職務變動而變動。

職務軍銜:職務軍銜不是個人的級別,而是職務的一部分,隨職務變更,不擔任職務即沒有軍銜。高級將領的任職令(請注意,不是“任官狀”)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布,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比如,賀龍任120師中將師長,這個“中將”與“師長”是一個整體,不能單獨稱賀師長為“中將”。如果他擔任師長,即是中將,如果不擔任這個“師長”,就不是“中將”了。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主要將領都是什麼軍銜

當時所有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軍官都沒有經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的銓敘,也沒有接到過任官狀,也就是說,他們都有職務軍銜而沒有正式軍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時期都是沒有軍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