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喜欢表现自己,可是我和他接触较多,就看出他身上有不少发光的东西。不仅有很高的才华,他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巴 金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跟每一项科学研究一样,这本书的写成充满了艰辛。写关于中国服饰的书,是从沈先生接受周总理的委托开始的,直到生命的最后,沈先生都在做这件事情。那时候,中国领导人出访,尤其总理出访,礼品图书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而且到各个国家去,人家都有服饰博物馆和蜡像馆。总理在一次特别会议中讲,中国有这么悠久的文化,我们应该编一部礼品书。1964年受总理委托,历史博物馆请沈从文先生开始编写这样一部书,还批给了沈先生八名助手的名额。这部书是通过图像来研究古代服饰。沈先生原计划是编一部十卷本的大书,《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先生说算试编本,选了200幅图,请历史博物馆同事帮他完成。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新华字典》

我是一个学美术的,当时在做一些美术设计工作,找资料时碰到一位沈先生的老朋友——当时人民大学的杨先生,他觉得我很奇怪,说:“人家都在干革命,你怎么天天在这儿翻杂志?”我跟他讲,我要找资料,他很热情地说:“如果你信得过我老头子,就把你电话告诉我,我认识一位在这方面非常有成就的人。”通过杨先生的介绍,我认识了沈从文先生。那时博物馆已不再给沈先生配助手,停止了他的工作,他非常痛苦,只能自己一边写一边画,就因为这样,工作停滞不前。沈从文先生希望我协助他画,我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够,他就说你试试吧,每天给我一点工作,逐渐工作有了一些进展。他希望把我调到历史博物馆,可是那时候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人只要分配工作,都是终身制,工作调动很难。当时沈先生的一位年轻朋友王㐨先生,是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的主任,和我在沈先生家认识以后,他一直想把我调到考古所。沈先生说:“不行,得调到我身边。”后来当历史博物馆同意我进馆,但不允许我协助沈先生工作时,我拒绝去那里工作。沈先生说没有工作、医疗关系不行,还是往考古所调吧。调到考古所以后,我和王㐨先生白天做考古所的考古工作,晚上下班到沈先生家继续跟沈先生做,除了服饰研究以外,还有很多专题,像《扇子的衍进》、《妇女坐具》等方方面面的专题。但这种状况很难把非常大的工作完成。而且那个时候,沈先生家里的藏书已被七分钱一公斤卖掉,稿子也被烧掉了。

后来的稿子是沈先生当时在五七干校时默写出来的,并且他不断地看资料,不断地在增加。

1978年社科院实行一个科研政策,叫“先请菩萨后立庙”。“文化大革命”中,社科院受的创伤很重,很多科学家已经不在了,在这种情况下,把一些有研究能力的专家请进来。胡乔木、刘仰峤等同志了解到沈先生的情况,就把他请进来,胡乔木问沈先生要什么条件?沈先生说我就为了完成这部书,希望要一个可以工作的地方,把这些资料摊开,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就是把王㐨和王亚蓉调给我做助手。胡乔木先生说,你可以到考古所,也可以到历史所。沈先生住在历史所后面,因为近,就到了历史所。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沈从文1978年冬在北京友谊宾馆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补充定稿

社科院历史所为沈先生成立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室,历史所当时的条件很紧张,就破例在西郊的友谊宾馆租了两套房,我和王㐨先生,还有沈先生、沈夫人,我们在一起把工作摊开。当时的玻璃印版什么的都收走了,沈先生在五七干校时,就已在默写书稿,自己又重新写,而且增加了非常多的内容。开始只选了200张沈先生认为是学界有争议的图作为试点本,1972年我国成功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丝绸和服饰震动了世界,也给这本书增加了很多内容,各类考古图增加了将近700幅。这本书的出版颇有周折,先是日本的出版社想出,沈先生说我们中国人的书要中国人自己出,最后由香港商务印书馆把这本书完成了,有豪华版和普通版。沈先生在第一本豪华版样书上签了名,送给邓颖超,意为完成了周总理的委托中国外交部买了20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确实成为了礼品书,我在电视上看到的。尼克松访华的时候,它被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另外胡耀邦访问日本的时候,送给日本天皇;还有就是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访华时,也作为国礼送给她。

沈先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完成了周总理的嘱托,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沈先生这本书,大家都知道,是以有争议问题的方式来写的,把历代一些有争议的绘画里面有关服饰等诸方面问题阐述,先拿出来做个试点,下面还有9本,计划都做好了,但是他来不及做了。这次商务印书馆出版了1981年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简体本,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非常感谢有这么多人喜欢沈先生的书。

沈先生不是专门研究文献的,而是以实物与文献对照来考证的。他没来得及做完,我们比较有幸,还继续做着这项工作。从1972年发掘马王堆以后,又于1982年由王㐨先生主持发掘了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沈先生为此事撰文刊在《人民画报》,他说这个墓打开了战国的丝绸宝库,海外的服饰研究专家对它的图案非常推崇,认为风格和设计既抽象又具象,评价这是中国2300多年前的毕加索设计出来的。一般来说,中国人的服装是平面剪裁和平面制作的,西方是立体剪裁。这些衣服,因为在腋下有一个嵌片,从而通过平面剪裁做出了立体剪裁的效果。考古是实证研究的科学,这么多年,包括法门寺的唐代丝绸、新疆尼雅的一些墓,还有阿斯塔纳唐墓不断地出现。我们考古所到现在出士的所有纺织品墓,都是我们发掘的,也可以说是沈从文先生这个团队组织发掘的。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沈从文(1902-1988)

另外我要介绍的是,沈从文先生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古为今用。咱们现在,十几亿中国人民很少穿中国衣服,沈先生对此特别遗憾,他认为中国人应该穿有中国元素的衣服,服饰的中国元素和颜色应该多样,这是沈先生的夙愿。他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几近断绝异常忧虑。现在我特别欣喜地看到,好多人都在提倡汉服。我们经济实力强了,有能力考虑我们国家的整体形象。我觉得最汗颜的是,作为中国代表团,面对世界的时候,连柬埔寨、朝鲜、越南这些国家都穿戴整齐,有自己的国服,而中国代表团站在一起,穿着的就是国外品牌的杂牌军。阿拉法特,一辈子穿民族服装,一看服饰就知道是他的国家的,这是着衣自尊自重的事。沈先生就希望现在有代表咱们国家形象的衣服,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是多元的,所以不管是休闲的还是礼服什么的,都要有自己的服饰文化符号,这是咱们大家一个共同的课题。

沈从文先生对于中国的美术教育和服装教育,也跟我们谈过,他曾对每年春天很多美术院校的学生到公园里写生画牡丹有一个看法:其实中国传统服饰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历代相沿发展的特别优秀的传统图案。如果设想一个学美术或者学设计的学生,一进校门就有一定的课程来临摹历代最好的纹饰,到毕业时,差不多将近两三千张了。这种固定的、传统的、经过历代画师们努力的都是精华,这样将来搞设计,举手投足出来的都是中国元素。而且他很反对把国际设计大师请来通过翻译传授,翻译本身不易准确,他们讲的中国人理念、中国人习惯、中国人传统包括一些对于服装的要求又和我们不相符合。沈先生说有时候不能怪设计师和学生,因为他们没有得到很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训练。

希望有志趣的学者和同好为了再次振兴和发展中国的服饰文化,学习沈从文先生认真、忍耐、务实的工作精神,尽心地努力工作

文字整理自《沈从文晚年口述》

《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

《沈从文晚年口述》(增订本),由沈先生晚年的重要助手王亚蓉编著,分为晚年口述、后学追忆、工作信函三部分。本书另附有沈先生晚年讲座录音五段,供读者追索先生音容。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第一部中国服饰通史

系统考证中国服饰文化

沈从文先生潜心二十余年研究

中国古代服饰学科奠基之作

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

中国人的家庭藏书

目录

从旧小说到新红学——代序引言

一 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缝纫和装饰品

二 新石器时代的绘塑人形和服装数据

三 新石器时代的纺织

四 商代墓葬中的玉、石、陶、铜人形

五 周代雕玉人形

六 周代男女人形陶范

七 战国楚墓漆瑟上彩绘猎户、乐部和贵族

八 战国帛画妇女

九 战国楚墓彩绘木俑

一○ 战国彩绘溱卮上妇女像

一一 战国雕玉舞

一二 战国雕玉小孩和青铜弄雀女孩

一三 战国铜鉴上水陆攻战纹

一四 战国青铜陵壶上采桑、习射、宴乐、弋猎纹

一五 战国尾冠被练甲骑士

一六 战国佩玉彩琉璃珠和带钩

一七 江陵马山楚墓发现的衣裳服和衾被

一八 马山楚墓出土的锦绣

一九 西汉墓壁书二桃杀三士部分

二○ 汉空心砖持战门卒

……

一七七 清代集中帝王袍服

一七八 清代雍正四妃子便服

一七九 清代丝绸

后记

再版后记

沈从文先生学术年表

一部文献与文物多元结合的学术名著(王亚蓉)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2.《中国历代<舆服志>研究》

服饰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

历代史书《舆服志》讲述的车旗服饰制度

事关朝觐、祭祀、出行等重大仪礼活动

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资料

本书以二十五史中历代《舆服志》为依据,对《后汉书》《晋书》《南齐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史籍中《舆服志》所记录的各个朝代的礼仪文化及民间服饰内涵做了深入挖掘。运用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深入全面地研究了历代《舆服志》的起始与形成、车旗服饰制度及其演变,从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典型特征分析入手,剖析舆服制度制定的影响因素,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3.《给孩子的服饰绘本》

从芈月到甄嬛,从先秦到明清

100组服装画稿

以浓缩方式图说3000年华服之美

一本可读、可赏、可绘、可装裱的神奇绘本

一本亲子共享的气质教育读本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沈从文先生是怎么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