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同是盛唐詩人,與當過大官的高適、王維不同,李白、杜甫都是隻當過小小的芝麻官,加上性格狂放不羈,恃才傲世,都落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結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他們在洛陽初見的時候,正是盛唐的頂峰,天寶三載。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歲,李白43歲,杜甫32歲,二人都正當盛年,才學相當,性格接近。按古人對二人的評價:

李白:“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詩類其為人,駿發豪放,華而不實”;

杜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說白了二人都是眼高於頂、言過其實的人,作為文學家、詩人都很合適,就是不適合當官搞政治。

當時剛剛辭官不做的李白,和科舉考試未中的杜甫就對上眼兒了,之後一年多的時間在河南、山東又兩次聚會,雖然之後一生中二人再無相逢的機會,但流傳下來李杜的千古佳話。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李白杜甫)

【禍都是自找的】

他們最後一次見面之後又過了十年,安史之亂爆發。

李白當時正在江南,聽說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後,安排弟子武諤去山東接自己的子女躲避戰亂,自己北上宋城接自己的妻子宗氏,並一起逃到了江南。

後來李白聽說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取得大勝,以及李隆基到蜀中的消息,就沿江西上,在廬山隱居。

就是這段時間,李白被永王李璘徵召,成為永王的幕僚數月。而之後永王叛亂兵敗被殺,李白作為叛黨成員,逃走後被地方官捕獲,投入獄中。而曾經李白的好朋友的高適,是圍剿永王叛亂的幾路統帥之一,高居節度使官位。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杜甫的遭遇比李白悲慘得多,一直在關中,安史之亂爆發時是個八品的京兆府兵曹參軍。

杜甫先是把家小送到了鄉下躲避,自己得知唐肅宗繼位後就去西北投奔,但中間被叛軍抓獲,關押在長安。杜甫也算是命大,而且當時名聲不顯,還是個芝麻官,竟然活下來,並藉機逃出了長安。

到了西北見到了唐肅宗,杜甫被任命為八品的右拾遺,過了幾天安生日子。但杜甫的好友,時任宰相的房琯帶兵打仗戰敗,杜甫上書為房琯求情,惹怒了唐肅宗,被遠遠的打發到華州(陝西華縣)。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雙雙沉入谷底】

李白在獄中,妻子宗氏奔走相救,幸好他的好朋友時任御史中丞的宋若思,以及曾為宰相但被貶官的崔渙二人搭救,李白得以在宋若思府中為幕僚。《唐才子傳》還講了李白之前曾經搭救過郭子儀,郭子儀請求以自己的官位為李白免罪。

不管怎麼說,李白的最後判決還是下來了,流放夜郎(貴州)。辦好了手續之後,李白告別家人朋友,經烏江、西塞驛(武昌)、岳陽、江陵、三峽、白帝城踏上了夜郎流放之路。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杜甫也一直被糾纏在房琯的案子當中,最後的結果也下來了,房琯被貶官,杜甫也被貶為從八品的華州司功參軍。

這段時間唐王朝平定了永王之亂,收復了兩京,重新恢復了對關中地區的統治。杜甫也在各處探親遊離的過程中看到了戰亂對國家的破壞,以及百姓的流離失所。於是決定辭官不做,一家人在成州同谷縣(甘肅隴南市)寓居。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李白遇赦,杜甫繼續下沉】

李白到了白帝城,接到被赦的詔書,大喜過望,數首當時的詩作喜悅之情毫不掩飾。於是,經南平(重慶)、江夏、洞庭湖、零陵,又返江夏,再登廬山,最後沿長江順流東下去了金陵。

這段時間的李白,入仕之心又起,多次求人引薦,但始終沒有結果。這又是兩年過去了,已經到了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時年61歲,在那一年的春天到了金陵。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這兩年杜甫的日子過的非常不好,關中一帶剛剛經過戰亂,糧食價格極高。杜甫自己親自砍柴,採摘芋頭、橡慄充飢,子女被餓死數人。這種日子過了很久,才被任命為京兆府功曹,但杜甫沒有應詔赴任,而是去蜀中投奔了高適和嚴武等朋友。

這時杜甫剛好50歲。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李白還是在不斷地旅行,靠朋友接濟為生,一年之間遊覽了歷陽、宣城、南陵。第二年的春天,李白在當塗(安徽馬鞍山)病倒了,但仍然繼續旅行,病情日漸嚴重,而李白投靠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也即將退休。

李白整理了平生著作,託付給李陽冰,在當年冬天去世於當塗。

也有說李白是飲酒過度醉死的,更有說李白是酒後欲捉水中月沉江而死,還是最後一種死法更符合李白謫仙的身份。

李白去世在旅行的路上,但杜甫的人生苦旅尚未結束。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杜甫在蜀中過了近五年的安生日子,靠嚴武等人接濟,不但在浣花溪畔這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蓋了草堂,還種植了很多種樹木。有官位但不去上任,平時飲酒、吟詩,史書上對這段時間的杜甫描述就是不著調三個字。

生活安逸了,杜甫年輕時的狂態就重新顯露。

後來嚴武暴病去世,杜甫去投奔高適,而高適被調回長安不久也去世了。失去了資助的杜甫生活重新陷入困境,加上蜀中又有兵變,杜甫就舉家沿江東下,一路上遇到有接濟的就生活一段時間,沒有接濟就繼續走。

這種日子也過了五年,走到耒陽,杜甫遇到洪水,“旬日不得食”。耒陽縣令聽說後,自己撐著小船來接,杜甫“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於耒陽,時年五十九。”

安史之亂時的盛唐詩人,李白、杜甫都是性格決定命運

生活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當年杜甫年輕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何等的意氣風發,晚年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也是李杜二人生活、精神的寫照。

不過同是盛唐詩人,王昌齡枉死在地方官手中,與之相比李白、杜甫二人還算是幸運的。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唐才子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等。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