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大乘者即是无量无数增语,无边功德共所成故——《大般若经》

唐僧在国人眼中多是《西游记》中文弱俊秀的僧人模样,但历史中的唐玄奘却远非如此。玄奘聪慧坚毅、求知若渴,年幼出家,一生寻求佛法真理,从繁盛大唐一路历尽万难去往西方求经。

在异国游学18年间,以高深修为和贤良品行惊艳多国,对当时整个亚洲的佛法平衡、外交繁荣都起到了巨大作用,他所翻译的经书影响之广更是旷古烁今、无人能敌。一代圣僧最终为何只剩顶骨留于世间,还被分为数块,散在多地呢?我们来重走一遍圣僧之路吧!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年少向佛

隋末,洛阳有陈家,祖上历代为官,及至陈惠,虽只出任过江陵县官,却因容貌端正,在经学上颇有造诣而受尊崇。隋朝覆灭后,陈惠拒官归隐,忠诚之名远播,成了受人敬仰的贤德名士。公元602年,陈惠迎来第四个儿子,为其取名陈祎,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大师——唐玄奘。

陈惠酷爱经学,常常给孩子们讲解《孝经》等经学典籍,教他们为人之道、贤德之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们也都非常喜爱经学,陈惠二子陈素尤甚。陈惠去世后,陈素入净土寺落发,得名长捷。

公元612年,11岁的陈祎得到大理寺卿特准,于净土寺出家,得名玄奘,与兄长长捷法师一起在寺中学习了6年。期间,玄奘先后师从景法师、严法师,研习了

《涅槃经》、《捏大乘论》、《严华经》等经典经籍。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公元618年,战乱兴起,玄奘与长捷一起离开净土寺去川地学习,在川蜀地区游学,先后追随空、景法师、宝暹、道基与道振学习。这期间,玄奘所学经学已经扩展到大小乘、南北地论、摄论等各个佛学流派。这5年时间里,玄奘遍访名师、游历各地后视野愈发宽广,佛学造诣也更加深刻,由稚嫩少年渐渐成长为受人敬仰的法师,开始讲经说法。

622年,玄奘离开川蜀,一边讲经一边继续学习深造,足迹遍布河南、河北、陕西多地,深入研究了《杂心论》、《成实论》、《俱舍论》等,遍通南北佛学,与印度来华法师论法。

玄奘涉猎越多越觉得国内佛学体系庞杂,各派矛盾难以统一,许多疑问久辩无果,这是因为根本理论存在问题。当时国内的佛经都由印度传来,玄奘认为问题源头出在梵文经籍翻译,译者的理解和翻译不准确就会导致诸多歧义,各派学说之间的矛盾自然难以弥合。

626年,天竺法师波颇来唐,提及那烂陀寺戒贤开坛讲授三乘之法,玄奘心中大动,决意去佛学起源地——

印度求取真经,以求国内佛法大同。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西行求经

于是玄奘上表朝廷,希望以大唐使节之名西行,修正佛法。但当时唐太宗推崇儒学,认为佛学误国,不想大肆推广,因而未予批准

。西行印度行程万里,一路山河阻隔,言语不通,环境、习惯迥异,路途艰险,一个手无寸铁的僧人注定要备受苦难,归期未知。但玄奘心意已决,信念坚定,一个人悄然上路了,而这一去,就是18年。

26岁的玄奘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达新疆哈密、吐鲁番、库车等地,过乌兹别克斯坦到阿富汗,入巴基斯坦地区达克什米尔,一路边了解风土人情边传扬佛法,终于在31岁时进入中印度。

中印佛教繁盛,佛教派别庞杂,玄奘秉着虔诚之心,每到一处都到当地佛塔、佛寺礼拜,与当地僧人论经谈法。辗转走过十余个中印国家,玄奘终于来到了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戒贤广传佛法,《顺正理论》、《对法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计量论》等都有详论,玄奘求知若渴,在寺中潜心学习了5年,精研佛法,又广猎婆罗门经学,佛法大为精进,被评为“三藏十德”。

但玄奘仍未满足,在印度和克什米尔多地访学数年,将《中论》、《庄严经》、《涅槃经》、《百论》、《成实论》等经学一一研究透彻,各地各类典籍如数家珍,佛学思想深远浩瀚。期间玄奘多次参加佛学辩论或讲经,每有所得,便著经立论,弥合各派学说之间的矛盾。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印度王舍城

玄奘道法高远,名震中印地区,不仅国王们视他为座上宾,连戒日王也对这位外来僧人礼遇有加,专门为他开了一场浩大的佛学辩论会,参加人数超过5000,包括18个国王及三千僧众。

玄奘以主辩之姿舌战群儒、所向披靡,其见闻之广、佛法之深将众人深深折服,从此名声大噪,被尊为“大乘天”、“解脱天”。之后,戒日王邀请玄奘参加了无遮大会,礼佛辩法75日。至此,玄奘一生修为已成,终于结束十余载异地深造之路,启程回国。

归国传道

回国后,玄奘备受礼遇,唐皇为其设坛,广推佛法,还数次邀请他还俗入仕。玄奘都一一婉拒,专心讲经传道,并将取经一路的见闻口述成书,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内容涉及各地的风情、文化、习俗、政治、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对现代考古有重要意义。

玄奘回国时带回大量珍贵舍利、佛像,送往各寺院一一安置、供奉,但真正让他牵肠挂肚的是历尽万难求回的657部梵文经籍。公元645年,唐太宗为其设下译经院,招募了大量学者。玄奘凭借高深的佛法修为和游历18年积累的语言知识,秉承锱铢必较、务必求实的原则,与众人一起翻译了75部经学典籍,译出了1500万字的经文,未因浩繁做任何删减。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整个译经过程绵延近20年,直至玄奘去世。玄奘所译经书先后传往日本、韩国、越南等多地,经文佛理影响了无数信徒,千年不衰,玄奘的修为、毅力和精神也深为世人感佩。

公元664年,玄奘去世,遗骸安置在大唐护国寺。唐末,玄奘遗骨从护国寺转往终南山紫阁寺。五代十国时战乱不休,紫阁寺被毁,玄奘遗骨被人从废墟中移至金陵天禧寺供奉。清末,遗骨偶然被日军发现,险些被运往日本。

爱国人士得知后向强烈谴责,日方不堪压力,将顶骨分成三份,分别供奉于北京、小九华山和当时的中央文物保管会。后灵骨再被分割,分别被日本、印度、台湾迎回。

还原历史上的唐玄奘,11岁出家,西行求法,死后尸骨被分三块

玄奘灵骨塔

玄奘生前一心求佛向善,博学广识,不畏艰难险阻,不受权位诱惑,终生不悔其志,耗尽心血,解众生苦难,留下传世圣道,负得起民族精神、国家脊梁之名。神魂飞升后,他的骨肉留于人世,与众生同在,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与世人同享太平盛世,也随众生流落受难。

历史如波涛怒海,虽毁灭了玄奘的肉体,却磨灭不了他的精神,他如千年冰盖下的莲花,坚毅不朽,常开不败,不染凡尘,继续度世间一切苦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