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前,大清國到底有多少癮君子在吸食鴉片?

說起林則徐(1785~1850),多數人就會想到虎門銷煙,個別人會想起“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甚至還會有人想起“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的詩句來。

不可否認林則徐是民族英雄,但被范文瀾譽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則大可商榷了。

說起近代史,許多人尚是一頭霧水,且聽小編為諸君一一講來。

可以這麼說,中國的近代史是從一道聖旨開始的。

道光十八年(1838)十月初七日,在湖北武昌湖廣總督任上的林則徐接了一道聖旨:“林著來京陛見,湖廣總督著伍長華暫行兼署。欽此。”

林則徐辦完相關交接,即刻動身進京,他是十月十一日出發的,十一月初十到北京,長途跋涉足足走了一個月時間。

等的心焦難奈的道光皇帝,第二天早上六點就接見了他,此後十幾天時間內,一口氣召見林則徐八次。

道光急著召見林則徐幹嘛呢?熱戀中的男女也未必有這麼熱乎啊。

史料記載,任命林為欽差大臣,“馳驛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該省水師兼歸節制”。其實,林則徐此行的任務現代人都知道,他是去廣東禁菸去了。

林則徐禁的煙是鴉片煙。鴉片只是個俗稱,它的學名比較高大上,叫做“罌粟”。

罌粟原產於希臘,早在七世紀的時候就由印度傳到了中國。先民給它起了個更具詩意的名字——阿芙蓉!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前,大清國到底有多少癮君子在吸食鴉片?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它的藥性做了介紹,只是它始終默默無聞,養在藥房無人識。

乾隆年間,一個尼姑因吸食鴉片治好了她的癱瘓。

很快,阿芙蓉之名聲振大江南北。

一個尼姑站起來了,大清王朝卻癱瘓了。

有了它,煩惱憂愁都和你無關,有了它,快活似神仙。

乾隆三年,輸入中國的鴉片是1000箱。

嘉慶二十二年,3698箱。

道光元年,4770箱;七年,10025箱,到道光緊急召見林則徐的時候,輸入中國的鴉片已經猛增至28307箱。

有關資料顯示,從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十年間,大清王朝白銀外流一億兩之巨,平均每年五百萬,相當於清政府每年財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大清國內四處鴉片煙繚繞,長此以往,國將不國,為此,道光皇帝急得肝陽上亢、夜不能寐,老臉上都生出了青春痘。

常言道“君憂臣辱”,皇帝不急太監都急,更何況皇上都急成了這樣,朝臣們看在眼中,如果不有所動作豈不是沒心沒肺?

很快,就有太常寺卿許乃濟食君之祿,為君分憂。他給道光出了個主意:

鴉片這玩意,咱們已經禁了一百多年了,越禁吸食的人越多。索性不去禁它。反正吸鴉片的不是什麼好人,吸死了活該。只要禁止官員、兵丁、士子吸食就可以了。

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只允許易貨貿易。

既然鴉片利潤這麼大,乾脆咱們自己種得了。

道光讀了奏章,面上表情如何史家沒有記載,只知道在許乃濟的摺子上硃筆批了四個大字——“所奏甚是!”

道光圈閱後,又將許的摺子轉給廣東地方官員,鴉片基本上全是從廣東走私入境的,關於鴉片的事情,地方官員自然最有發言權。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前,大清國到底有多少癮君子在吸食鴉片?

皇上見識不凡,自然是洞燭千里,兩廣總督鄧廷楨、海關監督文祥等官員自然不敢有異議。這時一個讀書人對鄧廷楨說,老闆你可得慎重啊,最好是考慮一下身後名。

鄧廷楨畢竟是個文化人,而且已是年過花甲之人,到了不得不考慮身後名的年歲,聽了勸告,當時就驚出了一身冷汗,連呼好險、好險。立即改變主意,上疏稱,先嚴禁三年,三年後,再開禁不遲。

與許乃濟主張完全相反的是時任鴻臚寺卿的黃爵滋。

他認為,禁鴉片必須用重典,給所有吸食鴉片的人一年時間戒菸,如果一年之後,還在吸食則格殺勿論。

搞互保連坐制禁菸,一人吸菸,五家連坐。客商吸菸,店家連坐;官員吸食,加倍處置,累及子孫,官員家屬吸食,處置官員本人。

黃爵滋雖然主張嚴禁,但是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道光看了他的摺子,只能是搖頭苦笑。

當時,大清朝吸食鴉片的人已經不下於四百萬。

科學證明,強制戒毒成功後復吸的,高達90%以上。就算是大清人民意志力強悍,有一百萬人成功戒了煙癮,其餘三百萬吸食的話,既不可能殺這麼多的人,也不可能讓一千五百多萬人連坐。如果這樣搞的話,監獄根本都不夠使。

遠在武昌憂國憂民的林則徐也上摺子稱:“若猶洩洩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不股慄?”

林則徐的話,並非危言聳聽,兵與餉,實實在在是大清王朝的命根子。如果對鴉片走私不管不顧,聽任發展,大清王朝既無“禦敵之兵”,且無“充餉之銀”,非但是林則徐“股慄”,道光更得“股慄”了。

林則徐不但支持黃爵滋從重從嚴禁菸的建議,而且在任上禁菸成績斐然。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前,大清國到底有多少癮君子在吸食鴉片?

嚴刑峻法可以令人“懷刑畏罪,先時雖有論死之法,屆時並無處死之人”,即便有“處死之人,而此後所保全之人且不可勝計”。林則徐相信以刑止刑,可以達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而且,與黃爵滋一味急酷不同,林則徐主張在嚴刑竣法的同時,也給予吸食鴉片者“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自新機會,從而達到永久禁菸的目的。

林則徐自掏腰包,研究配製戒菸藥方,設官制斷癮丸,在他的垂範下,武昌漢口等地的藥房都有戒菸藥物出售。短短數月時間內,湖北地區的禁菸工作即卓有成效。

幹得漂亮,林則徐的奏章,令焦頭爛額的道光不禁眼前一亮,如果將成熟的湖北模式推廣用於廣州,豈不妙哉?

想到這裡,道光皇帝興奮的手舞足蹈,於是緊急召林則徐入京,授以欽差大臣之職,委以禁菸重任。

只是令道光皇帝始料未及的是,此一時、彼一時,到了廣州後的林則徐又不按套路出牌了。林則徐在廣州的一系列動作,更是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身處內地的林則徐,只琢磨著如果無人吸食,鴉片就會禁絕,根本沒有想過英國人販賣的不是鴉片。當他到達廣州後,才明白之前將禁菸的事情想的簡單了。

林則徐到廣州後,雷厲風行展開了聲勢浩大的禁菸運動。在勒令英國商人交出鴉片的同時,要求他們簽下保證書,聲明“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

然而,就是這樣一紙聲明,大多數的英國商人也不願意合作。林則徐發來文書中的天朝上國給藩屬下命令的措詞,令他們大為光火。

虎門銷煙是大快人心了,卻將政治外交解決鴉片問題的大門關上了。林則徐也沒有料到,名正言順轟轟烈烈的禁菸,結果卻換來了英國遠征軍的到來。

正義,在強權面前不堪一擊。

民族英雄林則徐與同時代的大清精英一樣,對整個世界的變化一無所知,所謂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之說完全就是個笑話。

昧於世界大勢,才是真的林則徐。

他不知道,工業革命後的英國在不斷膨脹擴張,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尋求原料產地與市場。閉關鎖國,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帝國這個龐大市場需要開拓,不遠萬里的英國商人來此,不是為了環遊世界,他們需要的是市場,追求的是財富與利潤。

一直以來,國人都不曾反思,鴉片戰爭為什麼會爆發?英國人就如此強橫不講理?

說句不怕得罪人的話,鴉片戰爭與大清國民自身有關。

本來,鴉片只是做為藥材在貿易的,英國人也沒有意識到它會有如此大的毒害。所以,鴉片貿易在全球沒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之所以在大清國氾濫成災,是因為有需求的緣故。

不論貧富,中國人都將吸食鴉片玩成了一種行為藝術。躺在榻上,架支菸槍,愜意的吞雲吐霧,活神仙不過如此了吧?

說來臉紅,正是因為鴉片在華夏大江南北的泛濫,才使大清王朝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禁毒的國家。二十年後,美國才立法禁止鴉片在其本土的貿易,鴉片戰爭後,美國排華法案的出臺,其中就有與華工在美吸食鴉片的因素。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前,大清國到底有多少癮君子在吸食鴉片?

當然,這些事實,歷史老師是不會告訴你的。

英國人不會因為傾銷鴉片到大清而內疚,為了打破一直以來的貿易不平等,他們是不擇手段的。走私鴉片,是為了減少巨大的中英貿易差;不允許他們販賣鴉片,他們就會販賣其它的,甚至包括用堅船利炮敲開大清國門的戰爭。

表面上,鴉片戰爭是走私貿易引發的,實際是迅速膨脹的英國人在全球的擴張,兩種文明不同文化間的對決。

虎門銷煙後,林則徐也意識到了戰爭的不可避免。但他誤以為,英夷並不足懼。

當英國遠征軍乘風破浪直撲大清沿海之時,林則徐上了一道摺子,安慰道光皇帝:“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則該夷無他技,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僕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

在林則徐眼中看來,英兵簡直就是不堪一擊,不但隨便一個清兵就可以收拾幾個,就連鄉勇民兵都可以毫不費力的幹翻他們。

洋人的膝蓋不會打彎,跌倒了就爬不起來,在今天看來是無稽之談的事情,在彼時卻是對英夷的共識。

這個梗許多人都知道,但它的來歷卻鮮有人知。

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來華,拒絕向乾隆行跪拜禮,負責此事的官員見陷入了僵局,經過一番外交斡旋,最後雙方達成妥協,英使只行了單膝跪地禮。害怕乾隆皇帝責罰,於是自欺欺人地說英國人膝蓋不能打彎,雙膝著地的話,就摔倒爬不起來了。

在現代人眼中看來,林則徐的這種認識非但是盲目樂觀,簡直就是無知者無畏了。

這樣說,既有馬後炮之嫌,且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不負責。清末國人對世界的矇昧,是從上而下的,即便是林則徐這樣的清官忠臣也不能做到世人皆醉我獨醒,更遑論高瞻遠矚了。

就在道光在為虎門銷煙的事情提心吊膽之際,林則徐的又一道摺子徹底打消了他的不安情緒。

1839年11月3日發生的穿鼻海戰中,清軍船隻除了三艘還可以勉強挪動之外,其餘都損毀嚴重。清軍陣亡十五人,英軍無一傷亡。

然而,在林則徐的摺子中,卻描繪成了一場大捷,清兵士氣如虹,奮不顧身,直打得英軍“帆斜旗落,且御且逃”。

加上之前與英軍的幾次交鋒,“旬日之內,大小戰六次,俱系全勝。”

對於這段歷史,林則徐在與友人林昌彝的書信中,不無得意的寫道:“弟在粵東時,五圍夷鬼,三奪夷船,其兩次夷船退出港外,不敢對陣。”

正在心中打鼓的道光見了林則徐的奏摺,如同打了雞血,亢奮到精神抖擻,就差手舞足蹈了,當即態度強硬的下諭旨,與英夷永遠斷絕貿易往來,“所有該國船隻,盡行驅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結。”

有如此英勇之兵將,還怕英夷個鍾子,還寫個屁的保證書,直接攆他們滾蛋得了。

林則徐虎門銷煙之前,大清國到底有多少癮君子在吸食鴉片?

至於真正的戰事如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相關文章閱讀,此處略過不提。

就在道光皇帝憧憬勝利的時候,英國人已經揮師北上,侵戰定海後,兵鋒直指北京門戶大沽口。

連吃敗仗的英夷,居然膽敢來帝國腹心之地?

道光的憤怒可想而知,於是以“辦理殊未妥善”為由,將林則徐革職,發配新疆。

當林則徐離開廣州的時候,當地商民紛紛送來牌匾,扶老攜幼的為他送行,正是自這一刻起,林則徐民族英雄的地位從此再也不可撼動。

晚清的外交、軍事,都是一部屈辱史,說多了都是淚。

按清王朝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的總結,清王朝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字:一味蠢、一味蠻、一味詐、一味怕!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國力大張,在強行吞併了琉球之後,又開始覬覦臺灣,1874年清日戰爭一觸即發。駐臺清軍為日軍的三倍,即便如此,巡閱臺灣的沈葆楨仍恐有失。

也算是蒼天開眼,侵臺日軍因水土不服,營上熱疫流行。眼見戰鬥力下降,將領西鄉從道見無必勝把握,也不敢率先發難。日本國利用外交斡旋逼迫清政府,藉此良機掩護其軍事侵略活動。

清廷針鋒相對,調兵遣將嚴陣以待,雙方劍拔弩張形成了對峙。一時雙方騎虎難下,色厲內荏的清政府明明理直氣壯,卻不敢武力解決,而是希望和平解決爭端。

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受命於危難之際,與日方展開了外交談判。

在西方列強面前,李鴻章在保持倨傲的同時,還是有些敬畏心的;而面對日本人,李中堂無論在身高上、氣勢上、心理方面都是碾壓對手的。

對日本人的入侵臺灣李鴻章主戰,暗中積極整軍備戰,在談判桌前表現的則不卑不亢、胸有成竹。

坐在談判桌前的李中堂,旁若無人的叼著水菸袋吞雲吐霧,對眼前的日使柳原前光根本懶得理睬。

柳原前光被煙嗆得一直猛咳,還沒等他開口,李鴻章清咳一聲,一口濃痰就吐到了他的腳前。

柳原前光自話自說了半天,李鴻章只是疾言厲色表示,要錢沒有,要打奉陪!

李鴻章在談判桌上表現出來的強勢,消息傳出人心大快。總理衙門大臣文祥卻驚得面無人色,大罵李鴻章要做第二個林則徐。

很顯然,彼時的清廷大員認為,林則徐的銷煙就是鴉片戰爭的禍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