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曹操賬下名將如雲,為何偏偏錯看于禁統領七軍?

浩浩和湯湯


于禁算是一個很優秀的將領,也是著名的曹魏“五子良將”之一,于禁是典型的晚節不保,他最大的汙點並不是兵敗,勝敗兵家事不期,于禁關鍵是最後骨頭軟投降了,于禁的投降連曹操都始料不及,很是不解和傷感。

襄樊之戰前五子地位第一的于禁

于禁,字文則,早年為濟北相鮑信的部將,鮑信和黃巾軍作戰戰死後被王朗引薦給曹操,之後便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戰功,于禁因為敢於攻擊不守軍紀的青州兵,且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被曹操稱讚勝過古代名將。于禁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是曹操麾下外姓將領中唯一一個假節鉞的人。但同時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歡心。後世將於禁與張遼、徐晃、張郃、樂進五人合稱為曹魏“五子良將”。

于禁是曹操的老班底之一,早在公元192年就加入曹操集團,被曹操任命為軍司馬。

于禁的資歷在五子中僅次於樂進,比張遼、張郃、徐晃加入曹魏陣營要早的多,于禁跟隨曹操攻滅呂布,敗高雅,圍張超,定黃軍,立下了很大的戰功,于禁的軍事能力其實很強,曹操出征,經常以于禁為先鋒,每次撤退,都令他斷後。

于禁在襄樊之戰前地位、官職是“五子良將”中最高的,曹操授予了于禁左將軍銜,同時還賦予了他一項特權就是假節鉞,這個職務和假節鉞的權力是五子中其他四人無可比擬的,即使是合肥大戰中戰功赫赫的官職僅次於于禁的張遼當時也才是鎮東將軍和假節的權力,一個假節的鎮東將軍加上都亭侯的張遼和一個假節鉞的左將軍加上食邑1200戶的益壽亭侯的于禁相比,無論職位權力還是爵位張遼都不如於禁,而且差距還有點大。

襄樊之戰于禁是最佳人選


劉備取下益州後,公元219年春在漢中擊敗曹操大軍,接著派遣劉封、孟達佔據上庸,此時,劉備集團的領地和實力大為增強,達到了頂峰時期。曹操集團經過內憂外患,進入守勢。

公元219年夏,為策應劉備,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負責荊州地區防禦的徵南將軍曹仁向曹操告急,於是曹操令于禁督領精銳七軍,共三萬人 ,去樊城協助曹仁。

有人因為于禁最後戰敗所以詬病說曹操當時不應該派于禁去,這是典型的時候諸葛亮。

當時曹魏這些大將裡面,夏侯淵戰死,夏侯惇當時病重,張遼鎮守合肥,張郃才在漢中戰敗,樂進也已經病死,宗室大將曹仁被關羽圍困在樊城生死一線,算來算去也只有左將軍于禁地位高能力強了,你說曹操再派誰去?

有人說應該派徐晃,實質上徐晃後來去也只是拉鋸相持等到東吳在關羽背後動手徐晃才敢出戰而且這個還有曹操親率大軍在後方給徐晃做後盾,徐晃的表現並不比于禁強,更何況徐晃只是平寇將軍而已,當時的于禁就是第一人選。

襄樊戰敗就是技不如人

襄樊之戰于禁戰敗就是技不如人,行軍打仗不如關羽,于禁隨強但是和古代六十四名將,“萬人敵”的關羽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陳壽寫三國志對於關羽用了“威震華夏”四個字,這是極高的評價。

現在一些人將關羽黑的太過,比如斬顏良是馬快,水淹七軍和關羽無關是發大水了天氣災害。

襄樊之戰,關羽確實沒有決堤,水勢蔓延是天氣造成的,但是史書明確記載,于禁將部隊屯駐在樊城北部的低窪處也就漢水河道的改道處,當時明明下著暴雨而且暴雨下了十天,在這十天于禁不為所動依然將部隊駐紮在低窪處,這難道不是愚蠢?

而關羽看到曹軍秋季錯誤地駐紮在低窪地區,於是就命令荊州軍造大船,並調水軍集結待命,也就是說關羽預測到了發大水,所以提前準備好了水軍。

陰雨連續下了10多天,漢水暴漲溢岸,大水沿著漢江故道河床低窪地衝擊下來,于禁等七軍皆被大水淹沒,于禁與諸將登高望水,一片汪洋,無處躲避。他只好與龐德等將領上堤避水。這時,關羽命令他的水軍乘船猛烈攻擊被大水所圍困的曹軍,並在大船上向曹軍避水的堤上射箭,曹軍死傷落水被俘者甚多。在全軍覆沒的窘迫情況下,于禁被迫向關羽投降,而龐德卻頑強抵抗,終被擒住,拒不投降,遂為關羽所殺。

演義中寫的是關羽決堤這個反而讓于禁洗白了畢竟是中了計謀,而歷史上大雨下了十天在發大水前關羽提前準備水師,而於禁卻將部隊駐紮在低窪處身處危險而不自知,這真的是大失名將水準,歷史上于禁的表現比演義還不如。

虎頭蛇尾的于禁

于禁在關羽水軍攻擊下軍心大亂,于禁帶領部隊投降,注意三萬大軍有二萬多當了關羽的俘虜,也就是說此時的于禁嚇破了膽毫無鬥志。于禁投降,而以前是西涼馬超舊將的龐德卻不屈被殺,曹操得知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麼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孫權偷襲荊州後,做了俘虜的于禁被孫吳營救,孫權將於禁送回魏國,此時曹操已死繼位的曹丕表面上對於禁表示安慰,心中卻很是不恥,于禁拜謁曹操的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便因為覺得丟臉而羞愧得病死去,被追諡為厲侯。

于禁一生典型的虎頭蛇尾,本來是五子第一,結果襄樊戰敗骨頭軟投降關羽,其實若是于禁在這裡不屈戰死的話絕對可以入太廟,于禁死後,五子中的尚存張遼、徐晃、張郃不斷升官,最終官位都超過了于禁,張遼也成為五子之首,古代六十四名將之一,真是可嘆啊。



我家的貓叫皮蛋


于禁是曹操帳下名將,官至左將軍,跟隨曹操南征北戰,是曹操最為欣賞的將領之一。在關羽發動的襄樊之戰中,被曹操委以重任,率領七軍救援曹仁。結果被關羽“水淹七軍”打得全軍覆沒並投降關羽,他的投降讓曹操非常不解和痛苦。但是曹操是否錯看了于禁讓其統領七軍呢?從結果論來看,全軍覆滅加上失節投降當然可以算曹操錯看了于禁,但是結合當時的形勢和于禁之前的表現,曹操的選擇並無不妥!

被低估的名將

因為《三國演義》中尊劉抑曹的影響,加上成為武聖關羽“水淹七軍”的背景板,于禁在世人眼中似乎是一個能力不強而且沒有氣節的將領。其實于禁是曹操最器重的外姓將領之一,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並稱“五子良將”,他的能力正如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三國志》中寫到“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

曹操帳下的武將,主要分為兩個系統。一是以曹姓和夏侯姓為主的曹氏宗親將領;另一派則是外姓將領。在這些外姓將領中,以張遼、于禁等五子良將能力最強,地位最高。于禁能位列其中,足見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在襄樊之戰中選擇于禁統領七軍,從能力上看,應該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另外,于禁在曹操帳下的諸多將領中,他還具有資格老、戰功高、威信高等多重特質,因此格外受到曹操的信任。

  • 于禁早年雖然是鮑信的部下,但是因為鮑信與曹操的良好關係,特別是鮑信迎曹操擔任兗州牧,讓曹操擁有了第一塊地盤和根據地,因此鮑信所部與曹操的關係一直比較親密。在鮑信為救曹操而戰死之後,于禁經由王郎推薦加入曹操陣營。因此可以說,于禁是最早一批進入曹操陣營的外姓將領,因此自然深受曹操器重。

  • 自於禁進入曹操帳下之後,曹操對外的所有戰爭于禁幾乎都全部參與。無論是剿滅黃巾殘餘,還是與張繡、呂布、袁術、袁紹等軍閥的兼併戰爭。而且在這些戰爭中,于禁頗有功績,特別是曹操平定北方群雄的幾次關鍵戰役中,于禁都表現突出。

  • 在曹操一生中,在宛城之戰中被張繡突襲一事教訓最為慘痛,不僅損失了愛將典韋,而且兒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都被殺死。當時曹軍眾將都一片混亂,唯獨于禁統領的軍隊能夠保持建制和軍紀的嚴整,且戰且退。而且在撤退途中,看到乘機劫掠的青州兵,于禁敢於出手懲治,要知道當時青州兵是曹操崛起的資本,連曹操本人都禮讓三分。由此可知于禁帶兵和治軍的能力不俗,而且事後曹操表示,在當時的情形下,曹操本人都慌亂不已,而於禁能夠整頓軍隊,懲治敗兵的劫掠,的確有名將之風。

從至宛,降張繡。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三國志魏書于禁列傳》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三國志魏書于禁列傳》

  • 在曹操帳下諸將中,因為于禁治軍最嚴,雖然使他不受軍士愛戴,但是他的威信確實很高。在曹操征討漢中之時,因為不滿朱靈擁兵自重,想要奪取朱靈的兵權,又擔心朱靈不聽命令,因此派遣在軍中威信頗高的于禁前去奪權,于禁只帶了幾十個人到了朱靈所部命令他交出兵權,結果朱靈軍中沒有一人敢有異議。足見於禁在曹操軍中的威信。

太祖常恨硃靈,欲奪其營。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三國志魏書于禁列傳》

綜上,于禁在曹操帳下諸將中,不僅資歷深且能力出眾,有古之良將之風。同時還能治軍以嚴,在軍中頗有威信。因此曹操對於禁非常信任和器重,不僅任命他為左將軍,而且讓他享有“假節鉞”的權力,這是所有曹操帳下外姓將領中唯一的一位。在襄樊之戰,曹仁被圍,中原震動的混亂局勢之下,曹操怎麼能不想起那位在宛城臨危不亂的于禁呢?

襄樊之戰的局勢,于禁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的選擇

前面說了于禁的能力和過往的表現足以讓曹操對他委以重任。接下來結合建安二十四年襄樊之戰的局勢,我們就可以知道,于禁是當時最直接也最可能的選擇。


建安二十四年對曹操陣營而言是一個多事之秋,先是在漢中劉備和曹操大戰一場,曹操丟掉了漢中,繼而上庸又被劉備的義子劉封所佔。隨後孫權又出兵攻擊合肥,曹操調集兵力進行防禦,而此時,關羽乘機發起襄樊之戰,向駐紮樊城的曹仁進攻。

面對關羽的進攻,曹仁不敢正面迎戰,只好固守待援。於是曹操必須作出抉擇,由誰領兵救援曹仁?

  • 當時曹氏宗親將領中,夏侯淵剛剛在這一年年初被黃忠陣斬,夏侯惇則在揚州一線防禦孫權,曹仁本就被困在樊城求援,曹休和曹真還是在漢中之戰中剛剛嶄露頭角的年輕將領,而曹洪則難堪大用。因此曹氏宗親將領無人可選!
  • 再來看外姓將領,張遼一直是合肥一線防禦孫權的重要將領,他無法抽身。樂進在前一年已經去世,張郃則因為夏侯淵的陣亡必須留在西線鎮守。剩下可以選擇的五子良將中就只有徐晃和于禁了,因此曹操實際上只是在徐晃和于禁兩人中二選一而已,而從過往的經歷來看,曹操顯然更傾向有良將之風的于禁。

因此,從建安二十四年的整體戰局來看,曹操帳下雖然猛將如雲,但是卻因為漫長的戰線導致三線作戰。西線要防止劉備奪取關中,東線又怕孫權攻取合肥,因此不得不安排名將坐鎮,襄樊一帶本來有曹仁坐鎮,但是關羽勢大,不得不增兵救援。此時曹操帳下可以調遣的名將也就只有于禁和徐晃了。而事實上曹操也把兩員大將都派出去了,只不過于禁是統領七軍救援樊城,而徐晃則駐紮宛城作為後備而已。于禁全軍覆滅之後,也正是徐晃繼續救援樊城。

圍爐品茗人


歷史都低看了于禁,就是曹操賬下名將如雲,于禁在曹操集團那也是一顆閃耀的統領。

于禁早些年跟隨鮑信,後鮑信陣亡,鮑信部將歸順曹操,于禁成為了曹操集團中最早的一批將領。在滅黃巾,討呂布,徵袁術的戰鬥中,奮勇當前,獨當一面。比如195年于禁受命曹操到濮陽討伐呂布,于禁率兵連破呂布兩寨,又率兵在須昌擊敗呂布手下大將高雅。196年在攻打袁術的戰鬥中,連斬袁術四員大將。

後來在197年就發生了人人皆知的,于禁屠殺青州兵一事,大概就是曹操宛城戰敗,夏侯惇手下萬餘青州兵造反,于禁未向曹操報告,擅自平叛,接著于禁又被冤告,但于禁臨危不亂,駐紮穩妥後,才面見曹操解釋來龍去脈。這件事件之後于禁就受到了曹操的信任,于禁的冷酷剛毅也在軍中流傳開來。

在官渡之戰中,于禁獨自領兵,焚燒連破袁紹三十餘屯,斬首數千,俘獲數千,又攻破袁紹重要要塞杜氏津,後來袁紹大軍增援,曹軍死傷眾多,士兵懼怕欲撤,《于禁傳》記載:

“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

于禁以一己之力扭轉勝敗,官渡之戰是于禁軍事上的高潮。後來中原穩定了,于禁留在曹操身邊,為曹操多次平叛和維穩,其中在215年,于禁僅帶十多人就繳了朱靈的萬人軍事武裝,後來曹操封于禁為左將軍,軍銜僅次於前將軍夏侯惇,並賦予于禁在曹操時期中唯一的一個假節鉞之權。

後來關羽北伐襄樊,曹仁危機,此時曹操周圍軍銜高,受信任,綜合能力又強的統帥其實寥寥數人而已,比如夏侯淵已經陣亡,夏侯惇因眼盲無法出征,樂進已經病逝,而徐晃張遼等將軍銜太低,無統領大軍之資格,唯有于禁一人而已。


到此,你是否能夠理解曹操為何要派于禁統領七軍去救樊城?你也說了七軍呀,是什麼概念,再說了于禁個人軍事素養還是不錯的。至於戰敗,並非演戲裡說的那樣,比如於禁嫉妒龐德,不聽建議,關羽設計放洪水。真實歷史中是遭遇了不可抗力因素,天災。

“樊城之敗,水災暴至,非戰之咎”——《魏書》
“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司馬懿
“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蔣濟

只能說于禁太倒黴了,並且補充一點,于禁所率七軍,是各地集結而來的,根據多個人物傳記記載和時間節點得出結論,被水淹之時,僅有于禁部、朱靈部(已被于禁收編)和馮楷(本來就駐荊州)集結完畢,其他四路還都在路上,所以于禁此時軍力並不充足,另外龐德不是于禁的先鋒,龐德一直都在樊城,是曹仁的部下,恰巧曹仁派龐德接應于禁,不知道見沒見到面,龐德也遭遇了洪水,被淹了。


唯一遺憾的是,于禁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投降關羽了,成為了歷史之謎,這也是于禁口碑不佳和低估于禁的主要原因。實際上于禁的軍事能力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沒有晚年戰敗,于禁也是常勝將軍,曹魏名將。

曹操說的看錯是“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及龐德邪!”這個意思,是沒有想到于禁會投降,而不是懷疑于禁的軍事能力。


曹老師xixi


曹操手下名將很多,但是偏偏就是于禁最適合統領七軍去解救樊城的曹仁,其他人要麼是資歷不足,要麼是能力不足,要麼是另有其他要務,都不適合。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裡要先明白一點,關羽當年在曹操陣營是什麼地位?能力又是如何?



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的猛將,特別是關羽受到劉備的倚重,曹操的賞識,孫權的忌憚,能受到三國君主這種待遇的,只有關羽一人。當年,關羽勢窮被迫加入曹營,曹操給他的待遇是所有降將中最高的。舉幾個例子,“五子”中,張遼剛入曹營是不太受重用的,都是依靠自己打出來的待遇和禮遇;張郃加入曹營,曹操十分高興,但是論待遇和重用度遠不如關羽;徐晃和張郃差不多,再加上為人穩重,前期不溫不火,不冷不熱;于禁和樂進都是早期加入曹營的,老資歷了,即便如何地位一樣不如關羽。



特別是白馬一戰後,關羽受封偏將軍,漢壽亭侯,這是比五子良將都要早的,五子中要麼只是校尉或者裨將軍,後來才升的偏將軍或者直接受封其他的雜號將軍,只有張郃剛入曹營就是偏將軍,但是還是比關羽晚,待遇也沒當年關羽高。這些大飛熊都詳細分析過,這裡不贅述。所以,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包圍了襄陽和樊城,而且此時正是曹操統治的震盪期(主因是進魏公,當魏王),到處蠢蠢欲動,曹操輕易不能派別的大將統兵,最適合的就是于禁。為什麼呢?

上文說了,論資歷論待遇,當年的關羽還高過五子一頭呢?此時,樂進已經病故;張郃剛剛打完漢中之戰;徐晃鎮守南陽,也是要地,而且關係和關羽還算不錯;張遼鎮守合肥,曹操此時不可能派他,當年張遼就是奉曹操之命,成了曹操和關羽之間的橋樑,參考二人本傳,如果此時派張遼和關羽對戰,對他極不公平;當然,水淹七軍後,曹操也急眼了。再看宗室大將,夏侯惇,曹仁最有資格,但是一個是軍事能力不行,一個正被圍在樊城呢,所以派不了。還有,曹洪並非統帥之才,其他自夏侯淵以下,要統帥大軍對抗關羽,單單資歷就不足。



于禁不一樣,五子中資歷僅次樂進,受重用的程度卻是直線上升的,這裡有幾個原因:第一,于禁是曹操貴人鮑信的老部下,有好感;第二,于禁統帥過張遼,張郃這樣的大將,有帥才;第三,最重要,于禁為人威重,甚至六親不認,治軍嚴謹;宛城之戰,鐵腕處理違反軍紀的青州兵就不說了,關鍵是曹操曾讓他奪取朱靈的兵權,而朱靈是僅次徐晃的人物。結果,于禁僅帶幾十騎直入朱靈兵營奪權,楞是讓朱靈和其部不敢妄動。所以,論帥才,于禁是頂級的,更何況當時曹操剛打完損失慘重的漢中之戰,解救樊城的主體的這七軍,成分比較複雜,比如有西涼猛將龐德,這就更需要一個鎮得住的大將來統帥。



只是,沒想到漢水暴漲,于禁的七軍沒有水軍,只能覆滅了。隨後,曹操不得不派南陽的徐晃統軍解救襄樊,同時又調張遼解圍,沒辦法,曹操也急眼了。單說徐晃這支軍隊,成分更是複雜,首先都是新兵,後來曹操不斷派殷署(西涼降軍),徐商,呂建(成分不明)諸營支援徐晃。而且,曹操為了解救指揮問題,還派了一個重要的將領來協助徐晃,此人就是趙儼。赤壁之戰,趙儼做過於禁,張遼,張郃等七路人馬的護軍;在合肥,趙儼調和了張遼遼,樂進,李典的矛盾;在關中,趙儼統理西涼軍降軍,併為漢中輸送新兵等。可以說,趙儼協助曹操統帥軍隊的重要人物。

所以,曹操手下名將很多,但是帥才難求,從當時的情況出發,于禁確實是不二人選。


大飛熊騎士


要知道,襄樊大戰時,于禁位居左將軍,假節鉞。在當時曹操的麾下,除了夏侯惇,就數他。完全是曹操極為倚重的將帥。所以,聽到于禁降給關羽,曹操怎麼也相信自己的耳朵,悲嘆了許久,說:“于禁跟從我三十年,怎麼在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其實,在三國亂世,城頭變幻大王旗,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更何況還有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說。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的一場秋雨,漢水暴漲。于禁敗給了天時,而不是敗給統軍作戰。于禁之罪,非戰之罪。

于禁的統帥能力,個人能力在曹操的屢次軍事行動中,表現的尤為突出。其戰績累累,戰功顯赫,在整個曹操陣營無人能及。

于禁是最早加入曹操陣營的,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受王朗的推薦認識了曹操。曹操與之交談發現了于禁特有的才能,被任命為軍司馬,讓他帶兵作戰。攻武威時候,于禁首戰告捷,被提拔為陷陣都尉。

曹操討伐呂布,堪為棘手。呂布的驍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于禁隨同作戰,衝鋒陷陣,無懼呂威。擊破了呂布的兩座營寨,又率兵在須昌打敗呂布手下大將高雅。建安三年(公元168年)在下邳生擒呂布。于禁幫助曹操滅了北方第一梟雄,功不可沒。

于禁在曹操對張超的戰鬥中,取得了雍丘大勝,打的張超滿地找牙。在歷次對外作戰中,有于禁的地方總能逢凶化吉,轉敗為勝。曹操征討黃巾軍劉闢、黃邵時,在版梁黃邵夜襲曹操大營,于禁率軍反攻,陣斬黃邵,此一戰黃巾軍全線投降,結束了困擾東漢王朝的農民起義。于禁被封為討虜校尉。

也是在這一年,于禁圍困袁術的大將橋蕤,斬殺了手下四員勇將,威震淮南,粉碎了袁術的稱帝之春秋大夢。



在宛城之戰時,曹操染指降將張繡的嬸孃。張繡惱羞成怒,突然發起叛亂。張繡號稱“北地槍王”,是蜀漢大將趙雲的師兄,也不是笨蛋,把曹操打的落花流水。曹操此一戰,折了一個兒子,賠了勇將典韋,部隊潰不成軍,將領措手不及。只有于禁的部隊,且戰且退,英勇無畏地抵抗張繡的進攻。

在混戰中,于禁懲戒了趁火打劫的部分青州兵。而這些青州兵卻先向曹操告于禁的狀,說于禁要造反。于禁沒有急於向曹操解釋,而是做好本職工作,安定軍心,為曹操的斷後竭盡所能。于禁說,謠言止於智者,曹公那麼聰明,不用擔心。于禁表現了一個良將應有素質,堪稱楷模。後來曹操瞭解了實情,非常讚譽于禁,說于禁可以與古代名將相比。

在官渡大戰中,于禁衝鋒在前,頂住了袁紹強悍的進攻,為曹操調兵遣將,運籌帷幄爭取了寶貴時間。戰爭中曹操處於四面作戰,兵少將稀,于禁作為先鋒,僅兩千人,駐守延津,打的袁紹寸步難行。于禁抓住有利戰機,側面攻打袁紹陣營,焚燒袁營三十多座,斬首數千,俘虜袁將何茂、王摩等大將。又取得原武大勝,擾亂了袁紹的軍心,遲滯了袁紹的進攻步伐。官渡之戰後,于禁被封裨將軍。

平定冀州後,昌豨反叛,曹操派于禁前去平叛,昌豨和于禁有過命交情,投降了于禁。但于禁謹遵曹操“圍而後降者不赦”的軍令,斬首昌豨。于禁的鐵面無私,不念舊情,讓曹操更加器重。因此曹操封于禁為虎威將軍。



在跟隨曹操的屢次作戰中,于禁無論行軍先鋒,還是殿軍斷後,無不軍威肅整,所得錢糧,全部交公,深得曹操的敬畏。在處理朱靈的緊急狀態下,曹操利用於禁的威信,讓于禁僅帶數十人奪了朱靈的兵權,收歸於于禁的部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于禁被封為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子列候,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位居曹操五子良將之首,在姓武將第一人。聯曹氏宗族大將曹仁、曹洪和兩夏侯都敬而遠之。

總結一下:如此戰功,如此勇力,如此威望,如此資歷,如此才能,如此如此,讓一代奸雄曹操看錯也不是不可能!


閒將西話


于禁是曹操從創立青州兵團,專業作戰隊伍提撥起來將軍,一直領導青州兵團跟隨曹操長期征戰將領。

攻徐州首先破城,陳宮聯合呂布叛亂兗州,又是他率軍趕走叛軍,首先在濮陽打破僵局。趕跑呂布投奔劉備,為曹操收復高雅,壽張,定陶,離狐等地,平定兗州立下戰功,打敗張超於雍丘,青州兵在曹操平叛反攻中,下定大功。隨後曹操戰東黃巾軍,他殺劉闢,黃邵,斬袁術大將橋甤於若縣。

在張繡復叛,曹操大敗隊伍兵敗混亂,只有于禁的青州兵隊伍嚴整,且戰且退,為曹操打阻擊。保證曹操兵敗還能東山再起反敗為勝。他領軍進攻徐州下邳,大水淹城,逼呂布投降。

官渡戰前己是前線主將,守延津黃河渡口。在劉備叛變 ,曹操率軍東征劉備時。袁紹領軍攻渡口,他堅守不退,還主動出擊,袁紹的邊遠營寨,佔據汲縣。與樂進渡河北進攻奪取嘉縣。把前線推到河北境內,斬首,俘獲敵軍各有數幹人,招降袁將何茂王摩等大小軍官二十餘人。回軍官渡打阻擊戰,血戰袁軍,擋在土山之外,袁軍箭如雨,弓似林,曹軍死傷殘重,軍中大懼要退,于禁督師力戰,士氣大振反敗為勝。奪取官渡大捷,于禁也成偏將軍。領軍深入河北,徵昌豨。在昌豨復叛降於禁,還與他有舊情,他毅然殺之,為了軍令毫不徇私枉法。曹操為有于禁卓越能力優秀品質封為虎威將軍,與臧霸,張遼,張郃,樂進成為國家名將。

他在戰爭出徵中不是先鋒就是後拒。可惜在曹仁鎮壓關羽聯合江淮十萬人家反叛,被困在樊城,曹操用青州兵大量去救援曹仁,令于禁率重兵解圍。卻被關羽水淹七軍,他屈節而降。讓曹操大失所望,”于禁跟從我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

統治者對部下都認為是自己走狗,要赴湯導滔火,絕對忠誠,失敗自盡要死。于禁為救七軍三萬五幹多生命,投降關羽,本是無奈之舉犧牲名節,成全多數無辜,成為幹古爭議名將。

他領導青州兵,是曹操立國成就霸業的基礎在水淹七軍損失巨大,曹操死後,于禁和囚禁江陵的戰士。東吳接管江陵後被放回,對於當了皇帝也曹丕。己經不能對放回青州兵,有所行繼續重用,于禁和軍隊都被辱汙地步。

被孫權遣送還魏,于禁己經愁得鬚髮皓白,形容焦悴。曹丕還令去拜曹操陵,陵屋中畫著關羽戰勝,龐德憤奮殺敵被殺,于禁降服之狀,于禁羞愧而自殺。青州兵因此鼓譟鬧事。但最後青州兵還是被曹丕遣散了,賈逗建議給這些放回青州兵復員費提供錢糧,讓他們自行解散。青州兵拿安家費種田去了。也成為歷史上青州軍擊鼓事件倍受關注。


ww3721王建文


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主帥于禁屈膝投降,龐德慷慨赴死。很多人怪罪于禁無能,曹操用人失誤。實則非然,曹操拜于禁為七軍主帥,是量才而用,于禁也絕非像《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平庸。


曹操手下戰將如雲,嚴格來說分為兩類。一類是宗親將領,最為曹操倚重信任。有善於千里奔襲夏侯淵,作戰勇猛的夏侯惇,最會守城的曹仁,忠心不二的曹洪。另一類就是外姓將領,最著名的的莫過於張遼、于禁、徐晃、張郃等名將。曹操對他們倚重雖不及宗親將領,但也非常相信他們。



關羽率軍攻打樊城時,宗親將領中軍事才能最出色的夏侯淵已經戰死定軍山,夏侯惇、曹洪難以獨擋一面,所以曹操只能從五子良將中任賢用能。論個人能力,張遼是一枝獨。在合肥之戰中,他以幾千人馬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然而張遼有個致命弱點,與關羽私交甚好,而張遼又是個重情重義之人,讓他統帥幾萬大軍去解樊城之圍,曹操無論如何都不放心。


而於禁就不一樣,曹操起家時他就追隨左右,幾十年來忠心不二。他雖然沒有像張遼在逍遙津取得那樣輝煌的戰績,但他善於治軍。在曹操創業之初,曾打敗收編了十多萬黃巾軍,最後全部交給於禁管理。要知道這些黃巾軍都是烏合之眾,紀律鬆散。經過於禁幾個月的調教,變成作戰勇猛,紀律嚴明的虎狼之師。曹操正是憑藉這支部隊,剿滅群雄,統一北方。為此,曹操曾讚譽于禁有古良將之風。

再看看于禁的赫赫戰功,曹操討伐張繡時,遭遇突襲,被打得潰不成軍,曹操險些喪命。唯有于禁的軍隊臨危不亂,進退有度,最後幫助曹操擊敗張繡。討伐袁術一戰中,于禁一馬當先,連斬四位袁術四員大將,逼的袁術吐血而亡。官渡之戰,于禁固守大營,袁紹率大軍連攻數次均不能攻克,極大挫傷袁軍的銳氣,讓兩軍形成相持之勢,于禁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此一個治軍嚴明,指揮有方的名將,率領3萬生力軍,怎麼會輕易敗給關羽呢?司馬懿給出了最客觀的答案: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原來,于禁率大軍來解樊城之圍,被曹仁曹仁安排於城北一低窪處安營紮寨。時值秋季,暴雨連綿,漢水暴漲,形成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于禁的三萬軍隊被洪水切割成數塊,缺吃少穿,陷入絕境。

中國人自古崇尚仁者不以盛衰改節,義者不以存亡易心。龐德能夠“玉碎”,于禁為何變節投降,真如《三國演義》所說,于禁是個貪生怕死之徒嗎?非也,于禁跟隨曹操三十年,歷經大小戰役上百場 ,可謂出生入死。但他這次不能為了“氣節”,一死了之,更不能讓三萬生力軍與自己一起殉葬!他必須為自己手下數萬將士性命考慮考慮,不能讓他們與自己一起白白送死。於是,于禁選擇投降。三萬士兵性命保住了,于禁卻背上千古罵名……

曹操不理解于禁的良苦用心,發出如此感嘆:“我知禁三十年,何以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只有千年後的明代大思想家李贄看破了于禁“投降”的實情,他一針見血指出:“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

樊城之敗,非是曹操用人不明,也非於禁用兵失誤。于禁不是敗給關羽,是敗給天時地利也。換做張遼,恐也回天乏術。因此說,于禁的投降是迫不得已,是用自己屈辱,換取3萬士兵的重生。


洛水清風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值得好好品味。

于禁(?-221年),字文則,泰山鉅平(今山東泰安南)人。

于禁與張遼、徐晃等人被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深得曹操信任,跟隨曹操東征西討也屢立戰功。于禁治軍嚴肅莊重,被曹操授以假節鉞,可見曹操對於禁的信任程度。

這些就不必詳細介紹了,說一下為何對於禁失望吧。

01

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攻呂常於襄陽、圍攻曹仁於樊城。曹仁命令龐德駐守樊城北面,同時向曹操求援。

曹操本來打算讓曹植帶兵解救曹仁,但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於是,曹操反悔,不再以曹植督領援軍。曹操讓于禁督領七軍,共三萬人,前往樊城協助曹仁。

時值秋季,關羽利用秋雨過多,漢水大漲的機會,水淹于禁七軍。于禁與龐德全軍覆沒,于禁舉軍投降,龐德寧死不屈,最後被斬殺。

曹操得知于禁兵敗投降後,哀嘆良久,說:“于禁與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能面臨險境,反不如龐德。”

這的確讓曹操大跌眼界,是沒有想到的事。

張遼曾經是屬於丁原、董卓、呂布的部將,呂布投降曹操後,張遼投降曹操;張郃是袁紹的部將,官渡之戰,袁紹戰敗,張郃投降了曹操;龐德是馬騰的部將,後來跟從馬超投降了張魯,張魯歸順曹操後,龐德也跟從了曹操。

張遼、張郃、龐德都是敵人的戰將,後來投降了曹操,而且得到曹操的重用。

難道僅僅是曹操只允許別人的部將投降他,而不允許他的部將投降別人嗎?

並非如此。

關羽也是投降了曹操,最後關羽離開曹操,還得到曹操更加的尊重。

為何就於禁投降,而令曹操大失過望呢?

02

于禁臨陣潰逃,為為將者所不齒。

于禁以治軍嚴格為曹操所賞識,恐怕臨陣潰逃者無不被其處死。但輪到自己卻是臨陣潰逃,這無論如何說不過去。

但這個事情哪,的確說不清楚。從道理上講,一個武將只有戰死才是最大的榮譽。但也不是隻有戰死這唯一的結局,許多名將就如張郃、張遼、龐德、關羽,都曾經有投降的記錄。他們的投降也是情有可原,既然主公袁紹、劉備、馬超都跑了,也就沒有必要戰死到底。于禁也是戰敗被俘,投降也在情理之中。

但不同的是,于禁投降的人,最終成為了失敗者,而背叛的人卻是最後的勝利者。

這個就說不清了。

失敗投降也是常事,但于禁就成為了例外,為人所不齒,的確是于禁造化不夠。

03

于禁最終的結局

投降後的于禁,被關羽押送到了南郡。呂蒙攻破江陵後,于禁獲釋到了東吳。

于禁與孫權一同騎馬外出,被虞翻看到大為不滿,大罵于禁是俘虜,沒有資格與孫權並行;虞翻手持馬鞭要打于禁,被孫權禁止。

隨後,孫權在樓船上與群臣宴飲,于禁聽到樂曲傷心流淚,虞翻又指著于禁說這是在假裝可憐。于禁雖然被他人厭惡,但孫權還是讚歎他的忠義。

曹丕繼位後,孫權稱臣。黃初二年(221年),孫權派遣于禁回到了魏國。

于禁遭受到了別人的嘲笑,當時于禁鬍鬚、頭髮都白了,臉很消瘦。曹丕表面對於禁示以安慰,任命他為安遠將軍。

但于禁拜謁曹操陵墓時,曹丕卻命人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服之狀。于禁見到後,覺得丟臉,羞愧得病而死,被惡諡為厲侯。

的確如題主所說,曹操手下戰將如雲,像于禁這樣受到信任,但在最危難時刻投降的人,實在是很少。曹操愛惜人才,並且知人善用,沒想到載在於禁手裡。

這讓曹操頗感失望,也讓世人對於禁不啻一鼻,實在是于禁自己作下的,也怨不得別人。

曹操也算是老狐狸,沒想到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其實,在漢末三國時期,像于禁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只是于禁運氣不好,但也是咎由自取,沒有地方說理去。

求生是大多數人的本能,同時被俘的龐德也不想死。這就是各有各的選擇,但選擇是自己的決定,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否則也就沒有公理了。


豹眼看歷史


為什麼派于禁統領七軍?

首先要說明曹操並沒有錯看,要知道于禁可也是曹魏的大將呀,五子良將之一的高手。不能因為于禁戰敗投降,就否定於禁。先不說于禁到底行不行,我們用歷史資料來分下:

先看下於禁的簡歷:

于禁字文則,官至:安遠將軍 益壽亭侯 諡曰厲侯。

于禁跟隨曹操,勝仗多如牛毛,那麼大夥一起打的咱們先不看。就看于禁單獨辦事的記錄。

1.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于禁攻徐州廣戚,拔之,拜陷陳都尉。

 

2.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從曹操至宛,招降張繡。張繡復叛,曹操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這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于禁獨領所屬數百人,且戰且退,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于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未至曹操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當初黃巾降後精銳被編成青州兵,曹操寬之,故敢因緣為略。于禁大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發。于禁見敵兵將至,先立營壘,沒有時間見曹操。有的人對於禁說:“青州兵已告狀,你趕快去申辯吧。”于禁曰:“今賊在後,快已追擊至此,不先做準備,何以待敵?且主公聰明,何必申辯!”後來見了曹操,具陳其狀。曹操很高興,對於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於是錄于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

 

3.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曹操初征袁紹,袁紹兵盛,于禁願為先鋒。曹操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于禁為大將,守延津以拒袁紹,曹操引軍還官渡。

 

4.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復叛,遣于禁徵之。于禁急進攻昌豨;昌豨與于禁有舊,降於禁。于禁曰:“諸君不知主公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我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昌豨雖我舊友,但我可失節乎!”自臨與昌豨決,隕涕而斬之。

 

5. 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為行軍前鋒,就是用為後拒;而於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

 

6.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

 

看了上述的記錄,可見於禁有勇有謀,並且忠義無二,處事方式也紀律嚴明,乃至被封候。所以于禁可是有兩把刷子的一員大將,絕非泛泛之輩。

 

再看看歷史對於禁的評價

曹操:“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陳壽:“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于禁最號毅重,然弗克其終。”

 

綜上所屬,于禁是可以值得重用的高手,只是在大家心理的名氣不如徐晃張遼等,但是其實力絕對不差,所以曹操令于禁統領七軍,毫無問題。

 

只可惜襄樊戰役中,兵敗被擒,喪失英明。但是要知道,當時關羽如日中天,威震華夏,當時天下無敵,要不是孫權偷襲,勝負未可知。

當時曹操問誰可戰關羽,沒人敢去。曹操也深知關羽的厲害,當年關羽在曹營裡,也是眾將都不如,大家都怕。危難之際只有于禁挺身而出,可惜對手太強,敗了,並且投降了。但是這並不能代表曹操用錯于禁,誰也不知道結果會怎麼樣,所以于禁統領七軍並沒有問題。





三國184


于禁之敗,是天公不作美,非戰之罪也。按照史書所記,估計當時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古代沒有遠期的天氣預報,于禁的營地也只會按照兵法所要求的駐紮在相對高地,遇到這種級別的大洪水,于禁只有馬步軍,就只能固守在幾個高地上,一點機動能力也沒有,成了活靶子,自然被關羽的水軍打的落花流水,沒什麼稀奇的。

總之,以于禁的水平,自然知道料敵以寬,如何應對關羽,自然會有算計,但面對天災,就無能為力了。估計換張遼來,結果也是一樣。除非,行軍日程更改,躲過這場天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