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他堪稱太平天國"定海神針",若不是早早去世,起義結局或被扭轉


每到王朝壽命將至之時,轟轟烈烈的起義活動就將拉開序幕,這就是一種天命所歸,一種不變的定理。王朝出現必敗的趨勢,意味的就是百姓們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尋求新的出路,讓自己和親人活下去,百姓們常常釜底抽薪,選擇起義造反。不過,造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並不是說起義了就一定能成功。歷朝歷代,有無數的起義軍們,但起義成功的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以失敗告終。

他堪稱太平天國

就比如說太平天國運動,這應該算是一場讓人記憶深刻的起因活動。它是由洪秀全組織發起,不過最後也滅在了洪秀全的手上。洪秀全這個人本事不算大,但那張能忽悠人的嘴卻是他最大的優勢。他用侃侃而談的形式召集了無數死心塌地跟隨他的信徒,從而金田起義。

他堪稱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在前期發展的還是很順利,這不僅有洪秀全的功勞,還有其他幾位天王的努力。太平天國中有開國六王,這些人便是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在建立太平天國的運動當中,這6人都發揮了極大作用。洪秀全是起了開頭作用,召集了數萬教徒在金田村發動了起義活動。馮雲山在裡面擔任的是軍師的職責,他主要負責出謀劃策,將中西方制度結合,創立了一個新政體。

他堪稱太平天國

楊秀清主要是掌握制度,制定法律法規,賞罰分明。他最猖狂的時候,連天王洪秀全都敢打。制度真的算是一把很有力的武器,有一句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就是說洪秀全犯了錯,他也能依法處置。從這一點上來看,楊秀清到後期能將洪秀全壓得死死的,也是因為他掌握了最有力的武器。西王蕭朝貴很早就戰死了,所以歷史上有關他的描述並不多。但從有限的描述裡面能夠看出他是一個出色的領導者,有個人的人格魅力,仁厚又自律,在軍中他的聲望很高,能夠堪比楊秀清。

他堪稱太平天國

韋昌輝這個人八面玲瓏,在處理人際交往上面有獨特的一套。他在太平天國中擔任的角色算是外交官,他常常與洋人打交道,而且和洋人相處還不錯。太平軍們能夠支持這麼長時間,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外交處理得當。石達開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人,他的見識也比一般人高很多。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在所有起義軍裡面,他算是最被大家稱讚的一人。不過可惜的是,這樣完美的領袖卻缺乏了一定的手段和魄力,以至於只能屈居人下,沒辦法成為真正的王。

他堪稱太平天國

這幾位王身上都有著一定的優勢,他們各司其職,故而才使得太平天國發展壯大。但遺憾的是,有兩王早早的就去世了,他們分別是馮雲山和蕭朝貴。他們兩人的去世讓這個緊密合作的團隊出現了裂縫,以至於太平天國最終沒能取得勝利。尤其是馮雲山的離開,對太平天國來說是一大損失。一個部隊裡面缺少了軍師,那麼就缺乏了對敵之策,在對敵之時,將士們信心就不會那麼足。所以,可以說馮雲山在太平天國中就等同於是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起義軍們就覺得心裡安穩,打仗之時也更有底氣。

他堪稱太平天國

遺憾的是,這樣一位有重要作用的能人卻早早離世,以至於太平天國在儲王的爭鬥之中走向了自我毀滅。若馮雲山在世,憑藉他的才智,定是能處理好內部問題,讓洪秀全和楊秀清兩人和平相處,屆時,說不定太平天國是取得勝利的結果,而不是失敗告終。那麼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是怎麼死的呢?目前是流傳了兩種說法。

他堪稱太平天國

第1種說法是馮雲山死在了全州城,第2種說法是他死在了全州城裡的蓑衣渡。對於這兩種說法,專家們經過了一番仔細研究和考察,最終得出他死在全州城的說法要更為靠譜一些。理由1,《賊情彙纂》這本書裡面明確提到了馮雲山是在帶兵攻打全州城時,被桂林一帶的清軍擊斃。理由2,曾國藩在記載江忠源功勞之時,並沒有提到擊殺馮雲山的事件。馮雲山怎麼說也是太平天國的領袖之一,若是擊殺了他,那可就是大功一件,相當值得炫耀。但是曾國藩沒有提,那說明就沒有這件事,否則他早就大肆宣揚,為自己攬功了。理由3,江忠源曾經給好友寫信,在信裡面他大肆宣揚了蓑衣渡之役的激烈戰況,但卻沒有提到擊殺馮雲山這件事情。這就說明馮雲山的確沒有參加這一場仗,應該是在攻打全州城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

他堪稱太平天國

其實,馮雲山的死真的是出於運氣背。在1852年4月份,太平軍本來是要向湖南發起進攻,沒有打算去到全州。結果在全州的清軍們以為他們的目標是這裡,故而主動發炮,傷了不少的太平軍。這一下就激怒了太平軍,作為這支軍隊領袖的馮雲山氣憤不已,立即下令攻打全州城。也許是怒火沖走了他的理智,導致於他沒有做萬分的周全思考,使得自己暴露在清軍的眼皮子底下。最後被清軍的炮火打中,因為傷勢太重,救治不愈,最終去世了。

他堪稱太平天國

接到這個消息的洪秀全心痛難耐,這等同於是斷了他的左膀右臂。怒火攻心的他下令讓太平軍盡全力攻打全州城,拿下全州之後,他又縱容太平軍在城內殺傷搶掠。這既是為他忠心的下屬報仇,同時也是滅一滅清軍的威風。馮雲山的去世真的對太平天國是一種極大打擊,洪秀全也因為失去了這位軍師而大傷元氣。以至於楊秀清才找到了機會攬權,甚至虎視眈眈地想要除掉洪秀全,從而取而代之。天下都未定,內亂就先起,在這種情況下,太平天國自然是氣數將近,最後走向滅亡。

看歷史遠比看小說更為有趣,因為歷史就是一個有著無盡謎題的長卷,更何況還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

他堪稱太平天國

常有人問我讀什麼書好,我總是建議他去讀歷史書。

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像我們中國一樣有這樣完事豐富的歷史記錄,人類社會活動的所有變數都寫在了中國的歷史書裡,你想看問題更通透,可以去讀歷史,想少踩坑,可以去讀歷史,想搞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去讀歷史。甚至當心情不好時,也可以去讀歷史

尤其是去讀《資治通鑑》,你不知道幹什麼了,迷茫的時候,去讀《資治通鑑》,想了解社會里的各種關係,去讀《資治通鑑》,甚至想了解權術,也可以去讀《資治通鑑》。

成千上萬人的生死榮枯,被你一頁翻過,多少王侯將相在你的指間滑過,與你對話的都是帝王將相,你還會被眼前的小問題困惑住嗎?

他堪稱太平天國


一部《資治通鑑》,寫透了人生百態,寫盡了帝王將相,權術謀略。

很多人都喜歡看《資治通鑑》,最多的看了十七遍。

”一共一十七遍。每讀都獲益匪淺。一部難得的好書噢。恐怕現在是最後一遍了,不是不想讀而是沒那個時間囉。”

“中國有兩大書,一曰《史記》,一曰《資治通鑑》,都是有才氣,又不得意的境遇中編的。看來,人受點打擊,遇點困難,未嘗不是好事。當然,這是指那些有才氣,又有志向的人說的。沒有這兩條,打擊一來,不是消沉,便是胡來,甚至去自殺。那便是另當別論。"

當然,《資治通鑑》是文言文,如果大家沒有古文功底,可以選擇白話文,但白話文就存在一個翻譯的問題,如果版本不好,翻譯出來的東西就不準確。

他堪稱太平天國


我一般給大家建議入手《白話資治通鑑》十套裝,這本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大家知道,臺灣地區出了很多有名的詞人,比如寫出《東風破》、《菊花臺》、《青花瓷》的方文山。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國文功底很紮實。

原因就是他們成長的年代,正是臺灣地區提倡復興中華文化運動的時候。

當時臺灣地區有一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專門負責推行國學。

工作之一,就是出版大量的古籍,《周易》、《老子》、《詩經》等等。

而為了讓普通學生和讀者也能看懂史記、資治通鑑,他們就組織專家編寫了《白話史記》、《白話資治通鑑》。

他堪稱太平天國

這套書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裡面有重要人物畫像

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出來後得到了國學大師錢穆跟臺靜農的推薦。

作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愛好歷史,家裡一定要備這樣一套書,沒事的事情翻一翻,就會發現看問題的角度會完全不一樣。

不需要像看十七遍,能夠全部看一遍,重點的部分看上三四遍,就非常不錯了。208元一套


他堪稱太平天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