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近70%的新科进士出身寒微,宋朝为科举取士,煞费苦心

据南宋宝祐四年的《登科录》记载,时年录取进士一共601人,其中,官宦子弟只有184人。不难计算,平民出身的进士有417人,比例占到了将近70%。纵观宋王朝,历史上著名的比如范仲淹、欧阳修、吕蒙正等人家庭条件都不大好。

那么,宋朝在科举考试上有哪些制度保障呢?


近70%的新科进士出身寒微,宋朝为科举取士,煞费苦心


一、封弥制

参加过正规考试的人都知道,考试开始之前试卷是密封的,考试完成阅卷之前要将考生个人的姓名等信息密封,这样阅卷人就不知道阅的谁的卷子,从而防止有人作弊。

这项操作最早被称为“封弥制”,也被称为“糊名考校”,在北宋宋太宗时期创设。

二、誊录制

不过,封弥制依然有其漏洞。

比如答卷人可以在卷面上做一些记号来表明自己的身份,阅卷人也可以通过字迹对答卷人进行辨认。所以,发明新的防作弊制度势在必行。

鉴于“封弥制”的漏洞,到了宋真宗时期,又出现了“誊录制”。所谓誊录制,就是每一份考生交上来的试卷都要经过专门的书吏重新抄一份。然后,再将抄写好的副本送给考官进行阅卷。


近70%的新科进士出身寒微,宋朝为科举取士,煞费苦心


三、别头试

所谓“别头试”制度,即是如果考生的亲戚是考官必须另设考场,另安排考官,也就是对考官有“回避”的要求。

四、锁院制

所谓的“锁院制”指的是考官确定之后就会被安排到“贡院”居住,不能外出,不能与外界联系,食宿都在里面。

现代的正规考试中也有“锁院制”的影子,比如一些考试的出题人在一定的时期会集中住在专门的宾馆不准外出,不准与外界联系,而且没收手机,不让上网。当然,据说是管吃管喝的,待遇应该也不错。


近70%的新科进士出身寒微,宋朝为科举取士,煞费苦心


除了上述具体的制度之外,自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制度加持。综合来说历朝历代,在宋朝好好读书应该是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即便是平民百姓,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也比较大,难怪好多人都说如果穿越,首选宋朝。

如果可以穿越,你愿意穿越到哪个朝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