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中央电视台不久前播出的《朗读者》节目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朗读了汪国真的一首诗歌——《我喜欢出发》,引发观众共鸣。

出发、抵达、再出发,这是建设者林鸣一路走来的历程。港珠澳大桥这座超级工程背后,凝聚了所有建桥人的付出和坚守。而林鸣,是其中最绕不开的名字。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林鸣是岛隧工程的总工程师,而岛隧工程是整个大桥“最难啃的骨头”。

沉管预制、人工岛成岛、深海安装、隧道贯通、全线亮灯……七年来,瘦削的林鸣带领着上万人的团队一起“走钢丝”,经历了96小时鏖战、三征伶仃洋、“深海穿针”等诸多艰辛,终于建造出一条世界最长的外海沉管隧道,推动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其间,他们取得了540多项技术专利,形成了40多项创新成果。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就像养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她马上要出嫁了,又高兴,又舍不得。”2017年12月底,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亮灯前夕,林鸣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

如今,主体工程早已交工验收,大桥宛如卧龙蜿蜒在伶仃洋海面。今年,将迎来正式通车,总工程师林鸣也终于圆梦伶仃。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他在那里守着,就像“定海神针”

港珠澳大桥建设前,中国工程师从没有做过外海沉管隧道,仅仅建过几个数百米长的内河沉管隧道。外海沉管隧道的施工核心技术一直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家外国公司手里。对于林鸣和他的团队来说,要完成这项工程几乎是从零开始。

早前,林鸣曾带队前往韩国、荷兰等地考察学习。不想,在韩国,他们只带回了一张远远拍摄的照片;而在荷兰,则被要求支付1.5亿欧元的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林鸣说,他们被逼走上了自我研发之路。

困难自是少不了的,第一节沉管安装就碰上大难题。2013年5月2日上午11时,岛隧工程第一节沉管E1正式浮运安装。由于国内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首次出征茫茫大海,建设者们犹如“新手”开车上街,状况百出。直到5月4日,鏖战96小时,第一节沉管才安装成功。

在这96小时里,有人困倦难熬,有人想要放弃。而林鸣则是静静地守在安装船上,双目凝视着海面,纹丝不动,仿佛一根“定海神针”,稳定着建设人员的心。

“12小时不睡还行,24小时就很困了,到了36小时就只能靠往眼皮上抹风油精,硬撑。”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尹海卿形容,“林总是靠一股信念在坚持,这一点我们真的不如他,这种坚持的精神意志远远大于我们。”

其实,林鸣“定海神针”的称号早已有之。

2000年,林鸣担任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的项目经理。这个项目施工基坑的深度有50多米,基坑之外是湍急的江水。如果土堤有丝毫问题,江水将从天而降,几秒钟就会将基坑灌满,工人们都不敢到坑底施工。

当时,林鸣一如后来在安装船上一样,他拿起一个小板凳搬进基坑最深处,一屁股坐下去,说:“坑底安全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过的,我来陪着你们。”而后,润扬大桥如期通车,林鸣从此被称为“定海神针”。

对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者而言,总工程师林鸣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岛隧工程五工区常务副经理宿发强说:“有林总在那里守着,大家就是一句话,努力干。”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这样的林鸣,在身体抱恙时也依然不改本色。2013年底,E8沉管安装前夕的关键时期,林鸣因长期高负荷工作而致鼻腔大量出血,4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前后流血约有1000毫升。

期间,宿发强前去看望,却被他赶了回来。术后第7天,林鸣换上工作服又去了工地。岛隧工程党委副书记樊建华说:“除了做手术的时间,他都在遥控指挥。”后来,沉管E8昼夜施工的整个过程,林鸣一直呆在船上指挥、决策,30个小时后,沉管安装成功。

“睡梦中突然冒出的灵感”

岛隧工程全线亮灯前的半年时间里,只要不出差,林鸣每天清晨8点准时出发,上岛去督促进展。

去年12月30日,岛隧工程亮灯的前一天,记者曾与林鸣一同从项目部出发,乘船前往人工岛。上了交通船,林鸣就掏出一个笔记本,开始写写画画。他告诉记者,最近正在研究一个深海悬浮结构的通道,已经着手8个月了,这在世界上还没有。而今年6月,这项面向国际前沿的前瞻性重大科研项目——悬浮隧道工程技术研究已正式在珠海启动。

伟大的创新往往源自于大胆的设想,而林鸣是一个敢想、能想的人。

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的“钢圆筒围岛”快速成岛法就是源自于林鸣的一个大胆设想。林鸣说,他从2005年开始,就在考虑人工岛施工问题,看了很多国内外资料,2006至2007年间,开始提出这个方案,“何不把一个个‘大圆筒’”插入海床固定,再填沙围成一个岛?”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这个大胆而创新的想法,让原本需要2-3年才能建成的东、西人工岛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成岛”的奇迹。然而提出这一设想伊始,既有众多的反对声音,也有出于客观原因的担忧:每个筒重500多吨,22米直径,将近50米高,怎么运输?放在那里怎么得了?林鸣说,每打一个筒他都提心吊胆,如果打不下去就没法交代。

人工岛建成后,最早主持和参与方案研究的中交四航院设计大师王汝凯难掩兴奋。他说,最让他佩服的是林鸣的坚持,“如果没有这个决心,做不成这两个人工岛。”

2012年11月17日凌晨,当时任岛隧工程总设计师的刘晓东收到一条短信:“尝试研究一下半刚性。”发信人是林鸣,这是他睡梦中突然冒出的灵感。

此前,沉管制作的工具箱里只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方法。林鸣解释,刚性结构好比一块长条积木,而柔性结构好比乐高小块积木拼接的积木条,但这两种结构都不完全适合深埋沉管隧道。

很长一段时间里,林鸣和团队在这个问题上苦思冥想。“那一夜我几乎没睡,凌晨5点左右,我的脑海中突然闪出了‘半刚性’这个概念,它可能是从结构上解决深埋沉管的一条出路。”林鸣回忆。“半刚性”概念也遭遇了连续不断的质疑声。最终,6家专业机构的分析计算结果证明,“半刚性”的想法可行。

如今,岛隧工程已经建成,已有许多业内人士前往一睹风采。如果从海上乘船前往东、西人工岛,船身还未靠近,就能远远看见桥、岛相接处的碧绿色青铜鼎,建设者们称之为“桥头堡”。

“这是林总日思夜想的成果,让岛上随处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一工区常务副经理孟凡利介绍,两个人工岛岛头共有四个这样的青铜鼎,分别刻写着“海底绣花、筑岛奇迹、蛟龙出海、圆梦伶仃”的字样,记载着这项超级工程的筑梦历程。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为了1毫米的极致追求

2017年5月2日对林鸣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当天凌晨5时53分,伶仃洋上太阳初升的时候,林鸣发出一道指令——起吊,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后12米接头正式安装。晚上10时许,接头安装成功,伶仃洋上烟花绽放,数十家媒体与建设者们共同见证和庆祝隧道成功合龙。

当晚,满头大汗的林鸣被问及心情如何时,他说,还在等待。第二天清晨6时,林鸣等来了测量数据:偏差16公分。按照标准,这个偏差是在容错范围之内,隧道已能实现“滴水不漏”。但林鸣并不满意,“这是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我们不能留下任何遗憾。”

随即,林鸣召集团队赶回现场。重做还是接受?反复探讨可行性和论证风险后,60岁的林鸣作出了一个可能是他这一生最冒险也最艰难的抉择:“精调,重新对接!”

4日20时43分,精调后的测量数据一度让他们不敢相信:东西向偏差0.8毫米,南北向偏差2.5毫米。林鸣将这理解为对建设者精神和智慧的考验。“这是天道酬勤!”他说,重新对接实现的“工序可逆”,也为同类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施工经验。

林鸣这种对于精细和极致的追求,并不只在重大的关键环节,更是渗透了工程的每个细节。

冬季的清晨,阳光洒在伶仃洋碧绿的海面,时不时泛起点点白光。人工岛上,几个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人时而蹲下身子拨动石块,时而将大个头的石块摆放到路边。

“你看,这样捡完之后是不是效果好一点?”林鸣换了个姿势站了起来,拍拍手掌沾上的白色灰沫,转身对旁边的Ⅰ工区常务副经理孟凡利说,“我感觉铺设的高度要再降低差不多5公分,这些石头的颜色整体上也不够均匀,里面还掺差了一些其他花纹的石块,都要挑出来,不能用。”

而后,林鸣和施工人员一起,在冬季伶仃洋的风中捡了近半个时石头。正是借助林鸣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精神,建成后的岛隧工程,被誉为伶仃洋“最美地标”。

2017年7月7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贯通。12月31日,岛隧工程完工。今年2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交付验收。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在《朗读者》中,林鸣引用世界沉管隧道领域顶级公司TEC首席隧道专家汉斯·德维特的评价:“中国因为有了港珠澳大桥这个工程,从一个沉管隧道的小国,变成了世界沉管隧道的领军国家之一。”台下掌声不断,林鸣脸上露出了自豪与自信。

【采写】梁涵

【摄影】关铭荣 陈立通

视频|港珠澳大桥的超级工程师上央视《朗读者》读了一首诗

【作者】 梁涵;关铭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