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個目標,你知道是什麼嗎

我們中國古代的思想,被拿來與西方對照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儒家的孔子,跟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對照,對於他們的政治觀與教育觀可以進行討論。

墨家的墨子,跟宗教家耶穌對照,因為墨子講“兼愛”,耶穌講“博愛”。

法家的韓非子,跟比較近代的寫《君王論》的馬基亞維利對照,看看他們之間如何討論關於統治的一些奧妙。

名家的惠施,他講邏輯辯論的,就從古希臘時代的芝諾一路下來,把西方有關邏輯思考的,與他做簡單的對照。

但只有道家的老子和莊子,他們的思想會談到西方的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西方特有的一門學問。所謂的“形而上”,是指有形可見的萬物之上。

簡單來說,就是要探討萬物本體的學問:

萬物的本體是什麼?我們所見的又是什麼?我們所見的是萬物的現象,它背後有沒有來源與歸宿呢?就是這樣的問題。

我們今天就把《道德經》,跟西方思想來對照一下。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個目標,你知道是什麼嗎

01老子與普羅提諾的對照

第一個,是有關宇宙的問題。

我們要對照的是羅馬時代初期,一位“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叫做普羅提諾。

西方談宇宙的問題,往往就分兩方面:

一是宇宙含括了萬物在內,請問宇宙的本體是什麼?等於是萬物的來源與歸宿是什麼?

二是萬物怎麼樣產生出來的?就是宇宙怎麼生成發展?

《道德經》第42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老子說,萬物從道而來。這個無法形容的“道”,就把它來指稱萬物的來源與歸屬。

接著要問的是:萬物怎麼從道產生出來呢?

這個就是“道生一”的“一”代表元氣,“一生二”的“二”代表陽氣與陰氣,“二生三”的“三”代表陽氣、陰氣、和氣,然後“三生萬物”。

萬物都是由某種比例的陽與陰合在一起,形成某種和諧的狀態。

這種對萬物的理解,是非常原始而樸素的一種思維。

相對的,西方的普羅提諾,他的思想在西方稱作“流衍論”。

他的思想很簡單:宇宙最早是一個“太一”。

這個“太一”永遠存在,簡直沒有名稱,所以就用“太一”作為它的名稱。

它流衍的過程,大概分四個層次:第一個是知性,第二是世界靈魂,然後是個人靈魂,接著是有形可見的充滿萬物的世界,包括人的身體在內。

我們發現他跟老子有關的、相似的是什麼?

首先,“道”跟“太一”,具有相同的位置和作用。

其次,“太一”首先衍生出來知性,“知性”有什麼特色?

“知性”一定是二:有能知,有所知。“能知”代表主動的“知”的力量,“所知”代表“被知”的一個內容。

所以“能知”“所知”是西方的一個分法,這種分法主要是參考人的理性在進行思維活動。

而老子用“陰”“陽”,是一種就萬物本身“能動”和“所動”,來配合說明的。

西方講“能知”和“所知”是從人的理性角度,要了解到底怎麼回事,後面就沒有“三生萬物”這一部分了。

值得注意的是,普羅提諾也強調,人生的目的是要回歸於“太一”。

迴歸“太一”的話,人就要往上提升,慢慢超越有形可見的身體、物質世界;

再回到跟世界靈魂結合,再往上到知性的層次,完全靠理性的覺悟,智慧的啟發,而能夠悟到“太一”,最後再回歸“太一”。

這是普羅提諾的思想系統,跟老子的宇宙生成論的架構是有些類似的。

02老子與斯賓諾莎的對照


第二個,是有關人生的問題。

我們要跟近代西方的斯賓諾莎,來做對照。

老子的人生哲學,跟近代西方的斯賓諾莎有些類似。

斯賓諾莎是西方在笛卡爾之後, “理性主義”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斯賓諾莎的思想是“一元論”的系統,就是認為宇宙萬物從一個根源出來。

代表神跟整個的宇宙是結合在一起的。

那麼如何瞭解整個宇宙萬物呢?

他說,從人來看,人有身體,也有心智。

身體的屬性是它的廣延,長、寬、高三個維度,因為它是有形可見的身體。

心智的維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思考,可以理解。

換句話說,人的生命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力量,一個是物,一個心,兩種合在一起。

所以人的統一生命就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設法理解所有的一切。

比如說,我現在身體有病痛,我理解身體的病痛之後,就會使這種病痛降低它對我的影響。

假設我現在情緒受到干擾,如果我理解這種情緒的話,它的干擾程度就會降低,因為我很清楚地知道它怎麼來、怎麼去。

比較有趣的是,斯賓諾莎也提到有三種知識:

第一種是混淆的知識,就是受到很多感官、情緒的影響,混淆的知識;

第二種是科學性的知識,根據因果關係,找到某種合理的系統來解釋的;

第三種是直觀的知識

而講到老子,我們一再強調:宇宙萬物的問題來自於人的認知能力;人的認知有三個層次:

區分之知、避難之知和啟明之知

跟斯賓諾莎對照一下,就發現兩者有高度的相似性。

區分之知,跟混淆的知識接近,人區分之後,根本弄不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分。

因為它是相對的,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都有不太一樣的區分方式,所以這是混淆的知識。

避難之知,就會考慮到因果關係,這跟斯賓諾莎所說的科學性知識不是很接近嗎?

啟明之知,從道來看一切,看到一個整體、一個根本,這跟直觀的知識,就是不再透過人的一種理性思維的過程、主客對立的方式,而去直接瞭解,不是類似的嗎?

更重要的是,斯賓諾莎整個學說系統的目的,是要讓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得到真正的解脫。

他的方法是透過智慧的覺悟,就是隻要用理性瞭解了所有的一切,那麼它就不構成任何干擾了。

這跟老子是很接近的,都是要讓人得到心靈的解脫,得到一種真正自由的體會。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個目標,你知道是什麼嗎

03老子與海德格爾的對照

更特別的是,到當代的西方哲學,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特別推崇老子。

是因為他自己發現,西方的傳統從古希臘時代以來,就出了一個問題:

遺忘了存在本身,把最可貴的萬物來源與歸宿的存在本身,給忘記了。

所以他看到老子的《道德經》,瞭解了它的內容之後,就說老子的“道”簡直就是西方古代所希望掌握的存在本身。

海德格爾認為,西方人忘記了存在本身,而只在宇宙萬物存在的事物身上打轉。

就好像我們把老子的道忘記了,只在物上面、在萬物上面打轉,發展人類的認知、科學研究。

到最後,你各方面的進展越是豐富、越是快速,人離開根源就越遠。

這跟我們今天講《道德經》,提醒大家不要困在人類的價值觀裡,越走越遠,情況不是類似的嗎?

我們自己對於老子的理解,有時候也需要透過西方學者的認識,而得到更清楚的觀察角度,而對老子思想做更好的一種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