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張愛玲《怨女》:淺析“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張愛玲《怨女》:淺析“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生在平等自由的時代,該是多麼幸運

縱觀張愛玲的諸多中篇小說作品,故事時代背景多發生在清朝末年,新舊交替之時,幾千年積澱下來的封建腐落氣息瀰漫在文字的每一個細枝末節裡,出現在她文字裡的女主角,命運通常坎坷顛沛,個個美如玉卻又終陷泥淖中,讓人倍感惋惜。

在她細膩的文字下,繁華的背後,一股悲涼的味道薰染其間,在與小說的深度對話過程中,我對人生與命運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和領悟。

不禁感嘆,原來文字真的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可以穿透時間的浩瀚,跨過地域的界限,越過文化的隔閡觸摸到我們靈魂的深處。

這就是文學經典的力量。

這部中篇小說《怨女》首次發表於1966年,聽名字就會有預感:女主人公一定是個不幸的女子。事實也是如此。

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

銀娣是上海一家麻油店老闆的妹妹,她每日幫哥哥嫂嫂打理店鋪,因長得漂亮而被封號“麻油西施”,心儀對面藥店的小劉,小劉也對她有意思,但是性格比較內向靦腆,未曾主動去求愛,後經過媒人介紹,嫁給了當地有名的富裕人家-姚家二少爺。

沒想到,姚二爺帶有先天氣喘病和軟骨病,還是個瞎子,正值青春年華的銀娣嫁過去後,因孃家出身低微,加上丈夫無能,在婆家處處受氣,連傭人都低看她一眼,活得很憋屈。

更無法忍耐的是,從丈夫這裡,銀娣的慾望,情感都得不到滿足,於是將情感轉向了姚家三爺,而這個姚三爺是個輕浮的人,沒法指望他給自己幸福,絕望之餘銀娣差點自殺。

好不容易熬到姚家老太太死了,丈夫也死了,三兄弟分家了,銀娣帶著兒子孤兒寡母開始獨立門戶,終於在夾縫中求得了新生。

兒子長大後,銀娣開始給他張羅婚事,哪料,母子命運同出一轍,都是上了媒人的當。娘嫁給了瞎子,兒子娶了個醜女。兒媳婦進門後,銀娣百般刁難辱罵,還給兒子找了個丫環做小老婆,生了一窩崽,這位原配媳婦最終慪氣不過,就抑鬱而終了。



張愛玲《怨女》:淺析“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冷眼看人心,悲涼世界的無奈誰人懂

愛情與麵包,終難兩全

在愛情和現實的抉擇中,她也曾掙扎過:到底是選長得漂亮周正家境卻貧窮的小劉,還是選有錢卻眼瞎的姚家二爺?

沒有錢的苦處她受夠了,無論什麼小事都使人為難,記恨,自從她母親死後她就嚐到這種滋味,父親死的時候,她還小,也還沒娶嫂子。可惜母親不在了,沒看到這一天。

所以,最終她還是妥協了,嫁給了姚家,更貼切地說,嫁給了“錢”,為了給自己的妥協找個臺階下,她不停地暗示自己,小劉這種人是沒什麼大出息的,跟了他過去也只會去鄉下當個農婦,一年也見不到幾回面。

況且小劉也不夠主動,腦子也不夠活泛,跟著他只能一輩子受苦,所以迫不得已選擇了姚二爺,這是命中註定的事。

於是帶著一絲絲的期待和僥倖,她第一次在婚禮上見到了她的新郎姚二爺,前雞胸後駝背,有氣喘病,人縮成一團,銀娣看到後,上樓哭了一場。

可是哭又如何,人是她自己同意嫁的,作為一個寄居在哥哥家的大姑娘,已經18歲了,女孩子的青春就那麼些年頭,她耗不起,唯一的資本就是年輕貌美,這個時候必須得拿它來搏一把前程了。

長得漂亮是一大優勢,但是在那個舊時代,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她的門戶是她跨越階級的一大硬傷,想嫁給像樣的有錢人實在是沒機會,只能找個殘缺的,雖是下選,卻也是能力所及之內的極限了。

夫權主義下吃人的禮教,是對人性最大的禁錮

吃人禮教一:成親前未婚夫妻不能見面

在舊時代,女人婚嫁前,不能未婚夫見面。無論對方美醜,健康與否,全憑媒人一句話。男人娶錯了人可以再娶姨太太,而社會對女人的要求是要“從一而終”,一旦嫁錯了,就再無回頭餘地。

這個陋習是造成銀娣婆媳婚姻悲劇的直接原因。

吃人禮教二:女人地位低下,被迫失去自我

想想從前老太太那時候,我們回到房裡去吃飯,回來頭髮絲稍微毛了都要罵,當你們夫妻倆吃了飯睡中覺。“什麼都肯,只顧討男人的喜歡”,這話不僅是光婆婆講,大家都常常這樣批評人,男人不喜歡,又是你不對。

在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傳統下,男尊女卑的思想使得女人在婚後地位處於十分尷尬的位置,對上要討好公婆,對下要照顧好子女,還得討丈夫歡心,夾縫中求生存,在無數的條條框框的約束下,女性很難有“自我概念”,否則就成了“眾矢之的”,人言可畏,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

不只是銀娣日子不好過,另外倆妯娌也是寂寞。姚家三個少爺,大爺和三爺經常不落家,經常逛堂子,丟下老婆在家不管,幾個兒媳婦年紀輕輕地,終日地要與姚家老太太為伴。

在那個時代,男人們在外花天酒地不要緊,女人們卻被要求三從四德,不能隨便拋頭露面,傳出緋聞來,這一輩子可就全毀了。因此,很多女人的大好青春年華就在深宅大院裡悄然流逝了。

如同銀娣,如同那許許多多大宅院裡的媳婦們。


張愛玲《怨女》:淺析“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怨女之最大的“怨”,在於情慾不滿

一個正值大好年齡的年輕少婦,天天面對著一個軟癱癱的瞎子丈夫,即使生得再美,他也永遠看不見,欣賞不了。

這對於一個先天擁有美貌資本的女子來說,足以造成精神上的極大失落。另外,從銀娣的這一句“老實告訴你,連我都不知道是怎麼生出來的”來看,她生理上的慾望也從未得到過滿足。

和姚家三爺的那一次已是她這一輩子最大的念想了,可是這樣一個靠女人吃軟飯的男人,又如何能撐得住她如火般的愛情和激情呢?在希望中不斷絕望,似乎她的命運是一個解不開的死結。

愛情與性需求對人來說究竟有多重要?

在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定律”裡,性的需求和吃飯喝水這些基本需求,同時排在人的需求的第一序列,而對愛的需求則排在更高階的位置,一個人若是情慾長期得不到滿足,且沒有其他的事情可供轉移注意力,需求無處安放,內在衝突就會讓人格容易走入偏道。

而接下來發生的荒唐事情就印證了這一點。

苦水中泡出“墮落的靈魂”

在姚家老太太隻手遮天的封建“小朝廷”裡,銀娣忍氣吞聲,當了多年的憋屈媳婦,等到終於熬成了婆的時候,所有的壓抑,隱忍,憤怒全部釋放了出來,以一種近乎變態的力量摧毀著原本純良的她。

人格扭曲之“逼死兒媳婦”

銀娣帶著兒子獨立門戶後,開始給兒子張羅婚事,為怕自家身世遭人話柄,找了個遠地的,門當戶對的馮家小姐,僅僅看了張相片就定了親,光照片兒子就已經不滿意,但是她對兒子許下承諾“婚後可以娶妾”,還要他自己放出眼光來揀。

吳家小姐進門後,母子倆發現真人比照片還要難看得多,且聲音難聽,銀娣心裡憤憤不平,開始當起了“惡婆婆”,大冬天讓她在樓梯口站著剝蓮子,跟著兒子一起在背後說三道四。

對著兒媳婦,母子兩倒是統一戰線,同仇敵愾,一致對外,這還不算,對兒子媳婦的閨房之事也是好奇心重,以窺探他們的隱私來滿足自己那壓抑多年的情慾。

另外,還給兒子物色了自己的丫環冬梅做小妾,生了一窩孩子,小妾物資供應地足足的,作為正妻,卻什麼也沒有。

後來變本加厲,她竟養成了習慣,動不動就搬張板凳騎著門坐著,衝著後房罵一上午,直到把兒媳婦罵死放休。

銀娣為何對自己親自挑選的兒媳婦如此不滿?對於她而言,兒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她把他當成了自己生活的延續,期待他替她生活,所有自己曾經受過的折磨與煎熬,希望在兒子身上得到彌補和救贖。

無奈,卻發現兒子複製了自己的命運,找了一個醜媳婦,於她而言,就好比自己又重新嫁了一回瞎丈夫,內心的憤怒和不滿加倍地被激發出來了,剛好投射到了兒媳婦身上,於是這個可憐的吳家小姐當了一回替死鬼。

兒媳婦也許,至死也不會明白,婆婆為何如此仇恨她。這位吳小姐的命運也著實可憐,在那個“愚孝”的時代,縱使被百般欺凌,作為媳婦,也是萬萬不敢和婆婆頂半句嘴的。

而她這個丈夫也是和婆婆一個鼻孔出氣的,回孃家也是不可能,出嫁的女兒被趕回去,不僅自己,就連孃家也丟不起這個臉。進也難,退也難,所有的委屈,心酸,痛苦只能往肚子裡咽,嚥到最後,死對她而言,反而是一種救贖!

兒媳婦一死,銀娣的眼中釘終於去除了。

人格扭曲之“把快樂築在別人的痛苦上”

銀娣最大的滿足還是來自親戚們,看著姚家大爺以及親戚們的沒落,她的心情是愉悅的,只有他們都頹敗下去了,她二爺家才能顯得揚眉吐氣一點。更要緊的是,他們曾經都剝削過她。

人熬得太久了,苦的太久了,見到別人的好會更加劇自己的“不好”。因此希望誰也不要比自己過得好。

人格扭曲之“女版葛朗臺”

為了省下錢來買菸抽,銀娣在家庭生活上極力剋扣,所有吃過她家菜的人都說她家燒的菜太鹹,原因居然是為了省菜,炒菜的時候,嫌傭人放油太多,銀娣就自己拿個毛筆刷子在鍋裡刷幾道。

撤下來的蓮子茶端下去給別人接著喝,慢慢地,人都不願意來她家了,她也經常稱病不與外界來往,行跡變得怪癖起來,在大家眼中,成了個怪老太太。


張愛玲《怨女》:淺析“吃人禮教”如何將人性逼向墮落的深淵

人若無信仰,生命就會走向荒蕪

不平等的世界,開不出絢爛的花

從一個單純的小姑娘變成後來的變態的惡婆婆,人格的扭曲在銀娣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封建思想的荼毒下,男權社會對女性權利的壓抑和剝削。

在舊社會,女性的功能定位在於為夫家生兒育女,在家從父,父死從兄,兄死從子,這就是所謂的三從。

女性在這“三從”的傳統約束下,必須得依附男性才能在社會上存活,這種有失公平的依附關係讓女性不得不看男性“臉色”行事,泯滅自己的個性,犧牲自己的慾望,埋沒自己的夢想,失去自己的獨立性,只為滿足社會普遍認可的“價值觀”。

終生大事,一旦決定再也無法挽回,尤其是女孩子,尤其是美麗的女孩子。越美麗,到了這時候越悲哀,不但她自己,就連旁邊看著的人,往往都有種說不出的惋惜。漂亮的女孩子不論出身高低,總是前途不可限量,或者應當說不可測,她本身具有命運的神秘性,一結了婚,就死了個皇后,或是死了個名妓,誰也不知道是哪個。

銀娣,作為張愛玲筆下一個悲劇女性角色的代表,是一個時代下女性無法自主掌控命運的“犧牲品”。而命運常常環環相扣,不平等的風氣下,女人被過度壓抑,男人就會過度張揚,這本身也是一種建立在“人格剝削”的基礎上形成的畸形的“平衡”。

有信仰,知堅守,才是真人生

她仍舊堅信他的兒子一定與眾不同,他可以像上一代一樣蹲在家裡,而沒有他們的另一面,他們只顧得個保全大節,不忌醇酒婦人,個個都狂嫖亂賭,來補償他們生活的空虛。她到現在才發現,那真空的壓力不可抵擋,是生命力本身的力量。

人若精神空虛,無信仰,人就容易被原始慾望驅使,生命就會走向荒蕪。

你會發現,張愛玲的小說中,始終都有一種瀰漫於整個社會的頹廢氣息,從她蒼涼的文字,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整體生態環境是病態的。

姚家三兄弟的沒落也是當時社會上層社會男性的縮影,吃喝嫖賭樣樣來,真是應了那句話:上帝欲使人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一個腐落的時代,必然會造就一群腐落的人。

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啟示

從張愛玲的這篇《怨女》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社會的兩極分化,窮的窮死,富的空虛死,女的憋屈死,男的頹廢死,在物質貧乏與精神貧乏的交融中,人唯獨少了一樣東西---信仰。而信仰的缺失,並非個人或者小團體所特有的樣貌,而是整個大環境被慾望腐化後的結果。

人這一生,終歸需要信仰,信仰無關宗教,無關物質,而是每個人的心中,都需要堅信有這麼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它讓我們在紛繁錯雜的人世間,辨黑白,守原則,它讓我們懂得,即使身處惡劣的環境,在絕望中也能絕地逢生!它讓我們順應天道,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對萬事萬物心存敬畏之心!

有它的支撐,我們終會突破生活的層層迷霧,來與深藏內心的那個“純良的我”喜相逢!它是我們靈魂最好的歸處!

以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寫的有一句話結尾:

要記得在庸常的物質生活之上,還有更迷人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像頭頂上的夜空中的月亮,它不耀眼,散發著寧靜又平和的光芒。




�B�^��fh�\u000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