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說起最愛吃的家常菜,重慶人馬上就能給你來個現場版的報菜名,但若是隻能選一樣,那我一定會說是回鍋肉。

隨著重慶旅遊業的飛速發展,重慶美食也逐漸被人們所知曉,外地遊客對回鍋肉的接受程度比火鍋要高得多,就連很多外國人吃了都要豎起大拇指。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這都是因為回鍋肉本身的味道不偏向於麻辣,將肉爆出油後再上糖色,吃起來油而不膩,甜鹹的口感更加溫和。

相比之下,並且作為回鍋肉的姊妹夥,鹽煎肉的存在感卻低了許多,明明鹽煎肉的做法更簡單。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一起來做鹽煎肉吧!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步驟一:處理食材

將豬肉切成大小均勻的片狀,洋蔥和蒜苗洗乾淨後分別切成塊狀和段狀備用。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步驟二:爆油

鍋中放一點點油,燒熱之後把豬肉倒下去爆,豬肉炒至金黃色後撈出。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步驟三:上糖色

就著剛剛曝出的油,將兩勺白糖放入鍋中,攪拌至融化,倒入豬肉,快速翻炒完成上色。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步驟四:注入靈魂

把豬肉刨到一邊,拿出在菜市場買的豆豉,抓一大把放入鍋中炒香。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步驟五:下配菜

放入準備好的蒜苗、洋蔥,根據自己的喜好,我還拿了家裡的老鹹菜放了一點進去,翻炒一分鐘。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步驟六:調味

根據豆豉的鹹度不同,最後放多少鹽也有所區別,我家買的這個豆豉不是很鹹,所以最後需要放一勺鹽進行調味,翻炒均勻後即可出鍋。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關於鹽煎肉的味道,就算是沒有吃過的人,看了製作步驟後也能想象得到,絕對是一下飯神器。

新鮮的豬肉肉質Q彈,在豆豉的催化下變得有鹽有味,連帶著洋蔥和蒜苗都更有滋味了。

那麼,鹽煎肉到底哪裡比不上回鍋肉呢?

我們來看看它們之間的區別。

材料不同

製作回鍋肉的時候需要先將豬皮燒黑去毛,再放到水裡煮到半熟,才能下鍋;而鹽煎肉需要先把皮去除,切成片後直接將生肉下到鍋中爆炒。

這也是回鍋肉與鹽煎肉之間最大的區別。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做回鍋肉最好的材料是豬五花,也就是重慶人平常說的三線肉,肥瘦均勻,口感更佳。

而鹽煎肉最好是用二刀肉,也就是坐墩肉旁邊的那個部分。

步驟不同

回鍋肉是一定要上糖色的,鹽煎肉卻不一定了,是否要上糖色,每家每戶都有不一樣的選擇,為了好看,我們家是要上的。

配料不同

回鍋肉最傳統的做法要用鮓海椒和老鹹菜,再搭配其他的新鮮配菜,有的還會放豆瓣醬。

根據各自的選擇做出來的回鍋肉差別是很大的,但只要前面的步驟基本一致,做出來的都被叫做回鍋肉。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鹽煎肉的配菜與回鍋肉一樣多變,但定會放這一樣——豆豉。

豆豉是具體悠久歷史的一樣傳統調味品,和腐乳的製作工藝類似。

主要原料是黃豆,也有的地方使用的是黑豆,然後利用黴菌發酵製成的,呈現出深褐色、黑色。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重慶人更喜歡把豆豉叫做豆豉米兒,是不是聽起來有點可愛呢?

口感不同

前面的各種“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是回鍋肉與鹽煎肉的口感截然不同。

鹽煎肉比回鍋肉更油膩,在甜度上也有所控制,從而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豆豉帶來的鹹味兒。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相比之下,回鍋肉的甜鹹搭配出色得多,也更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喜好,自然而然,鹽煎肉就顯得遜色了。

不過,存在即合理,鹽煎肉不夠優秀,但依然是獨特的,所以我們才會時不時地想著:好久沒吃鹽煎肉了,不如今天晚上就吃鹽煎肉吧!

生肉下鍋的鹽煎肉,與豆豉絕配,為什麼比不上回鍋肉呢?

你們是怎麼看待回鍋肉與鹽煎肉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