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肉:四川人就好我這口,你過來咬我呀!

回鍋肉是四川民間的一道傳統菜餚,也稱熬鍋肉。回鍋肉,由於其歷史悠久,吃得人也很多,於是就成為別具風味的四川名菜。四川家家都會做回鍋肉,到四川回鍋肉就不能不吃,俗話說“入蜀不吃回鍋肉,等於沒有到四川”。久居外鄉的四川人,回川探親訪友,首先想到要吃的就是回鍋肉。那小編就帶大家嘮嘮嗑,談談回鍋肉的那些事。

回鍋肉:四川人就好我這口,你過來咬我呀!

回鍋肉的原型:爆肉

查找歷史文獻,我們會發現,宋朝皇帝在一次盛大壽宴上就出現了爆肉這道菜。宋人孟元老撰 寫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凡御宴至第三盞(即御宴上皇帝向親王宗室和文武百官第三次賜 酒),方有下酒肉、鹹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孟元老所提及的爆肉,很可能就是人們熟知的回鍋肉。有人或許會問:以豬肉為原料的回鍋肉怎麼可能成為宋朝御宴大菜呢?《後山談叢》說:在宋朝“御廚不登彘肉”。實際上,皇帝的餐桌上並未完全禁絕豬肉。曾在四川為官,後升為宰相的呂大防對宋哲宗說:“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勸說皇帝不要去貪圖珍饈佳餚,只能吃羊肉。呂大防還說:“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呂大防之所以苦勸皇帝“止用羊肉”,恰恰從反面印證了豬肉同樣受到皇帝青睞。所以,御宴上的爆肉,有可能指爆豬肉。從烹飪方式“爆”的角度,可以將爆肉視作回鍋肉的原型。

回鍋肉:四川人就好我這口,你過來咬我呀!

明代回鍋肉:油爆豬

明代的油爆豬很清晰地呈現出回鍋肉的特徵。明人宋翊《竹嶼房雜部》這樣記載:“油爆豬,取熟肉細切膾(切片),投熱油中爆香,以少醬油、酒澆,加花椒、蔥,宜和生竹筍絲、茭白絲同爆之。”油爆豬與回鍋肉的烹飪原料和做法幾乎一致。我們以川菜館中回鍋肉做法是:將七成熟的豬腿肉切片,炒鍋下油燒至六成熱,下紅辣椒炸成棕紅色,將肉片入鍋加少許鹽炒至出油,便放入料酒同炒,再下蔥白段、薑片和少許花椒翻炒,最後放醬油炒勻起鍋盛盤。其實,回鍋肉與油爆豬是一脈相承,都是先將肉煮或蒸熟後撈出,切片,再第二次加工,爆炒成菜。只是油爆豬的作料中沒有辣椒,下作料的順序稍有差別。至於加生竹筍同炒的回鍋肉,現在不多見。但是加茭白同炒,在川南一帶仍然流行。從烹飪原料和工藝看,回鍋肉在明代已基本定型。看到這菜名,我都能回憶起油爆的畫面和油香起。

回鍋肉:四川人就好我這口,你過來咬我呀!

清代回鍋肉:迎來質得飛躍

清末,得益於郫縣豆瓣的出現,回鍋肉的品質和口感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咸豐年間,郫縣城南街的益豐和豆瓣作坊老闆陳守信突發靈感,將鮮辣椒加入豆瓣醬。傳統豆瓣醬是沒有辣椒的,意想不到的是,放了辣椒的豆瓣醬格外可口,消費者大加讚賞。到了光緒年間,彭縣富商龔鹿賓見辣椒豆瓣醬有利可圖,攜款到郫縣創辦元豐源醬園,生產豆瓣醬。郫縣的辣椒豆瓣醬由此名揚全川,成為川菜最重要的調料。

回鍋肉:四川人就好我這口,你過來咬我呀!

回鍋肉,真好吃,但沒吃過四川人做的回鍋肉。不知道他那的味道和我家的味道有什麼不同。不管怎麼說,家裡做的回鍋肉是其他無可替代的。大家說說是不是這個理!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