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格律诗并不完全符合格律,却也被历代称为佳作?

夜读古小说


问题: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格律诗并不完全符合格律,却也被历代称为佳作?

比如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春山空,即为三连平。其他还有很多传世佳作亦在格律上有失。

本人愚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平仄格律诗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才确立的,在之前可能有一部分已经接近平仄格律。而在平仄格律诗正式确立以后呢,一些人在写平仄格律诗时候,在一些地方为了表达得很好,可能不符合格律会更好,也就是说,打破格律诗为了表达更好。格律是可以打破的,只要理由充分。李白的很多诗都是这样的。

二,比如说王维的这首《鸟鸣涧》,虽然有的地方没有符合格律,比如第一句,人闲桂花落,这里的桂花的花字应该用一个仄字才好,但是只有花落才能完美表达,用其他的字就不传神了,所以王维宁愿打破格律。但是这样可能会更好,让这首诗意境更好,而不是更差。

三,一首诗好不好和完全符合格律没有太大关系,很多严格符合格律的诗,但是并不好。但是好多不太符合格律的诗却成了佳作,比如李白的《静夜思》,绝对是佳作,和王维的《鸟鸣涧》一样,虽然很简单的寥寥几个字,而且用词平淡,但是把意境表达🉐淋漓尽致。





大橘子侃古诗


问题:为什么一些著名的格律诗并不完全符合格律,却也被历代称为佳作?

比如王维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春山空,即为三连平。其他还有很多传世佳作亦在格律上有失。

前言

格律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齐梁时期,当时的永明体就是早期的格律诗,格律诗有几个重要的规则,是在诗人的探索中逐渐完善的,因此会出现不少不完全标准的格律诗。

我们可以先看看题主说的这首王维的绝句。

一、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熟悉格律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首绝句中只有一字出律,就是春山空的”春“字。

这首诗归为古体诗更准确一些。王维的五言绝句中有不少古体诗。例如仄韵的古体绝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平声韵古绝句,最有名的大概是李白的《静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一字出律的古绝句

上面李白《静夜思》出律的地方很多,所以是毫无疑问的古绝句。但是像王维的《鸟鸣涧》只有一个字出律,就不是太多了。

其实李白也有一字出律的古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为格律诗来说,人字应该仄,这首诗和王维的《鸟鸣涧》严格来说都是古绝句。

三、早期格律诗中不标准的现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我们看到不少不合律的格律诗,例如不对仗的五律,

夜泊牛渚怀古 唐代: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失黏的七律:

登金陵凤凰台 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结束语

近体诗是格律诗,古体诗不是格律诗,诗的文学价值不在于是否符合格律,格律诗仅仅是诗一种形式而已。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想从三个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格律诗只是众多诗歌体裁中的一种,主要指五绝五律七绝七律,是诗歌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被称为近体诗,与古风、古体诗、五言七言诗、自由体诗、打油诗、顺口溜、现代诗等等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可以说,格律诗是为喜欢格律诗这种体裁的人设定的一种格式,有其自身不同与其它体裁的独特的条条框框,讲究的就是平仄对仗合撤押韵。你不喜欢格律诗,不去写格律诗就行了,不写格律诗自然也就不用受格律诗平仄对仗合辙押韵等条条框框的限制。格律诗只是众多诗歌体裁中的一种体裁格式,喜欢就用,不喜欢就躲着别用,仅此而已!

二、总是看到不少人义愤填膺地说,时代发展了,格律平仄过时了,要突破,要创新,说什么意境为上文字为先,平仄不重要。要我说,拿这些观点和格律诗较真,你真的是用力用错了地方。格律诗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件瑰宝,你说改就能改得了?再说,你如果不写格律诗,尽管随便写,还用得着拿平仄格律说事?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格律诗让喜欢的人去研究、去写作,你不喜欢或者根本不懂,就不要写格律诗,不要在自己不是格律诗的作品上标上格律诗的标签,自然也没必要和别人争论格律诗规则过不过时的问题,因为要写格律诗就必须遵循流传至今约定俗成的既定规则,不遵守格律诗规则写出来的东西那根本就不叫格律诗了!

三、有人说古人也不懂格律,李白写诗也有出律的地方,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解。李白前期写的许多诗根本就不是格律诗,如《将进酒》、《蜀道难》,你凭自己的臆测就说李白写格律诗不合格律,真是天大的笑话!格律诗格式成熟后,许多著名诗人的格律诗写的都中规中矩,个别出律的地方要么经过了拗救,要么是宽律允许。这儿就说到题目问的问题了,说有些著名格律诗不完全符合格律,请问:你怎么知道这些诗当时诗人写的是格律诗?唐诗也并不都是格律诗,也许人家当时写的根本就不是格律诗,现代人想当然的给它打上格律诗的标签再用格律诗的规则去对照,自然不符合了,你是想用这个证明格律诗规则无用吗?你想多了!

还有人一看到有人维护格律诗,说格律诗的好处,就说人家是老学究,就要人家拿出自己写的佳作证明,这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就因为说格律诗好的人拿不出佳作,你就能否定了格律诗的规则?再说,人家不是高水平的格律诗创作者,不一定不是高水平的格律诗评论者或格律诗理论研究者!格律诗的规则就在那儿,并不因为个别人的无端指责就失去了它的光泽。

所以还是我反复唠叨的结论:你不喜欢或不懂格律诗,请远离它,去写你能写的体裁吧,也没有必要对格律诗说三道四,流传了上千年的东西,你改不掉,变不了,就让那些喜欢格律诗的人去研究,去传承,各安其事,何乐而不为?

我还要说:要写格律诗,就必须讲究平仄格律,这是不容争辨的。你写不好格律诗,不是格律诗规则有问题,是你自身有问题。因为自己写不了格律诗,或者是因为分不清格律诗和其它诗歌体裁的区别,就大肆攻击平仄,对格律诗的规则评头论足,说三道四,就要改变千年流传,真是无知者无畏,你到底哪来的勇气啊?!


5真自在


《不符合格律规范的就不是格律诗》

一,诗情画意在景中,莫去框里求其形。格律诗很严格,起承转合,平仄工整,不是初学者所能掌控的。格律诗分五言,六言,七言三个格式,每个格式又分平起仄起两种规范。但是自唐以后格律诗研究者不断地拓展,有了多种脱格的格律诗,也名之曰格律诗,如果细分,笔者以为那应是研究者和诗评者关注的事情。

诗是语言的精华,没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和对语言驾驭的能力,是不可能写出好诗的。初学者如果拘泥于格律诗的格式而忽略了诗的意境,就会成为流水线上的作业工,码些很整齐的格律式的文体,这也是自唐宋以后有格律而无诗的症结所在。而好的诗句的来源,它是灵感一刹那的结晶,可以说没有可复制性,不符合格律又能千年传唱,以为它是诗而非格律。

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创作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他的诗词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回旋往复的旋律,不单单是符合格律诗的诗韵,这也就是为什么好诗能为人传唱而不符合格律诗之故。

二,没有画中景,白涂框里形。景分自然之风景和人内心之情景,内外相结,情景相融,方能成诗。近格律而书无景之文,其文难存,文不存格律焉附?所以必须作好诗文,再言格律,这也就是有不符合律诗的好诗之故。历代多少诗词大家尚且如此,而动不动冠之为律诗,不免有些贻笑大方,就连工于律诗的杜工甫都会出律,可知诗不可以律害意,可律则律,不可强求,更不可刻意为之。


律诗后来所拓展出的换韵,借韵,邻韵,补救,纯属无稽之谈。失对,失黏,重字更不可取。题主所提的为什么有的好诗不符合格律,以为它就不是格律诗,可以说是编撰者为了丰富筐子里的产品而硬塞进去的了。


黄土情愫


人好不是衣服好。茶香不是口杯香。诗好不是格律好。

孔乙已懂回字四种写法,并不能表示他学问高文章写的好。

很多人不懂诗却故弄玄虚,以为学会平仄押韵就成诗才。叶公好龙而已。

格律只是盛行于唐代诗歌规范形式,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包装。这种规矩形式有很多优点。但好诗和规矩不是一回事。中规中矩不代表就是好诗。不入规矩不代表写不出优秀诗歌。

句式(形式)的美只是诗歌美的一小部分。打动人心的意境,意象,引起共鸣的思想情感,独特的审美角度,丰富的表现手法等等,才是一首优秀诗歌的主要内在条件。

写诗不是格律游戏,不是土木工匠。是一种有血有肉的艺术创新。出奇方能制胜。

当规矩不能适应诗歌的艺术表达时,不必拘泥于规矩。

当诗歌削足适履,自戴枷锁时,诗歌才真的会失去生命力。


生死有多远


内容为王,形式为辅。格律至上是主次颠倒。

历代众多优秀的“格律诗”之所以破格出律,仍被后人在各种律诗选本里收入,冠以“律诗”的名称,是因为在一些评论家和编者心中认为:格律形式唯美,律诗平仄超难,同样水平的古体诗和近体诗,格律诗比古体诗更好(这是某些专家的公开论调)。

所以凡遇千古佳作,他们都不忍将其踢出“律诗”之外,冠以“律诗”之美称,方显“众诗皆下品,惟有律诗高”。

那么破格出律又该如何解释呢?他们自有“雄辩术和方法论”来自圆其说。比如发明创造了能变古体诗为格律诗的“拗救”之术。都知律诗中有大量的“拗体诗”存在,而拗体其实就是破格出律(在此就不照本宣科,解释拗救之术了)。但一经使用了外科手术似的拗救之术“治病救诗”后,破格出律者便完全合格,并无上荣光地位列于格律诗的殿堂。

天才诗人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古体诗佳作被冠以律诗,破格出律的拗体诗被拗救成格律诗,反证了格律诗被后人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将形式凌驾于内容之上了。不然,破格出律者,就不该称之为律诗。难道古体诗和近体诗,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好诗不是看意境,修辞和语言来评定?

硬要把破格出律者解释为格律诗时代还在发展,不成熟,这也是逻辑不通的说辞。不成熟就划入古体诗得了,不是吗?(杜甫本是格律诗圣手,应该是最成熟吧?可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也有让格律迁就内容的破格出律之佳作。这个就不详细举例了,好奇者可查阅杜甫选集)

我尝试拿同题诗用古体和近体两种形式来写作,感觉创作古体诗犹如学习民族舞,而创作近体诗就像学跳芭蕾舞。两者都令人赏心悦目,其难度区别主要在于形式。一首诗的好坏,最终还得看内容。

七言·蝴蝶

功成修炼破茧飞,梦里庄周化美眉。

满怀抱负展风采,独领风骚占花魁。

翅舞东风凭潇洒,身披锦绣炫春晖。

传粉至死抱香去,点尽奇葩圆梦回。

七律·蝴蝶

挣脱绑缚破壳飞,惊世重生变美眉。

潇洒舞姿添画景,蹁跹倩影伴花魁。

朝生暮死随花落,魄散魂飞抱梦归。

造化神奇惜命短,御风起舞竞朝晖。

·


默金cc


首先,诗是什么?

诗是诗人将自己所看到的、感知到的、经历过的真景、真人、真事等的真实感受,经过自己的思维意识加工,而后凝缩、升华输出的语言艺术。

所以诗歌的第一要务是反映所描绘的真实,而非文字本身。而平仄韵律这些是对于文字的要求,是属于锦上添花的事儿,而不是诗本身。

比如李白的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烟和川押共同的韵an韵,这是汉语中烟和川这两个字的发音相同点,但是自然界中的烟和川,显然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比如在英语之中烟是smoke,川是Mountain,显然Smoke和mountain之间并没有什么音律上的关联,其他语言中也未必两者有关联,只有在汉语中两者才有音律上的共同之处,音律使得诗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更具美感,但这并不是诗的本质。

再者,文字属于有限集合,韵律平仄这些是从有限集合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所以它是不完备的,如果完备,那么语言就变成一个有限集合,而有限集合是无法描绘无限的真实世界的,所以所有的语言语法都是不完备的,这也就注定了,诗词的平仄是不完备的。因为它首先是要描述真实世界的真,而非文字。而能让人产生共鸣的恰恰就是这个真,所以优秀的诗歌虽然平仄不齐,但却能跨越时间的洗礼,千百年后依然能够感动今天的人们。

例如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每当我们走过河流小溪的时候,总会看到清澈的溪流在石头上流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美好和我们眼前所见的真实景色是一致的,所以引发了我们的共鸣,让我们感受到了无限的的美好。而且清泉石上流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的限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看到是清澈的水流都会让人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它已经超越了明月这个夜晚的时间限定。再推广,即便到了将来的宇航时代,你在其他的星球上看到了同样清澈的水流,哪怕那不是水而是液态的甲烷、氢气等等,他依然是清泉石上流。看见了没有?这句诗已经超越时间、空间,甚至物质的限定了,就像物理学中的发现的定律,数学中的公式一样,达到了永恒的存在状态。

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00年后的今天,人们看到庐山瀑布,还是会自然的想起李白这首诗,虽然夸张,但这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感受却是真实的呀,再者,抛开庐山瀑布,你走到了地球上的任意有瀑布的地方,那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即便你到了阿凡达星球,看到那上面的瀑布,那依然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再比如杜甫的: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渭北和江东,其实只是一个地名的代称,替换成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影响诗的美感,你可以把渭北换成苏北,冀北、疆北,藏北,辽北,淮北,陕北等等等等。江东也可以换成浙东、岭南等等一些地方。即便是到了将来的宇航时代,你也可以换成其他的星球,比如:

月地春天树,火星日暮云。

当你在月球基地,而你思念的人在火星的时候,这句诗必然就成了真实。

再比如欧阳修的《生查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76,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ee40001e7a53196884a\

飞龙在天9783


这个问得好!

要说诗,就要搞清楚诗的本质是什么,诗的格律又是为什么?如果不能知道最根本的东西,也许就会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按照《尚书》的定义,是“诗言志”,所以后来有一个不可否认的说法,叫“愤怒出诗人”。诗,从杂言,到四言,五言,七言,到格律化,后来再又盛行词、曲,这些过程就应该让我们明白,格律诗仅仅是诗中的一部分,那么千古绝唱就不可能只局限在格律诗中,“关关雎鸠”肯定是永远的名作,“蒹葭苍苍”必然流芳千古,《离骚》、《橘颂》当然也就辉煌不朽。

格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人为琢磨出来的,是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发现,把平仄适当的调整,音律感更有其妙,于是才纷纷琢磨起平仄之类的事来。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诗要写些什么?如果只是为平仄而平仄,不知道立意和境界,那么可能就会落得满篇废字,无病呻吟。这一点,曹雪芹真的是杰出的教师爷,他通过香菱学诗,反复修改锤炼,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指点。

所以千古名作不一定就硬要拿平仄格律这种死规矩来套,还是主要品尝其中的精气神,只要其魂奇伟,稍有瑕疵是完全不掩其瑜的。相传周邦彦姜夔等人,在格律上追求得近乎滴水不漏,但是他们的影响却远没有苏东坡等人大,因为苏、辛他们的意境确实更高一筹。所以格律的理论也不得不常常跟进修订,于是,像“失粘”,“救拗”、“平头”等等都给了“解药”,该放过一马就放过一马。

词的兴起(盛起)正是因为人们对格律越来越桎梏的逃跑,词更加活跃,还可以玩“艳科”,自然就另有吸引力了。后来一些人玩词又越来越讲究,弄得紧张兮兮的,于是人们又开始亲近“曲”,曲的自由性更高,允许更加口语化俗哩化。总之格律化,升华了技巧,却也常常让人畏惧,这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矛盾。

人毕竟是知道理性的,一边能把技巧玩得玄之又玄,一边也能明白返璞归真,所以略有美中不足,照样也能称为千古名篇。

而且人们都知道,十全十美基本是不可能的,诗词文章,有“眼”(诗眼、文眼),有亮点,大家就认可了,不信你去看看老杜的《登高》,这首诗号称千古七律之冠,但是那最后一句,说多烂有多烂,可是有前面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可以震撼千古了,至于那句“潦倒新停浊酒杯”,还追究它干什么呀?

也有人嘲笑毛泽东的诗,说这里犯了“合掌”,那里叫犯了“平头”,可是毛泽东的诗词,毕竟气势磅礴,英雄豪迈,文采斐然,领千古风流,嘲笑者绝对望尘莫及。

呵呵,该随缘时且随缘,随缘才能真开悟。


非云非鹤801


首先声明,本回答属于自产干货,而非百度!其次我想说的是个人观点,喷子留情!

好了,言归正传,问题既然专门点明的是格律诗,我们就先要搞懂什么是格律诗!格律诗我的个人理解是就是单指五七言和五七律。除此都不算格律诗!既然说格律就不要提什么律不害意之说,扯淡!只能说明你自身修养不够!不孕不育(不韵不律)之类的就别提格律二字了!(去祸害古风吧!)至于历史上的格律名篇,所存在的有关格律的问题大致有如下三点解释:一,过去没有官方统一的普通话标准,如关中音,广音,川音,京音都登上过历史的舞台。所以发音的不同导致了格律的不能严格统一!二,格律中有拗救一说,所谓的拗,既指平仄不依常格的称拗句,单字不依格律的称拗字。所谓的拗救大至有三种办法,既出句自救,对句相救,孤平自救。至于如何拗救,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这里不多说了!三,特殊词汇绝不可易者可酌情宽泛!

除此三点外,我再不了解格律中有可宽泛之处了!

论格律诗最标准严格的,我认为当首推杜工部,虽然他的诗中也有出格律之作但属极少数!也多拗救了!

最后对想学习格律诗的朋友们推荐两位古人作品,一位就是诗圣杜甫,另一位就是姜白石。此二者诗集通读者对格律诗而言可以说算初通,精读者可以算入道!

希望我的回答对有需要的看官有所帮助!


津门不周山下


这些“出律”的作品到底是不是格律诗,我想应该只有作者本人才知道吧!而一些作品,是后人强行的给打上了格律的标签,导致了所谓的出律。

可以分三种情况来看。

第一种情况,就是格律诗成熟之前,或者说探索,过度阶段,本就没有固定的格律要求,大家都是在探索,自然也就会出现了所谓的出律。当然,这种所谓的出律,诗人心中还是有格律那么回事的。

第二种情况,就是人家写的本来就是古体诗,是后人给强行打的格律标签。自然就会出律了。

第三种情况,就是故意突破格律。当然故意突破,往往都是个别突破。如果突破太多,那就不再是格律诗了,而是古体诗。

其实,当下也是如此。一些作品本身是古体,读者要往平仄上去扯,那不出律才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