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王朗說的句句精闢字字在理,為何最後還會輸?

清新小豹紋


從辯論的層面,原因如下:

1.立場優勢,按理來說,辯論的論點平等。但王朗的論點以曹操支撐,而諸葛亮的論點以大漢為支撐,以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是簒漢梟雄,而劉備是扶漢正統,顧王朗處於劣勢。

2.氣場優勢,這方面王朗年老體弱,聲音已孱弱,氣息不平勻。而諸葛亮,正當年,雖坐推車,但聲潔力厚,滿腔正氣,壓的王朗上氣不接下氣。

3.思維優勢,辯論重要的是文思泉湧,思維邏輯清晰,迅捷。王朗主動發問,句句扎針見血,而諸葛亮卻能瞬間組織正面攻擊,反被動為主動,字字珠璣,思維縝密,絲毫不給王朗反駁的機會。

4.心態優勢,心胸寬廣者,容大江而似大海;心胸狹窄者,集小河而入峽谷。王朗開始正義凜然,被諸葛亮一反擊,毫無還手之舉不算,變為了人生攻擊,再被諸葛亮急言相攻,自然血氣凝滯,急火攻心,最後吐血而亡!




琅琊閣觀察員


王朗:“我們平定了天下大亂”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我們勵精圖治,天下歸心”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我們統一全國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諸葛亮:“你是漢賊!”

王朗:……

諸葛亮:“你不但活著的時候是漢賊,死了也是漢賊”

王朗:……

諸葛亮:“不但你是漢賊,你祖上三代都是漢賊”

王朗:我……

諸葛亮:“我什麼我,我罵的就是你個漢賊”

王朗:你……

諸葛亮:“你什麼你!你個漢賊,簡直是漢朝的恥辱,民族的敗類!”

和現在互噴基本一樣,不管你說啥,反正我就問候你家人就完事了,罵人嘛,誰講道理誰就輸,誰臉皮厚誰就贏。王朗這樣的,在祖安連一盤遊戲都堅持不下來。





張家曉哥哥


王朗的說辭可以歸納為四段話。

一、天數可變,既然漢朝能取代秦朝,難道我大魏就不能取代漢?

二、漢朝皇帝昏庸,而我朝皇帝賢明,皇位就該由我朝天子來坐。

三、蜀乃邊陲小國,而大魏兵多將廣,你打不過,何必白費功夫?

四、兵戎相見,只會使百姓遭殃,我勸你不如早早投降,既對百姓好,對你也好,我擔保你投降後,封侯拜相。



這套說辭有道理嗎?坦白說,有道理。

誰規定皇帝只能由劉氏來坐?

劉氏皇帝昏庸無能,曹操出來救場,憑什麼他這種賢者就不能取代劉氏?

並且魏強蜀弱,是事實。挑起戰爭會使百姓遭殃,也是事實。

這套說辭對於老百姓,很有說服力!所以王朗的話很有道理。

但是這種有道理話從王朗口中說出,總感覺很彆扭,貌似在哪裡聽過。

你想想,是不是這個畫面?



王朗是何許人?用演義中的話說“漢朝大老元臣,初舉孝廉入仕”——王朗能爬到魏國司徒之位,是因為他在漢朝做過官。漢室並未虧待過他。而他一個食漢帝之祿,卻不為漢室分憂的人咒罵漢室不仁,揚言漢室該滅亡這種話,豈不是很滑稽搞笑嗎?

就好比汪精衛投敵,跑到前線宣講,說你們不願意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中國軍隊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管他說得對不對,只要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有道理就沒道理了。只要指明瞭汪精衛狗漢奸的身份,自然而然的可以激起己方同仇敵愾之氣。

諸葛亮反擊王朗也是一樣。他根本就不跟王朗正面辯論,而是直接罵王朗是漢賊!不管王朗說什麼,他就是一口咬定——你王朗是漢賊,你王朗是漢賊,你王朗是漢賊。


面對諸葛亮一連串的人身攻擊,王朗完全無還手之力。

他既不能賴賬——因為他背漢降曹是事實;

他也不能反駁——因為作為叛徒,確實沒什麼好神氣的。如果他為叛徒行為辯解,那豈不是說哪天大魏不行了,也可以背叛大魏?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王朗自然就輸了。他能做的事,就只能是罵諸葛亮是村夫。也用人身攻擊噴諸葛亮。

但諸葛亮根本不給王朗還口的機會,揪著王朗的軟肋繼續人身攻擊——你這種漢賊也敢說話?你這種漢賊就該閉嘴!你這種漢賊怎麼不去死啊?!


這種時候下,如果王朗臉皮夠厚,也就是他打心眼裡認同自己的觀點,無所謂別人罵他是漢賊,任憑諸葛亮羞辱,他還是會輸,不過不至於氣死。但是王朗對自己理論體系信仰不夠堅定。嘴上說一套,可內心裡卻還是買諸葛亮說的那一套的賬。

結果他經受不住折磨,內心糾結無比,最後暴斃而死。(應該是腦溢血之類的急症)

如果在陣前跟諸葛亮對噴的是曹操(寧負天下人),是呂布(三姓家奴),諸葛亮也不會贏得那麼輕鬆。因為曹操和呂布本來就不要臉。他們嘴上說不要,心裡也確實是真不在乎。


Mer86


王朗跟諸葛亮不叫對罵。王朗是秀才,是過來講道理的,諸葛亮用的是人身攻擊大法,所以王朗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是單方面捱罵的一方。



我們先看下兩人的對峙過程。

第一回合,王朗一開始稱讚諸葛亮,然後問為什麼要北伐魏國呢,諸葛亮回自己奉旨討賊。王朗說風水輪流轉云云,該是有德之人得之,諸葛亮回曹操是漢賊,不是有德之人。



自始至終諸葛亮都是把曹操放在了亂臣賊子的位置上。

第二回合,王朗拼命的誇讚曹操的功績,諸葛亮直接開罵“粗鄙之言”,罵其身為漢臣不思報國,反而成為曹賊的幫兇,順帶把王朗也歸到了漢賊。

反正任你王朗妙口生花,你就是亂臣賊子的身份,我們才是漢室的正統。



第三回合,王朗已經被罵的結結巴巴的,一句話還沒說完,諸葛亮的嘴炮就開始了,先是無恥老賊,後是斷脊之犬,最後一句“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直擊王朗的心靈,王朗墜馬而死。



王朗是文人,說出來的最狠的罵人的話也就是:諸葛村夫,這算什麼罵人的話啊。

如果兩人是辯論賽的話,那王朗可以甩諸葛亮幾條街,但是諸葛亮根本不管你王朗說什麼,我只管說我的,王朗死心眼,當然罵不過諸葛亮了。


歷史伶俜者


老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王朗的唇槍舌戰,可謂經久不衰,成為了極為經典的名場面。這場論戰,以王朗不能承受諸葛亮的嘴炮攻擊,墜馬而亡為終結。但觀看過這名場面的觀眾都會發現,實際上王朗的話非常有道理,無法反駁,但最終卻輸了,這很令人費解。後發制人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罵死”王朗的?

仔細觀察會發現,王朗的話固然有道理,無法反駁,但諸葛亮卻根本沒有接他的話,沒有絲毫反駁,而是避開王朗拋出的問題,而直接放出自己的觀點。用兵法上的話來講,這叫“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們都不防守,拉開對攻,看誰的火力更強。顯然,諸葛亮更勝一籌。

王朗的切入點是“天下大勢”,他認為,天數有變,皇位更迭是“天命”的表現,皇帝之位有德者居之。人應當順天而為,遵從歷史發展的規律,逆天之人必然沒有好報。之後便是他的論據,新興的曹魏政權為天下貢獻極多,比如:

自桓帝、靈帝以來,黃巾猖獗,天下紛爭,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萬姓傾心,四方仰德,此非以權勢取之,實乃天命所歸也!我世祖文皇帝,神文聖武,繼承大統,應天合人,法堯禪舜,處中國以治萬邦,這豈非天心人意乎?

曹操和曹丕父子,一個掃清寰宇,維護統一;一個禮賢下士,眾望所歸,而他們都是在收拾漢王朝的爛攤子,兩相對比,高下立判。最終的結論是,個人應當順勢而為,只有如此才是正道,所以他勸諸葛亮:

你若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國安民樂,豈不美哉?

邏輯縝密,無懈可擊。王朗不愧為當時的名士。但他忽略了一點,這種“順應時代”的個人評價體系是有問題的,至少在當時是有問題的。古代中國講究一個“忠君”,尤其是在東漢儒學蓬勃發展的時代。既然是“忠君”,則自己本身的君主無論出於何種境地之中,臣子都需要效忠他,而不是背叛他。“順勢而為”在當時,和“搖擺不定”很難區分,因此,這種論調很容易讓人抓住把柄,直接被對方人身攻擊。諸葛亮果然這麼幹了。

好,你王朗不是“順應天命”嗎?自己既然已經承認了,那諸葛亮便毫不留情,發動了致命的人身攻擊,先說王朗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乃是漢朝的名士,接著話鋒一轉,開始了表演:

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司徒已經七十六歲,聽到諸葛亮對他如此謾罵,氣火攻心,已經快不行了,諸葛亮將剩勇追窮寇,補了致命一刀:

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司徒聞言,一口鮮血噴出,跌於馬下,當即身亡。

王司徒的失敗之處在於,他真的想和諸葛亮討論學術問題。他的天數有變論,諸葛亮根本無法反駁,因為他列舉的都是事實。但兩軍交戰,並不是看誰說得對,而是需要看誰講得好,諸葛亮明知自己反駁不了,所以直接不反駁,而是將問題引到道德層面,直接對王朗本人進行攻擊,達到了振奮己方士氣的效果。


庭州行者


“東吳五大將,頂不過孔明一張嘴。”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孫策、周瑜、太史慈、程普、黃蓋五個人合起來,不如諸葛亮一張嘴的效果。

這句話與王朗有關。

王朗是很厲害的,當年曾經驗大戰東吳一龍四虎五員大將,居然全身而退,有呂布之勇,不遜於趙子龍。大家請看《三國演義》第十五回中的具體描述。

回目: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看到沒有,這個老王朗不簡單,到了陣上,破口大罵,拍馬舞刀,直取孫策,幸虧讓太史慈給攔住了。要不然,王朗就要當場陣斬孫策。

雙方大戰,周瑜、程普也從背後偷襲,加入了圍毆。也不知道王朗上輩子犯了什麼錯,居然享受到這種待遇。

但王朗“殺條血路,走入城中”,全身而退了。這武藝,也太牛了。
所以說,千萬不能小覷王朗,他是《三國演義》
整部著作中最容易被人忽視的一員猛將。

後來,世事難料,人生道路曲折,王朗歸附了曹操,為曹家效力。

曹操死後,曹丕篡位,立魏代漢,王朗在其中立下扶立之功,他帶頭支持曹丕上位,並糾合文武百官,逼迫漢獻帝退位。這在《三國演義》的第八十回中

回目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大家注意這個細節:曹丕篡位以後,論功封賞,王朗被封為司空。

那後來,為什麼司空王朗又成為了司徒呢?司徒和司空有什麼區別呢?

都是三公,地位很高,但司空管的事很多,刑獄、官吏、財政,工作很繁重。但司徒管得少,管典籍和禮儀,很輕鬆,比較閒。

這說明什麼呢?――王朗的身體出問題了,精力不夠。

通過前文,我們知道,王朗以前是上陣的猛將,經常上陣搏殺,要做劇烈的體力運動,熱量消耗多,飯量就大。而當了文官以後,運動少了,飯量一下減不下來,體內脂肪比例上升,心臟負擔就加重了。

心臟負擔加重,就體力衰減,幹不了太繁巨的工作。所以,就不能幹司空了,改成清閒些的司徒。

心臟不好,有幾樣忌諱:不能勞累,不能早起,不能經受天氣劇變,更重要的是,不能情緒激動。

但王朗他犯了這幾樣忌諱。我們來看《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中的描寫。

回目: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1.不能身體過分勞累

王朗自告奮勇,隨大軍出征,“時年已七十六歲矣”。從洛陽到長安,千里迢迢,路途遙遠,身體極度勞累。


2.不能早起

書中說道,“是夜傳令,來日四更造飯”,天還不亮就起床了,睡眠根本得不到保障。

3.不能經受冷熱劇變

王朗隨軍出征,是在十一月的洛陽,到了戰場上,是十二月的渭水,氣溫下降,又是凌晨,天氣很冷。
4.不能情緒激動

兩軍陣前,王朗與諸葛亮進行了一場對話,王朗地位高貴,養尊處優,很懂禮貌,開始對諸葛亮好言相勸。

但諸葛亮卻毫無紳士風度,開口就罵人。


這太侮辱人了,王朗萬萬沒有想到,諸葛亮居然用四川話對他當眾進行誣衊和謾罵,出言不遜,出口成髒。

王朗很憤怒,他以前是一員猛將,脾性也剛烈,受到如此侮辱,豈能容讓,於是,他準備拍馬舞刀,直取孔明,但手一摸,得勝鉤上並沒有掛著飛雪雁翎刀,心裡這一急,血就往腦門上湧,心臟病就犯了。於是,眼前一黑,仰身栽落馬下,扭斷了頸椎。

惜哉!猛士王朗,當年在東吳眾將的圍攻之下,尚能血戰突圍,全身而退,如今卻被諸葛亮一頓臭罵丟了性命,真是天意弄人啊!


饞嘴肥貓鏟史官


王朗罵不過諸葛亮是必然的,雖然王朗說的並沒有錯。

王朗的觀點總結就是以下幾條

第一,大魏太強,蜀國太弱。兩者相爭蜀國必亡。

第二,天下大部分是魏武帝曹操定的,讓四分五裂的大漢歸為一統的是曹操不是劉備,所以現在諸葛亮乾的這事是沽名釣譽,逆天而行。

第三,漢朝氣數已盡,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沒必要拿著天下蒼生來強行續命。

王朗的觀點總結就是這些,言簡意賅,精確明瞭,而且讓人無法反駁。

但是,重點來了。諸葛亮有沒有反駁這三點呢?答案是當然沒有,諸葛亮只在反駁一個問題——王朗,你不該說這話

如果是魏國新臣子來說這話,諸葛亮或許無法反駁,但是王朗說這話諸葛亮就有反駁的理由了。

諸葛亮只在反駁一點,王朗的身份。王朗原來是漢臣卻背叛漢朝替篡漢的魏國說話,是不忠。王朗的祖上是漢臣,食漢祿,他卻背叛漢朝,是不孝。至於率軍阻擋諸葛亮的復漢大軍那就更是不仁不義,所以王朗雖然說的沒錯,但是這話從他嘴裡說出來反而讓自己變成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再簡單一點,就好比抗日戰爭時期,如果一個日本軍官來勸降,說日本很強,中國很弱。要求中國人停止抵抗,投降日本,我們可能會本著雙方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則,讓他回去。如果日本人換了一個漢奸來說同樣的勸降語,我想不出意外那個漢奸應該是沒法活著回去了。


寫遊戲同人的小阿


仔細想來,這個問題的確有一定道理,有必要說道說道。

王朗在曹真面前誇下海口,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孔明來降。他對於諸葛亮是何許人肯定非常瞭解的,所以他更知道勸降諸葛亮絕非易事,故事先是做了充分準備的。


因為是勸降,不是罵街,那得講道理,以理服人,因此王朗所使用的言辭也是非常講究的。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腐草之熒光、天空之皓月,累卵之危、倒懸之急,太祖武皇帝掃清六合、席捲八荒,可謂教科書級別的修辭,且從王朗這位不卑不亢的老司徒口中而出,自然是分量十足,咄咄逼人的。要是一位武將面對他這番言辭,就算不降多半也是無言以對了。最多來一句“廢話少說,看刀!”

但他面對的是諸葛亮,在江東舌戰群儒時,面對幾十位江南大儒的冷嘲熱諷都毫無懼色反唇相譏,倒弄得所有人啞口無言面面相覷。


諸葛亮聽了他這番話後想的不是怎麼答對,而是怎麼反攻,怎麼誅心。於是採取先禮後兵的方式,層層深入。先是在兩軍陣前分析了國家當前的形式,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群獸食祿,狼心狗行之徒洶洶當朝,奴顏婢膝之輩紛紛秉政等等,在兩軍中取得一定的受眾基礎,然後以王朗是漢朝老臣的身份作為切入口,將本該有的作為和現在同謀篡位的實際作為進行對比,一下把王朗推到了道德忠奸的風口浪尖。而且言辭非常犀利,把家底都給翻出來了,這是王朗不曾預料到的。

有了這些鋪墊,後面就開始赤裸裸罵了,什麼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枉活七十有六,狺狺狂吠的斷脊之犬,潛身縮首苟圖衣食等等。這更是出乎王朗意料的,沒想自己老來竟被一代名臣如此謾罵,放誰身上都受不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導致王朗直接墜馬而亡,那就是年齡。七十六歲,在古代那可是超高齡了。縱觀整個三國,無論君王,還是文臣武將有幾個超過七十六歲的?王朗到了那個年齡本身就是風燭殘年,能騎在馬上面對敵軍已經很不錯了,哪裡還經得起如此的氣火攻心。就是現代人到了七十多歲大都是一身的毛病,骨質疏鬆加三高,外帶動脈硬化心臟病,就更別說那個時代醫療條件下的王司徒了。

諸葛亮也正是看到王朗年老體弱這一點才故意使用憤怒的神態和罵人的言辭來激怒他,致其死亡。試想如果諸葛亮面對的是年輕人,能這樣輕易的被罵死嗎?

歡迎批評指正!


十七阿哥


諸葛亮不信王朗,王朗信諸葛亮啊!!!

咳,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王朗先開口,說什麼漢室衰微啊,大魏得民心啊,諸葛亮你趁早投降啊一類的勸降語。

不管他說的多麼有道理,對對方都沒有用。

因為諸葛亮不吃這一套。

不是有句話說,“招數不怕舊,就怕你不受”嘛。

人家諸葛亮自帶左耳進右耳出,金剛無敵防護罩,你再厲害的話也沒辦法罵贏他啊。

更何況,王朗本來的目的不是罵人,是勸降。

勸降相對於罵人來說,語氣要更為弱一些,至少不那麼具有對被勸方的攻擊性。激怒了對方,還怎麼把對方收到麾下?這就和遊戲裡捕捉寵物是一樣的。

最關鍵的一點是,王朗為什麼會輸給諸葛亮?為什會勸降不成反被罵死???

這就要說到“相信”的問題了。


沒想過自己的個人立場

王朗本來是想說服諸葛亮投降,所以準備了一套具有極強說服力的關於“大魏為什麼可以代替漢朝”的論文。

然而他本身卻沒有對自己的立場做出過使他具備信心的判斷。

也就是說,王朗並沒有準備關於“自己為何站在這個位置上”的論文來說服他人。

實際上,通過事情的經過及其結果我們可以看出,他不能說服自己,去相信自己這麼做是正確的。

也就是說,王朗本身沒有對自己個人的行為做出分析和判斷。

消極暗示

相信。

這是一個多麼巧妙的詞。

當諸葛亮滔滔不絕地罵王朗“無恥”“助紂為虐”的時候,王朗明明可以不加理會。但是他上當了。

與其說是上當,不如說是他把諸葛亮的話聽進去了。諸葛亮給他的種種譴責和暗示,讓他開始自我懷疑。

諸葛亮對王朗的確進行了人身攻擊。而且還反覆了很多次,以達到動搖、洗腦王朗的目的。

罵人的話說過很多遍,即使是再厲害的人心理也會產生影響。

諸葛亮說,“王朗你是個亂臣賊子!!(食漢祿卻幫曹操,叛徒)

王朗:是嗎?好像怪怪的但找不出錯?!

打擊(自我懷疑自身價值)

諸葛亮說:“王朗你不久就死了,有何面目去見二十四先帝?!!”

王朗:我……我好像的確沒辦法面對先帝……

消極假設(這事又沒發生,你怎麼知道一定會發生)

諸葛亮說:“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

王朗:(沒來得及想,下意識地這麼認為/接受了)

忽悠(你問過天下人了嗎)

至於王朗為什麼會被忽悠——人性。

人都下意識地去接受一個觀點和想法,只要它不是曾經被絕對地否定過。

尤其是,在諸葛亮連珠炮式的只能聽不能反駁的速度下,根本來不及思考他所說的話。沒有辦法去判斷他是對是錯的時候,情緒往往都會比理性要更快一步,主導人的心理。

吐槽一句,這粗體字要折騰死我了。。。

簡而言之,就是王朗因為沒有心理準備(理論基礎)+情緒激動,易被洗腦

於是完蛋。

再者,諸葛亮戳到了要害,也就是身居高位的王朗的驕傲。

能不完蛋都沒理由。


天才少女工藤明


王朗所言當然不無道理,但在諸葛亮這個心理學高手面前,沒有討得半點便宜,諸葛亮在與王朗的對嗎過程中三段話都字字誅心:

第一段誅心之言:你世居東海之濱, 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 不容!

第二段誅心之言: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 !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 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 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第三段誅心之言: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 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76歲的王朗一向以大儒自居,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老儒生,聽了如此誅心之語,不死才怪,別說一個76歲的老儒生,就算是反覆無常、身經百戰的吳三桂,面對南明永曆帝的誅心三問,都要面如死灰、汗流浹背:

永曆帝得知面前此人就是吳三桂,就連發三問“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吳三桂聽了這誅心的三問,“緘口伏地若死人,左右扶之出,則色如死灰,汗浹背,”

所以說吵架最怕誅心之言😃😄,而諸葛亮恰恰是這方面的高手,王朗不知深淺,自己討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