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史之乱是怎么引起的?

小毛八


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盛衰转折点。安史之乱之前是盛唐的巅峰,人口增长,经济繁荣,而且还在派大军征战西域,与阿拉伯等势力争雄。但七年安史之乱,竟使唐朝损失了超过一半的人口,从战前统计的5200万人骤减至安史之乱后的1700万人。《旧唐书·郭子仪传》对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破坏有如下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可以说安史之乱使唐朝几乎变成了另一个国家,不仅为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打下伏笔。也对宋朝的孱弱和中国后世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史之乱的破坏程度空前绝后

那么安史之乱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是唐朝时期,外战频繁,开疆拓土的行动在开国之后几乎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一点边塞诗的盛行就是最有力的佐证。唐朝时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一方面将外敌距于国门之外,确保了内地的和平,但另一方面也使国家军队极其庞大。同时由于安史之乱前大量军队都是职业军人,多年持续的作战,对军队的封赏又难以跟上,导致军队的不满持续累积。


安史之乱席卷整个华北,将大唐盛世一扫而光

第二是玄宗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但均田制却被破坏,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流民人数大增,对官府的不满也迅速累积。安史起事后,大量流民成为了推波助澜的放大镜,使叛乱迅速扩大。

第三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原因,即宗教原因。安禄山本人有粟特血统,出身拜火教教士家庭,其母是拜火教高级神职人员。拜火教是发源于西亚地区的一种一神宗教,在中西亚地区曾拥有众多信众,南北朝到隋唐时期随大量粟特移民传入中原。


安史之乱中的宗教因素使其残酷性与疯狂程度超出常人想像

从安禄山出生时起,他的家庭就为他编织起了一个宗教传说大网,用各种暗示其拥有神圣身份的传说把他包装成了一个活着的神。传说安禄山出生时光照穹庐,野兽尽鸣,甚至安禄山的名字就是“光之子”的意思,也就是神子。安禄山成年后,还经常与信仰拜火教的粟特人一同举行大规模宗教仪式,强化这些人对其的信仰。而这些人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正是其叛乱的核心力量。所以安史之乱,某种意义上也是由一个宗教领袖所发起的宗教叛乱,因此也具有宗教战争所独有的狂热性,导致其残酷程度大大提升。

以上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使安史之乱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桃花石杂谈


我是金十七,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安史之乱,终结了中国的豪族社会,开始向平民社会转变。它的发生,是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用人政策和政治斗争综合作用的结果。



制度因素。到唐玄宗时期,唐初的很多制度破主动或被动的废弃。首先,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瓦解。由于土地兼并和数目字管理的失效,导致民间土地流向豪族,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这导致了第二个结果:那就是府兵制瓦解,政府只好代之以募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均田制瓦解,府兵制自然无法实行。唐玄宗天宝八年,正式废除府兵制,实行募兵制。由于唐玄宗大肆对边疆用兵,允许边疆节度使自行募兵,结果导致那些边兵,只知有大帅,不知有皇帝。安禄山更是一人身兼范阳、卢龙、幽州三镇节度使,拥兵十五万,成为帝国最大的地方实力派。叛乱是迟早的事,正如悬崖顶上的一块石头,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掉下来。



用人政策。唐朝是一个世界性帝国,在安史之乱前尤其如此。在民族政策方面也体现为兼收并蓄,不仅允许各个少数民族甚至外国人在帝国内生存,而且还给他们同样的升迁机会。唐玄宗时期,甚至重用胡人,大量启用他们担任边镇将领,为帝国攻城掠地。胡人对于帝国的认同感不高,他们的忠诚度建立在功名富贵的基础上。在机会合适时,叛乱就成为他们合乎逻辑的选择了。


政治斗争。玄宗时,朝廷上的政治内斗,加速了安禄山的叛乱。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尚能压制安禄山。待李罢相,杨国忠上台。安禄山开始肆无忌惮,一方面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另一方面又挑战杨国忠。朝廷内部混乱与腐朽,刺激安禄山的野心,使他认为自己挑战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公元755年12月26日,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起兵叛唐,直到六天后,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反了。一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大动乱就此爆发。


金十七


1.安史之乱的发生原因有多个方面,它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等等。

(1)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农民失去上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2)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西北派军阀哥舒翰与东北派军阀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3)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4)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爆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2.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第一,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北方的经济衰落了,而江淮地区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祸。所以,从此之后,南方经济的发展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起义,形成唐中叶农民起义的高潮。

第四,安史之乱也使唐王朝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上下坡路。


够爱001


说到安史之乱,首先要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安禄山,今天辽宁朝阳人,父亲去世的早,他从小就跟随母亲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开元初年,其部族破落,于是逃离了突厥,冒名安氏,名禄山,他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最早的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

唐玄宗开元初期,社会经济达到了空间的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了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阶级的日益腐化,从开元末年唐玄宗基本上就不理朝政,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因为其极其宠爱杨贵妃,导致杨氏一族权势倾天下,过着荒淫糜烂的生活。光是宫中专为贵妃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好几百人,其脂粉钱每年就得上百万,统治阶级的腐朽直接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不断的加剧恶化。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再一个就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升级,奸臣当道,骄横跋扈,妒贤嫉能直接加深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尤其是杨贵妃你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争权夺利,直接成为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由于唐玄宗的好大喜功,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其他民族的战事,又由于当时的编制由府兵制改为了募兵制,那就更加的造成了节度使与边境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慢慢的安乐山就掌握了重兵,到了天宝元年(742年),安禄山掌握的军队越来越多,达到了49万余人,几乎占到了全国总兵力的85%,又是集中在东北和西北的边境,光是安禄山所掌握的范阳等几个重镇就达到了15万人。而相比较的是朝廷的军队则是数量不足,士兵素质又很差,也没有任何的作战准备。随着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也是越来越深,慢慢的地方政权已不甘于中央政府的管理,终于在天宝14年11月,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在听到叛乱之后,唐玄宗吓的逃向成都,在经过马嵬坡时,守护的将士颇有怨言,认为是由于杨国忠的作乱才导致了安禄山的谋反,中将士极力要求杀死杨国忠及杨贵妃等人,唐玄宗迫于众人的压力,刺死了杨贵妃,杨国忠在逃跑的路上被杀死,安史之乱进入了最高峰,最终经过了长达8年的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这场战乱给社会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劳动力大量减少,边疆土地失控,从此唐朝走向了衰败。


无厘头南七妹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后期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一场长达八年的战争。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从712年到756年,共在位44年。唐玄宗在位前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唐朝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后期却怠慢朝政,重用突厥人安禄山保卫边疆,以至于安禄山等藩镇的势力逐渐壮大,为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755年,此时唐玄宗已经七十高龄,但是边疆依旧战争频繁,尤其是唐朝对高句丽和南诏的战争,投入了大量兵力。因此外重内轻,国内防守的兵力空虚。加上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与安禄山不和,所以手握重兵的安禄山觉得应该奋起一搏。

安禄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很快就攻陷洛阳,直逼长安,幸好有高仙芝和封长清在潼关据守,抵挡住了叛军,但因唐玄宗听信小人之言,斩杀高仙芝和封长清,强令哥舒翰出击,虽有二十万兵马,还是被安禄山击败。叛军直取长安,唐玄宗慌忙逃跑,到马嵬坡被迫杀死杨国忠和杨贵妃以平民愤。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李亨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命他们率兵讨伐安禄山叛军。

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谋杀安禄山,自立为帝,派兵十多万围攻睢阳,史称睢阳之战,持续打了十个月之久。睢阳守将张巡以7000人守城抵抗,最终歼灭叛军12万人,张巡城破后全军覆没。此战牵制了叛军主力,所以唐与回纥联军乘机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安庆绪败逃邺城,759年被史思明所杀。从此安史之乱进入史思明的阶段。

但是史思明也没得意多久,761年,军中又起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后唐与回纥联军追击围剿,史朝义战败,最终无路可走,在范阳自缢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到此结束。

有人说是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其实不一定对,因为唐朝在玄宗后期已经是朝政腐败,社会混乱了,就算没有安史之乱也一样会走下坡路。就像清朝乾隆时期一样,国家也没有大乱,照样由盛转衰。并且安史之乱后唐朝依旧保持了很强的实力,持续对外征战,还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等盛况。安史之乱确实是对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把唐朝由盛转衰全部归罪于安史之乱是不对的。


天少历史


关于安史之乱的起因,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意见。但始终离不开以下五个方面:

一、军事:边境藩镇的兵力太大

唐朝前期,在边防要地设置藩镇,派遣节度使统领军队,代表皇帝驻守边疆,后来逐渐推广成为制度。到了唐玄宗时期,在全国边境一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统领2 至 9 万人的军队,平均每个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在5.5万左右。这个数目看似不大,但其实已经对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要知道,当时唐朝全部军队的总数不过 57 万。九个节度使统领的军队总数是京师及内地兵力数量的 7倍,且精兵强将都集中在边疆地区。这种外重内轻的兵力分布,虽然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边疆的威胁,但对唐朝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节度使不仅拥有自己的军队,还兼管着当地的民政、财赋,很容易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所谓“山高皇帝远”,就是这个意思。

二、经济:贫富两极极端分化

唐玄宗时期,经济发展迅猛,他做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和调整。他整顿纲纪、废除苛法、重视生产、对外开放。开创了“开元盛世”。史书记载,开元盛世之时,谷物连年丰收,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有的陈年稻谷都已腐烂,繁荣富裕可见一斑。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危机重重。“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有钱人兼并,农民失田失业,破产流离,经济恶性膨胀,唐玄宗执政后期,这种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完全主宰了国家经济命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悬殊,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农民承受不了繁重的赋役,背井离乡,四处逃亡。为了生存,聚众造反,进行武力反抗斗争也是在所难难免,这也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三、内部阶级斗争

“出将入相”导致宰相与寒族、胡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任宰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之位,故意向玄宗提议用胡人为将。因为胡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所以即使胡人有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入朝为相。而安禄山恰恰就好是胡人出身,两人的明争暗斗,促使了安禄山举兵叛乱。

到了杨国忠当宰相后,多次和玄宗说安禄山有叛乱之心,但玄宗不信。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杨国忠杀掉了安禄山的心腹,想以此能激怒安禄山,果然,后来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之名起兵叛乱。

其次,安禄山与太子的矛盾。安禄山曾为了讨好玄宗,不拜太子,声称“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引起太子不满。随着玄宗老去,安禄山担心玄宗一死,太子即位会对他不利,所以起兵造反。

四、民族矛盾

虽然唐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但是在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影响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玄宗时期,就多次攻伐奚、契丹部落。矛盾的是,唐玄宗却十分宠信杂胡安禄山,任由他大肆提拔胡将,排斥汉人。他以后的叛乱就是以这些少数民族将士为主体。《国史大纲》中就提到:“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

五、统治腐朽

盛唐强大,万世无忧,“宴安骄侈”就代替了“励精图治”。从早年的积极纳谏转变到拒谏甚至杀谏。对敢于直言进谏的正直君子憎恨排斥,反而“远正士,昵小人”。他罢黜张九龄,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正是安史之乱的祸端。

总而言之,安史之乱的背景十分复杂,不单单是某一方面出了问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安史之乱是唐前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


历史时间线


安史之乱是唐朝时候的一次重大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安史之乱又称作天宝之乱,发生于中国的唐代,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所以这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这是一场和中央政权为了政权而发起的战争,所以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叛乱。

  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12月16日,结束于763年2月17日,历史七年多,在这七年多的时间里,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过程可以分为安禄山起兵、兵临长安、马嵬兵变、灵宝之战、肃宗即位、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平定乱世。

  安禄山起兵:安禄山趁着唐朝腐败的时候联合了多个民族组成了15万官兵,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没用几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县。

  兵临长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阳防守,虽然使得安禄山找到了阻碍,但是由于宰相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最终攻入了洛阳。

  马嵬兵变:唐玄宗从长安逃到了马嵬坡,由于将士饥饿,兵力十分衰弱,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被杀。长安、洛阳被安禄山占领,达到了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灵宝之战:756年六月,安禄山的部将崔乾在灵宝打败了唐的兵队,夺取了潼关。

  肃宗即位:唐玄宗登基,这个阶段里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被击败。

  安禄山被杀:安禄山本来就患有眼疾,自从起兵之后,他的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性格变得十分的暴躁。757年正月5日,安禄山躺在床上睡觉时被李猪儿杀害。

  史思明复叛:史思明上书投降令唐肃宗很开心,封他为归义王,不料史思明得知唐朝要消灭他,开始复叛。

  平定乱世:上元二年,叛军起了内讧,史思明被杀害,军队内部缺少了主心骨,屡屡被唐朝击败。宝应二年,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子里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80后且听风吟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经济矛盾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民族问题

从五胡乱华开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时期,河北仍然是汉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杂居,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叫做“河北胡化”。

在史书中被称为安禄山、史思明“腹心”、“宾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许叔冀、吉温、张万顷、孙孝哲、曹将军、徐归道、独孤问俗、张休、张通晤等11人,只有孙孝哲和曹将军是少数民族。安禄山、史思明在叛乱过程中和称帝时所重用的主要是汉人。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科技小菌


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与安禄山两个人争权夺利,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追溯本质,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的崩盘,包括经济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首先,经济矛盾方面,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手握土地的官员豪绅腐败堕落,尤其是杨贵妃姐妹五人,每年的脂粉钱就达上百万银两。

其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地方军阀势力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中央朝廷的管辖能力越来越弱,再加上杨国忠徇私误国,拉帮结派搞斗争,使得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逐渐加重。

最后,唐玄宗时期,中原地区存在大量胡人,“汉人胡华”问题很是突出,胡人在吸取汉人文化的同时,汉人也在隐约受到胡人的影响。汉人与胡人之间除了融合,更多是矛盾的积累,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稳定繁荣起到了负面作用。


斜杠小石


感谢提问。

安史之乱是唐朝天宝年间由藩镇发起的叛乱,因叛军首领分别是安禄山和史思明,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发生在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便是唐朝藩镇力量的急剧增长造成的,而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


安史之乱

大唐军队外重内轻

强汉盛唐是我们现在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而唐朝除了繁盛,其军事力量也不可小觑。大唐王朝在对外用兵以及扩张中,其疆域面积逐年扩大。唐玄宗为了便于管理边疆便设立节度使镇守边疆,节度使可以自领军队。

但是边疆军队的数量却远远多过了中央朝廷,开始尾大不掉,渐渐的边疆大有凌驾中央之势。而且北方的藩镇将领是胡人,古语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当胡人的力量不可控之时,危机也就爆发了。

唐玄宗晚年消极怠政

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且很多皇帝尤其是有作为的皇帝到了晚年,都想着要享受一把生活,这是每个皇帝的通病,唐玄宗也不例外。

唐玄宗剧照

当开元之治走到晚期,唐玄宗开始放纵自己,日日与杨贵妃玩乐。他开始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并委以重任。李林甫和杨国忠将朝政搞得混乱不堪,唐玄宗自己也开始变得奢靡,以前的勤俭消失不见,这一切让安禄山瞧在眼里,终于在他认为合适的时机发动了叛乱。

河北胡人占据了主体

唐朝时随着国力的增强,领土的扩张,朝廷将占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这些人就在边疆地区聚集,使得河北等地成为了胡人的天下。

李林甫出任宰相时,为杜绝边将入相之路,称胡人忠勇无异心,建议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因此安禄山身为胡人等得以取得权力,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

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安禄山剧照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