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在現代之前茶葉的貯藏包裝習俗

  茶葉極易吸潮變質,一些珍貴的名茶變化尤為明顯,因此人們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茶葉的貯藏。唐代,用瓷瓶貯茶,也稱“茶罌”。常為鼓腹平底,瓶頸為長方形、平口。這種茶罌一般裝散茶或末茶。唐代還以絲質的茶囊貯茶,講究者還在茶囊中縫製夾層,以更有利於貯存。

茶文化 | 在現代之前茶葉的貯藏包裝習俗

  宋代趙希鵠在《調燮類編》中談到“藏茶之法,十斤一瓶,每年燒稻草灰入大桶,茶瓶坐桶中,以灰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築實。每用,撥灰開瓶,取茶些少仍覆上灰,再無蒸灰。”說明宋代已經用草木灰儲茶,因其可以防止茶葉受潮。

  明代人貯茶主要用瓷質或陶質的茶罌,也有用竹葉編製成“竹簍”,又稱“建城”的器皿來貯茶。竹簍中可貯較多的茶。在同一簍中貯藏不同品種的茶葉,則稱為“品司”。

茶文化 | 在現代之前茶葉的貯藏包裝習俗

  明代還發明瞭將茶葉和竹葉同時相伴存放的貯茶方法。因竹葉既有清香,又能隔離潮氣,有利於存放。更講究的儲藏是先將幹竹葉編成圓形的竹片,放幾層竹片在陶茶罌底部,竹片上放上茶葉後,再放數層竹葉片,最後取宣紙摺疊成六七層,用火烘乾後扎於罌口,上方再壓上一塊方形厚白木板,以充分隔離潮氣。

  我國各地的貯茶方式各有特色。廣東的竹殼茶就是用整片竹籜(竹殼)包紮成五個連珠葫蘆狀,底部貼上紅紙標籤,在廣州市中藥店懸掛出售,頗為弓引人注目,是廣東民間涼茶之一。

  舊時皖西茶鄉銷售黃大茶習用竹包裝。因簍編花紋成箱狀,名“花箱”裝頭。春茶兩箱一連,兩連箱再包以大篾包,包內襯以筍殼編成,俗稱“虎皮”。

  六堡茶也是用竹簍包裝。六堡茶需要經過晾置陳化,這是製作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不可或缺。所以,傳統的竹簍包裝,有利於茶葉貯存時內含物質繼續轉化,使滋味變醇、湯色加深、陳香顯露。

茶文化 | 在現代之前茶葉的貯藏包裝習俗

  當時各地的茶莊茶號都有自己的包裝紙。過去沒有專門的紙箱紙袋,茶葉都是用店鋪的包裝紙進行包裝,包裝紙上印有本店的地址及廣告詞。而茶莊櫃檯夥計的基本功就是包茶葉,茶葉要包得平整,有稜有角,包裝紙上面的廣告要恰好在茶葉包的正中間兩邊要露出茶葉店鋪的地址或字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