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董明珠鐵了心要做芯片,然而僅靠格力恐怕難成功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一再高調宣稱要做空調芯片,如今終於拿出了實際動作,在珠海成立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董明珠擔任該公司的法人,此外還有多個格力的高管在其中任職,可以看出格力對做芯片的重視,然而由於空調芯片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僅靠格力是難以取得成功的。

董明珠鐵了心要做芯片,然而僅靠格力恐怕難成功

研發空調芯片並不容易

空調芯片是一種模擬芯片,模擬芯片需要將現實世界的各種信息轉換為電信號或數字信號,而由於現實世界的複雜性導致模擬芯片的設計遠較數字芯片複雜的多,而且這類芯片的設計過程更多依賴於技術研發工程師的經驗而缺乏標準化設計,同時模擬芯片更強調高可靠性、低耗電、穩定性等,其設計就更為複雜了。

由於模擬芯片的這種特點讓該行業形成了一個高門檻,全球的模擬芯片企業均了數十年積累了大量技術而逐漸形成,目前全球前十大模擬芯片企業均為國外知名的企業。

然而模擬芯片的研發難度如此大,市場規模卻遠小於數字芯片,2017年全球前十大模擬芯片企業的營收為323億美元,最大的德州儀器的營收不過是99億美元;相比之下,手機芯片老大高通一家的營收就達到230億美元,可見進入模擬芯片市場要面臨多年付出卻獲益遠不如數字芯片。

研發數字芯片的研發要較模擬芯片容易太多,就手機芯片來說,手機芯片企業通過購買ARM的CPU、GPU授權就可以開發出自己的手機處理器,國內實力最強的芯片企業華為海思正是採用這種方式,從2009年推出第一代手機芯片K3到2017年華為海思的營收已達到47.15億美元(據IC insights),接近德州儀器的一半。

正是因為研發數字芯片相對容易許多,而且也更容易獲得高額的收益,中國的芯片設計企業大多都是研發數字芯片,目前在手機芯片市場有華為海思、紫光展銳,在穿戴設備市場有君正,在平板芯片市場有瑞芯微,在這些市場均分享了不少的市場份額,華為海思、紫光展銳更已成為全球前六大手機芯片企業。

在模擬芯片市場,中國發展起的芯片企業可謂寥寥,據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模擬芯片有約80%依賴進口,作為國內高科技企業標杆的華為其手機和通信設備已大量採用華為海思的數字芯片替代進口芯片,然而模擬芯片方面則依然依賴進口。

格力研發空調芯片難度大

據格力自己公佈的數據,目前每年其採購的空調芯片金額大約在40億元人民幣,看起來這個數字是不小,然而相比起芯片研發投入以十億計算來看,顯然如果僅是為格力空調研發自己的芯片並不划算,而且由於模擬芯片的研發難度極高即使它鉅額投入也未知到何時才能推出商用芯片,格力有這樣的耐心麼?董明珠有這樣的決心,可是未來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又是否有這樣的決心?

格力的主要業務收入來源是空調業務,空調業務貢獻了它約八成的營收,然而自2015年至今中國的空調市場高度依賴天氣,天氣炎熱空調市場就火爆,天氣如果溫和空調銷量就可能下滑,這也導致了格力的營收並不穩定,2015年、2016年其營收均低於2014年的巔峰,直到去年全球遭遇罕見的酷熱天氣格力的營收才衝破2014年的高點,如果未來格力的業績不佳它是否還有足夠的意願投入模擬芯片這種需要長期投入卻難以短期見到效益的行業呢?

格力強調它已擁有多少多少專利,然而在空調的核心技術--變頻壓縮機技術上與日本依然有差距,要知道格力在國內佔有國內空調市場份額第一的位置已有20多年,而且壓縮機的營收規模遠大於空調芯片,格力在壓縮機技術方面已有很強的基礎,如果格力有意增強自己的核心技術還不如在這方面進一步加大投資會更靠譜一些。

正如上述,研發模擬芯片難度極大,即使是實力最強的華為也未有選擇進入這個行業而選擇了數字芯片,華為的營收、利潤分別是格力的五倍、兩倍多都沒有選擇高風險的模擬芯片,格力選擇研發模擬芯片更讓人擔憂。

筆者認為中國要在模擬芯片取得突破,僅靠一兩家企業是很難取得成功,或許它們共同投資研發模擬芯片會更實際一些,模擬芯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一些技術上具有通用性,如果共同投資或許能堅持長期投入並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格力決心研發空調芯片值得尊敬,然而現實所面對的困難也需要正視,但願格力能如它所願在空調芯片市場取得成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