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内地医院能否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国家医保局:将指导扩大试点

自2015年香港长者医疗券制度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试点以来,已有数千人享受到了这一便民服务。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香港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扩大长者医疗券在内地医疗机构的应用范围。

12月4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公布的一份答复回应了上述建议。

国家医保局表示,若将长者医疗券在内地医疗机构使用,主要需香港特区政府将长者医疗券登记使用范围拓展至内地医疗机构,并在费用结算上与内地医疗机构对接。

“我们已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搭建沟通协作平台,沟通联系香港特区政府,加强针对性研究。”国家医保局称。

内地医院能否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国家医保局:将指导扩大试点

资料图。

长者医疗券是香港地区的一项医疗福利制度,用于资助持有香港身份证、年满65岁的香港长者,在登记参与长者医疗券服务计划的私营医疗机构看病、开药等。

以2018年标准,长者医疗券支付额度为2000港币(约1800余元人民币)/人/年,由香港卫生署与医疗机构按月结算。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常峰曾撰文介绍,在医疗券制度下,政府将原本拨给医保机构/公立医疗机构的公共经费直接发放给特定人群,由其自主选择医疗机构,并用医疗券支付医疗服务费用,医疗机构凭券向政府兑现,改变了以往的经费和资源分方式。

常峰表示,受益者收到医疗券之后,会对各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效率、价格和自身经济能力做出评估,选择效率高、质量好、价格实惠的医疗机构。

同时,医疗机构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提高患者的忠诚度,就必须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不断改进。

“医疗券制度通过增大需方的力量,实现了需方对供方的约束与引导,使需方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他评价道。

在常峰看来,长者医疗券不仅减轻了部分长者的医疗负担,也降低了经费被挪用的可能。

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的实施效果如何?“医疗券实施两年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者就诊习惯,使其更多地使用私立医疗服务。”常峰说。

香港长者医疗券试验计划中期检讨文件显示,在随机调查的1026名长者中,有32%的长者认为该计划使他们更多使用私立医疗服务。在已使用医疗券的长者中,27. 5%更习惯去私立医疗机构就诊,49.5%习惯同时在公私医疗机构就诊。

事实上,已有内地医院支持患者使用香港长者医疗券就诊。2015年,港大深圳医院成为内地首家接收长者医疗券的试点医院。

据媒体报道,2015年,香港卫生署与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签署了长者医疗券试点计划服务协议,居住在深圳、珠三角以及香港本地,且符合条件的港籍长者,可使用医疗券支付当日在港大深圳医院的预防护理、治疗和康复服务等医疗费用。

此外,医疗券还可用于单纯购买物品,如药物和医疗用品。

公开报道还显示,港大深圳医院是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并由香港大学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也是深港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医院。

开放长者医疗券在内地试点后,效果如何?

据新华社报道,三年来(截至2018年10月),共计2968人在港大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使用人次达到10501次,人均就诊次数为3.37次,就诊次均费用为387元人民币。

值得注意是,长者医疗券使用者中,64%常住深圳,27%常住香港,9%居住于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如东莞、中山及珠海等)。

另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陈肇始今年在接受立法会议员质询时曾表示,将会对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长者医疗券的试点计划恒常化。

叶国谦等全国人大代表此次提出的扩大试点范围,在政策层面也有迹可循。

今年年初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其中包括探索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的具体要求。

广东随后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亦提出,推动港澳在粤实施异地就医费用结算,增加在粤试点医院数量,直接结算港澳居民在试点医院的医疗费用。

国家医保局在答复中表示,叶国谦等人提出的建议,“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不过,国家医保局也表示,若将长者医疗券在内地医疗机构使用,主要需香港特区政府将长者医疗券登记使用范围拓展至内地医疗机构,并在费用结算上与内地医疗机构对接。

值得注意的是,陈肇始在接受上述质询时曾透露,港府正在留意是否有合适的医疗机构,以便在大湾区扩展医疗券的使用。

对此,国家医保局还表示,下一步将按中央统一部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工作,同时指导广东省医保部门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共同做好长者医疗券扩大试点涉及的香港方面与内地医疗机构的对接。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宋承翰 发自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