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阿爾法-狼伴歸途的行為經濟學思考

阿爾法-狼伴歸途的行為經濟學思考

前兩天為了打發接娃的時間空檔,去看了《阿爾法-狼伴歸途》,影片描述的是2萬多年前弱肉強食的冰川時期,一個北歐部族首領的兒子與狼交朋友的故事。

其中他們射獵的一個片段很有意思,獵人們把牛群趕到懸崖邊,稍加做點圍欄和驚嚇,這群牛就一頭頭的在頭牛的帶領下跳下懸崖,獵人們等著在懸崖下收穫。

在人類的行為心理學看來,這就是典型的“社會認同效應”,或者叫“羊群效應”。

人類骨子裡有種非理性,就是隨大流,這樣才有安全感。在本能的反應下,這點其實和動物是沒有區別的。

因為人的思維繫統分兩層,

第一層就是直覺思維;

第二層才是深度思考的推理。

理查德.泰勒的老師,丹尼爾.卡尼曼把這些稱為系統一和系統二。

(後者是2002年作為一名心理學家而獲得了諾貝爾 經濟學獎,前者是2017獲得該獎項)

舉個例子,問你8+3等於多少,你一定很快就回答了,

但是問你,24*17等於多少,你一定是停下手裡所有的事情,深度思考和計算。同時瞳孔放大。ps: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對某個異性瞳孔放大,那說明TA一定是對對方有興趣。

而獵人做的圍欄和驚嚇行為,其實就是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說的《助推》,這本書是他經典書的三本之一。用助推的行為,讓這些牛在非理性的“從眾效應”下跳下懸崖。

即使牛不是高等動物,但是正常情況下,沒有助推和“從眾效應”,它再蠢也不會往懸崖下跳。

無獨有偶,我想起一個騙子的段子。

黃鼠狼在養雞場的山崖邊立了塊牌子,在上面寫了,“不勇敢的飛下去,你怎麼知道,自己原來其實是一隻搏擊長空的鷹呢?”,從此以後黃鼠狼每天都能在崖底吃到那些摔死的雞。

在這個段子裡,黃鼠狼採用了助推的辦法,利用了雞的“認知偏差”而獲利。

那就是,雞不可能變成老鷹,即使能變,也是一個行為經濟學中的認知偏差-“小數概率”。寫到這裡我想到了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

不過,

本文講的不是牛和黃鼠狼,

而是股市和房市。

我記得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雖然房市是一片蕭殺,但是根據邏輯推理,我明顯感覺ZF要助推樓市。相同的感覺在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時也有。然後我就到處告訴好朋友們和客戶們,趕緊去買房啦。

但是,雖然那會房價是最便宜的,可是長期的不漲,很多人將信將疑。

從行為經濟學來講,長期的不漲,看不到賺錢效應,人們本能的認為沒有前景,根據“前景理論”裡面的“損失規避”會自覺的迴避這種潛在的不漲的損失。

而“作為的懊悔”這種效應的存在,一旦做錯了,失敗的心理難受度要遠遠超過“不作為的懊悔”。(人們通常會願意保持現狀不作為,因為一旦作為被證明是錯的,那麼這種痛苦程度是相當高的,而且“自我實現”的效應非但實現不了,還會被被人認為是SB。)

所以人們更願意拿著錢,在那裡看。

之後呢,ZF採用了各種“助推”手段,比如降息、放鬆貸款、降稅、棚改 等手段去誘導房市,甚至央企 高價拍地王的手法,引導出一個頭羊,並且形成“焦點效應”。

這樣,隨著一層一層“助推”,人們開始躁動,這時候“社會認同效應”顯著出現,

同樣,“損失規避”和“懊悔規避”的效應再次發揮作用,一層一層的疊加形成了一輪房產牛市。(人們都買了,如果你不買就是後悔和損失)

寫到這裡,大家以為我想寫的房市,其實不是啊。

我們看上面這些案例,“助推”成功取決了幾個條件

1、長期不動,人們形成一種“一致性預期”,價格也沒有泡沫

2、ZF助推

3、各種心理效應疊加,市場和人群再一次形成“一致性預期”進入自我推動和加強

2015年有一波槓桿牛市,如果對照我上面整理的3個條件,

後面2個都做到了,但是第一個顯然對不起來,那會估值不低,技術位置也不算低。而且又“助推”過頭。(寫到這裡我想到,ZF是得控制房價了,因為有過“助推”過頭的前車之鑑)

現在的股市的整體估值,我看了下大概在歷史第2-3個低點,技術位置也很低,

人群普遍對股市失去信心,和2016年前的房市一樣,大家都“從眾”都不進,誰進去誰“後悔”,誰SB啊。

但是,

有沒有可能在一種“助推”的手段下變好呢?

那對比下上述3個條件,是否符合呢?

這裡不做結論,大家一起慢慢思考,

畢竟看我的文章只是一個系統一得出的直覺,

而系統二的深度思考了,才是自己的真正的認識。

我也在思考。

結語:

偉大的華爾街天才傑西·利弗莫爾說:“投機如山嶽一樣古老,華爾街沒有新鮮事”。

其實,

他說的就是人性和週期啊。

投資OR投機,因為我們認真所以值得信任--淘股吧taoguba1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