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跟孩子講道理,越說越不聽?不妨試試“非語言溝通”,或許更有效

文|李知行

日常溝通中,我們通過語言與他人交流,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但是語言學家做過研究,事實和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樣。當我們與人溝通時,只有7%的部分是通過語言表達,剩餘93%都是通過非語言,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瞭解這些因素再去和孩子交流,效果更好!

跟孩子講道理,越說越不聽?不妨試試“非語言溝通”,或許更有效

這裡所說的非語言因素包括: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表達態度,都是交流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孩子雖然記東西很快,但他們很容易就會忘記,當我們在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他們能記住的很有限,不過孩子可以記住這些非語言因素。比如媽媽和他說話的態度,是否有親暱動作,這些情感讓孩子感受到了,他們會受到更大的影響。有的媽媽選擇不停地嘮叨,孩子不願意聽,最後還覺得媽媽嘮叨。

六歲的陽陽是個很懂事的小男孩,這離不開媽媽平時的教導。在一次聚會上,我看到了母子倆用另外一種方式交流。吃飯時,有陽陽最喜歡吃的大蝦,他想伸手去,但是其他人還沒有開始吃。陽陽看了媽媽一眼,他媽媽沒有說話,只是默默地向陽陽搖了搖頭,陽陽就知道媽媽的意思了。這麼不動聲色地讓孩子領會了意思,巧妙的交流方式是孩子可以接受的,等一會也無妨。

跟孩子講道理,越說越不聽?不妨試試“非語言溝通”,或許更有效

我贊同這位媽媽的做法,在生活中,當我們用語言和孩子交流時,很多時候都是負面的。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父母講一大篇道理,完全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這是一種沒有效的交流方式,與其喋喋不休,不如先給他一個嚴厲的眼神,告訴孩子這是錯誤的,然後簡單地概括,直接指出錯在哪裡。當孩子知錯了,家長及時給予安撫,親孩子一下,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摸摸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保護和愛,效果會更好。

那麼,如何利用非語言因素,更好地和孩子交流呢?

首先,家長要學會利用眼神。

每個孩子都有缺點,當被別人提及時,孩子可能會有反感,覺得傷自尊,但他更加在乎的是父母的態度。我們不妨給孩子一個溫柔肯定的眼神,表示對孩子的認可,這是一份鼓勵,一份尊重,可以給孩子力量。這就是非語言的力量,就算沒有一個字,但是它所表達的意思更豐富。

跟孩子講道理,越說越不聽?不妨試試“非語言溝通”,或許更有效

其次,家長要學會運用肢體語言。

孩子都是依賴家長的,在他們脆弱的時候,需要的不是媽媽告訴自己如何去堅強和麵對,他們渴望媽媽的抱抱。孩子被擁入懷的那一刻,他們也就擁有了力量,會變得更堅強。當孩子沒有自信完成一件事時,家長在旁邊豎起大拇指,再給一個堅定的眼神,這是最強大的力量。

再有,微笑的力量非常強大。

相信很多人都有所體會,孩子的表情會和自己父母非常相似,如果家長總是面帶笑容,雲淡風輕的樣子,孩子也會很樂觀。生活中總是困難不斷,但是家長一定要多對孩子微笑,這是一種交流,也是一種感染,孩子會跟著模仿,能更好地面對未來的一切。多對孩子微笑,親子關係會更密切,雖然你什麼都沒說,但是孩子已經接收到了愛。

當孩子取得成績時,除了給孩子一句讚揚的話,也可以嘗試一下這種交流方式,把臉貼在孩子身上,微笑著和孩子說:“媽媽的寶貝真厲害,這次做得不錯!”語言的魅力不可質疑,但非語言因素也不容忽視。將它們利用好,跟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孩子更容易接受,相信孩子會表現得更好。

跟孩子講道理,越說越不聽?不妨試試“非語言溝通”,或許更有效

​總結:運用好這些交流方式,會給孩子力量,讓孩子感受到溫暖,更主要的目的是:給予孩子好的心理暗示,讓孩子擁有健康向上的心態,願意自己主動去做正確的事情。成年人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有時我們似乎忘記了別人說什麼,但是不會忘記他給我們帶來的那種感覺,就是這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