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祖宗,明朝為何會有兩個祖?

用戶61404424


開國皇帝朱元璋稱“祖"(明太祖),朱元璋將帝位傳給了長子朱標一脈,因朱標早逝,由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

朱棣謀反篡位,從侄兒朱允炆手中奪取了帝位,明朝皇位便開始在朱棣一脈傳承,因此朱棣也被稱"祖"(明成祖)。


跪射俑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這個問題關係到兩方面,一方面是中國的廟號文化,另一方面就是明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事件。

1、廟號、諡號、年號

通常我們對古代皇帝有這麼三種稱呼: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

其中“漢武帝”是以諡號稱呼,因為劉徹駕崩後諡號為“武”,故稱漢武帝;

“唐太宗”是以廟號稱呼,李世民駕崩後入太廟的神位上寫著“大唐太宗皇帝”,故稱唐太宗;

“康熙”是以年號稱呼,玄燁登基後,改元康熙,故稱康熙皇帝。

為什麼前後會有變化?

在兩漢時期,正常皇帝都會有諡號,但是隻有幹得不錯的皇帝才有廟號,比如說西漢時期,擁有廟號的皇帝只有漢高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文帝)、漢世宗劉徹(漢武帝)、漢中宗劉洵(漢宣帝)四位,所以稱呼這段時間的皇帝基本上都用諡號。(PS:秦始皇認為廟號、諡號都是子議父、臣議君,屬於大逆不道,所以廢黜了,到漢朝恢復)

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所有的皇帝,包括一些昏君都恬不知恥地上廟號了,而原來一個字的諡號,也因為皇帝表功需要,變得很長很長,到了清朝,努爾哈赤的諡號長達26個字。

從唐朝以後,便以廟號稱呼,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歷史的轉折就在這兒。

到了明清時期,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皇帝的一生只用一個年號,比如說朱元璋的年號只有洪武,朱棣的年號永樂等等,所以明朝屬於年號和廟號混稱,到了清朝,就直接用年號稱呼了。

2、廟號文化

廟號有一個規定,那就是“開創稱祖,守成稱宗”,簡單說就是開國皇帝稱祖,後面的皇帝稱宗!(追封遠祖的廟號不包括在內)

所以說正常一個朝代只有一位“祖”,其他的都是“宗”,比如說宋朝,只有一個宋太祖,其他的都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等。

但是有規定就會有例外,部分朝代有兩個甚至三個“祖”。

比如說漢朝,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劉秀,因為劉秀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漢朝,所以是開創之君。

比如說清朝,有三個“祖”,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聖祖康熙,其中順治是清朝入關第一位皇帝,相當於重造了清朝,稱為“祖”勉強接受,但是康熙稱“祖”就完全是後代厚顏無恥了,雖然康熙功績頗大,但是這破壞了規矩。

明朝也有兩個“祖”,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其實朱棣原本的廟號是“明太宗”,但是到了嘉靖年間,嘉靖皇帝將其改成了“明成祖”,這是為何呢?

3、嘉靖年間的大禮儀事件

“大禮儀”事件是嘉靖早年轟轟烈烈的大事,它包括朱厚熜是以皇帝身份走正門還是以宗室身份走側門進入北京城,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能否追封為皇帝,能否請進太廟等等。

所謂的“大禮儀”事件,本質上是嘉靖和大臣們鬥法。在朝臣們看來,嘉靖皇帝的皇位是他們賜予的,如果不是朝臣選擇嘉靖,那麼嘉靖就不可能入京當皇帝;而嘉靖則是通過“大禮儀”將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以皇帝身份進入北京城,明明白白告訴大臣們,明武宗沒有兒子,他那一脈已經絕嗣,而我朱厚熜繼承皇位是上天為大明的選擇,和你們這些大臣無關。

這樣爭來爭去普通人感覺很沒意義,其實政治意義很大!如果朱厚熜是繼承朱厚照的皇嗣繼承皇位,那麼就會出現幾種情況,第一個就是楊廷和這類大臣就擁立之功,未來在朝堂上可以以此和嘉靖皇帝爭權,第二點既然嘉靖是繼承的朱厚照的皇位,那麼朱厚照的政治遺產朱厚熜也要接受(這一點很難懂,舉個例子: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如果標榜是繼承了清朝或者民國政府,那麼他們和列強們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也要一併繼承,就像收購公司,不可能只收購資產而不承認債務,所以毛主席選擇了“另起爐灶”)

4、“大禮儀”事件促使“明太宗”成為“明成祖”

《周禮》之中有“天子七廟”的說法,後來改為“天子九廟”。

簡單點說就是在太廟的主殿裡只能供奉9位皇帝的神位,開國皇帝神位居中,其他皇帝神位以“左昭右穆”分列兩側。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通常都是300年上下,十數位皇帝,那太廟位置就不夠,就要把某些皇帝的神位移出太廟,移入一側祧廟,叫做入祧。

那麼移誰的呢?首先開國皇帝的永遠不能動,那麼就是移與現任皇帝血緣關係最遠的那一個!以明朝的實際例子來講解:

嘉靖前面已經供奉到太廟的皇帝有:

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佑樘,明武宗朱厚照(建文帝朱允炆、景泰帝朱祁鈺未入太廟)

仔細數一數,一共是8位,還有1個空位,嘉靖皇帝將自己的父親由“興獻王”封為“興獻帝”,迎入太廟,正好補足位置。

但是問題來了,將來嘉靖駕崩之後,就要移1位入祧,開國皇帝是萬世不祧,所以只能將朱棣的神位移走。

朱棣是誰?赫赫威名的永樂大帝,如果不是他從建文帝手中搶走皇位,哪有後來的這些皇帝,包括朱厚熜他自己!一想到未來自己駕崩之後就要把朱棣的神位移出去,而且是因為自己硬把父親的神位移入太廟才會造成朱棣的神位過早被移出,朱厚熜就“渾身哆嗦”,不敢到地下去見朱棣,永樂大帝的威名還是很管用的。

朱厚熜不愧是政治第一高手,他想了一個辦法,以朱棣的不世功勞為理由,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稱祖之後就享受萬世不祧的待遇,將來朱厚熜駕崩之後,移出太廟的將是明仁宗朱高熾的神位。

這樣就解決了朱厚熜的心病,還拔高了朱棣的地位,一舉兩得,手段不可謂不高明,所以最終明朝有兩祖,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因為篇幅有限,裡面有些內容比如說廟號制定的規則,“大禮儀”事件,“左昭右穆”等等都沒有細說,如果有興趣可以關注我,看我以往文章,有詳細解釋,也期待與對歷史感興趣的你一起交流。


榮耀歷史


明朝兩個稱祖的皇帝風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

按照有功曰祖,有德曰宗。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明太祖毫無疑問該稱祖,而朱棣篡位得皇位,有再創之實但難以明裡稱功,因此最初的廟號是明太宗。

為何朱棣又“變宗為祖”

明朝太廟正殿一祖四昭四穆只能供奉九位皇帝。除了稱“祖”開創之君享受萬事不祧的待遇外,守成之君的“宗”則按由遠及近的原則將關係較遠的皇帝靈位移至偏殿。

藩王入繼大統的嘉靖將自己的父親冠以皇帝之名供奉於太廟,太廟九人已齊。導致嘉靖死後,朱棣面臨親盡則祧的問題。

這本應死嘉靖死後新皇的問題。

但嘉靖藩王入繼,為鞏固其地位,在其繼位用禮制證明其繼承大統實為天命所歸,為強化其正統地位,掀起了長達十數年的大禮儀之爭。

其中包括將其身為藩王的生父升格為皇帝,即是為此。嘉靖借朱棣即將移除太廟之機,將明太宗升格為萬事不祧的明成祖亦是如此。


歷史小知


祖宗,字面意思先有祖再有宗。自漢以後歷朝開國皇帝都稱“祖”,如(漢太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等。“祖”以後都稱“宗”,如(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等。明有太祖朱元璋,明惠宗朱允炆,那麼問題來了,明第三帝朱棣為何從“明太宗”改為“明成祖”了呢?加上他爹太祖朱元璋,明朝不就有兩個“祖”了嗎?


在中國古代的禮法中,開疆為祖,守業為宗。 也就是說,如果開拓了國家的疆土,屬於國家的開創者,就叫祖;沒有對國家的版圖和創業作出貢獻,而主要是繼承和發展祖先的遺產,守住先輩的家業的,那就叫宗。






其實,從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永樂皇帝朱棣死開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這100多年間朱棣的廟號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廟號改成了“成祖”,並將明成祖朱棣與明太祖朱元璋並稱為“明朝二祖”。



那麼,嘉靖皇帝朱厚熜為什麼要這麼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表面上看,朱厚熜將朱棣的廟號改成“成祖”與太祖朱元璋合稱“明朝二祖”是為了抬高朱棣,但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出於私心。


朱厚熜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但他的皇位並不是從他的父親朱祐杬那繼承而來的,因為朱祐杬沒有當過皇帝,當皇帝的是朱祐杬同父異母的哥哥——明孝宗朱祐樘。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朱祐杬一脈基本上就與皇位無緣了。但是,世事總有意外的出現。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豹房駕崩。由於朱厚照膝下無子,所以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選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

兩個月後(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為嘉靖皇帝。就這樣,原本與皇位無緣的朱厚熜終於幸運地當上了皇帝。



但是,嘉靖皇帝的志向卻並不止於此。為了讓自己的皇位歸於正統,朱厚熜即位後不久就開始著手將他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追封為皇帝,並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之爭”。

所謂“大禮議之爭”是指以張璁為代表的新進士大夫與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武宗舊臣們之間“關於以誰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義上的父親)以及嘉靖帝生父尊號的皇統問題”的鬥爭。當然,很顯然,在這場鬥爭當中,嘉靖皇帝是站在張璁一派這邊的。因為 張璁是支持他爹興獻王朱祐杬為嘉靖帝皇考的。

經過長達三年半(1521~1524年)的鬥爭,嘉靖皇帝最終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勝利,順利將父親興獻王朱祐杬加尊為獻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為“興獻帝”),上尊號“皇考恭穆獻皇帝”。相應地,生母則被封為興國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則改稱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來已經取得全面勝利的嘉靖皇帝並未因此滿足。終於,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將獻皇帝朱祐杬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順利將獻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廟主殿,排序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


雖然這件事最終成功了,但是,這件事做起來並沒有那麼簡單。主要原因是明朝的禮法規定只能有九個皇帝的神主牌位在太廟享受春秋大祭。到了嘉靖這一代,太廟主殿的九個位置已經滿了,沒法將獻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進去,必須先移一位皇帝進偏殿。

移誰呢?周禮早有規定,“親盡則祧”。

“親盡則祧”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說,當太廟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夠了,就將離現任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請到太廟的偏殿(即“祧廟”)來供奉。但是,有一個例外——開國皇帝是“萬世不祧”的,並且要永遠放在最中間。



按照這個規定,除朱元璋外,離嘉靖皇帝關係最遠的先祖就是朱棣了。

但是朱棣功勞也很大啊,他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還出現了“永樂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

不移朱棣就移他兒子仁宗朱高熾,這還難得到嘉靖皇帝嗎。於是下詔改朱棣廟號“太宗”為“成祖”,將之與太祖朱元璋並立為“明朝二祖”,宣佈此二人同為萬世不祧之君。

做完這件事之後,嘉靖皇帝就“順理成章”的、“名正言順”的按親緣關係先將朱棣的兒子——仁宗朱高熾移到了偏殿,然後把自己的親生父親獻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廟主殿。

因此,朱棣的廟號後來就變成了“成祖”,而非“太宗”


誰是誰的菜


祖是廟號,廟號是皇帝生前沒有的,死後由後人去封的。所以你要是叫活著的李世民為唐太宗,那就犯了大忌了,肯定被砍了。一般的皇帝家族只有第一個皇帝,也就是開國皇帝才會叫“祖”,好比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等等都是開國皇帝,等到下一個只能叫宗了,祖宗祖宗就是祖在前宗在後,不能亂了輩分。但是在明朝的時候,不是開國的朱棣也成了“祖”,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還是因為朱棣的功績,想想當初作為皇帝遠征蒙古,將大明朝的天威發揮到了極致,最後把曾經席捲歐洲的蒙古騎兵打怕了。也就在那時候,明朝的疆域達到了鼎盛時期。

其次在政治上為了遠見將都城遷到了北京,開始了天子守國門,而且還命人修編歷史奇書《永樂大典》,派鄭和下西洋,開創了一個盛世。雖然不是開國的君主,但是卻有著開國的功勞。



奧特曼愛小怪獸


實際上,明朝遠不止太祖、成祖兩位祖。在明朝開元建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親朱五四也明太祖被追上了廟號德祖、懿祖、熙祖、仁祖!這麼算起來,明朝應該是六位祖而不是兩位。



中國古代的帝王在太廟之中祭祀祖先並不像一些港臺劇裡的祠堂那樣,將祖宗牌位一排一排碼在那裡,跟碼麻將似的。其實,最初太廟正殿供奉的只有始祖和自己之上的四代,出了“五服”的祖先則要被請到偏殿集體供奉,稱為“祧”。只有祖不在此列,又稱為“萬世不祧”。



歷朝歷代在太廟正殿供奉祖先的數目有所不同,明朝時形成的定製是九位。從明太祖開始,到明武宗朱厚照總共是八位皇帝,建文帝和景泰帝因為政治原因並沒有能夠進入太廟。明世宗朱厚熜的父親明睿宗、興獻王朱祐杬正好是第九位,按說數目正好,明世宗沒必要多此一舉把明太祖朱棣升格為祖啊!可問題是,明太祖把他父親明仁祖朱五四請進了太廟!而且,朱五四作為進入太廟的第一位祖,屬於“萬世不祧”之列,祧誰也不能祧他!明太祖是明王朝的建立者,後世帝王之所以能夠成為皇帝,明太祖是根本,自然也是不能祧的!那麼,按照古禮和制度,就只有祧彼時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朱棣的皇位來路不正,他並不是嫡長子,而且在他前面還有兩位更加名正言順的皇帝——建文帝和他的父親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因為政治原因,後來朱標被請出了太廟、由興宗孝康皇帝重新降為了懿文太子,建文帝索性直接連太廟都沒能進)!祧了朱棣,等於是變相否定了自家這一支的合法性。實際上,對於明朝後來的皇帝而言,朱棣才是這一支真正的“始祖”。因此,朱棣無論如何也是不能被祧的!那麼,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朱棣升格為祖,列入“萬世不祧”之列!自此,明太宗變成了明成祖,明朝皇帝們也從此不用擔心正統性這個問題了!



可是,問題遠沒有解決。從明仁祖到明武宗,已經有九位皇帝供奉在太廟正殿了,依然沒有明世宗親生父親父親朱祐杬的位置!在正統性問題解決之後,明世宗也不顧不得其他祖宗了,為了給父親朱祐杬騰地方,明世宗果斷祧掉了自己的另一位祖宗——明仁宗朱高熾!把明仁宗請出了正殿、供進了祧廟。



自此,一切問題全部解決,自己的親生父親正式以睿宗獻皇帝身份進入太廟正殿,明世宗夢寐以求的正統身份完全合法化。同時,升格為祖還維護了明成祖“萬世不祧”的地位,讓明世宗自己在內的明成祖後裔的皇位變得更加“正統”!之後的問題也全部得以解決,進一個正殿,祧一個到祧廟,直到明亡。



這就是明朝為什麼會出現太祖和成祖的原因所在。不過,這僅僅是明朝,因為明朝的皇帝依然謹守著漢民族的傳統。滿清入關之後,將這一套制度徹底給玩壞了!清世祖順治帝作為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稱祖也無可厚非,畢竟有元世祖忽必烈的先例在,這算不得什麼。緊接著,清聖祖康熙帝便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不過,作為開創清朝第一個所謂盛世的皇帝,尊其為祖、享“萬世不祧”勉強也能說得過去。可是,接下來的事恐怕就要讓人大跌眼鏡了!自清世宗雍正帝開始,清朝的皇帝也不管什麼祖和宗的區別了,全部玩起了“萬世不祧”。最初,清高宗乾隆帝多少還要點兒臉面,苦心為父親清世宗的“萬世不祧”編出了不少理由。後來的皇帝索性連理由都懶得編了,將前朝皇帝的理由依葫蘆畫瓢重述一遍。就這樣,清朝連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緒帝這樣的傀儡皇帝都成了“萬世不祧”,在太廟開啟了碼麻將的進程……得虧清朝沒有傳之萬世!如果沒有宣統三年的那檔子事兒,真難以想像,清朝的太廟會變成怎樣一張“麻將桌”……太廟正殿是不是要拆了擴建呢?


農民工歪說歷史


原來朱棣的廟號是“太宗”。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沒有後代,所以皇位就落到朱厚熜的頭上,也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嘉靖繼位後,想把其生父追尊為皇帝,擺進太廟。但是嘉靖想擺進太廟的正殿,而非偏殿。

以前太廟正殿供奉有王朝建立的七位皇帝,一祖六宗,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一,在中間,朱棣不承認朱標和朱允炆,所以朱棣算第二。代宗在英宗復辟後不被承認,直到南明時期才被承認。祖之後六個宗為三昭三穆,再之後的皇帝要移入偏殿。所以朱元璋、朱棣之後的五位為:仁、宣、英、憲、孝。

一開始連明武宗朱厚照【正德】都進不了太廟正殿。要想讓嘉靖的生父進正殿,要麼把一個正殿七位皇帝中的一個否認或者移到偏殿,要麼想辦法增加兩個位置,連帶朱厚照一起擺上去。

把正殿七位皇帝之一剔除出正殿的話,就嘉靖生父的功績實在是不敢恭維,生前沒當過皇帝就算了,而且幾乎沒什麼功績,不可能蓋過前七位皇帝,而且按照當時禮法親緣關係,能動的只有朱棣的牌位【移出功績僅次朱元璋的朱棣,放一個沒有功績的人進去,更不能服眾了。】。。若只增加一個位置,嘉靖生父也不可能在蓋過正德。

嘉靖想到的辦法就是,把朱元璋之後成就最高朱棣從太宗的位置抬高到成祖,和朱元璋一樣萬世不祧的地位,使得祖之後空出一個位置,然後親自寫了《明堂或問》,找理由把太廟正殿七個牌位增加到九個,這樣就多出兩個位置,一個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一個就是嘉靖的生父。名正言順的把其生父追封為皇帝,擺進太廟正殿。【史稱”大禮儀“事件】

所以明朝之前太廟正殿都是七位先皇,但是明朝的太廟正殿就有了九個牌位的原因。康熙的稱號也效仿這個,命為請聖祖,以顯示自己的功績高。


黑眼歷史觀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號,開創者稱祖,守業者稱宗,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朱元璋是大明江山的開創者,所以廟號為太祖,朱棣是第三位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前稱太宗,之後稱成祖,至於為什麼後來稱成祖了?且聽我慢慢道來。

朱厚熜原本與皇位無緣,因為他的父親是興獻王朱祐杬,不是皇帝,當時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由於武宗死後無嗣,依據《皇明祖訓》,朱厚熜是以堂弟的身份繼承皇位的。

當了皇帝就要經常祭拜太廟,太廟是供奉先祖皇帝的地方,對皇帝來講就是家廟,按照明朝祖制,明朝太廟正殿最多供奉九位,再多就要祧出,祧出就是將輩份遠的移至偏殿,開創之祖有萬事不祧的待遇。朱厚熜每到祭拜時心裡就不是滋味,因為在這莊嚴隆重的場合,卻不能祭祀自己的親生父母,於是一場“禮儀之爭”開始,最終朱厚熜戰勝了朝堂上的保守派,封自己的父親為獻皇,母親為皇后,這樣父母的牌位就可以進太廟了。

獻皇進太廟還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太廟9位先皇已滿,如果獻皇的牌位要進,必須祧出一位,按宗法“親盡則祧”的原則,太祖不能祧出,則第2位太宗祧出移至偏殿,本來第2位應該是建文帝朱允炆,因為朱允炆是被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奪了皇位,在大明一朝是不被承認的,所以牌位沒有進太廟。太宗進入偏殿,在偏殿就是第1位,以後皇帝死了,還會有別的牌位移過來,所以太宗自進了偏殿後就進封為了成祖,這樣,大明一朝就有了兩個祖,即太祖和成祖。

祖是開始的意思,明太祖是明朝開始的第一位皇帝。明成祖是偏殿裡開始供奉的第一位皇帝。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這是一個廟號的問題,就算曆史常識小科普吧!

眾所周知,古代帝王稱呼挺多的,其可以用諡號相稱,比如漢武帝、漢文帝;也可以用年號相稱,比如康熙、乾隆;還有一種就是用廟號了。

比如唐太宗、宋太祖什麼的!

其基本按照的是怎麼叫著方便怎麼來的規律!

比如在唐朝以前,帝王諡號多單字,且一帝多年號,廟號又嚴謹不是每個帝王都有(西漢一朝,僅四位皇帝擁有廟號),所以大家都以諡號稱呼帝王。

而到了唐朝,廟號氾濫,每個帝王都有廟號,而諡號卻逐漸演變為美稱,甚至可以不斷加諡,失去了蓋棺定論的歷史評價作用,於是大家開始用廟號稱呼。就是“祖宗”!

到了明清時期年號逐漸單一化,一帝一年號,相比於廟號更加易於區分,所以後世多以年號相稱,比如嘉靖、崇禎、康熙、乾隆。當然,他們的廟號也還在,比如崇禎是明思宗,乾隆是清高宗等等。

咱們這裡主講“廟號”!

所謂廟號,其實就是一個帝王在自家宗廟上的名號,有點咱們普通人家宗稱祭祀時對於祖宗的稱呼,比如高祖、太祖啥的。

當然了,廟號是帝王專用,其還有著一定的“歷史評價”在裡面,在唐朝以前,廟號基本都是好評,所以門檻極高,需要有大功德貢獻,要值得後人去高位供奉,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

但是唐朝以後,每個皇帝都會有廟號了,其便有了褒貶之分,有點之前的諡號的感覺,起到了一個客觀上蓋棺定論的作用。

和諡號的諡法一樣,這廟號也有規矩!

一般來講,廟號就是某某祖、某某宗,而其評價標準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

所以我們看到一般開國之君,都是稱“祖”,後面的皇帝則大都是稱宗!

那麼朱棣他為何能稱祖呢?

明朝的開國皇帝可是他爹啊!

如果熟悉歷史的都知道,朱棣這個皇位可不是正兒八經的傳位繼承來的,而是自己靖難之役打下來的。算是他自己開創而來的,所以他稱“祖”是沒問題的。

當然了朱棣死後最開始稱的是宗,是為明太宗,畢竟是篡位,不光彩。

只是後來嘉靖皇帝,把他的廟號改了!

為什麼要改呢?

這就的提到當年鬧得滿城風雨的嘉靖“大禮儀”事件!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個幸運兒,他本是藩王,但因明武宗無嗣,被群臣舉為皇帝。而他在當皇帝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正統地位,就在宗法上大做文章,其中就是生父升格為皇帝,供入太廟。

但是,這裡有個問題,按照天子九廟的規矩,太廟正殿裡面只能供奉九位先祖(一祖四昭四穆),嘉靖之前的十位皇帝有八位在裡面(景泰帝、建文帝沒有入太廟),嘉靖將自己的父親供入太廟之後,九廟的位置就滿了。到時候嘉靖死了進去,必須得移出來一位到偏殿,即祧廟,也叫做入祧。

而“入祧”也是有規矩的,即稱“祖”者以開創之功享受萬事不祧,同時稱“宗”者按親屬關係由遠及近,輪著來。

如此一來,要移走的就是最遠的明太宗朱棣了。

但是朱棣有開創實功,為後世所敬重,嘉靖也不敢因為自己父親的升格,而將其排出正殿,這樣有點難以服眾。而且替換他的正好是自己,想想死後下黃泉該如何面對這位老祖宗?

所以,嘉靖就來了一招“偷樑換柱”,他將朱棣廟號由“宗”改為“祖”,這樣一來,他就和朱元璋一樣享受萬事不祧的待遇了,也就不用移出了。

所以後來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熾的排位!

這就是明成祖的由來!


白話歷史君


明朝的兩個祖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實際上,朱棣剛去世時的廟號是是太宗,到嘉靖年間才改為成祖。

那嘉靖為什麼要給朱棣改廟號呢?

祧(tiao,第一聲)

古代皇室祭祀祖先,不會像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那樣把所有的神位放到一起。而是要根據關係的親屬,有選擇的供奉祭拜。

儒家說“親親者四”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古代只有五服以內的親屬關係才能得到認可。所以祭祀供奉的是始祖加上往上四代的祖先。

到了唐太宗的時候,為了證明正朔追尊了一大幫子的李家祖先,供奉也從四代變成了六代。後面的唐玄宗帶了點私貨,又往裡面加了兩個位置。

由此可以得出,除了始祖外,需要被供奉的祖先神位一共是八個。

事情鬧的有點大

這個時候我們來算一下嘉靖登基前明朝皇帝的個數,當然,建文帝和明代宗要去掉。

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明英宗,明憲宗,明孝宗,明武宗。

讓朱棣變成萬世不祧之君其實也算是明朝的潛規則了(總不能像唐太宗一樣自導自演吧?那多掉份),畢竟他的皇位是從建文帝手裡搶來的,需要用一個不祧之祖的位置來增加其後世子孫皇位的正統性。

我們上面列舉出的皇帝只有七個,按照道理來說還有空位,給朱棣確立地位這件事情應該由嘉靖的下一任皇帝來做。

但是呢,嘉靖為了增加自己的話語權,非要給自己的父親興獻王追封皇帝並讓其入太廟。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只要嘉靖去世,朱棣馬上被祧。

所以這任務就落到了嘉靖的頭上。本來單單就太宗這個廟號也是可以的(唐太宗,宋太宗都是永久祭祀),但是為了凸顯其特殊,讓人心服口服,就把太宗改成了“成祖”。這個時候再加上嘉靖被追封為皇帝的老爹睿宗,正好湊齊了八個。


為了保住自己老爹的神位,嘉靖在自己去世前就把朱高熾的神位給遷出去了。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