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先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再為其提供“最近發展區”,做智慧父母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害怕困難,只要稍一有點挫折就想打“退堂鼓”,比如搭積木時剛搭了一半,就因為積木的坍塌而推倒全部;玩拼圖時,因為一個棘手的圖案遇到困難,就直接放棄。

可是別說孩子是這樣,哪怕是把自己放在“上帝視角”的成年人,也很容易出現畏難心態,對於這樣的事也不用有一點的不好意思,因為這真的再平常不過。

畢竟,所有人都喜歡呆在舒適區,能夠過得更安逸,也都不願意主動的去探索黑暗的未知區域,因為那需要付出很多。

縱觀來看,社會的發展雖然有著眾多推動國家和社會進步的精英人群,但是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碌碌無為”的普通人還是佔據大多數的。

先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再為其提供“最近發展區”,做智慧父母

而那些精英人士,則是願意走出舒適區,敢於應對困難和挑戰的人群。

針對孩子來講,他們因畏難心理而選擇“滿盤皆輸”時,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於他們的思維卡殼了。

想讓孩子提高知識水平,也成為精英人士,那就需要讓孩子遠離舒適區。而說到如何遠離,可不是家長簡單的把積木和拼圖擺出來,孩子自己就能學會的,而家長把著孩子的手完成,就更不能解決問題了。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家長先給孩子打好基礎,待搭建好腳手架之後,再以合適的方式激發起孩子的潛能。然後再讓孩子在“最近發展區”中,自發性的開始愉快學習。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文先給大家就何為“最近發展區”和“腳手架型家長”做出解釋。

01“最近發展區”和“腳手架型家長”的定義是什麼

“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最早由一位前蘇聯時期的心理學家提出,意思是當孩子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塊時,往往能獲得更好的發展。

再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在另一個人的幫助下,就會比現在的自己做的更好,而這個提供幫助的人,通常是孩子的家長。

而家長在這個發展區為孩子提供腳手架一樣的引導作用,就能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激發。對於這樣的家長,我們就稱其為“腳手架型家長”。

那麼,搭腳手架又是什麼意思呢?

顧名思義,是指家長在孩子的發展中,逐步提供支撐架和線索,好讓孩子在自己引導下,一步步的向上攀登,從而成為可以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人。因為這種方法和建築中的腳手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

先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再為其提供“最近發展區”,做智慧父母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比作蓋樓,沒有家長干預,孩子可能蓋一層樓就滿足了,就不會有繼續向上的心態。

02不爭論孩子的教育模式是快樂的還是應試的,只有專心搭腳手架,才是真正智慧的家長

與“腳手架型家長”對應的是還有“放養型”和“直升機型”。

這兩種情況都走向了教育的極端面,區別只在於一個過分追求快樂教育,最後可能導致孩子碌碌無為;另一個只專注應試教育,孩子的學習成績可能會不錯,但是也失去了“人性”。

下面再簡單的舉一個例子,向大家說明三種類型家長的區別

比如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何時分房睡的問題。

有些家長可能是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他們會在孩子合適的年齡階段時,先是同房不同床,等到孩子慢慢的習慣了後,可以一個人睡覺的時候,再果斷放手,讓孩子勇敢嘗試。這種父母就是腳手架型家長。

而放養型家長,他們可能就是看孩子的年齡差不多了後,直接就讓孩子一個人睡覺,哪怕孩子因為害怕和做噩夢,也不願意提供幫助。這樣的結果很可能是,孩子因為害怕而不敢睡覺,

對於直升機型家長,哪怕是孩子都可以一個人睡覺了,他們還是因為擔心孩子而不願意撒手。這樣的家長雖然也是好意,希望孩子的成長是一片坦途,但是一直不讓孩子嘗試,又怎能獲得成長。

先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再為其提供“最近發展區”,做智慧父母

把這三種家長的類型列出來後,很多家長也都希望成為“腳手架型家長”,只是把問題放在孩子的學習上後,家長們又開始不自覺間的就跑偏到別的類型了。

放養型家長認為,真正放手才能讓孩子獲得獨立和更好的成長;而直升機型家長,他們總擔心孩子的嘗試過程中出現波折,所以不願意放手。

而正確的做法則是,不能事事管,也不能徹底放任。

03家長在給孩子搭建腳手架之前,也要先弄清孩子到底處於哪種情緒區間

腳手架不是說搭就能搭的,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比如孩子的情緒狀態是什麼樣的,就是家長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當孩子面臨困難時,不管孩子是選擇放棄,還是選擇繼續掙扎,家長都要保持住冷靜的態勢,不要在孩子剛一遇到困難就上手幫忙。

此刻,最需做的應該是判斷孩子正處於什麼樣的學習狀態。

比如孩子正在搭積木和拼拼圖,玩的很開心,而且不需要大人插手的時候,這時候的孩子就是處於舒適區,但是孩子的專注度也是有限,可能不長時間後就開始厭煩,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去了。

如果孩子想把積木搭出來花式的效果,或者想把積木壘的更高時,卻總中途失敗,隨後就選擇放棄,又把難度推給父母時,就屬於是沮喪區了。

先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再為其提供“最近發展區”,做智慧父母

舒適區中的孩子會因為對某件事情的興趣降低,而失去進取心;沮喪區的孩子則是因為畏難而選擇放棄或推卸。

像前文提到的那樣,最適合孩子的狀態還要屬最近發展區,即針對孩子目前年齡來說,只要稍稍努力就可以夠得到的。因為適當的挑戰和難度,既不會讓孩子因為無聊失去興趣,也不會讓孩子因為總是失敗而沮喪。

因此,當孩子求助時,家長要先判斷孩子的困境如何,是任務真的艱鉅,還是缺一副腳手架。

04搭腳手架的實際過程是怎樣的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是沒有準確答案的,只要是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就是合適的。

但是,家長對孩子評估的越準確,搭建腳手架的效率也就會越高。

而“腳手架”主要有以下三大要素。

起點:判斷孩子現有能力。

目標: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值。

過程:語言引導還是動作演示。

05腳手架型家長幫助孩子的策略有哪些?

1)適當的給出提示

如果孩子處於停滯狀態時,家長可以適當的以語言或動作給孩子提示,但是家長也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

2)提建議

如果孩子對家長的提示仍是無法理解,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分析困難點,給出更詳細的提示和建議。

3)引入道具進行說明

如果孩子當前的能力範圍還不足以獨立解決問題,家長也可以用道具進行演示。比如積木總是朝一方向傾斜的話,家長可以在積木邊放一個飲料瓶支撐。

4)啟發式提問

家長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引導意義的問題,以此引導孩子換一個方向思考問題。

這個過程中,孩子總會在家長的引導下,想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方式。

先為孩子搭建“腳手架”,再為其提供“最近發展區”,做智慧父母

​5)將困難拆解

一個大困難中可能包含著眾多小困難,而將大困難分解開後,讓孩子逐一攻克小困難,也會讓孩子收穫自信,解決問題。

6)善於表揚

“寶貝真棒”這類話語看似是讚揚,不過並不具體,家長可以表揚孩子面對困難時的堅韌態度和自信心,這才是成長型思維的正確培養方式。

總之,孩子的教育過程是有過程的,而想把孩子培養成精英,就要成為腳手架型家長。這也有助於孩子除了基本知識外,還能加強對整個世界的認知,也對日後的困難有更加恰當的應變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