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该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参与人物为齐国谋士、大臣,是其为了维护齐国自身利益,破解它国的进攻而进行的一系列谋划、实施及外交应对,事件概要如下:

公元前298年,赵王推荐赵国大臣仇赫去宋国担任丞相,而宋国接纳仇赫的条件为与赵国结盟,然后在与秦国结盟,三国组成联军准备击败韩魏齐组成的同盟军。此时齐相周最的门客对其谏言说:赵宋秦三国联军知道要打败我们是不容易的,他们更愿意看到在与我们对阵中我们三国发生分裂,然后各个击破,一举打败我们,故对阵中试探我们联军关系是否牢不可摧是他们的目标。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特别是秦国,其若发现我们关系不牢靠,就会竭尽全力与赵宋一起联合击败我们;如若发现我们关系如铁桶般紧密相连,那么只要我们守住此时,当秦国知道无机可乘后自会撤军。赵宋两国军队此时也是孤掌难鸣,我们自然不战而胜。

因此我建议丞相您派出得力的谋士游说韩、魏两国大王,让您兼任韩魏两国丞相,这样此种困局就迎刃而解了,周最听取了门客的意见,果真如谋士预料的一样,赵宋两国与秦国只为利益而结盟,知道了周最兼任韩魏丞相后就此罢兵,一场大战就此解除。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另一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89年,此时周最已被齐王罢免丞相职位,在朝中担任大夫之职,而此时丞相就是将合纵连横推向顶峰的苏秦,此次周最向苏秦谏言,目的是实现齐、魏、赵达成同盟,消除来自赵国的军事威胁,从而能抽出精力应对楚国筹谋已久的进攻。

周最对苏秦说:丞相为了避免楚国对齐国的侵扰,可以说服大王派出谋士游说魏国,以割让部分城池为条件,换得魏国的结盟,如此一来,赵国必然会怀疑齐国与魏国达成联盟后会攻击赵国,故赵王会主动派人来到齐国并与我们达成联盟。不然,一旦楚国大军进军齐国,赵国不会放弃这个天赐良机、必会随同派人一起进攻齐国,这样齐国就要灭国了。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如若齐魏赵达成了同盟,我们在组织大军严阵以待,那么楚国必然不敢在侵扰齐国了。故此齐国免受楚国侵扰的这个功劳自然在丞相您这里了,至于割让城池给魏国的责任,就由我来承担吧。

在苏秦的竭力劝谏下,齐王也了解楚国作为经济军事强国、地大物博、兵多将广,对齐国的入侵蓄谋已久,如若赵楚两国一起攻打齐国,则齐国真可能就亡国了,故同意了苏秦的计策,最终成功阻止了楚国的侵扰。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上述两个历史事件,都是用谋略挫败了其它诸侯的进攻企图,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即首先用谋略挫败敌人,万不得已情况下才能使用军队。

第一个历史事件其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于“信任”,即丞相周最发现了赵宋秦三国同盟关系不是牢不可破的,即赵宋两国是不信任秦国的,当然秦国也是如此。是故周最仅仅用韩魏两国给的一个名义上的丞相职位,就绑定了魏韩齐三国牢不可破的同盟关系,所以秦国在意识到对手无机可乘后就主动撤出了军队,当然两个同盟国之间的大战就此迎刃而解。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而第二个历史事件,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舍得”,如若齐王未将部分城池割让与魏国,那么齐魏就不可能组成同盟,如若齐魏无法组成同盟,则齐魏赵就不可能组成同盟。是故齐国就可能面临来自楚国与赵国两大军事强国的进攻,齐国就可能灭亡。正是因为齐王舍得,故成功的避免了楚国的侵扰。

齐王正是懂得了“信任与舍得”的真谛,才成功挫败其它诸侯的进攻

借鉴历史,回应现在,“舍得与信任”未尝不是如今我们为人处事的真理?当你要达成你的目标,你是否要信任你的伙伴,你的团队?当你有所收获,是不是意味着你一定放弃了什么?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