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開啟地名密碼 解讀“千年永寧”黃岩城內原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開啟地名密碼 解讀“千年永寧”黃岩城內原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溫廟四合院

开启地名密码 解读“千年永宁”黄岩城内原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老黃岩城

开启地名密码 解读“千年永宁”黄岩城内原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三條地栿裡

黃岩歷史悠久,被稱為“千年永寧”。

《讀史方輿紀要》載:“唐上元二年析置永寧縣,屬台州。”武周天授元年(690)改為黃岩,以境內黃岩山得名。唐時在永寧江南岸的溫黃平原上,築起土城牆,至宋代被大水沖毀後,知縣範仲溫(范仲淹弟)主持重築泥心石面牆。至明代城牆又一次毀於倭寇。知縣汪汝達自願減少俸祿用以修築城牆,並開了五座城門,冠以鎮海、應秀、迎燻、液金、拱辰五個好聽的名字。

城牆外有東官河、南官河、永寧江、西江、金帶河護佑,城牆內街巷河網縱橫交錯,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城鎮風格。

徐徐展開黃岩城區老地圖,一個個有著優美名字的街、巷、裡、弄呼之欲出。透過這些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字,開啟地名密碼,解讀“千年永寧”的歷史、交通、經濟、宗教、社會等狀況。

三十六街七十二巷

以巷、裡、弄命名

巷,指較窄的街道。還有說,直為街,曲為巷;大者為街,小者為巷。巷雖小,名氣卻比大街還牛。如司廳巷,古稱里仁坊,據司廳陳氏宗譜載:宋陳氏十四世始祖孝廉藏庵公在里仁坊建花、月、書、禮四廳,巷以此名四廳巷。後諧音司廳巷;硯池巷,舊稱包塘岸,清初包姓售地基與柯孝廉建宅,光緒中柯姓轉售與進士林丙修、林庚修兄弟倆,他們修浚及築建池旁石欄。池塘形如硯臺,方山雙塔倒映池中尤如雙筆入硯,遂改名硯池,巷以池名;大馬巷,位於舊城北部,南起方井頭巷,北至管驛巷。巷內有塘,為總兵署的洗馬塘,故名汏馬巷,諧音大馬巷。

裡,在地名中表示街坊的意思。現在的柴桑巷,過去叫柴桑裡,因蔡思居此名。蔡思,蔡仟弟,出身“西橋蔡氏”,官任四川巴東知縣,有德政。因嚮往羨慕陶淵明的隱居生活,自號“慕陶居士”,並將自己居所稱作柴桑裡,取陶淵明所居地命名;湯家裡,因湯氏族居名,清宣宗道光年間湯總兵居此;花樓裡,為宋左提舉建花樓於此,故名;南浮橋裡,位於舊城東南部,東起東官河,西至天長街與橫街交界處。東官河上架設浮橋往來,因城北有永寧江浮橋,稱此為南浮橋。

弄,指小巷、衚衕。如位於倉頭街東邊的倉弄(也寫蒼弄),東通尚司巷,西連倉頭街(勞動北路),相傳古時有黃尚書僕從住此而名。

除了這些因名人賢士得名的地名。黃岩城內還有許多接地氣的地名。古城城包河,河包城,幾條官河及五支河,衍生出許多與橋和水有關的地名。如橋亭頭,歷為黃岩城區中心,昔該地有錢家橋,橋中心有石構方亭;裡東浦,因該地段剛好在東浦以南城內而名。

以集市貿易命名的。如賣鹽弄,位於舊城北部,南起草巷,北至大寺巷,古為食鹽交易所,並駐有緝私監稅機構;老牛場頭,位於山亭街北側,清末租用陳家祠堂後邊荒地設賣牛市場。清末民初,黃岩牛市台州六縣聞名,湖州、嘉興、寧波等地均有人到此販牛;賣姜巷,位於管驛巷中段北側(今總商會大樓東側),古代曾是賣姜市場。竹場前巷,古為竹木交易場所。

以方言土語命名

直接以方言土語命名的:如濫水道地、三個窟、十八份、三條地栿裡、四保壇等。以聚落姓氏命名的。如毛弄頭裡、石壁周、丁家巷、洪家巷等。

坊裡應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是黃岩乃至台州一帶比較典型的方位加姓氏命名法。坊裡應位於直下街西邊,因明景泰年間監察御史應諤立百歲坊及恩慶坊,且多應姓聚居,故名。這種命名法在黃岩各鄉鎮街道非常普遍。如西洋鄭、下洋顧、山下郎、橋頭王等。

隨著城市建設框架不斷加大,有些地名歷經千年傳承至今,有些已在數次的舊城改造中流失。但這些勾起人們幾多鄉愁的名字,早已鐫刻進我們的心中。地名不僅僅是一個稱呼,她更是一種文化,承載著歷史,承載著先人們的光榮和夢想。這就是地名的魅力!

黃岩素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美譽,在唐宋元明時期,居住區大多稱坊,也有部分俗呼街巷。商業區稱市。

古代黃岩縣城坊市名大多與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因素有關。許多是以名人居住或立有朝廷賜的牌坊得名。如叢桂坊,舊名桂枝,以宋代左緯的三個兒子中進士得名;景賢坊,因理學名人,朱熹門人林鼐、林鼒兄弟倆居此得名;梯雲坊,以楊似雲、葉應輔中第名;巖魁坊,以侍郎王居安所居名,俗呼郟家巷;奎文坊,以明因寺華嚴閣賜御書名,俗呼橫街。

以坊命名

以崇尚德孝禮儀得名的:孝行坊,以孝子郭琮居此名;還有至善坊、興善坊等等。

以古神廟得名的:翔光坊,以定光觀有赤光名;朝元坊,因定光觀名;通仙坊,以面向委羽山名。

還有以新羅國商人居此得名的新羅坊。新羅坊見證了黃岩古代商貿的繁榮。新羅商人在縣衙東設立新羅會所,宋神宗熙寧九年,範仲溫的兒子範世文建新羅坊。

以街、市命名

以“市”為通名的商業區有大井頭市、天長市等。

街,《說文》解釋為四通道也。現代漢語指居民區、城鎮中交通功能較完善、兩邊有房屋的、比較寬闊的道路,通常指開設商店的地方,方言也指集市。

明清以降,上述坊市逐漸被街巷裡弄取代。叢桂坊復舊稱桂枝街;仁風坊,俗呼館驛巷,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設仁風驛,明太祖洪武年間改名丹崖驛,巷以此名;景賢坊又名道義巷(淘泥巷)。這裡還有個故事。據傳,清廷入主中原時,強迫漢民剃髮易服,黃岩一批士人恪守千古形成的倫理信念,不肯剃髮,在景賢巷群體跳入中支河,以示抗衡,巷以此名。道義巷今改名青年路。以青年突擊隊為修路主力名;梯雲坊的楊似雲善草書,葉應輔善行書,故又名草行巷,今稱草巷;天長市更名天長街,這條街自小南門(天長南路南端)起沿河岸至假山下(今天長北路北端),長度為當時全城街巷之冠,故名。俗雲“一間飯店一間坑”,就是當時集市繁華的寫照。天長街今稱天長路。

城北有荔枝街,本來只是一條尋常小巷。因為編了個蔡缸爿修荔枝街的故事名聞遐邇。傳說蔡缸爿西鄉遊玩。涉水過溪,不小心踩到鵝卵石滑了一下。村民看了笑他“白腳梗”。蔡缸爿有點尷尬,要作弄幸災樂禍的村民。假說鵝卵石可以做秤錘,城裡在收購。村民信以為真,就把鵝卵石裝船送到蔡府。蔡缸爿說忘記叫你們打孔,怎麼穿繩子做秤錘?先打孔。村民這才知道這人就是專門作弄人的蔡缸爿。氣憤不過,就將兩船石頭都搬來把蔡家的前後門都堵死了。誰知又一次落入蔡缸爿圈套。蔡缸爿就用這些鵝卵石鋪路。因為這些石頭個個象荔枝,“荔枝街”就叫開了。

蒼頭街是明三邊總制曾銑故居,後來人們為紀念他,命名了一條曾銑巷。20世紀舊城改造,原巷改建北門廣場,遂將天長北路西易地命名為曾銑路;山亭街,因左緯名。北宋著名詩人左緯,累石為假山,築亭于山腰,顏曰“山亭館”,且科子弟於此,稱山亭書院。南宋時裔孫舍建祠山廟,後院廟雖廢,民不忘而名街;璇珠街,位於第一菜市場東南角。古時曾是玉器與珍珠市場。後填河拆橋於東南面建璇珠學校,清光緒廿九年(1903)由喻長霖、王舟瑤、王士駿、柯逵等創立黃岩公學,幾經更迭,至20世紀後期易名錦江小學;黃道街,相傳此街北首有明朝侍郎黃孔昭及子員外郎黃俌、孫尚書黃綰故宅,此街為黃氏出入之通道,故名。街東有坊題文毅公即黃孔昭。街南首有進士吳執御書“凝碧有天”的坊碑。20世紀50年代初,人民法院曾設此。故又叫法院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