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光伏新政板上釘釘 “凜冬”之中的轉機在哪裡?

6月11日晚間,牽動億萬光伏人士心靈的新政再起波瀾。面對光伏協會、企業等眾多行業人士的聯名反對及新政引起的巨大爭議,國家能源局就《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召開新聞發佈會,再次對該政策的出臺背景及原則進行了解讀。

在對這一份解讀內容進行解析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份官方解讀發佈的背景。

5月31日,新政發佈,立刻引起行業地震。各大光伏行業協會率先針對政策發表意見,認為新政過於突然,沒有給企業及市場緩衝期,建議能源局對部分政策的實施慎重考慮。此後,11名光伏大佬聯名向新華社致信,認為新政與之前發佈的政策文件前後矛盾,期望相關部門多聽聽行業意見。行業人士的努力並沒有白費,6月6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與光伏行業協會部分企業代表進行座談,這次座談會被行業人士寄予眾望,但結果卻大失所望,對於政策的發佈,能源局並未有任何鬆口,只是強調,國家對發展光伏發電的決心從未改變。6月11日,針對光伏市場因為新政而產生的巨大爭議,國家能源局再次對該政策的出臺背景及原則進行了解讀,光伏行業人士眼巴巴期待的結果到此應該已經落地—新政的施行已經板上釘釘,暫時不再有緩和的餘地。

光伏新政板上釘釘 “凜冬”之中的轉機在哪裡?

市場需求“斷崖式”下跌是核心矛盾

所謂史上最嚴的“531”新政之所以會引發地震,各類報道眾說紛紜,很多都沒有抓住核心矛盾,誤區最大的就是“補貼的下跌”。事實上,包括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分佈式光伏項目規模10GW、補貼進一步下調等政策的多項變動,都會對行業產生重大的影響,其中0.05元的補貼下降恰恰是影響最小的一項變動

猶記得,2017年12月發佈的2018年光伏補貼調整政策一經出爐,業內一片喜氣洋洋。的確,相對於預期0.2元左右的補貼下降,2018年普通電站僅僅0.1元、分佈式僅僅0.05元的補貼下調不但沒有給行業帶來壓力,反而是重大的政策利好。彼時,國家發展光伏發電的態度堅決,補貼等等政策的持續利好極大的提振了市場信心。此後便有了2017年史無前例53GW的裝機,隨之而來的便是各大光伏企業不約而同的爭相擴產。

2018年的光伏市場一度非常火爆,一季度接近7.69GW的分佈式光伏裝機令人咋舌,就在市場熱情將持續高漲的時刻。《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管理的意見》和《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的發佈給光伏人士敲響警鐘。先建先得的全面禁止或許還有跡可循,但分佈式光伏將被納入規模管理的消息卻讓行業人士始料未及。

光伏市場從此開始變得撲朔迷離,連預期的“630”都不見蹤影。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新政的發佈不但落實了分佈式的規模控制,而且更加嚴厲的暫停了所有普通光伏項目指標的發放。給正在野蠻生長的光伏產業澆了一盆涼水。

光伏新政板上釘釘 “凜冬”之中的轉機在哪裡?

正如先前所言,新政的所有政策變動之中,0.05元的補貼下降恰恰是影響最小的一項變動。為什麼?因為這0.05元的補貼下降本該包含在2017年12月發佈的標杆電價調整政策中,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2018年的電價只下調了0.1元(普通電站)、0.05元(分佈式),下調幅度低於預期。而根據近年來光伏產業技術的發展速度及成本的下降速度,光伏行業是完全可以接受0.15元(普通電站)、0.1元(分佈式)的電價下調的。半年之前其實就應該下調的電價,到現在下調,對行業的影響不能說沒有,只能說影響遠沒有部分人口傳的那麼大。

而這次新政發佈與光伏市場發展最核心的矛盾,其實在於規模的控制。補貼可以下調,就算再多降五分都沒關係,但是別控制規模呀!這才是近段時間光伏業內人士的切身之痛!

眾所周知,因為光伏市場連續三四年的超預期爆發,各大光伏企業基於市場的高景氣度,紛紛開始擴產。企業產能擴張規模之大,引起了各層人士的關注,但卻少有人會有產能過剩的擔憂,因為與此同時,“630”、“1231”的市場預期讓人有2018又是一個大發展之年的錯覺。

但事實證明,2018年已經不可能再復刻2017年的奇蹟。在以分佈式光伏發展為主的新時代,10GW的裝機規模在一季度就用的差不多了,更兼普通電站的建設也要全部停止。儘管各協會及企業一再掙扎,但是以上對分佈式和普通電站的規模控制已成定局,因此相比於2017年,2018年的國內市場需求稱之為“腰斬”也不為過,如果沒有其他新的政策出臺,新增裝機規模大概率回到25GW-35GW區間。

企業產能的急劇擴張,與市場需求的“斷崖式”下跌,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產能再大,產品再好,如果沒有需求,也賣不出去。供大於求勢必引起價格下跌,能夠扛過這輪清洗的企業並不多,這就是為什麼新政發佈之後,會引發光伏產業地震。

回首2017年53GW的瘋狂,或許這只是一場盛極必衰之前的狂歡。當“531”新政發佈,人們才發現,以前所有輝煌的背後,都是以佔去全球半壁江山的國內市場需求為支撐,一旦國內市場需求放緩,屬於光伏產業的傳奇便將落幕。

期待戶用市場並不現實

從《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發佈,到“531”新政的發佈,光伏行業人士一直有一個非常關注的話題掛在心頭,那就是:戶用光伏到底有沒有受到控制?但讓人失望也讓人期望的是,從國家能源局與光伏大佬的座談會,到昨日最新發布的官方解讀,國家能源局從未正面回應過這個問題。部分悲觀的人認為,既然戶用光伏並未單獨拿出來說,那戶用光伏應該包含在10GW的分佈式指標規模之內,所以戶用市場應該也是“涼了”;而部分樂觀的人認為,既然能源局從未正面回應戶用光伏的相關問題,那說明戶用光伏市場或許還有轉機。

光伏新政板上釘釘 “凜冬”之中的轉機在哪裡?

但是事實上,無論戶用光伏市場有沒有“涼”,下半年的國內市場都無法指望戶用光伏,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相對於地面電站及工商業屋頂,容量一般在3 KW -10KW的戶用電站規模實在太小。數據顯示,在去年19GW的分佈式裝機容量中,戶用光伏約為2-3GW,這是在戶用市場獲得前所未有的爆發之後取得的裝機數據。在以上政策變動出現之前,也就是業內仍然對2018年的光伏市場有較好預期的時候,各專家及機構對於2018年的戶用裝機普遍預測為6-8GW,新政發佈之後,這顯然已經無法實現,那今年戶用光伏裝機能達到多少?

事實證明,過於迅猛的增長並不是一件利於行業發展的事。“531”新政的發佈最大的意圖就在於控制光伏行業的發展,將這匹“脫韁的野馬”拉回正軌。基於此,在戶用市場已經因為增速太快而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國家能源局不太可能會讓戶用光伏再次大幅增長。此外,在其他類型項目受到限制的前提下,放開戶用光伏無異於給光伏企業開了一個口子,“狼多肉少”的情況下,所有企業都將針對戶用市場蜂擁而入,這顯然不利於行業的發展。

因此,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幾乎不可能會完全開放戶用市場,只會在充分考慮控制光伏發展的基礎之上,追加發放部分戶用專用指標(這種可能性也不高),參照去年接近3GW的裝機數據,就算今年發放的戶用指標與去年裝機量持平,這一部分戶用指標,預計也不會超過3GW。再按照去年戶用大概佔到分佈式光伏裝機的10%來算,今年上半年,戶用裝機可能的值為1GW左右。所以追加戶用光伏的規模,留給下半年的指標可能也不會超過2GW。而2GW可能連一個組件廠商的產能擴張都無法滿足。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下半年指望戶用市場的額外指標不太現實。

如果無法解決企業的產能擴張與市場需求下跌之間的核心矛盾,戶用市場到底有沒有“涼”似乎已經不那麼重要。

下半年市場或許有所轉機

目前來看,光伏規模控制已經板上釘釘,沒有辦法再讓相關部門對這部分政策進行延期或者改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規模控制,都是針對需要國家補貼的那些項目。而對於不需要補貼的光伏項目,是開放的。

這樣一來,在普通光伏電站受到限制,分佈式指標所剩無幾的情況下,下半年併網的電站幾乎都是屬於不要國家補貼的項目。也就是說下半年我國將提前進入“平價上網”時代,相當於光伏平價上網的一個“試點”時期。

但是,所謂的暫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只是暫時的。這個暫停,有可能是一兩個月,有可能是半年,也有可能更長。通過此次“531”新政發佈的突然性以及後續相關部門的反應來看,國家主要是要考慮建立一個讓光伏產業合理有序發展的秩序,引導行業向提質增效、持續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531”新政可能只是一個開始,為了不讓某些情況惡化(比如補貼缺口、比如棄光限電),現行發佈“531”新政起到暫停的作用。或許接下來會有更加切合光伏市場實際發展情況的政策出臺,比如在前段時間只是發佈了徵求意見稿的《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管理的意見》和《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屆時,關於分佈式10GW的指標、普通電站項目的指標,應該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解釋,也有可能出現轉機。

國內光伏興於補貼政策,現在也困於補貼政策。今年下半年的市場若想要有轉機,可能主要還是看市場反應。假如光伏平價上網“試點”非常成功,有部分成本管控出色的企業已經可以不需要補貼而通過光伏項目獲得盈利,那國家樂得將那些已經落後的企業淘汰,並加快光伏產業平價上網的步伐。如果光伏平價上網“試點”非常失敗,99%的光伏企業都無法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獲取利潤,下半年的光伏市場已經是“一潭死水”,那相關部門或許會出臺一些政策進行救場,但應該也只能救部分技術實力強的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11日發佈的解讀文件中,國家能源局表示將推動《關於減輕可再生能源領域企業負擔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貫徹實施,讓光伏企業輕裝前行。此外,分佈式市場化交易的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制度的落地實施都將對行業形成利好,這些政策將會對接下來的光伏市場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光伏新政板上釘釘 “凜冬”之中的轉機在哪裡?

綜上,為今之計,光伏企業在靜待《關於完善光伏發電建設規模管理的意見》和《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出臺的同時,應該立刻適應新的政策環境,加強成本管控和技術創新,產業鏈上下一體,合力降低成本。抱團自救或許是未來企業的一條出路。

原創: 朱偉粵 OFweek太陽能光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