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VR 風口“停滯” 項目分化巨頭觀望

儘管 AR/VR 近年整體投資熱度降溫,但隨著水分的擠出,頭部項目更受追捧,融資市場趨於理性。

根據調研機構 Digi-Capital 發佈的報告,截至 2018 年第一季度末的 12 個月內,全球 AR/VR 類型的創業公司得到了 36 億美元的融資。

報告提到,今年年初投資額持續增長主要是由於投資者對於 AR 市場的青睞,他們的關注度正從 VR 轉向 AR 以及移動 AR 上。但是,由於風險投資和企業更多地押寶移動 AR 和智能眼鏡的中長期增長,AR/VR 整體投資數量在短期內略有下降。

對比《2018 年 VR/AR 行業年度投資報告》來看,投資額數據以及增長趨勢均較為一致。該報告指出,2017 年 VR/AR 全球投資額創下了近 30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比 2016 年融資額上升 12%,與 2015 年相比更增長近 3 倍。自 2016 年以來,前三名的鉅額融資均佔據總投資額的接近 40%。

可以看到,在 AR/VR 領域,資金流向核心公司的跡象明顯,同時,投資者們也在調整投資方向,AR 相比 VR 更受關注。

投資轉向

AR/VR 的風口之所以能夠吹起來,一大原因是市場過度鼓吹了超預期的應用場景,但現在看來,這顯然是典型的 " 高估了兩年內的變化 "。

相比之資本市場大舉進入的人工智能,AR/VR 的生態顯得更加離散,記者梳理後將主要的 AR/VR 入局者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頂級大公司自研產品或者重點投資的 AR/VR 技術公司,比如谷歌投資的 Magic leap 和自己開發的 DayDream VR 平臺,Facebook的 Oculus,微軟的 HoloLens;第二類是基於自身業務需求開發 AR/VR 端設備或者業務轉型而進軍 AR/VR 技術的公司,比如索尼的 PlayStation VR,HTC Vive;第三類,是利用初級的 AR/VR 技術進入消費者市場的中小公司,比如暴風魔鏡。

如今處在技術進修的過渡期間,不少公司在 VR 的基礎上拓展 AR 應用,並作出策略調整。而對於小公司而言,還面臨著被洗牌的巨大壓力。有 VR 創業者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不少公司融資燒完後,就沒有下文了,也有公司靠著外包業務支撐著營收。

對於投資者來說,供選擇的項目數量也在減少,HTC Vive X 高級投資經理何嘉偉就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Vive X 一年半內差不多投了近 90 個項目,總體來看大家在做的新的項目不會非常快出成果,但是項目質量比以往好。2016 年到 2017 年初的時候,因為 VR 是熱點,所以大家衝進來做的東西都非常雷同,很多創業者的背景和 VR 也不是很相關。2017 年下半年開始,我們發現很多項目都已經看過了,真正能夠留在市場上的企業很少。"

因此,投資風向也有所轉變,一方面大公司獲得的投資金額佔據半壁江山,另一方面垂直行業、AR 方向的熱度高漲。

Digi-Capital 的報告中統計道,截至今年一季度的 12 個月中,Magic Leap 籌集了 10 億美元、Improbable 籌集 5.02 億美元、Pokémon Go 開發商 Niantic 獲得 2 億美元、Unity 獲得 4 億美元,這四家企業就達到了 21.02 億美元的融資額,佔總融資額的 58.39%。根據《2018 年 VR/AR 行業年度投資報告》的數據,C 輪或以後的鉅額融資帶動了 2016 年和 2017 年的總投資,2017 年,C 輪以上的融資額佔比 29%,2016 年和 2015 年分別為 6% 和 5%。

《2018 年 VR/AR 行業年度投資報告》還寫道:" 從融資項目數來看,企業 / 垂直行業的融資項目在過去兩年翻了 5 倍,成為投資人最活躍關注的領域;而在遊戲和娛樂等內容行業,投資者態度則變得更為謹慎,投資集中於各類別的頭部工作室。" 同時,傳統主流風投對 AR(移動 / 智能眼鏡),以及 VR/AR 與其他前沿技術的融匯點(例如計算機視覺 / 機器學習、區塊鏈) 這兩個方向更感興趣。

一位來自東莞的投資者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行業還在洗牌期,現在我們更重視做 AR 相關的技術型公司,AR 應用場景目前來看更好。"

巨頭觀望

而投資風向的變化一方面是因為 AR/VR 本身的發展瓶頸,另一方面也和外部新興技術的崛起有關聯。

廣州的一位 VR 從業者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個風口從 2015 年開始吹起,到 2017 年達到最大風力,但到 2018 年,幾乎是戛然而止。最大的客觀原因是,另外兩個更加’硬科幻’的風口奪走了資本市場、輿論和大眾的注意力,即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區塊鏈能夠創造暴富的神話,人工智能也已經有了可以預見的大規模應用的場景,所以相關公司可以融大筆的錢。"

和其他 " 豬都能飛起來 " 的風口不同,AR/VR 的風口顯然對飛行能力的要求更高。AR/VR,就目前來看,不僅僅是錢的問題,短期內至少兩大難點無法解決,一是大規模使用場景,二是低成本的技術部署。也許在可以預見的 2 年內,AR/VR 只能是一個風口,而無法進化成一片藍海,至少全球範圍內目前都沒有找到適合它的優質港灣。

以 Magic Leap 為例,關於 Magic Leap 最出名的新聞也許是那個被指認造假的 " 籃球場鯨魚 " 的視頻。這段視頻到底是否造假,尚且放在一邊,畢竟評估 Magic Leap 的技術到底如何是複雜的問題。但用這些視頻作為宣傳,顯然是為了融到更多的錢。Magic Leap 2011 年就成立了,一家成立七年的公司,一共融資了超過 23 億美金,迄今為止一款 2C 消費者產品都沒有發貨。

和整個資本市場投入的資金相比,Magic Leap 燒掉的 20 億美元只是一個縮影,AR/VR 技術成本之所以如此高,很大一個原因是整個產品鏈條的上下游全部都還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和當年喬布斯發佈 iPhone 不同,iPhone 幾個主要的技術難點都有比較成熟的方案,包括高強度的觸控屏幕、大容量電池、高速網絡、通信技術、核心處理器等,蘋果整合硬件和自己的操作系統就能實現整體產品突破。

但目前 AR/VR 上下游產業鏈中,最關鍵的幾個技術,包括精確傳感、動作跟蹤、3D 光學成像、專業視覺計算芯片,以及 AR/VR 操作系統和計算平臺都處在搭建階段,而且技術方向很不明朗。比如谷歌之前推出的 Tango 項目就已經被谷歌叫停,轉向新的 AR 項目 ARCore。Tango 項目從 2014 年開始推出,當時的思路是需要獨特的手機硬件來對其進行支持,走高精度高速度路線,這顯然是高成本和不現實的。ARcore 的思路則和谷歌一貫的構建平臺思路一致,對標蘋果的 ARKit 組件。

顯然這兩家科技巨頭對這個市場都還是觀望的態度,讓其他公司先去探索市場到底有多大。不過谷歌自己也通過 DayDream 項目推出 VR 頭盔,也有機構預測蘋果可能在 2021 年推出 AR 眼鏡。但是從 2018 年穀歌的開發者大會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早已經是其唯一的主角,畢竟,上世紀 50 年代就起步的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已經全面打開。而虛擬現實這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快速發展的技術,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