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5 听话才是好孩子?关闭沟通大门的其实是家长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说:“听话才是好孩子”,并会为自己的孩子“听话”而自豪。但是,不少家长却发现孩子小时候很听话,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甚至连话都不想和自己说。家长觉得无法理解,认为是孩子的问题而非自己,毕竟不说话的是孩子。其实,关上沟通大门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还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它关上了。

听话才是好孩子?关闭沟通大门的其实是家长

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潜台词就是“不听话就是坏孩子”。其目的是通过告知孩子“好孩子”的标准,并要求其按照标准即“听话”行动。这句话既给孩子定了“属性”,又定了“标准”,任何与父母的“话”不同的行为及其结果,都是“坏孩子”才做的。于是,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传达自己的意愿,就成了“坏孩子”。为了不成为“坏孩子”,他只能选择服从。即使孩子偶尔“反抗”父母的意志,说了“违抗”父母的话(如:我不想、我不喜欢、我不愿意等),做出“违抗”父母的行为(如:哭闹、不服从、挑衅等),也很快会被“不听话就是坏孩子”镇压下去。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想说、不会说,变得愈发内向、自卑,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情感,变得不愿与人沟通。此时,“听话”与“好孩子”已经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成为一枚情绪炸弹,禁止任何人触碰的禁区。慢慢地,家长发现,孩子越长大越不愿意说话了。自己问任何问题孩子都想不说,多问几句孩子突然就很烦躁。家长习惯性地就会搬出“听话”一词,触碰到孩子的禁区,最终导致矛盾激化。家长认为孩子纯粹是不听话,孩子却因为长期压抑寸步不让,恶性循环。孩子的心门一旦上锁,就很难再被打开,即使家长强行撬开,里面也是一片狼藉。

听话才是好孩子?关闭沟通大门的其实是家长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尽量不要用“命令式”语言与孩子沟通,除非涉及人身安全或者道德底线,命令式语言容易让孩子产生对抗和消极情绪。此外,不能在任何时候对孩子下任何“标签式”定义,尤其是“坏、差、笨、懒惰、不行、没能力”等等,这些词汇容易让孩子对自我产生怀疑,导致孩子不敢沟通;最后,允许孩子犯错并发泄情绪,不仅是孩子,成人在遇到挫折困难时都需要发泄情绪,舒缓压力,何况孩子。在孩子发泄完情绪平静后,再与孩子沟通,效果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