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功勞大卻名聲低:有哪些歷史人物被《三國演義》歪曲了?

功勞大卻名聲低:有哪些歷史人物被《三國演義》歪曲了?

細說三國人物,數不盡的故事,說不完的千秋奇談。

對於那個群雄並起,逐鹿中原的時代,我們記取的往往是諸葛孔明借東風,周郎火燒赤壁,抑或趙子龍七進七出、關雲長千里走單騎這些演義中的經典橋段。

但如果翻開正史,卻會發現這些橋段多為虛構,而真實的三國人物形象又常與演義故事大相徑庭。

筆者試圖詮釋幾位演義中出於文學作品需要被黑化、弱化的人物在歷史中的真實形象,來揭開一千七百年前那個戰火頻仍時代的冰山一角。

華歆:強逼獻帝退位的曹魏爪牙?

記得《三國演義》電視劇中曹丕篡魏那集有一個場景,眾臣請漢獻帝退位,獻帝淚水漣漣:“想高祖至今四百餘載,朕怎忍將祖宗基業毀於自己手中……”。

群臣中有個頭髮灰白的老頭,見狀不由分說,上前拽住獻帝衣袖,大喝一聲:“到底退位不退位!”,硬是逼得獻帝下了“禪讓”詔書。劇中有介紹,這個老者就是號稱 “龍頭”的華歆,而龍身與龍尾則是另兩位名士邴原和管寧。

說到華歆與名士管寧,我們所熟知的是二人同席讀書,有達官貴人從門口坐車經過,華歆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這樣的故事。

功勞大卻名聲低:有哪些歷史人物被《三國演義》歪曲了?

由此我們容易得到華歆是利慾薰心之徒,而管寧是隱士君子的結論。僅靠上述演義中的兩則,華歆就足以在讀者心中留下趨炎附勢的政客形象。實際上,早年華歆曾投靠在孫策麾下,後來作為使者北上晉見曹操,隨即被曹操留在朝中任命為大理寺卿。

在華歆的一生中,曾代荀彧為尚書令,代鍾繇為太尉,但即便是坐到了三公的位置,他依然是十分清廉。家中沒有十鬥糧食的儲存,朝中每每將罰沒為奴的女子賞給大臣,只有華歆不收留,並將她們嫁人。

誠然後世可以將華歆評價為曹魏爪牙,甚至有些趨炎附勢,但不應該忘記他也是一位“淵清玉潔,有禮有法”的名士,一位“淡於財欲,不殖產業”的長者,一位“清純德素,深慮國計”的人臣。

王朗:枉活七十六的蒼髯老賊?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舞舌,助曹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三國演義》第93回

魏司徒王朗原想靠自己辯才挫挫蜀漢的銳氣,不想被剛出祁山的諸葛罵得狗血噴頭,竟至胸悶暴亡。書中詩評說得明白:“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這一節在突出了孔明的機變才智的同時,也樹立了王朗自逞其能、氣短量小的形象。

功勞大卻名聲低:有哪些歷史人物被《三國演義》歪曲了?

加之上文提過的王朗年輕時背信棄義的劣跡,此人在後人心目中便更加不堪了。


曹孟德魏武揮鞭,一統中原;其子曹丕畢竟也創立了九品中正制,是魏國開國之君。

而王朗若僅僅是一個無德無才且好逞能的小人,又怎能在這兩位不凡的君主手下一直做到司徒的位置呢?

早年王朗被徐州刺史陶謙舉為茂才,並就任會稽太守。後來孫策橫掃江東,王朗不敵投降,但堅決拒絕加入孫氏集團。後來得到曹操的徵召,他從曲阿出發,由於戰亂輾轉數年才到得許昌。

王朗實際上是一個正統的捍衛者,在他眼中,無論袁紹、孫策還是劉備等,都是分裂天下的賊寇。在曹操到曹叡的數十年中,王朗累任御史大夫、司空,最終升到司徒。他博學多聞,校注儒學經典頗有名氣,留下的三十卷文集中尤其以《周易傳》、《春秋傳》揚名後世。

現實中的王朗不僅沒有窩囊到被孔明罵死於陣前,還在善終之後與曹真等人因功得以配享曹操廟庭。

此外,王朗的孫女王元姬嫁給了司馬懿的次子司馬昭,生下的孩子就是西晉武帝司馬炎。

治學治世的王朗,絕不是什麼蒼髯老賊,更沒有迂腐地度過他漫長的一生。

三、曹仁:屢屢不敵蜀軍的無能之輩?

演義中的曹魏陣營中可以說是將才輩出,先有典韋血戰宛城,夏侯惇拔矢啖睛;後有許褚西涼裸衣,張遼威震合肥。身為曹操族弟的曹仁在曹操剛起兵討伐董卓時便投奔到帳下,但其一生似乎並沒有耀眼的戰績。

先是被徐庶破了八門金鎖陣,隨後又在白河被剛出山的臥龍水淹,赤壁戰後又被周瑜奪了南郡……與徐晃這幾位五子良將相比似乎相差甚遠。

功勞大卻名聲低:有哪些歷史人物被《三國演義》歪曲了?

可曹丕代漢建魏後,曹仁被封為大將軍,又遷大司馬,而五子良將中的張郃只坐到了左將軍、車騎將軍,徐晃坐到右將軍、張遼坐到前將軍,都相當於曹仁的副手。試問一個能力平平的人,在群星閃耀的曹魏,如何只憑血緣關係身居高位?

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時,袁紹派遣劉備出擊許昌以南的濦、強諸縣,曹操很憂慮後方會不穩。

曹仁進言:“南方各縣被劉備大軍壓境,又估計到我們沒法解救,所以很可能背叛我們。但劉備剛剛帶領袁紹的兵,肯定還用不好,一擊就可以打敗他。”於是曹仁率騎兵攻劉備,劉備敗走,之前的各個叛縣被順利收復。可見曹仁或許不擅長在正面戰場上往來衝殺,開疆拓土,但他善於據守,穩定後方,同樣是曹魏陣營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將才。

說到據守,曹仁一生中最高光的時刻應該就是樊城之戰了。為了呼應劉備的漢中戰役,關羽於公元219年北攻樊城。在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後,蜀漢軍隊的士氣達到了極盛。

此時的曹仁孤零零率數千名士兵守在樊城,暴漲的漢水幾乎淹沒了整個城池。關羽乘船攻城,將樊城包圍得如同鐵桶一般,城內與外界斷了音信,糧食所剩無幾,援軍遲遲未到。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下,曹仁不斷激勵將士,誓死守城,一直扛到了徐晃援軍趕到,裡外合圍,擊敗關羽。

倘若不是曹仁的非凡毅力,一旦樊城城破,不但東吳的白衣渡江取荊州無從談起,也會給北方大本營帶來極大震動,甚至會導致曹操的遷都,三國的局勢可能就會走向另一方向。

功勞大卻名聲低:有哪些歷史人物被《三國演義》歪曲了?

經典桌遊三國殺中曹仁的技能叫做“據守”“嚴整”,正是反映了他出色的防禦能力。

長江滾滾東逝,浪花淘盡英雄。正如周瑜並非氣量狹小,魯肅不是兩頭受氣的老好人,趙雲也並沒有長坂血戰七進七出那樣的神話,演義令太多的三國人物在後人心中臉譜化,符號化。

掀開一千八百載的面紗,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懼,仁義者也可以冷血,殘暴者會時而溫柔。他們真實的樣貌不應被扭曲,不應被掩埋。

《三國志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

《三國志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