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中國人向來講究和平相處,化干戈為玉帛。面對別人的傷害時要學會原諒和接受,因此就有了“以德報怨”之說。

意思是不計別人的嘲諷,而要給他好處,以此來感化他。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人類有強大的實用主義傾向 --- 往往看不到“無用”的方面,這樣下來歪曲事實,歪曲別人的思想,就成了自然。

後世的道德家們,對孔子的思想歪曲,可能就在這有意無意之間

人們常說的“以德報怨”,就是典型地一種對孔子思想的歪曲。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以德報怨”這句話的確出於《論語》,但卻並非孔子的主張

《論語·憲問》載:“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朱熹說過,“直道,無私曲也”,即孔子所謂“直”就是“無私曲”,善者善之,惡者惡之,以公正無私的率直平和心態對待人和事。

論語這段說的是,有人向孔子請教,受人害了,不作計較,反而以恩德回應,這樣做法對嗎?對於這種說法,孔子反問到,如果報答仇怨要用恩德,那麼,受人恩惠之德又將如何報答?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對侵犯者應不應該計較,對君子而言不外乎三種態度:

第一種,不予理睬;

第二種,回擊,以直報怨,以公平正義的“直”回擊;

第三種,不回擊,回報,以德報怨.

第一種主張對侵犯者應不作計較,這是寬容大度之人都可以做到的;

第三種對侵犯者不但不作計較,反而要回報以恩惠。對以德報怨這種過分之舉,孔子以反問的形式直接予以否定

很明顯,這第三種“以德報怨”並非孔子的思想,中間第二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是孔子的主張

關於這一點,大儒朱熹有很多詳細說明。朱熹說:“《禮記》雲:‘以德報怨,寬身之仁也。’言如此亦是寬身,終不是中道。”既無尊嚴,也不合乎公正和道義的原則。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以德報怨”並不符合孔子的仁愛思想原則。孔子主張的仁者“愛人”,對象是指愛道義君子和仁人。

孔子,對巧言令色的“小人”是毫無客氣可言的

。“惡不仁者,其為仁矣”,憎惡不仁者,也是有仁德的表現。


夫差放過勾踐,國家亡了命也沒了!以德報怨,被斷章取義兩千年


孔子說:“仁者必勇,勇者未必仁”,老子說“慈,故戰必勝”,說“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書生說法嗎?上兵伐謀,下兵伐戰。打打殺殺還不簡單,複雜的是如何運用智慧,是和平,不是戰爭。

單獨摳出“以德報怨”,脫離當時的語境就變味了

面對惡人的騷操作,你若舉杯與他共飲痛心的還是自己。有時這樣並不能終結怨恨,經常是在壞人歡宴的黑夜中隨波逐流……

道家如何理解怨與德?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在老子看來,如果想與深度怨恨的人和好,一定會有消除不掉的怨言怨恨。

如果要用德行來回報怨恨,實在不是最好的辦法。夫差摟著西施想與勾踐和好,國家亡了命也沒了……

但無論是何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有自己做人的底線和道德,如果一味的去遷就別人,那麼只會迷失自己,反而讓人得不到尊重。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堅守好底線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